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人才聚集效应的虚拟化实现

2011-08-15 00:44:16陈楠
关键词:张敏效应人才

陈楠

(蚌埠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安徽蚌埠233000)

一、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根据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 (第五号),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3 100万人,其中,文盲3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 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 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占1.2%。数据表明,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很大,但人口素质较低。另据统计,农村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农村劳动力的0.71%,而其他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占本行业劳动力的比例为17.26%,比农业多出23倍。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在发达国家农村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村人口比为1∶100,而我国为1∶1200,平均一万亩耕地不足1名农村技术人员。我国农村特别紧缺的人才主要有高级农业技术人员、销售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法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等。

(二)农村人才紧缺的原因

一是农村工作条件艰苦,交通、生活存在诸多不便,收入相对城市偏低,不易留住人才;二是相关部门和单位人才意识不强,对人才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不能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宽松环境,国家培养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很少愿意在农村工作;三是政府引才、用才、留才的政策措施不得力,缺乏激励和管理机制,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即使去了农村,也千方百计地跳出“农门”。人才大量外流加剧了农村人才的短缺,成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最大瓶颈,[1]人才匮乏并引进困难已经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人才聚集效应虚拟化实现的理论

针对新农村建设中,人才匮乏并引进困难的现状,本文借鉴国内外有关人才聚集效应的研究成果,尝试通过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在理论上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人才不足的难题。

(一)相关研究文献回顾及创新点

国外学者关于人力资本积聚效应的研究有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成果,比如,BALA(2001)等[2]建立了人力资本聚集模型,并分析了其时空特性,还有其他国外学者研究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国内学者对人才聚集效应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牛冲槐、张敏等对人才聚集效应也做了大量的研究,讨论了人才聚集效应的现实意义、影响因素和实现条件等。牛冲槐(2006)[3]总结了人才聚集效应的定义,人才聚集效应是在人才流动过程中,在有效的科学管理下由人才聚集现象发生质变后引起的、相关人才相对集中在一起所产生的超过各自独立的作用。张敏等 (2009)[4]通过研究得出,人才聚集效应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人才规模、人才配置、激励措施三大因素。当人才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激励手段和措施,积极进行人才配置,实现人才聚集的经济效应。刘兵等(2010)[5]对开发区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演进规律和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 ;牛冲槐等(2010)[6]提出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提升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刘畅等 (2010)[7]针对阻碍人才聚集的主要因素,提出提升大兴安岭功能区人才聚集的策略。程正中等 (2010)[8]认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人才聚集效应,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人才聚集效应对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人才聚集效应在企业方面的作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研究尚未发现。针对新农村建设中,人才匮乏并引进困难的现状,本文提出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构建网络虚拟人才,扩大农村人才规模,在一定人才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合理配置和有效激励措施,实现人才聚集效应的效果,满足新农村建设中对人才的需要,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构建虚拟人才的机理

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可利用的人才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人才,与新农村建设存在劳动合同关系的人才,例如大学生村官、懂技术和管理的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等;一种是间接人才,这些人才和新农村建设没有直接劳动关系,却和新农村建设通过相关事务有着某种契约联系,例如产学研项目中的高校科研人员、通过HRO获得的农村紧缺人才等。通过信息技术,对每一个新农村建设可利用人才进行网络角色划分。例如,一个人既是法律人才,又懂农业技术,因此就可以胜任司法、法律知识普及教育、农业技术指导三项工作,我们就把他划分成三个虚拟网络角色,具有一定联系的多个虚拟网络角色就组成了复合虚拟网络角色,在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帮助下,通过对复合虚拟角色的管理,促成虚拟角色之间的互相沟通、综合,形成能够完成复杂任务的虚拟人才。

三、新农村建设中人才聚集效应虚拟化实现的条件

(一)信息技术是人才聚集效应虚拟化实现的关键技术

首先,虚拟网络角色的划分、复合虚拟网络角色的组合以及网络虚拟人才的形成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其次,由于网络虚拟人才具有跨区域的特殊性,对网络虚拟人才队伍的管理都要通过信息技术。再次,网络虚拟人才团体的交流,既有面对面的实体交流,也存在跨区域的网络交流,团体的网络交流离不开信息技术平台。最后,网络虚拟人才在管理使用时的时间配置、空间配置和专业技术配置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农村中,信息技术设备还不完善,政府应给予积极配合,加快市场信息现代化,加快网络设施建设的升级换代,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满足新农村建设中对信息技术的要求。

(二)人才规模是人才聚集效应实现的基本要素

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可利用的人才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人才,与新农村建设存在劳动合同关系的人才,例如大学生村官、懂技术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等;一种是间接人才,这些人才和新农村建设没有直接劳动关系,却和新农村建设通过相关事务有着某种契约联系,例如产学研项目中的高校科研人员、通过HRO获得的农村紧缺人才等。根据张敏等 (2009)[9]提出的虚拟人才管理规模效应的理论和虚拟人才构建的机理可以知道,由于每个人可以具有一个以上的特长,形成的虚拟角色大于实体人才数,根据工作的需要形成多个虚拟人才,在这一过程中虚拟人才的规模得到扩大。假设q个人才,按照所具特长划分为n(n﹥p)个虚拟角色。假设每m(m﹥1)个虚拟角色可以形成一个虚拟人才,那么就可以得到Cmn个虚拟人才,因为Cmn≥C1n>q,由此看出虚拟人才的规模大于实体人才的规模,从而保证了新农村建设中实现人才聚集效应的关键因素之一——人才规模。

