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对孝道的推重与弘扬

2011-08-15 00:54杨士钦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行孝蒲松龄聊斋志异

杨士钦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山东淄博255100)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对孝道的推重与弘扬

杨士钦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山东淄博255100)

蒲松龄在他的巨作《聊斋志异》中充分体现了他对“百善孝为先”思想观念的推重。《聊斋志异》以孝开宗明义,对孝道进行了反复弘扬,甚至通过描写因果报应来宣扬孝道。为了弘孝他还总结了十二种行孝的方式。蒲松龄之所以如此大力宣扬孝道,其原因有二:第一,蒲松龄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第二,现实生活中蒲松龄本人就是个行孝的典范。

《聊斋志异》;孝道;推重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蒲松龄在他的巨作《聊斋志异》中充分体现了他对“百善孝为先”思想观念的肯定,这集中表现为他对孝道的推重与弘扬。

《聊斋志异》对孝道的推重首先体现在其以孝开宗明义。《聊斋志异》作为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峰,在其490多篇文章中,名篇佳作可谓众多,特别是那些描写人与花妖狐媚之间爱情的小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叹为观止。令我们感到奇怪的是,蒲松龄没有把那些美不胜收的篇章放在作品的开始,而是选取了一篇小文章《考城隍》放在卷首,这应该是蒲翁的刻意而为。

《考城隍》是一篇弘孝的文章,文中描述其姊夫之祖宋焘阳寿当尽,被阴间任命去河南做城隍。宋焘因“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求能够延阳寿以尽孝道,在其至孝的感召下,被关帝给“阳算九年”而复活,后宋焘在母亲去世后,“浣濯入室而没”。宋焘的求生就死完全取决于为母尽孝这一目的。在这部富含劝惩的著作中,蒲松龄把此篇放在开端,说明其对孝道的推重。正如但明伦所评:“一部大文章,以此开宗明义,见宇宙间唯仁孝两字,生死难渝;正性命,质鬼神端在乎此,舍是则无以为人矣。”以孝开宗明义可见蒲松龄对“百善孝为先”观念的肯定。

为了表现他对孝道的推重,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还对孝道进行了反复弘扬。在这部著作中涉及到行孝内容的文章多达几十篇,它们以孝道为主题贯穿于这部著作的始终。其表现方式或隐或显,仅明显以孝为表现主题的篇章就有近30篇,像《水莽草》、《席方平》、《孝子》、《乐仲》、《田子成》、《菱角》等,加上行文中隐含作者弘扬孝道的作品,据笔者统计更是有近50篇。在一部“用传奇法而志怪”[1]147的小说中,宣扬孝道的作品如此之多,不难看出作者对孝道的推重。

蒲松龄对孝道的推重也体现在他对孝与不孝相关因果报应的描写上。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为了宣扬“百善孝为先”的理念,劝人为孝,用其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对行孝者和不孝者进行了果报描写。在蒲翁的笔下,行孝者都会有善报,具体而言就是行孝具有强大的致福作用。概括来讲《聊斋志异》中孝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行孝可以致富。像《王成》篇中,贫困且懒惰的王成因对狐祖孝顺而最终“起屋做器,居然世家”。第二,行孝可以得官。《青梅》篇中贫困的张生孝行卓著,在蒲翁的笔下最终位至司李。第三,行孝可以延嗣。像《乐仲》篇,乐仲因为孝行动天,“生平一度”,即得一子。第四,行孝可以延寿。像《考城隍》篇,宋焘因孝心感动了上苍,被延寿九年。第五,行孝可以成仙。像《水莽草》篇,祝生因尽孝成为“四渎牧龙君”。第六,行孝甚至可以福荫子孙。像《侠女》、《珊瑚》中主人翁的下辈皆为进士。

