肖 川,李玉侠
(1.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52;2.衡水学院 教育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生命化教育视野下的课堂教学
肖 川1,李玉侠2
(1.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52;2.衡水学院 教育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因生命而发生。生命化教育起源于民间,从行动开始,正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生命化教育视野下的课堂形态应该是温暖、开放和分享的。课堂教学的构建应从关注生活世界,关注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等方面着手。
生命化教育;课堂形态;课堂教学
可以说,生命化教育又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实践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与选择。打开了可能更容易实现我们教育目的的一扇门。它起源于民间,却如星星之火,正在成为聚集基层那些富有良知和激情的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力量。越来越多的人正团结在生命化教育的旗帜下,为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而默默地努力着。
生命化教育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模式,“生命化教育正在生成它的路上”[1]4。“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表达的话,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1]5。这就是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只有在对生命的敬畏下感悟的一些教育主张,正是这些教育主张成了催生教育者的教育天职和智慧的动力。
(一)生命化教育是对可能健全的生命的成全
这是生命化教育的基本要义,教育既不为政治服务,也不为经济发展服务,教育应该为生命的健全服务。它包括以下方面:
1)每一个生命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因此,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尊重和敬畏,生命是最大的价值。新闻中经常报道一些杀人案,大多数的杀人动因都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里面就反映出杀人犯的生命观,在他们看来生命的价值抵不上一些不足挂齿的小事。
2)每一个生命都有发展的无限可能。人类个体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教师应该以欣赏的态度看待每一个学生,不管他们出身如何,现状如何,都应该坚信他们会有一个好的未来。教育的责任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实现美好的未来创造条件。
3)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活的更有价值更有尊严。法国的《人权宣言》第一条就规定“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也就是生命是没有差别的,都应该受到尊重。但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活的有没有尊严,往往与他的自我认知有关。具体地说,就是他能不能认识到什么是更有尊严的生活,能不能认识到什么是更有价值的人生。教育的责任就是激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帮助他们认识什么是有尊严的生活,并激发他们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愿望。
(二)生命化教育是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
所谓随顺人,就是“珍惜生命中潜在的可能性,发掘人独特的禀赋,去培植它,成全它,但对生命中不存在的能力也不要抱奢望”[1]14。
1)教育的过程是发现的过程。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研究学生,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力,然后给他们的特长和潜力营造发展的条件,并找到自然而恰当的方法去努力成全人的禀赋。
2)耕作良田,扬长避短。生命化教育是扬长避短的教育,而不是追求各科均衡发展。“木桶理论”并不适合学校教育。好的教育应该是耕作良田,因为耕作良田,可以少投入多产出,劳动效率高。这对某些家长盲目让孩子参加一些培训班是个很好的启示。
3)教育过程是引领的过程。随顺人并不是让学生任其发展,而是发现学生的善端,加以引领。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就是用更美好的、更理想的社会图景去引导人向善”。因此,教育者的价值取向至关重要。我们并不认可“教师应该成为完人”的观点和主张,但鉴于教师所承担责任的特殊性,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基本职业素养的专业人员。应该做到这一点,他的劳动不至于把学生引导到一个邪恶的不可逆转的方向。
(三)生命化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
1)对学生差异性的承认与尊重。所谓个性化,首先强调的是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不可替代的,都是潜在的能够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的[1]22。学校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富有个性、有血有肉的人,这个人独有的思维方式、特长和智慧潜能得到保护和发掘,而没有因为教育而让学生失去与他人进行区别的标志。
2)生命在场。生命在场就意味着承认与尊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独特性和创造性。真正有效的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方法。教育是门艺术,而艺术是难以重复的。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真实感受,去寻找和感悟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并且教师的这种方法应该受到人们的承认与尊重。
(四)生命化教育是慢的艺术
1)教育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情。教育是慢的艺术,不是说什么也不做,更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说教育要有耐心,教师要用发展的心态看待学生,相信学生会越变越好。正如张文质先生说的“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关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潜滋暗长潜移默化,‘立竿见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是反教育的”。
2)敢于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新课程主张参与和体验式教学,课上要拿出更多时间让教师与学生互动与交往,课下拿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参与各种体验活动。这可能要花费很多时间,甚至减慢教学进度。这在追求分数的应试教育下是不可想象的,但生命化教育却认为,这些时间的付出是必要的,是有意义的,回报是丰厚的。
3)尊重教育规律。所谓的“慢”,不是操作上的慢,是尊重教育内在规律,尊重它自然生长的形态的慢。课堂最核心的问题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着眼于进度的快慢。教学总是先慢后快,这个慢,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的慢,在观念上就是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1]94。
