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思 李化树
平民教育和农民工教育论析
□王 思 李化树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教育公平问题引人注目,农民工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农民工教育与平民教育的基本内涵,社会大众对此从未有过真正的区分或辨识。为此,必须从农民工教育和平民教育的关系出发,深入探讨其联系和区别,让大众对农民工教育和平民教育有更深入的认识,并赋予平民教育以崭新的时代内涵,推动农民工教育发展得更科学更完满。
平民教育;农民工教育;教育公平
二十世纪初,晏阳初提出平民教育的思想。一个世纪之后,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这一团体的数量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农民工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那么,两个世纪,两种教育,平民教育和农民工教育之间究竟有何关系?弄清楚这一问题,对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教育公平有何现实意义?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如何推陈出新,赋予平民教育以崭新的时代内涵,推动农民工教育科学发展?对上述问题做出科学回答,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是中国特创的教育。[1]晏阳初通过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这四大教育,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方式,开发民智、关注民生、提高民德以培养有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团结力四力的整个的人。所以,晏阳初提倡的平民教育,既不是简单的成人补习教育,也不能代替义务教育,不是简单的识字教育,也不是相对于贵族教育的阶级教育,更不是贫民教育,而是一种全民教育或民众教育。[2]它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强调教育与职业的联系,是围绕并适合劳工大众的实际需要而开展的便宜的、方便的、有用的教学。[3]
至今,对农民工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大致可以将其概括为:“农民工是指那些户口仍在农村,但已经完全脱离或基本脱离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以在城市各类所有制企业打工以及从事其他服务行业的一类人群。这些人在农村甚至还保留着承包耕地,但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已是非农业收入,他们又被叫做农村进城务工人员。”[4]顾名思义,农民工教育就是对这些进城务工人员所进行的教育。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 南充,637009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而农民工教育就是在这种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对他们所进行的特殊教育。但这一教育并不是凭空产生没有理论依据的。
平民教育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有教无类”,但若真正形成相当完整的系统,还是要归功于“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他依据“民为本帮,本固邦宁”的中国古训,把平民教育从城市转移到乡村,将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创造出了一大发现、两大发明、三种方式、四大教育、五个结合的平民教育思想。而正是这种思想为农民工教育奠定了充分的理论基础。
一方面,从教育对象上看,平民教育是以平民为教育对象,其实质是“以民为本”。平民包含的概念非常广泛,即是指所有民众。而农民工教育是以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即以农民工为教育对象。显而易见,进城务工人员是被包含在所有民众之内的,即平民包括了农民工这一范畴。所以可以这么说,农民工教育是从平民教育中衍生出来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形态。
另一方面,从受教育的需要程度上看,晏阳初之所以提出“平民教育”,就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欧洲战场上亲身体验到了“苦力”之苦,认识到当时中国最缺乏教育的就是农村,认为当时中国的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教育。纵观如今,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他们处于城市生活的最底层,他们往往做最脏最累的活,却并不受到相应的尊重,这与他们的思想观念旧、文化水平低等因素有很大关联。因此,他们也急切需要履行受教育的权利,尤其是通过文化素养的提升,来得到大众的认可和肯定。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把平民教育的思想有选择地运用到农民工教育中去。
从社会背景来看,自1926年起,大批有见识的教育家将平民教育实验从大城市转移到广泛的农村。晏阳初在河北定县进行的彻底的、集中的、闻名海内外的乡村教育改革实验这一做法就是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分不开的。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据了人口的绝大部分,晏阳初所处时期的农村十分落后,农民知识力缺乏、生产力水平低、身体孱弱、不够团结。对此,他才提出了“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后来发展为蔚为壮观的“乡村建设运动”,谱写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重要的一页。
从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看,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依靠农民的分化,即大量农民流向城市。中国大批农民进入城市,参与城市经济建设,构成了体系庞大的农民工团体。正是“农民工”这一新兴专业名词的产生,启发了大众对“农民工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思考。放眼全球,没有哪个国家的进城务工人员的规模如此浩大,如此具有代表性。
农民工日益成为连接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纽带。穿梭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农民工,一方面源源不断地把劳动力输送到城市,一方面不停地把先进知识、高超技术、城市文明和文化思想传输到农村,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营思想传输到农村。至此,农民工的城市化就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考察当代中国农民工群体,可以发现他们是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边缘性群体,相较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仅仅是实现了地域和职业的转换,在身份认同、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转换上还处于严重滞后的状态。新的时代特征要求我们把农民工培养成为城市新民,即让农民工市民化。
由此,我们对平民教育和农民工教育进行一般比较就可以得出:晏阳初当初的“平民教育”是从城市到农村,其目的是建设农村;如今,新时代的“农民工教育”则是将农民的教育由农村到城市,其目的是农民的现代化,最直接的体现是建设城市。所以说,农民工教育虽然是在平民教育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它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升华和发展了平民教育,为平民教育增添了富有国情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内容。
作为农业人口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农业大国,平民教育的步伐一直就离不开对农民的教育。从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起,平民教育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转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的现代化既是大国现代化的瓶颈,也是必经之路。对于新农村建设,我们必须依靠的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的真正理解、参与和实践。这其中,农民工教育也能起到不少促进作用。
