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的思考

2011-11-02 02:29商学芳姜卫良郑世英
关键词:农民培训职业

□商学芳 姜卫良 郑世英

关于加强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的思考

□商学芳 姜卫良 郑世英

本文从山东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出发,对山东省农村职业教育现状做了分析,同时对农村劳动力做了剖析,根据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对策。

农村;职业教育;分析

为适应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要,进一步增强农业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近期我们对全省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村劳动力素质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农民职业教育工作亟待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

一、基本情况

(一)县域经济基本情况

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黄河下游,是中国主要沿海省市之一,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成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一直把农业作为发展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产值居全国第一,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山东植棉历史悠久,是中国重要的产棉区;山东还是中国最大的花生产区,花生出口量占全国一半以上。近年来,山东省的蔬菜生产成为农业中第二大主导产业,被称为全国最大的“菜篮子”。山东是著名的水果之乡,主要生产高品质的苹果、梨、桃、杏、枣、葡萄、西瓜等,产量居全国第一。

山东是农业大省,县域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2.76%,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36亩。县域人均收入9711元,农民人均收入7258元。2009年全省经济建设成效显著,实现生产总值33805.3亿元,增长11.9%;农业连续7年丰收,粮食总产达到863亿斤;地方财政收入2198.5亿元,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其中工资性收入占46.14%。

(二)县域职业教育现状

目前,山东省县域职业教育有了较快发展,呈现出以普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为龙头,民办职业培训学校为重要补充的职业教育格局,保持与普通高中相当的办学规模。对中等职业技能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山东济南,250013

1.县域职业教育承担的任务

在县域职业教育中,农业部门主办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承担着主要的农业类专业教育培训任务,以农业类专业为主,工业类和服务业类为辅,以开展成人中等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培养教育对象年龄跨度比较大,主要培训年龄在20-55岁之间从事农村公益性岗位服务人员、专业示范户、一般农户和进城务工的中青年。他们掌握着充分的农业科技相关信息,能够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问题,对提高农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有效转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1]教育部门主办的职业中专,主要从事着各类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任务,对当地22岁以下青年的职业教育起着主要作用。劳动部门的劳动技校和民办培训机构主要从事着工业类以及服务业类的职业技能培训,对当地中青年进城务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地针对农业人口状况,有的放矢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培训,有力地提升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思想观念。

2.完善制度,强化考核,确保教育质量

山东省职业教育从完善就业和培训制度入手,积极培育职业教育市场,实行了“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政策,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劳动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用技术工种劳动者,必须从经过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新工人和转岗人员全部要求实行持证上岗。同时,严把学生考核关,采用“双证书”(文化课和专业课)考核制度,确保学生质量。毕业生参加技术等级考核,合格后发给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作为用人单位录用和确定工资待遇的重要依据。[2]

3.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大量的实用人才

山东省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上下配合、左右联动,培养造就了众多的技术人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各职业学校纷纷与企业联合办学,既为企业储备了技术力量,又为职教生就业吃了“定心丸”。根据企业需求,各职业学校纷纷调整教学计划,着重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全省农广校系统根据主导产业发展需要,通过开展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和人才培养进村为内容的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实施国家新型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极大提升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思想观念,一大批创业型农民脱颖而出,成为农民创业就业的典范。

(三)农村劳动力现状

1.农村劳动力素质有所提高,但相对仍然较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省委、省政府对农民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的加大,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比05年有所提高,小学文化水平占24.24%,比05年下降1.6%,初中占54.06%,比05年上升4.7%,高中以上占21.69%,比05年上升3.8%。但相对而言仍然较低,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占24%,初中占54%,亦即有78%的农村劳动力属于高中以下文化水平,需要继续接受教育培训。

2009年全省约有农村人口5015万。按照调查结果,劳动力占农村人口的57.5%,即全省有农村劳动力2883万,再扣除55岁以上的19.23%,约555万,由于年龄原因,他们对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积极性已经不高,全省55岁以下农村劳动力约有2328万人。在这一人群中,还有78%也就是1816万人属于高中以下文化水平,即农村劳动力中有1816万人需要继续进行职业教育培训。这一数据还不包括高中毕业生17.79%,约323万。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培训任重道远。

