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形异源典故词”摭谈

2011-08-15 00:50郝彤彤
关键词:语源同形异源

□郝彤彤

“同形异源典故词”摭谈

□郝彤彤

同形异源典故词是典故词语的一个特殊类别,是典源不同但字面偶合的一组词。从意义关系来看,有的相去甚远,有的意有关涉。因字面形式相同,理解时易造成张冠李戴,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加以辨别。

同形异源典故词;典故词语;语源;语境

典故词语是一种极有特色又极为复杂的词汇现象。它是在用典过程中对典故通过压缩、概括等手段而形成的具有典故因素的词或者固定短语。词汇学界以前对典故词语的关注主要体现于典故辞典的编纂,理论探讨也多局限于专家对这些典故辞典所做的序言中。目前词汇学界已经开始重视对它进行理论研究,把它作为汉语词汇中具有独立理论价值的一类词汇现象,与成语、歇后语等并列,不仅在典故词典编纂理论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而且在典故词语的构成、音节、词义、接受等等的理论探求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本文对典故词语中的“同形异源典故词语”略陈陋识,希祈方家指正。

在以往关于典故词的理论探讨中,人们关注一类“同源异形典故词”,即“几个不同的词出自于同一个典故,即同一个典故会形成形式不同、意义也不同的若干个典故词,这便是同源异形典故词。”[1]如出自《庄子》“匠石运斤”典故的典故词语“斫鼻”、“尽垩”、“斧正”,出自“江淹梦见五色笔”典故的“梦笔”、“五色笔”、“江郎才尽”,都属此类。

本文要讨论的“同形异源典故词”也是典故词语理论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一类。“形”指书面形式,“源”是指典故词语的来源、出处,它对典故词语的意义有着天然的规定性,来源不同自然含义有别。中国历代典故浩如烟海,有些典故词语语源的典故因素可能会有相近之处,因而在典故词语的形成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字面形式偶然相同的典故词。但在典故词的运用即用典过程中,每一个典故词语出现在语境中都是特定的“这一个”,有其自身特定的实际使用意义、文化意义和联想意义,理解时要详加辨别。对这类词语,可以这样作一界定:出自几个不同典故的只在字面形式上偶然相合的典故词语。

【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人文社科部,山东 泰安,271000

一、从意义间的关系来看,同形异源典故词有两大类:

(一)语源不同,意义相去甚远

有些同形异源典故词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关联,只是在字面形式上偶合。如:

“鸡肋”,一是用来喻指乏味又不忍舍弃之物。源出《三国志· 魏书·武帝纪》裴注引《九州春秋》载:时王(曹操)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薄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后人把这个故事凝缩成“弃之可惜,食之无味”这个含典故色彩的俗语。金元好问诗《送樊顺之》“寒乡况味真鸡肋,清镜功名属虎头”句,即用杨修事。[2]P805二是戏称身体瘦弱,不堪一击。源出《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竹林七贤论》载:伶处天地间,悠悠荡荡,无所用心。尝与俗士相牾,其人攘袂而起,欲必筑之。伶和其色曰:“鸡肋岂足以当尊拳!”其人不觉废然而返。宋陆游《自规》:“但能常闭门,尊拳贷鸡肋”句,即用刘伶典。[2]P286此二者意义之间没有任何关系,马牛难风。

“掉舌”,据《辞源》合订本,有二义,一是指游说,典源是《新唐书·柏耆传》:“(耆)且言愿得天子一节,驰入(王承宗)镇,可掉舌下之。”(按:《辞源》此处有失,《柏耆传》也不过是“流”,而非“源”,它也是在用典,其“源”应为《史记·淮阴侯列传》:“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宋苏舜钦《蜀士》:“掉舌灭西寇,画地收幽燕。”即用此。二是指觅食,此义项用之甚少,典源是宋释惠洪《东坡羹》:“东坡铛内相容摄,乞与馋禅掉舌寻。”[3]P691二义相去甚远。

(二)语源不同,但意有关涉

有些同形异源典故词虽然出源不同,但有相近的典故因素,意有关涉,甚至可以归纳出共同的意义。

如“斩蛟”,既见于《吕氏春秋·知分》春秋时次非斩绕船两蛟事,又见于《水经注》五春秋时澹台灭明赍璧渡河斩蛟事,又见于《晋书》周处长桥下斩蛟事,还见于《初学记》七襄阳太守邓遐入沔水斩蛟事,皆为历史上除害故事。如唐刘禹锡《刘梦得集》九《壮士行》:“明日长桥上,倾城看斩蛟。”[3]742再如“射石饮羽”这个典故词,既有春秋楚熊渠子射石事(见于《韩诗外传》六),也有养由基射兕而中石没羽事(见《吕氏春秋·精通》),又有西汉飞将军李广事(见于《史记·李将军列传》)。后以之喻指功力深湛或用心精诚。[3]P472