(五)生命化教育是培养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教育
生命化教育主张“教育是对可能健全的生命的成全”,这种成全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成全,也是教师自我成全的过程。“成人达己”,教师必须能够在这种成全生命的真实生活过程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这是生命化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我们说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确,学生需要教师的爱,教师的爱是润泽生命的甘露。同样,教师这个群体也需要爱,因为,爱需要源泉。教师的爱首先来自于他从事教书育人的幸福感,来自于教师在成全学生同时也成全自己的过程中。没有这种发自教师内心的爱,让教师长时间真心实意地关注并热爱学生的确是一个问题。
此外,教师对学生的爱也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教师的劳动要有人欣赏,要形成一支欣赏教师的队伍。校长要成为欣赏教师的第一人,教师群体应该相互欣赏,这种欣赏不是相互吹捧,而是对教师优点的真诚赞美。学校还应向家长们积极地宣传我们的教师,让家长也成为尊重并欣赏教师的一员。这一切工作的目的就是增加教师们的幸福感,然后再让教师们把因此而增加的幸福感加倍地回馈给他的学生们。
(六)生命化教育是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教育
生命化教育不可能有“操作手册”之类的东西,因为生命化教育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着的教育实践,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是每一个参与者“生命在场”的真实体验。“以生活世界为教育的思维方式,加强教育与生活的关联,在实践中实现教育的建构性。正如生命不是预设的一样,教育也不能是事先预定好的活动,相反,在一定情境下的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等活动是人得以成长、知识的意义得以生成的基础”[2]。
所以,反思成为生命化教育的一项基本功,教师通过“反思——改进——提高——再反思——再改进——再提高”的行进路线,不断提升自己。这也是教师自我成全的过程,只有那些勇于追求,善于自我成全的人,才有可能去成全别人。因此,参与生命化教育的教师应该是那些在教育事业上有理想有抱负,对教育有着深厚感情的人们,只有他们才能成为生命化教育的中坚力量。
(七)生命化教育是从学科本位到生命本位的转变
学习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丰富生命的内涵,在于提高生命的质量。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因生命而发生。因此,生命化教育必然对传统教育下的学科教学提出质疑和挑战。
生命化教育的基本主张就是“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教育是生命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生命发展因此成为教育的根本使命。学校教育的内容应围绕生命的成长和成长规律来组织和进行,而非学科和知识。
教育应该关注的是人。学科教育是以学科的内在逻辑进行编排的,知识分科也是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些东西从一开始进入学校起,就没有把受教育者考虑在内。因此,传统教育中只见学科不见人,只见知识不见人的现象就出现了。所以,生命化教育呼吁“把学校变成对人的教育”,就是因为传统教育对人的忽视。
(八)生命化教育是运用其他教育教学理论的思想背景
生命化教育提出的只是一种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它回答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是服务于生命的存在和健全,它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生命化教育理论并不排除任何一种有价值的教育理论,不管是宏观的教育规律的研究,还是微观的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都可以用来丰富生命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也可以说,生命化教育是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的思想背景,其他教育理论的建立与实践应该把关注生命本身作为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
此外,生命化教育是实践着的理论,而非思辨理论,这种理论靠坐在办公室里是想不出来的。不深入教学一线,不像张文质先生一样深入学校走进课堂,就不可能有发言权。
传统教育的关注点并不是人,而更多的是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表面上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但在教育者的眼里看到的是分数和成绩,而不是生命,学生成了知识与技能的载体。由于教学内容的固定性和教学目标追求的唯一性,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和静态化。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生命化教育的课堂教学却是充满了对生命的关注,让学生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涌流,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迸发的智慧之花尽情绽放。
(一)温暖的课堂
1)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课堂是师生智力与情感活动的场所,当学生进入课堂后,他们应该很自觉地意识到他们是这里的主人,他们来到了自己的领地。学生能否拥有这样的安全感,完全依赖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走进教室后与学生交流中的言谈话语、举手投足无一不在向学生传递着某种情绪化的信息,是信任,是期待,是焦虑,是抱怨,是愤怒还是喜悦,这些情绪都直接或间接地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课堂是安全的,还是可怕的。所以,教师有责任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更多积极的情感,这对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课堂应该成为一个温暖的、学生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教师的爱是课堂温暖的源泉。教师应关爱给每一个人,接纳每一个学生,绝不有意或无意去孤立学生,要引导学生彼此学习,相互悦纳,并成为相互欣赏的好朋友。让关爱与友情成为学生热爱并留恋这个班级的原因。班级是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的试验场,学生在这里得到了什么,当他们长大后就会用什么回报社会。
3)课程应该是一个体验成功的地方。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地关注学生,对学生充满期待。始终营造一个充满赞扬和肯定的课堂环境,在这里学生感到安全,受到鼓励,得到尊重,并赋予学生敢于挑战的精神。教师应随时注意到每位学生生活中的个人成就和重要事件,并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学生增强自尊心和自知之明并使他们也能尊重和理解别人。儿童的自知之明和自我价值观取决于周围人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当他们被尊重的时候,就学会了尊重人,当他们被理解的时候,就学会了理解别人。