为了劝人为孝,警戒世人,蒲翁笔下的不孝之人都遭受到了恶惩。如杜小雷之妻就是一个不孝之人,“母双盲……一日,(杜小雷)将他适,市肉付妻,令作博饦。妻最忤逆,切肉时,杂蜣螂其中”。结果,杜妻变成一头猪,且“让邑令闻之,絷去,使游四门,以戒众人”。再如《聊斋志异·马介甫》中杨万石之妻尹氏,是个典型的不孝、不悌且不贞的冷血动物。但明伦评其堕胎之事曰:“若捞妾堕胎,绝人宗嗣,王法不宥,天理不容。马能以利刃书其心,人皆呼快。余则为之惜曰:‘何不立刻杀却!’”尹氏结果如何呢?被一屠夫“以钱三百货去”,因受不了屠夫的百般折腾,“欲自经,绠弱不得死,屠益恶之”,渐为“里人所唾弃,久无所归,依群乞以食”。杨万石也因其“季常之惧”为“乡人皆不齿……学使案临,以劣行黜名”。但明伦对杨万石评道:“不能为人夫,以至不能为人子,不能为人兄,不能为人友,且不能为人父,尚得谓之人也乎!………父子兄弟皆感泣,杨翁可怜,万钟可耻,万石可杀。”

如果说蒲松龄是通过“以孝开宗明义”,反复弘孝及对孝与不孝的因果报应描写来警戒世人行孝的话,那么为了体现他对孝道的推重,还精心设计了十二种行孝方式,来指导世人如何行孝。

1.求生为孝。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204在这里义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指公正、合理、应当做的事情。“舍生取义”这个本来深入人心的论断,在《聊斋志异》中却受到挑战。在阳寿当尽的义和求生为孝之间发生冲突时,作者选择了孝,代表篇目为《考城隍》。《考城隍》中的宋焘在知道自己当死后“顿首而泣”,他并不是贪恋人世间的浮华,而是“老母七旬,奉养无人”,想要终其天年。后来母亲去世后,宋焘“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没”也说明了这一点。可见在蒲松龄笔下,只要是为了尽孝,甚至连放弃阳寿当尽的义都是可以的。

2.延嗣行孝。孟子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2]129汉人赵歧对此注曰:“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可见封建伦理认为生养子嗣,以使祖先有人祭奠是重大的孝行。“延嗣为孝”在《聊斋志异》中多处得以体现,代表作为《段氏》及《湘裙》。《段氏》篇写济南蒋稼,其妻毛氏,不育而妒。嫂每劝谏之,毛不听。年近四旬,颇以续嗣为念。后来蒋稼兄通过巧计,帮助其弟纳妾生子。蒋稼兄的行为我们既可以看作是兄弟间悌的表现,更应该看作是让父母得以安息的孝的作为。《湘裙》篇中,晏仲在其兄嫂死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生二子,则以一子为兄后”。然而天有不测,“甫举一男,而仲妻又死”。结果他又到兄嫂的阴宅,领来阿小以抚之,终于使兄阳虽绝但阴嗣,而宴仲去阴间领回阿小的初衷,文章中也交代得很明白,即“大哥地下有两男子,而坟墓不扫”。可见延嗣是为祖先打扫坟墓,按时祭奠,这正是中国人心目中孝的重要内容。对此但明伦眉批曰:“仲之欲继兄后,久出至诚,自念鬼虽非人,慰情胜如无有。”

3.事亲求孝。在《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类篇章,主人公面对优越的生活环境,甚或人人向往的神仙世界,毅然决然地返回人间,究其原因也只有这一个字——孝。此类的代表篇目有《翩翩》、《罗刹海市》等。《翩翩》中罗子浮在身染重病无人问津之际,为翩翩所救,过上了无忧无虑的仙境生活。但面对如花美眷,居住在温柔之乡,罗子浮却“每以叔老为念”,数次言归,在孝的驱使下,最终抛却了仙境的安逸生活返回故土。和罗子浮差不多,《罗刹海市》中的马俊面对龙宫仙境,却因“亡出三年,恩慈间阻,每一念及,涕膺汗背”,而请求携女同归,却被龙女“仙尘路隔”拒绝,以致夫妻分离,马俊尽管大悲,但是回家行孝的决心却丝毫没有减弱。面对着要离开自己的心上人,龙女也没有阻拦,而是用“归养双亲,见君之孝”来鼓励他。可见在情和孝相冲突的时候,作为描写仙凡爱情能手的蒲松龄,始终没有忘记“百善孝为先”这个原则。