(三)虚拟人才的合理配置是人才聚集效应实现的关键因素

对于达到一定规模的网络虚拟人才只有进行有效的人才配置,才能发挥理想的聚集效应。人才配置主要包括时间配置、空间配置和专业技术配置。时间配置是指在新农村发展的适当阶段,配置适当的网络虚拟人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才的时间配置更加的快速、便捷、有效,使得整个人才群体的功效超过单一人才工作效用之和,从而实现人才聚集的时间效用。空间配置是指在新农村建设中,为所有的区域岗位配置最适当的人才,通过对人才积极的开发与引导,发挥人才的最大才智,达到人才聚集的区域效应。专业技术配置是指将人才配置到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工作中,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发挥人才聚集效应的技术效能。网络虚拟人才的时间配置、空间配置和专业技术配置,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实现了人才聚集的经济效应。

(四)有效的激励措施是人才聚集效应实现的决定因素

虚拟人才队伍是为了完成某一特定任务而设置的超越空间的人才团队,其成员可以跨越城镇、地区、甚至是跨越国界。和实体人才面对面的交流不同,他们主要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电话会议等进行交流。以信息技术为交流平台、超时空的虚拟人才队伍,宜采取以下激励措施,并以此实现人才聚集的经济效应。首先,建立团队文化,达到人才聚集的文化认可效应。因其成员跨地区、跨部门、跨职能,虚拟团队人力资源的一大特色是文化的差异。虚拟团队要在尊重每位成员个体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设求同存异的团队文化,明确团队目标,使每位员工了解团队的宗旨和目标,并使之成为团队的核心精神,增加员工的归属感。有效的文化激励措施,促进各成员的文化交流,实现人才聚集的文化经济效应。其次,认可和欣赏,提升人才聚集的综合能力效应。对于虚拟团队员工来说,上司和合作者的欣赏认同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力量。在这种欣赏中,有利于他们提高工作积极性、效率,同时还是他们技术创新的动力。在组织的肯定中,员工有了很大的成就感,还会期望通过一种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来体现自己更大的社会价值。经过这样的良性循环,团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最后,合理的薪酬制度,这是人才聚集经济效应实现的基础保证。虽然金钱不是最重要的激励要素,但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激励手段,它可以保证员工生活无后顾之忧,投入更大的精力全心的工作。另外,由于虚拟人才的跨区域特点,控制监督较难,薪酬也是调动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四、新农村人才聚集效应虚拟化实现的案例分析

我们以W乡镇为例来探讨新农村人才聚集效应的虚拟化实现。假设W乡镇有人口3000人(包括引进的人才),其中高级人才20人,根据发达国家建设人才与农村人口1∶100的比例要求,W乡镇现有的20人明显不足,至少需要30个中高级人才,才能满足W乡镇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通过构建网络虚拟人才来实现。

根据张敏等[10](2010)提出的人才聚集效应实现实例,我们对W乡镇的可利用人才,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分析,根据每个人的多个特长,形成不同的网络虚拟角色,这样,网络虚拟角色便大于实体人才数。假如我们可以归纳出30个虚拟角色,假设每X个角色可以形成一个复合虚拟角色,那么就可以得到CX30个复合虚拟角色,这样,只要X>1,那么就会得到Y(Y>30)个复合虚拟角色。类似地,再假设Z个复合虚拟角色组合成一个虚拟人,那么就可以得到CZY个虚拟人,而此时的CZYC远大于30,就满足了W乡镇新农村建设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这一途径可以成功地扩大W乡镇行政单位的人才规模。

在此基础上,W乡镇可以通过建立团队文化、认可和欣赏以及合理的薪酬制度等激励措施,对获得的虚拟人才进行时间配置、空间配置和专业技术配置,让更多的人才服务于W乡镇新农村建设,从而达成W乡镇的人才聚集效应的虚拟化实现。

五、结语

人才不足已经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人才问题必须解决。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对农村间接人才和直接人才进行科学的角色划分和组合来构建网络虚拟人才,达到一定的人才规模,再对规模虚拟人才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实现人才聚集的经济效应,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史振厚.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困境与出路[J].沧桑,2009(3):102.

[2]Bala V,Sorger G.A Spatial-Temporal Model of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001,96(1/2):153-179.

[3]牛冲槐,张敏,张洪潮,等.人才聚集效应研究 [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2):16.

[4]张敏,陈万明,刘晓杨.人才聚集效应关键成功要素及影响机理分析 [J].科技管理研究,2009(8):495-497.

[5]刘兵,李嫄,许刚.开发区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机制研究 [J].中国软科学,2010(12):94-95.

[6]牛冲槐,贺召贤,张永红.政府在科技型人才聚集中的作用研究 [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95-97.

[7]刘畅,范德成.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人才聚集策略研究 [J].林业经济问题,2010(12):477.

[8]程正中,黄雅芝,张志朋.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人才结构与创新能力研究 [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12):12-13.

[9]张敏,陈万明,沈国琪.中小企业虚拟人才管理研究 [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10):7.

[10]张敏,陈万明,刘晓杨.中小企业人才聚集效应的虚拟化实现[J].管理学报,2010,7(3):386-390.

猜你喜欢
张敏效应人才
不能信包装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你不吃醋吗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2-14 14:16:52
2020京山爱你
当代音乐(2020年7期)2020-07-23 11:43:37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