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中“火”的意义对比研究

2011-08-15 00:53:01刘思危白解红戴明忠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吉首英汉隐喻

刘思危,白解红,戴明忠

(1.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吉首416000;2.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英汉语中“火”的意义对比研究

刘思危1,白解红2,戴明忠1

(1.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吉首416000;2.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中大部分的表达都是隐喻的。隐喻来源于人们的身体和生活经验,同时也受制于环境和文化。“火”是英汉语的基本词汇之一,英汉语中“火”的隐喻意义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语中“火”的意义进行对比分析,能够进一步验证人类的认知来源于身体和生活经验的观点,揭示英汉两个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培养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火;隐喻;认知;对比

“火”是英汉语的基本词汇之一,在英汉语中有相同的本义及不同的引申义。这是因为“火”这个词在与人、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语言中大部分的表达都是隐喻的,隐喻受制于环境和文化,也影响着我们的语言和生活。不同文化对语言有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以“火”在英汉语中的不同意义为例,从认知隐喻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询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增强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隐喻

据调查,我们语言中70%的表达都是隐喻性的。隐喻是世界性的,也是所有语言都共有的,英汉语也不例外。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是用一个概念来表达另一个概念。隐喻就是将某一个领域(conceptual domain)的图式结构投射到另一个概念领域之上,是一种使我们能通过一个概念来理解另一个概念的认知方式。隐喻的本质是一种跨越不同概念领域间的映像关系,这种介于两个概念领域里实体间的对应使得人们能够运用源域里的知识结构来彰显目标域里的知识结构[1]。所以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装饰,更是人们基本的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参照一些能够切身体验到的也就是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和事物来认识和理解陌生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和事物。

二、英汉语“火”的意义的相似点

尽管英汉两种语言是有差异的,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客观世界的方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也使得在英语和汉语中,“火”的意义有很多相似点。

(一)本义

在汉语里,火是一个象形字,同时也是汉字部首之一。它的本义是“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例如: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3]火烧令坚。以及现代汉语里的火光冲天等。

英语里fire的本义与汉语的火是一样的。例如:catch fire着火,set fire tosth使什么着火等。两种语言中火的本义相同,指的是同一个事物,只是分别被称为“fire”和“火”,这是语言的任意性。英汉民族对于火的直接认知是相同的,火给人们带来光和热,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同样重要的作用。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自从人类创造火以来,它便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没有人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就象普罗米修斯神话告诉我们的,它是人类文明生活所必需的。

(二)引申义

除了本义相同之外,英汉语中的火还具有很多相似的引申义。

1.隐喻“炎热”

热是火给人们带来的最直接的体验,也是人对火的最直接认知。因此,英语里有 the sun is burning的说法,汉语里也有火伞高张、骄阳似火等成语。

2.隐喻“强烈的情感”

火熊熊燃烧,是光和热的来源,因此被人们用来隐喻强烈的情感,比如热情、激情。例如汉语里的热情似火、热火朝天,以及英语里的His speech lacked fire.他的讲话缺乏热情,sb.is all fired up某人很兴奋。

这种强烈的情感也包括愤怒,例如汉语里的火冒三丈、怒火中烧、无名孽火、火上浇油,以及英语里的breath the fire让某人生气。

爱情也是人们用火来隐喻的强烈的情感之一。众所周知,英汉语中都有的关于爱情的概念隐喻是LOVE ISFIRE。在此隐喻概念下,有系列的英语表达:

(1)She set myheart on fire.她让我的心着火了。

(2)John was burning with love.约翰被爱火灼烧着。

(3)There were sparks between them.他们之间有火花。

(4)That kindled love in his heart.在他心里点燃了爱情之火。

(5)I just melted when she looked at me.当她看着我的时候,我被融化了。

(6)The fire slowlywent out.爱情之火渐渐熄灭。

汉语也是如此:

(7)爱情的烈火在心中迸发,片刻之间将他燃为灰烬。

(8)他被幸福陶醉,被爱的烈焰吞没。

(9)两个月的朝夕相处,他们已经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10)一再遭到姑娘的拒绝,他心中爱情的火焰开始渐渐熄灭。