4.顺亲尽孝。孟子说:“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2]135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多处表现了这种顺亲之孝,代表篇目有《王成》、《青凤》、《珊瑚》等。《王成》篇中,王成夫妇“稍惰”,老妪“辄诃之”,而王成夫妇却是“夫妇相安,不敢有怨词”。《青凤》篇中,当“生隐蹑莲钩”时,家教甚严的青凤的表现是“急敛足,亦无愠怒”。可见青凤虽然对耿生甚有好感,但当她和耿生相会被其叔撞见后,在其叔一句“贱婢辱吾门户,不速去,鞭挞且从其后”的申斥下,就“低头急去”。这两篇文章都体现了顺亲为孝的思想。而这种思想表现得最为突出的当是《珊瑚》篇。篇中的珊瑚,性娴淑,对婆母沈氏百般孝敬,却得不到“悍缪不仁”的沈氏的欢心,而安大成则在母亲的怨怒中,对珊瑚先是鞭打,继而休逐。作为女主人公的珊瑚却处处忍让,最终使安母接纳了她。对于珊瑚,蒲松龄的评价是“不造跋扈之恶,不知靖献之忠”,可见蒲松龄对于这种“顺亲尽孝”是极为颂扬的。

5.卖身求孝。代表篇目为《青梅》篇,篇中青梅劝阿喜嫁给张生,结果没能如愿。后阿喜随父母入晋,半年,其母卒,又两载,其父又坐行赇免,赎罪万计,渐贫不能自给,从者逃散。不久王父又染病身亡。二年,其父因犯贿赂罪被罚万金。渐贫而不能自给,从者纷纷离去。又赶上瘟疫大作,父染病而死。阿喜身边只有一个老佣人相伴,不久,老佣死了,就只剩了她一个人孤苦伶仃的。这时,“有邻妪劝之嫁,女曰:‘能为我葬双亲者,从之。’妪怜之,赠以斗米而去。半月复来,曰:‘我为娘子极力,事难合矣:贫者不能为而葬,富者又嫌子为凌夷嗣。奈何!尚有一策,但恐不能从也。’女曰:‘若何?’曰:‘此间有李郎,欲觅侧室,倘见姿容,即遣厚葬,必当不惜。’女大哭曰:‘我缙绅裔而为人妾耶?’妪无言遂去。日仅一餐,延息待贾。居半年,益不可支。一日妪至,女泣曰:‘困顿如此,每欲自尽,犹恋恋而苟活者,徒以有两柩在。己将转沟壑,谁收亲骨者?故思不如依汝所言也”。但明伦对此有一个很好的评论:“女亦诚孝矣,故宜得配孝子。”可见连但氏都为阿喜的孝行所感动。

6.损身为孝。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还描写了这样一种行孝方式:为了满足父母的某种欲望,子女为行孝甚至不惜损害自己的身体,代表篇目有《孝子》、《乐仲》篇。《孝子》中周顺亭为给母治病,“以利刃割肋肉”。《乐仲》中乐仲先是在母“病弥留,苦思肉”之际,“刲左股献之”,后又因母“悔破戒,不食而死”,“以利刃刲右股见骨”。对这种血淋淋的行为,蒲松龄却评价道:“刲股为伤生之事,君子不贵。然愚夫妇何知伤生之为不孝哉?亦行其心之所不自己者而已。有斯人而知孝子之真,犹在天壤。”可见蒲松龄既认为人不应该轻易伤身,这一点跟《孝经》的观点一致,但同时他也认为这是一种可贵的孝行,是一种子女为父母行孝的难以抑制的行为,做这种事的人是真孝子,对他们不但不应该批判,反而有责任对其进行表彰,就像他说的“司风教者,重务良多,无暇彰表,则阐幽明微,赖兹刍荛”。