4)关心并爱护学生是要发现并将学生的兴趣引到学习上。因为,“享受成长的天性是学习者生命内部的学习的原动力,其功能超越外部的直接教导”“在教育的动力结构中,当这种原动力居于统治地位时,教育可能呈现极大的和谐与高效”[3]67。任何一个学习者,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获得成就感,或者怀疑所学知识的价值,就会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以及主动性。
正如所有人一样,学生也想为人所知——教师的责任是让他了解自己,欣赏自己,认识自己罕见的才能、技艺、爱好、需求及个性。
(二)开放的课堂
1)开放的课堂观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的视野。由于学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并适应社会生活,因此,课堂教学就不应该是封闭的,而是把学科知识当作学生成长和认识社会的一种线索。顺着学科知识中一条条线索把学生引导到现实生活中来。所以,开放的课堂首先是学科知识的开放性,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把学生封闭在有限的书本知识中。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借助于学校教育开阔他们的视野。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和现实。鼓励学生将现实世界的任务和问题与所学的新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从而发展学生较高水平的理解能力。有效的学习大多是学习者比较清楚地了解知识的价值,因为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在学校的成功和学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认为自己所学内容是否有用,是否有意义,是否有趣。尤其是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记住那些他们不能运用的东西,只能使学生失去学习动力与兴趣。因此,在学习那些乍看似乎与日常生活无关的抽象内容时,帮助学生了解知识对他们生活的价值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真正出现对学生根本没用或者真的难以把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的情况,那只能说明我们的学科教学在知识的选择上出现了问题。
3)开放的课堂是价值引导的过程。学生所学的任何知识都会被附加上某种价值,被附加到知识上的价值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教师在知识教学中应该时刻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价值判断,努力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正确的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
(三)分享的课堂
1)建立积极的师生交往模式。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一个关键就是要确保课堂上的交流是公平、公正、有益的。学生如果看到老师以一种肯定、明确、积极的方式与他们交流,并且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那么,他们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因此,教师敏锐地体验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分享学生的智慧。关怀学生的教师不仅能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合理兴趣,也能同学生一起分享智慧。为此,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会认同学生的观点,会重复或解释学生的观点,会详细阐述学生的观点,会提到学生先前提出的观点。
3)教师会对学生的帮助或奉献表示感谢。教师会用各种表达方式表示他欣赏学生的帮助,欣赏学生提出的观点和付出的努力,教师对学生的赞赏、关怀与关注会让学生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和尊严,并促使学生成为能够对于课堂作出贡献的人。
(一)关注生活世界,打破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
学习书本知识并不是目的,学习的真正目的在于用所学的知识自由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打破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界限十分必要。要实现二者之间的联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了解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因此,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需要,这些不同一方面需要教师懂得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师了解时代的特点。信息化时代与物质已经丰富起来的社会下,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以及成长经历都与过去有了很大的差异,作为教师必须对此进行认真的研究,做到了解学生。只有这样,你才能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视角在生活世界中寻找与学科知识相联系的东西。
2)掌握教材。掌握教材就是要清楚我们希望用什么知识去帮助学生发展,这些知识要帮助学生发展什么能力,要用这些知识引导学生形成什么样的价值理念。你应该能够抓住教材中的核心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与学生能够理解的现实生活建立联系。
当然掌握教材并不是以教材为中心,因为,教材内容的选择也受到很多局限性。并不是都符合生命化教育的基本理念。应该突破教材的限制,走向更加宽广的生命空间。
3)观察生活。走进学生生活世界的过程,也是观察生活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生活的细节并发现它的教育价值,不管是千姿百态的自然现象还是学生的嬉戏打闹,只要你善于观察和反思,你就能很容易地将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打通。
(二)关注生命价值,探索自由支配的时空
1)把课堂学习变成生活的过程。课堂学习是师生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应该是一种生活的状态。“教育既要珍惜现实生活,又要不断地从丰富学生当下的现实生活的内涵出发,引导他们逐步走向未来生活”[4]。为此,课堂上对学生不应有过多的限制,应该给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空,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鼓励,凡是对课堂教学不构成恶意或消极影响的举动都应该包容,让课堂变成教育化的生活。
2)把课堂学习变成师生交往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更主要的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倾听学生的述说与想法。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有助于实现对学生的发现、关注与教育。没有交往,就难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智慧,教师对学生的赞赏和肯定就失去了依据;同样,没有交往,也难以发现学生的问题和缺点,教师的引领就失去了方向。