建设新农村,首先就是要培养新农民,也就是教他们“做新民”。这既要在理念层次上进行提升,也要在行动上付诸实践。作为农民工教育对象的农民工,他们虽然都暂时或者近几年一直生活在城市,但他们的户口仍在农村,在他们年老体弱不能劳作或者想回归家庭生活的时候,他们必然会回到农村。这样,农民工教育中灌输的观念、教授的知识、培养的技能,随着他们从城市回归到农村,也就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农村的土壤中去了。
其次,建设新农村,后代教育是关键。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的农民工子女,其受教育问题一度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其实,从一定的侧面来看,农民工教育未尝不是间接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我们都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也有众多学者撰文论述父母和生活环境的熏陶对子女的影响不亚于甚至大于学校教育,因此,随着受过农民工教育的农民工知识的增加、素质的提升,日积月累,必然带来农民工家庭整体素质的提升,对农民工子女这一群体产生不可小觑的积极影响。
最后,建设新农村,不能忽略农村的医疗保险体制。农民工一般生活于城市几年或多年,对于城市的医疗保险体系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了解,从思想上他们就能给予一直生活于农村的亲戚朋友以指引。另外,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开始试点考录农民,这是对农民工的进一步肯定,也是进一步公平对待平民的体现。综上所述,农民工教育不仅在教育农民工成为城市新民的过程中直接推进了城市的向前发展,而且也间接地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了平民教育继续向前发展。
理论体系是为现实社会服务的,因此,一个理论体系不是禁锢不变的,是发展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积累和创造出来的,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得以生存并赖以发展的。农民工教育就是在回顾时代借鉴平民教育的理论和经验的同时,也顺应时代,找到与中国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教育现实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我们更要超越时代,用前瞻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故借鉴平民教育的思想,结合农民工教育发展的现状,对农民工教育的改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教育内容就是教什么的问题,要考虑什么才是农民工真正需要的课程。目前的各类教科书显然都不适合农民工的需要,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来系统地学习这些对于他们没多大实用价值的教科书。或许他们今天来听了一节课以后就不来了,又或者隔很长时间会再度出现。这样,学习时间上不连贯,学习内容上也不衔接。他们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教材,教材的编写应遵循几个原则:第一,这些内容应是与农民工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才没有生疏感;第二,这些内容对农民工的生产生活能起到积极作用,比如法制教育内容,能增强农民工的维权意识,使他们在城市打工过程中能依法保护好自己,这也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保持学习的热情;第三,这些内容的编写应浅显易懂,最好以案例的形式展开,利于知识的吸收。
教育方法就是怎么教的问题。晏阳初当初采用家庭式、学校式和社会式三种方式对农民进行教育。显然,对农民工的教育采取传统的学校式讲授法是万万要不得的。农民工日常从事的都是技术含量很低的脏活累活,他们没那种耐心坐在固定的教室听教学人员的絮絮叨叨。教学人员应该借鉴社会式的教育方式,走进农民工的生活,在他们生活聚居的地方或者是他们比较熟悉的环境中展开实际的教育活动。而且教育活动的形式也不能单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农民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其进行教育。比如进行趣味填字游戏,放映知识故事短片,开展生活常识讲座等等。
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和技能缺乏的缘故,农民工从事的工作都是简单劳动,以至于为了赚更多的钱他们时常都在没日没夜地工作,他们的上班时间,基本不可能有公务员或白领的朝九晚五,而往往是早出晚归,而且还没有周末的概念,正常的最多每周休息一天或每月休息两三天。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工教育就只能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进行,教育时间应该与他们的休息时间相符,最好能足够长,可以延长到晚上十二点。如果那些所谓的农民工教育工会工作人员的上班时间采取的是与公务员一样的朝九晚五制,此等教育工会可谓完全是形同虚设了。
地点的选择也是农民工教育中人性化体现的一个方面。众所周知,工业区一般都处于城市郊区,农民工也大多居住在附近的“城中村”,考虑到上面一点提到的农民工工作时间问题,教育地点就应该选在距离农民工聚居地比较近的地方,最好是步行几分钟即可达到。农民工上班劳累一天已经相当辛苦,如果这时候还要走很远甚至坐车去学习,很多人很可能就会放弃这个机会。至于教育地点的布置,干净、整洁、配备基本的桌椅及教学所需的资料、设备即可,简单的居民楼即可成为施教的场所。[5]
有人说,教育公平仅仅是一句口号,是永远都实现不了的空话。但我们还是应该把它当作一种美好的愿望,如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一样,尽管遥不可及,但始终能给我们以希望。正如平民教育和农民工教育的提出及实施,必定是能让大众对教育、对政府、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更有信心、更加坚定的举措!
[1]马秋帆,熊明安.晏阳初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刘一彬,翁静.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特色与历史价值[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08).
[3]杨东平.平民教育的流变和当代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
[4]吴雁昭.区域经济视角中的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问题[J].中国市场,2010,(22)
[5]邱建生.平民的教育怎样才能不沦为口号教育[N].南方周末,2007-08-09.
(责任编辑:邓秀丽)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urbanization,the hot spot of educational fairness catches our eyes.The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are paid on rural workers'education.However,the public have never had real identification about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civilian education and rural workers'education.Therefore,we shall take a view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se two educational systems to discuss their connection and distinction thoroughly.That aims to let people have more in-depth knowledge about both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s,and to make rural workers'education which is full with spirit of the time developing more scientific and more perfect.
On Civilian Education and Rural Workers'Education
WANG Si&LI Hua-shu(49)
F323.6
A
1008-8091(2011)01-0049-04
2010-11-14
王 思(1986- ),女,湖北天门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原理研究;李化树(1964- ),男,四川西充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