再如“吐哺握发”,既有周公事(见《韩诗外传》、《史记·鲁世家》),又有夏禹的记载(见《吕氏春秋》),都指殷勤待士。“才尽”,有鲍照事(见《宋书》),又有江淹事(见《梁书》),都指文思减退。

二、辨别同形异源典故词的关键在于语境

此处,语境是广义的语境,主要指上下文语境,也包括作者的创作意图等因素。

对于“语源不同,意义相去甚远”的第一类同形异源典故词来说,依靠典故词语所现语境找到其真正的源头,从而确知其词义,对正确接受作者本意尤为重要,因为意义都是在语境中才得以实现的。

如“题柱”,有两个不同的语源出处,典故词词形虽然偶合,但意义却是不相连属,到底是哪一个要通过语境来判断。一是出自汉司马相如事,相如初到长安,过升仙桥,题柱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后一般用作立志的典故词。一是记汉田凤事。田凤为尚书郎,容仪端正,每入奏事,灵帝目送之,题柱曰:“堂堂乎张,京兆田郎。”后来一般指仪表出众或荣耀义。二者意义相去甚远。唐岑参诗《升仙桥》:“长桥题柱去,犹是未达时。及乘驷马车,却从桥上归。”用的是司马相如事。北周庾信《周大将军闻嘉公柳遐墓志》:“魏侯之见刘廙,不觉敛容;汉主之观田凤,遂令题柱。”点明用田凤事。[3]P1849

“黄犬”词,一是秦李斯事。《史记·李斯列传》:“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二是晋陆机事,陆机有黄耳犬,曾为陆机长途传递书信。事见晋袓冲之《述异记》,后遂以“黄犬”为信使的代称。这两个典故都多为后世所用,根据语境较易辨别。唐李白《襄阳歌》:“咸阳市上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作者视入仕为畏途,发感喟之语,用李斯事;宋秦观《别程公闢给事》诗:“裘敝黑貂霜正急,书信黄犬岁将穷。”“书信”一词即揭示出“黄犬”用陆机事。[4]

对于“语源不同,但意有关涉”这一类同形异源典故词来说,依靠语境正确把握典故词的意义也很重要。虽然意有关涉,但毕竟不相同,有时必须加以区分才不致误解。

如“断织”和“断机”,仅从字面上看,既可以出自孟母教子事,也可以出自乐羊子妻劝夫事。前者事见汉刘向《古列女传》一。传说孟子少时,废学回家,孟母方织,引刀断其机织,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轲因勤学自奋,师事子思,遂成大儒。后者见《后汉书》八四《乐羊子妻传》。东汉乐羊子远出求学,以久行怀思,一年即归,妻引刀趋织曰:“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3]P746二者语源不同,应该是两个不同的典故词。在称颂妇德的意义上是相同的,但是到底是称颂母亲之德,还是妻子之德,在具体诗文中,其含义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加以辨别。如骆宾王《上兖州张司马启》:“加以承断织之慈训,得锐志于书林;奉过庭之严规,遂容情于义圃。”[5]这里“断织”显然是称颂母亲之德。骆文上下对句,上句“断织”与下句“过庭”对偶,“过庭”源出《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鲤,孔子之子,字伯鱼。后人遂以父教为“过庭之训”。骆文“断织”用的是孟母教子事,绝不可能是乐羊子妻事。但清顾炎武《悼亡》诗之五“他日乐羊来旧里,何人更与断机丝”则从诗题和上下文语境可知是用乐羊子妻事。[2]P860