3)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生命化教育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愿意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因为生命化教育坚信,儿童秉承了人类百万年发展所拥有的高级本能,“必然足以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而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或者学习相关的学科,不需要有特别的语言天赋、数学天赋之类,而只要智力正常即可。其途径就是尽可能让他自主发挥,让他的高级本能可以自如行动、不受阻碍,因为只有生命自身才知道自己的需要与状态,成人世界只能给他提供条件,而无法代替他的生命”[3]69。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征求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允许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学习才会变成学生自己的事,他们才会愉快地学习,才会把学习变成一种积极的生活过程。
4)把课堂变成探索的过程。课堂就是一个允许出错的地方,学习不仅仅是掌握固定的知识,更应该是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进行碰撞的过程。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与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比对、评判、验证,以此让“他们获得了成长的享受”,而自身成长的欢快感,又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构筑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1)以积极的态度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从肯定和赞美开始,当你还没有发现学生的优点时,你应该暂缓对学生的评价。最忌讳的就是教师以十分消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因为,对小学生而言,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师的评价就是他的自我认知,教师说他好,他就认为自己好,教师说他坏,他就认为自己坏。
2)规避对待学生的消极习惯。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习惯对学生进行挑剔、责备、抱怨、唠叨、威胁、惩罚以及贿赂,这些行为都是试图让他人按照我们的意愿去行事的强制性手段,它们没有一个能教给人自律、责任或独立,反而会对学生产生相当负面的影响,它们只会破坏师生关系。因为,没有谁愿意受到别人的无端指责和惩罚,抱怨和唠叨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让学生明显感觉到是在收买的贿赂行为,只能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
3)用积极的行为换取积极的情感。美国心理学家葛拉塞(William Glasser)提出了 7种与人进行交往的良好习惯:关心、倾听、支持、帮助、鼓励、信任以及友爱。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多关心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温暖;多倾听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被重视;对学生多支持、多帮助、多鼓励,让他们获取信心和勇气;要信任学生,让学生在被信任中学会自律;要善于欣赏和赞美学生,让他们在同学中间赢得自尊。
(四)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挑战成长的域限
1)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小学生有一个比成人更加宽广的内心世界,但也是一个更容易被扭曲的世界,需要教师细心的呵护。积极健康的心理是学生生命的导航仪,生命化教育下的责任是让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偏航。因为,这是他走向幸福生活的保障。小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往往取决于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琐碎小事。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负责、学会关爱,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保护好学生未来生活的导航仪。
2)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教育的责任就在于挖掘人类的智慧资源,但只有好的教育才能实现这一理想。为实现这一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智慧掩盖学生的智慧,必须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留下足够的空间。教师决不能越俎代庖,应该把思考的机会,发现的机会,解答的机会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
3)成全学生的幸福人生。教育是平凡创造伟大的事业,教师的劳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发展与未来。如果我们能主动地满足学生归属感与被接纳感的需要,我们将有可能促进学生更优质的学习,就有可能让学生更负责任地行动。课堂教学的点点滴滴都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感受和生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管处理什么问题都应想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成全一个个可能健全的生命,是为了让学生过上更加完美的生活。
[1] 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刘旭东.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8):67-69.
[3] 郭思乐.从主要依靠教到主要依靠学:基础教育的根本改革[J].教育研究,2007(12):67-80.
[4] 冯建军.生命化教育与生活[J].教育评论,2003(6):13-17.
Abstract:Life is the origin of education, and 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education. Life-oriented education, which originates from folk life and begins with action, comes to establish its own theoretical system. The classroom patterns of lifeoriented education should be warm, open and shar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should focus on the life world, life value, students’ feelings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world.
Key words:life-oriented education;classroom pattern;classroom teaching
(责任编校:卫立冬英文校对:吴秀兰)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Life-oriented Education
XIAO Chuan1,LI Yu-xia2
(1. College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2, China;
2. College of Education,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G420
A
1673-2065(2011)02-0105-05
2010-12-15
肖 川(1963-),男,湖南望城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生命化教育研究所所长;
李玉侠(1965-),男,河北故城人,衡水学院教育学院教授,衡水市家庭教育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