2.剩余劳动力需继续转移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把它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相当数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2009年全省55岁以下农村劳动力约2328万,20.38%的剩余劳动力约474万。劳动力转移压力还很大。

3.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女性偏多,年龄偏大

随着经济的腾飞、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民的概念已经变得模糊,农民进城务工或就职于乡镇企业已是普遍现象,特别是有文化的年轻人。所以,农业从业者表现出文化素质偏低、女性偏多、年龄偏大。

农业从业者中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占31%,初中占46.5%,亦即有77.5%的农业从业者处于高中水平以下,需要继续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按全省2328万55岁以下农村劳动力计算,务农人员占60.55%,农业从业人员1410万,高中以下约1092万,亦即全省有1092万农业从业者需要继续进行农业类职业教育培训。

在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占49%,另外还有许多65岁以上的老人继续参加农业生产。农业从业人员年龄老化现象严重。

在农业从业人员中,女性所占比例较高,比较明显的是介于30到60岁,30岁以下务农者很少,而60岁以上的男同志已很少在外打工,所以男女比例的失衡主要表现在30岁到60岁。许多男性劳动力以外出打工和自谋职业为主,只是在农忙时回来帮忙。在较少的中年男性农业从业者中,还有相当数量的村干部。因此,真正从事传统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基本以妇女和老人为主。

由此可见,轻农思想的长期影响,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低下,使得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反过来,农业职业教育的滞后又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使年纪轻,有文化的劳动者脱离农村,形成不良循环,使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三农问题解而不决。

二、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职业教育尤其是农业从业者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大都存在重普教、轻职教的倾向,好的政策措施多向基础教育领域倾斜;部分企业虽然也认识到熟练技术工人和高级技术工人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但是过于注重当前利益,不愿对职业教育进行长远投入;一些单位用人标准重学历、轻技能,以及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执行不力,导致了社会上人才观和择业观的偏颇,从而造成了社会、家长、学生产生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思想。[3]

农业从业者的职业教育培训更是被遗忘的角落。在部分领导干部及行政人员思想中,一提农民职业教育就是职业中学、农技中学以及劣等生;农民一提培训就是推销商品。对真正的农业技术知识培训和农民素质提高却认识不到位,认为农业从业者职业教育投资大,经济效益差,见效慢,难组织。尽管农民对科技培训和资格证书有强烈的渴望,有63.12%的农业从业者认为有资格证书会有更多的机会,但有73.76%的调查对象没有任何职业资格证书。他们希望有参加学习的机会,更希望农广校“三进村”式的培训形式。

2.投入不足,职业教育培训条件相对较差

山东是经济强省,教育质量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但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与普通教育相比差距较大,尤其是农业类专业。

表1 职业教育人均占有教学资源

由表1可见,职业教育人均占有的教育资源相对较低。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虽然有比较稳定的办学经费和部分自己的实训设备,但是设备更新缓慢,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对技能高、操作熟练的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

3.投入不平衡,涉农专业设置偏少经费投入过低。

山东省虽是农业大省,但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又是弱势教育,两个阴影的叠加使得农民职业教育历史欠账太多,条件手段落后。职业教育培训农业类只占8.9%,中等职业教育农业类只占10.85%,农业类无论是培训人数还是开设的专业数量都偏少。与农业大省和农业强省极不相称。农业部门主办的农广校主要从事着农业类专业的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掌握着充分的农业科技相关信息,教育培训对象的年龄段跨度大,主要是农业从业者,能够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问题,对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4]但经费的困乏、设备的陈旧、教学条件的简陋致使农广校难以高质量、高效率、深层次的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农广校承担着6.95%的职业培训任务,58.3%的农业类职业培训任务;7.6%的中等职业教育任务和50.7%的农业类中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却只占用着3%的教学设备、1.19%的办学经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4.各职能部门交叉、扯皮现象严重,没有形成有效合力