(11)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火焰照亮了我。(费翔《冬天里的一把火》)

隐喻对象还由爱情延伸到了情欲,比如汉语的干柴烈火、欲火焚身,英语的light your fire使某人激动,尤指情欲。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在情感的概念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常常将情感隐喻化,因为情感是抽象的,模糊的,不好表达的,因此,火被用来隐喻强烈的情感。火是源域,强烈的情感是目标域。这是因为冷和热是人们最基本的身体体验。从我们出生起,我们就可以通过环绕着我们的空气来感受冷和热。我们经常使用这种温度域来谈论我们对人或事的态度,特别是我们的情感。热情、激情和愤怒都可以使人头脑发热,体温上升,这和火可以提高周围温度,给人们带来热是相似的。而爱情和情欲就像火一样,有一个从点燃,开始燃烧,燃烧很旺,火势减小,到最后熄灭的过程。因此,在英汉语中我们就很自然地形成了这样的概念隐喻,经常运用此概念系统来描述我们的激情、愤怒和形容恋人之间相爱的程度。

3.隐喻“危险、麻烦、灾祸、困难”

火一方面是美好的,另一方面又是可怕的。它可以带来温暖,也可以带来灾难。根据罗伯特·弗洛斯特的诗《火与冰》,火足以毁掉这个世界。从这个角度出发,人们用火来隐喻危险、麻烦、灾祸、困难等不好的事物。

火是很危险的,例如:英语的playwith fire玩火自焚,out ofthe fryingpan intothe fir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the fat is in the fire现在要出大麻烦了;汉语的引火烧身、玩火自焚、趁火打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远水救不了近火、风高放火等等,在这些词语里,火隐喻了危险和麻烦。

火可以烧毁一切,带来灾难,因此也被用来隐喻灾祸,比如汉语的水火无情、救民于水火、水深火热、近火先焦;英语的fire and brimstone因为触怒上帝在地狱中遭受的煎熬。

火也被看成是困难的象征,例如英语中的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经历许多困难,汉语中的上刀山下火海、赴汤蹈火等。

4.隐喻“战争、炮火、冲突”

战场上总少不了火的存在,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也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对战争、炮火、冲突的认知,也建立在对火的认知之上。

例如英语中的cease fire停火、open fire开火,隐喻概念是CONFLICT IS FIRE;汉语也有停火、开火、交火的说法。

英语中的between twofires腹背受敌,a baptismof fire战火的洗礼,fire and sword杀人放火,尤指战争中的残暴行为;汉语中的战火连绵、烽火连天,都是战争、炮火的隐喻。

5.隐喻“成功、轰动”

不管在哪里,只要燃起火,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火的这点特性被人们用来隐喻成功、轰动。比如在汉语里,我们可以说:经过春晚,小沈阳一夜之间火了;这家餐馆的生意很火;英语里也有set the world on fire非常成功;set the Thames on fire做惊人之举的说法。

6.隐喻“亲近、融洽”

火是温暖的,尤其在寒冷的冬天,人们很想靠近火取暖,因此火也被人们赋予了亲近、融洽的意义。比如汉语里的打得火热;英语里的get on like a house on fire双方关系迅速融洽。

综上所述,英汉两个民族对火的认知有很多共同点。火在很大程度上既是炎热的、光明的、引人注意的,又是危险的、无情的、具有破坏性的。在这些对于火的共同认知之上,英汉人民形成了相似的隐喻。

三、英汉语“火”的意义的不同点

(一)汉语中火的独特隐喻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独特的中华文化将汉语中的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隐喻意义。

第一,火急火燎、急如风火、火烧眉毛、十万火急,隐喻紧急。这是因为在古时候,打仗是通过烽火台放火来传达紧急情况的,因此烽火的特征就作为源域投射到了紧急的目标域之上,形成了紧急是火这样的概念隐喻。

第二,作为五行——中国古代哲学的五个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之一的火,被中国人民认为是和水相对应的一种要素,水火的关系是绝对对立的,火代表阴阳两极中的阳,而水代表阴。因此,汉语中有很多形容对立的成语,例如:势如水火、水火不容、不通水火等。

