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
(保定科技职业学院 传媒与艺术设计系,河北 保定 071000)
论朱熹德育思想的现实启迪
李 倩
(保定科技职业学院 传媒与艺术设计系,河北 保定 071000)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 并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德育思想。其中,“明人伦”的德育目的观、“学以渐而至”的德育阶段观等思想,对当今的学校德育建设有着巨大的现实启迪作用。
朱熹;德育思想;现实启迪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教育家。朱熹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认为德育是育人之根本。“修德是本,为要修德,故去讲学”[1]。他在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建立起一整套德育理论体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德育思想。深入研究其德育思想,对今天的学校德育建设有着巨大的现实启迪作用。
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重视德育的传统思想,把德育作为维护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并由此而发,提出了德育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2]。”“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不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3]3565。”这就是说,德育的目标就是使人们能够明封建“义理”,即封建伦理道德,并能将其应用到自己的道德修养与日常生活中,以便维护封建社会统治。
朱熹的德育目的是根据当时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他指出,当时“学校之设,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蔽,人材日衰”[3]3778。尽管当时全国都设立学校,但入校的人们“不过以追时好,取世资为本,至于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则寂乎其未有闻也”[3]3629。他严厉批评当时学校教育已“圣学不传”,完全变成科举制度的附庸,是一种“忘本逐末,怀利去义”的教育,成为文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的场所,成为士人窃取“科名爵禄”的工具。它已经完全违背“国家立学教人之本意”,从而致使社会风俗败坏,人才衰乏。所以,鉴于当时学校教育的现状,他认为只有把“明人伦”作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同的德育目的,才能使“天下国家所以治日常多,而乱日常少也”[4]。
朱熹主张为学进德“不可求欲速之功”,而应当“学以渐而至”“积少成多”。于是,他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人的年龄、心理特点及思维发展水平,把人的德育过程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不同阶段,并根据各自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不同的德育任务、内容、形式。
朱熹提出 8~15岁是小学德育阶段。他强调德育必须从基础抓起。他认为,小学德育的任务就在于培养“圣贤坯模”。倘若小学时期坯模打坏了,长大就会做出违背道德的事,再要补救就困难了。同时,他强调对儿童及早施以“先入为主”的德育,因为儿童年龄较小,物欲未染,智识未开,可塑性大,容易培养好的习性和思想。关于小学德育的内容,他指出主要是“教其事”,“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次规矩做去”[5]115“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3]3682。可见,朱熹所主张的小学德育内容是那些“知之浅而行之小者”,把教育内容蕴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期望儿童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学会初步文化知识与技能,从而成为“圣贤坯模”。在教育形式上,朱熹主张要结合儿童的天性和爱好进行道德教育,强调生动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相结合。为此,他在《小学题辞》中特别提出“诵诗读书,咏歌舞蹈”的教育形式,主张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领会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并把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称作“习与知长,化与心成”。
朱熹主张儿童在 15岁以后,在“小学已成之功”的基础上,就可进入大学阶段,受“大人之学”。他指出,大学德育任务就是在小学“坯模”的基础上“加光饰”,把学生培养成圣贤之人。大学德育内容则是那些“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主要是重在“教其理”,“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是就上面委曲详究那理,其所以事亲是如何,所以事长是如何”[5]115“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3]3682。这就是让学生在已经获得初步的道德观念和养成初步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基础上,进而明“义理”,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对于此阶段的教育形式,他主张学生自学自得,“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穷索”[5]168。他强调学生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主体性,通过穷究“义理”,真正领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层道理。
朱熹德育思想是对古代德育经验加以总结概括而形成的,是其一生教育实践的高度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深远的一种德育思想体系。虽然他的德育思想其根本目的在于为封建统治服务,但不能就此抹灭其所具有的理论高度和实用价值。直到现今,他的德育思想仍然有其无法掩饰的光芒,对当今的学校德育建设有着巨大的现实启迪作用。
1.强调德育的地位,摒弃“功利主义”教育动机
朱熹主张把德育作为教育的核心,认为教人之学就是让学生明“义理”,会做人,培养学生内在修养。他严厉抨击当时“功利主义”的学校教育,认为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期望通过“明人伦”的道德教育来达到改变“风俗日蔽,人才日衰”的状况。朱熹的这些批评建议切中时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反观我国今日的学校教育,“功利主义”教育仍占相当大的市场。以升学、求职、谋位等功利目标为教育目的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喻于利”,这种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已产生了一系列的不良社会后果。虽然我们已开始反思这种应试教育忽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基本素质教育的弊端,并已大力推行“喻于义”的素质教育,提出以塑造受教育者完美个体人格的目标,但在实践中却与这个思想脱节。尽管现在大中小各类学校开设了思想品德教育等相关课程,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仅处于附属地位,相对于学校里的其他“主课”只能委屈地蜷缩在某个角落。面对如此令人堪忧的德育现状,朱熹的德育思想无疑再次提醒我们,忽视对学生德育建设,将对我们的社会、国家和个人本身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2.注重德育阶段培养,重视基础道德教育
朱熹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提出“学以渐而至”的道德教育培养过程,这对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建设有着借鉴意义。从目前学校的德育来看,小学、中学、大学的德育内容衔接不够,现在一些大学生缺乏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甚至有的大学生连最起码的公共道德、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没有,这是因为在中小学时没有打好底子,到了大学还是“抱着走”,所以,学校要切实落实基础德育工作。
朱熹非常重视基础道德教育,他强调德育要抓早、抓好,因为儿童还保有“本然之性”,未受太多“物欲之蔽”,德育就是要使他们秉承本性而“复其初”。针对儿童智识未开,抽象思维能力未发展的特点,学习内容应力求渐进、具体、形象,即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伦理道德规范,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联系到现在,谈及儿童所受“素质”教育,人们将重心放在绘画、弹琴、学外语等方面,这些“素质”有多少与道德相关呢?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如果儿童从小不明礼仪、不讲道德、自私自利,怎么能指望他们长大后是个高素质的人才呢?所以,对儿童进行教育时,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在对儿童进行具体德育教育时,教育者必须着眼于德育的基础化和生活化,从仪表、语言、举止、礼节等具体日常行为规范抓起,培养学生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礼貌谦让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在这方面的投入。
[1] 黎靖德.朱子语类: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4:475.
[2] 朱熹,吕祖谦.近思录:卷九[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319.
[3] 朱熹.朱子大全:第二十四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 朱熹.朱子大全:第二十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15.
[5] 黎靖德.朱子语类: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4.
Abstract:Zhu Xi is a famous educationalist in the Nansong dynasty of China. Zhu Xi always puts the moral education on the first place. Based on his own education practices, he developed his unique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Among them, the viewpoint of moral education goal of "understanding human relations", the viewpoint of moral education stage of "acquiring knowledge gradually", and so on, have great influence of realistic inspiration on school’s mor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nowadays.
Key words:Zhu Xi;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realistic inspiration
(责任编校:卫立冬英文校对:吴秀兰)
On Realistic Inspiration of ZhuXi’s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LI Qian
(Baod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Baoding Hebei 071000, China)
G41
A
1673-2065(2011)02-0103-03
2010-12-20
李 倩(1982-),女,河北保定人,保定科技职业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