新形势下,农民对教育培训需求比以往更加强烈,农民教育的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迅速拓展,逐步呈现出全社会关注、多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教育的大好形式,农民教育事业发展有了更好的社会环境。但是,农民培训实施主体繁多,内容重复,农民反感。不同职能部门之间交叉、扯皮现象严重,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由于农民培训工作缺乏统一规划,没有统一管理的机构,各种培训机构在农村争夺“生源”、争夺“会场”的现象比较普遍,经常出现组织一批农民,先后挂几个横幅,拍一些照片和录像,作为培训成果上报。据调查,目前在各基层党委和政府部门承担农民培训任务的有组织、宣传、农林、科技、劳动、教育等10多个部门,在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和考核指标等方面各个单位各自为政、互不衔接,经常出现一位农民被几个部门通知参加同一培训的现象,造成了财政专项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5.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不强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投资的不断加大,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农田耕种。蔬菜水果大棚、专业化的养殖业等产业迅速发展。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使得对农业从业者实用技术培训显得尤为重要,而当地农民的科学技术培训情况与需要之间差距很大。真正可以为农民提供教育培训的机构数量不足、力量薄弱,缺乏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不了农村劳动力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科技教育培训的需求和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61%的农户反映培训时间短;30%的农户反映不符合生产需求;33%的农户反映缺少后续培训。

6.教育培训师资结构不合理

县域职业教育培训师资结构不合理、力量薄弱一直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师队伍不稳定,受招生规模影响,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存在着班级管理不规范,缺少专职管理人员的现象。由于工资、福利待遇相对较低,致使优秀的教师脱离岗位。二是教师结构与分布不合理,呈现“三多三少”,即传统型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少;普通型人才多,产业化人才少;继承性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三是教师队伍总体学历层次偏低、中高级专业人才比例小、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偏少。[5]

7.缺乏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培训和短平快的致富项目培训

在被调查者中,85%的农户希望培训教师经常下乡指导,要求内容实用,通俗易懂,有针对性、实效性,例如解决苹果大小年的问题、农药化肥的鉴别使用问题、畜禽疾病防治等,同时要求培训教师知识面广一点,能够当堂解答农民迫切想解决的问题,还要多介绍一些简单实用的致富项目,最好是听了就会,学了就用,用了就见效。被调查者中,31%的农户是专业户,一般长年从事果业、养殖业等,他们具有较好的文化素质和较强烈的致富愿望,传统产业技能掌握得较熟练,其中7%的表示希望参加高等职业院校的较长期学习,7%的希望参加中等职业教育的学习。与此同时,86%的农户希望参加系统的农民培训,可见占有教育资源较少的农村,缺乏的是一些短平快的技能培训,因而县域职业教育呈现中间强,两头弱的现象,远远满足不了新形势下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

三、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形势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凸显了职业教育培训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此同时,也给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带来了更好的机遇。职教工作必须适应形势,克服困难,把握机遇,大胆创新,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培训的新局面。

1.农业职业教育培训的社会地位需要进一步提升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目标任务上,首次明确要保证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在重大原则上,首次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作为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内容。在具体措施上,首次提出要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全社会和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开展农民终身教育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把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使全社会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和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的教育。从而形成一个全社会支持、鼓励、参与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为农民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农业职业教育培训的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

政府应将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县域职业教育机构拥有最主要和最直接的职业教育资源,通过科学的调查论证,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把规划落到实处。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支持力度,把职业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办学环境,改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条件;要特别突出对农业从业者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建立专门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设置专项农业从业者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切实承担起发展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的重任,使其尽快打破维持生存的僵局,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6]

根据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要求,在教育培训的任务上要重点突出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根据当地的产业发展和教育培训任务的需要,按照“人才对路、专业对口、质量较高、数量够用”的原则,确定教师的需求量和专业结构,制定农业从业者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教师队伍建设长远规划。

3.农业职业教育培训的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开放运行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已形成了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主要依托,广泛吸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民间组织参加,从中央到省、地、县、乡相互衔接、上下贯通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但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区域产业结构特点,构建起一个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能够推动农民有效就业,包括目标体系、结构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支撑体系和评估体系等方面内容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并促使其内部组织机制、投融资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高效运行,是我们的迫切任务。