第三,火同时也具备关键时刻、真正考验的意思,比如:真金不怕火炼、烈火见真金等,这是因为金属的锻造离不开火,用火对金属的锻造被隐喻为考验。

第四,熊熊燃烧的大火会发出耀眼的光芒,因此有了火树银花的隐喻,而这种光芒是很锐利的,因而又引申出了火眼金睛、舌锋如火。

第五,火也有帮助的意思,例如:束缊请火,也就是搓麻为引火绳,向邻居借火的意思,比喻求助于人。

第六,火耕水耨,是中国古代一种原始耕种方式,这个隐喻与中国社会的农业文明是分不开的。

第七,隐喻像火那样的颜色,一般指红色,例如:朱鳞火鬣,如火如荼,而在英语中是用blood血来隐喻红色的。

汉语里关于火的隐喻还有很多,不胜枚举。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汉语中火的隐喻意义十分丰富,意蕴深远,并且具有深刻的哲学意味,这些丰富多彩的隐喻反映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二)英语中火的独特隐喻

英国人民与中国人民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生活方式使他们也拥有自己独特的隐喻。

1.火是充沛的精力的象征。比如fire in your belly对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准备精力与决心去做,a ball of fire精力充沛的人。这是因为,燃烧着的火具有热能,热能是能量的一种,被隐喻成充沛的精力。

2.火也有鼓励的意义。例如:light a fire under sb.鼓励某人工作更勤奋,fire sb.intosth.doingsth.鼓励某人做某事。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是为了给人类盗取火种而献身的英雄,在西方哲学中,火是世界的本原,那么,取得火的人就能成为英雄,得到大家的崇拜。火在西方世界的地位使西方人形成了火一样的性格,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火有了鼓励的意义。

3.由于基督教的影响,火时常象征着对人类的救赎、洗礼,负担着人类摆脱罪恶、超越自我、走向彼岸的功能。这样的隐喻在西方经典著作并不少见,例如但丁的《神曲》里面,火起着惩罚罪恶,净化纯净的作用,而在《简·爱》里,罗切斯特因大火而失去了庄园、左手和眼睛, 也有“耶稣以火为世人施洗礼”的意味。

上述英语中火的独特隐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国人民的文化、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与中国人民有很大的差别。

英汉“火”的隐喻意义存在着同异并存的现象。英汉两个民族基于相同的身体和生活经验,在对火进行认知时产生共性,形成了许多相同的有关“火”的隐喻,但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传统、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等因素也使两个民族产生了不同的“火”的隐喻。这些发现进一步验证了人类的认知来源于身体和生活经验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认知语言学领域内的隐喻研究,揭示了英汉两个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对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有一定的意义。

[1]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赵艳芳.认知的发展与隐喻[J].北京: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沈括.梦溪笔谈[M].济南:齐鲁书社,2007.

AComparativeStudyofFIRE/HUO Metaphorsin English and Chinese

LIU Si-wei1,BAI Jie-hong2,DAI Ming-zhong1
(1.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Normal College ofJishou University,Jishou,Hunan 416000;
2.Foreign StudiesColleg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

Cognitive linguists argue that most expressions in language are metaphorical.Metaphors come from human’s daily life and bodily experience,and are also subject to their environment and culture.Fire/huo is a basic word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and its metaphorical meanings in both languages have commonalities as well as differences.Do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FIRE/HUO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can further testify the claim that human cognition is derived from daily life and bodily experience,disclos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inking patterns of the English people and the Chinese people and their cultural reasons and moreover,cultivate the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awareness of 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ire/huo;metaphor;cognition;comparison

H03

A

1674-831X(2011)02-0115-04

2011-01-23

刘思危(1984-),女,苗族,湖南吉首人,吉首大学助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白解红(1952-),女,湖南永州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语用学与认知语言学研究;戴明忠(1970-),男,土家族,湖南永顺人,吉首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研究。

[责任编辑:王佳娣]

猜你喜欢
吉首英汉隐喻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作品精选
声屏世界(2022年15期)2022-11-08 10:58:04
湘粤专家学者相聚吉首研讨声乐套曲《四季如歌》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吉首美术馆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20
《活的隐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最亲的月亮
戏剧之家(2015年18期)2015-10-26 10:08:32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