而对有些此类同形异源典故词,要根据具体使用情况区别对待。如“三径”,语源涉及蒋诩和陶潜二人,义为归隐。宋张炎《风入松·赠蒋道录溪山堂》词:“旧家三径竹千竿,苍雪拂衣寒。”仅从“三径”不能判断与蒋诩有关还是与陶潜有关,但这首词是赠给蒋道录的,与蒋诩同姓,词中应是用蒋诩典。再如金元好问《答吴天益》诗:“三径他时望羊仲,却应松菊未銷忧。”语境中出现的“羊仲”出自蒋诩故事,可知“三径”用的是蒋诩典。宋姚述尧《好事近·赠王清叔》:“渊明三径已催归,名利几时足。”此处“三径”前已确指是渊明事,当不会理解为蒋诩事。但还有些诗词文句使用“三径”一词,从语言环境无从看出其所用典源是“蒋诩三径”还是“陶潜三径”,有人认为是“合典”,其源就是以上两个,不可强分。如蒋防《题杜宾客新丰里幽居》诗:“退迹依三径,辞荣继二疏。”[6]无论理解为“蒋诩三径”还是“陶潜三径”,都不会偏离作者的原意。

三、同形异源典故词容易让人望文生义,张冠李戴

如果仅仅拘于同形异源典故词的字面形式,而不细究该典故词语所现语境,找到其真正的源头的确切含义,就容易出现曲解用典者本意的现象,出现张冠李戴的失误。

如《中文大辞典》将《文苑英华》二九O唐苏颋诗《夜发三泉即事》“忝曳尚书履,叨兼使臣节”中的“尚书履”误出《后汉书·王乔传》双凫来朝事,就是因王乔故事中“则四年所赐尚书官属履也”一段文字所致,殊不知《汉书》七七《郑崇传》哀帝听履故事中亦有“我识郑尚书履声”与之相应,而且典义相合,用指尚书重臣。《汉书·郑崇传》才是真正的语源所在。[7]

再如“青蝇”一词,语源有三,既出自《诗经·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常用来喻指进谗言之佞人。又见于《三国志·虞翻传》注引《别传》中虞翻的话:“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因此“青蝇”也可以作“凭吊者”的代称。刘禹锡《刘梦得集》十《遥伤丘中丞》诗有“何人为吊客,唯是有青蝇”句。又见于《晋书·苻坚载记》,青蝇报赦后以此典形容赦免等事。[2]P537

李贺诗《感讽五首》之二有四句:“都门贾生墓,青蝇久断绝,寒食摇杨天,愤景长肃杀。”作者感叹,在郊外的贾谊墓,正是清明时节踏青扫墓之时,本应是有络绎不绝的凭吊者和绵绵不绝的香烟,而如今却是冷清肃杀,墓前空无地人,引发了作者久远的惆怅和悲愤,此处无疑用的是虞翻事。清代注释家王琦却把李贺诗中的“青蝇”照《诗经》理解为“谗谮之人”,“青蝇久断绝”理解成了“昔时谮言之人亦归乌有”这种大快人心的好事,但既是好事又为何“不散肃杀愤景之意”,他又解释道:“盖妒能嫉贤虽只在一时,而千载之下,犹令人恨恨而不能释”[8]因此“李贺对今世的感慨变成了替古人生气。”[9]语境中有“墓”又有“寒食”,清明时节,是中国悼念死者的节日,结合这些,就不至于误解了。

如果说对“同源异形典故词”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典故词语的使用,即怎样在众多不同形式中选取最适合“题旨情境”的一个,那么对“同形异源典故词”的研究就更多地立足于典故词语的接受,如何才能准确到位地理解用典者的本意。而在今天,后者显得尤为重要。

[1]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45.

[2]陆尊梧,李志江.历代典故辞典[Z].北京:作家出版社,1990.

[3]辞源(合订本)[Z].

[4]汉语大词典[Z],第12册:970.

[5]骆临海集[M].中华书局,252

[6]李景新.谈两种特殊的合典[J].古汉语研究,2004,(3):109-112.

[7]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文大辞典[Z].台北:中国文化学院,1968:737.

[8](清)王琦等.李贺诗歌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新1 版):157.

[9]葛兆光.论典故——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特殊意象的分析[J].文学评论,1985,(5):19-30.

(责任编辑:杨红香)

H039

A

1008-8091(2011)01-0116-04

2010-07-02

郝彤彤(1971- ),女,山东微山人,泰山医学院人文社科部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领域:语言学。

猜你喜欢
语源同形异源
韩汉同形完全异义词略考
近岸水体异源遥感反射率产品的融合方法研究
基于EM-PCNN的果园苹果异源图像配准方法
脸谱与假面 异源而殊流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壮字喃字同形字的三种类别及简要分析
浅析俄罗斯女性饰品
解脂耶氏酵母异源合成番茄红素的初步研究
日本留学生汉日同形同义词习得情况分析——一项基于出声思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