一是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多年来建立起来的农民教育网络体系为农民教育的主体,构建功能齐全、手段先进、运转灵活、适应农民需求的在岗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以满足农民职业教育就近、方便、费省、实效、非全日制职业教育的特点。二是以现有农业职业院校、县域农村职业教育中心为主体,构建岗前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对在岗农民和岗前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农业从业者的素质,把各单位、各部门的力量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建立起我国新型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4.涉农类专业的职业教育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

山东省全省有1092万55岁以下高中文化水平以下的农业从业者需要接受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其中73.76%没有任何证书,亦即805万人需要接受农业职业培训。他们最需要的培训层次是系统的农民培训(占被调查者的86%);最需要的知识是生产技术(占被调查者的85%);最喜欢的培训模式是集中培训和一对一的指导相结合(占被调查者的74%);最希望的培训地点在本村(占被调查者的92%);最喜欢的是农技推广部门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开展的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和人才培养进村的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

强化成人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招生教学的力度,从项目实施、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各个方面大力支持农民培训事业,突出县域职业教育的农业特色,促使其办学上水平,上档次;要培养精干的农民技术员和从事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队伍,能够把符合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的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服务信息等更方便、更直接、更有效的传授给广大农业从业者;要培养优秀的农民企业家队伍,形成各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群体,带动和优化当地产业结构。

5.农业职业教育培训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

正确引导教育部门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和创业型人才。我国农村幅员广阔、地域差别大、农民居住分散,加之近年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民流动性大,增加了组织难度。农民兼业性生产经营方式明显,农民对教育培训需求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更加突出。现有的县域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多为围墙式、集中式、固定式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实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对教育培训形式和内容的需要。要发挥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优势,针对农村劳动力对科技教育培训的需求,下沉工作重心,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反馈机制,熟知本地产业布局、生产发展、农民素质、种养习惯,生产经营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本区域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在教学改革方面,一要合理设置高、中、低三个层次职业教育的比重,合理设置专业;二要成立农业从业者职业教育培训研究会,深入探索研究适合当地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三要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解决知识更新与教材滞后的矛盾;四要重视技能型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解决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技能差的问题;五要加强与企业的联合,解决人才培养的供需矛盾问题,继续实施“订单培训”或定向培养、委托培养,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六要加大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管理等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充分合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开展教育培训,实现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需求的有效对接,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6.农民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平台建设速度需要进一步加快

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是在教育资源短缺条件下办好大教育,满足农民再学习和终身学习愿望和需求的有效途径。建议国家立项:切实解决媒体制作平台(中央校、省级)、媒体传输平台(市、县级)、媒体扩散平台(乡村)的平台体系建设,解决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多元化投入参与的教学媒体资源开发机制。

制定中长期资源建设规划,进行教学总体规划设计。要通过国家项目的实施,建设一批“精品资源”,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建、利益分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建共享农民教育媒体资源。

7.农业教育培训项目的投入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培育新型农民和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工作,为农民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农业部实施和牵头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等。中组部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科学技术部实施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百万农民科技培训”行动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深受农民欢迎。[7]

要继续增加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投入力度,以项目带动职业教育培训,以项目为手段和平台,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着力提升农民的从业、择业、创业“三大能力”,全面提高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层次和水平。

[1]崔奇.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

[2]凌云,高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职业教育应先行[J].职教论坛,2007,(3).

[3]邱开金.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7):55-58.

[4]罗士俐.论新农村建设与职业技术教育[J].现代农业,2007,(2):55-57.

[5]向晓春,李竹钦.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28-229.

[6]王晓晖.论高等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3):60-62.

[7]胡吉,黄正泉.高等农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作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11).

(责任编辑:邓秀丽)

C912.82

A

1008-8091(2011)01-0062-06

2010-01-13

商学芳(1963- ),女,山东青岛人,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级农艺师,博士,研究方向:农村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农民培训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