7.舍身谋孝。《礼记·曲礼上》云:“父之仇,弗与共戴天。”意思是做子女的决不能和杀父仇人在同一个天底下共存。言下之意,作为子女应当为父报仇,哪怕是舍弃自己的生命。这类篇目在《聊斋志异》中也多有出现,最有名的是《席方平》与《商三官》。《席方平》写席方平父席廉,因与里中富室羊某有郤,羊某死后,通过贿赂阴间,使席廉浑身赤肿而死。席方平为代父伸冤,灵魂出窍来到阴世,先后受到锯身、火烙等多种酷刑,但其矢志不移,一心为父伸冤,最终在灌口二郎神的帮助下,使父冤得以昭雪。席方平这种舍身为孝的精神,甚至连鬼卒都感动。《商三官》篇中说:故诸葛城,有一士人商士禹。“以醉谑忤邑豪。豪嗾家奴乱捶之。舁归而毙”。商士禹之女商三官在其两兄“颂不得直,负屈归”,又欲“张再讼之本”时,商涫通过讲理说服了两位兄长,使商父得以入土为安。面对公道不彰的黑暗世界,三官化为优伶,在取得杀父仇人信任后,手刃仇人,自经而死。三官虽然是一个只有16岁的女孩子,但为报父仇敢于豁出性命,俨然是一顶天立地的女中豪杰。无怪乎但明伦不无感慨道:“凛凛然有生气,至今读之,我亦敬若神明。”

8.宁死求孝。求生是人的本能,但在蒲松龄的笔下,我们却发现,当求生与尽孝发生冲突时,故事的主人公却为尽孝而宁死,代表作为《水莽草》。篇中的主人公祝生因误食水莽草而死。其“妻不能守柏舟节,半年改醮去”,留下一周岁孤儿由其母自哺,“劬瘁不堪,朝夕悲啼。一日,方抱儿哭室中,生悄然忽入。母大骇,挥涕问之。答云:‘儿地下闻母哭,甚怆于怀,故来奉晨昏耳……’”后来,祝生有了再生的机会,却让给了他人。“母曰:‘汝何不取他人以自代?’曰:‘儿深恨此等辈,方将尽驱除之,何屑此为?且儿事母最乐,不愿生也。’”鬼为尽孝宁可不复生,显然是对蒲翁“百善孝为先”理念的最好诠释。连但明伦也对此评价道:“人未有不畏鬼者,畏其为害而人不知也。鬼而能恕且孝,鬼不且将畏人乎哉。”

9.报仇为孝。代表作是《侠女》。《侠女》也是一篇弘扬孝道的佳作。主人公侠女外表尽管是“艳如桃李而冷如霜雪”,但内心深处却充满了激情,是一个感情丰富、热情奔放且以大义为重而不拘礼节的奇女子。她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上,是一个典型的孝女。当顾母“疽生阴处,晓旦号咷”时,女“时就榻省视,为之洗创敷药。日三四作,母意甚不自安,而女不厌其秽”。后又替顾家延一脉之嗣。这些都可以说是侠女由感恩而上升为行孝的行为。更难能可贵的是为了给父亲报仇,她“负老母出,隐姓名,埋头项”,在把母亲奉养至天年后,终于手刃了仇敌。对此但明伦眉批道:“能孝其亲者,必能敬人之亲。彼孝其亲而敬我之亲,我何谢焉?且彼敬吾亲,是代吾孝吾亲也,所谓小恩可谢,大恩不可谢也。又彼既代吾养吾之亲,吾亦惟代之孝其亲耳,焉用谢?且母亦深以祧续为忧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将以身报之,为延一线之续,尽我之孝,以成彼之孝。”

10.厚养为孝。清代学者周希陶曾经说过“早把甘旨勤奉养,夕阳光景不多时”。这是劝世人要及时行孝,莫要留下“人欲养而亲不在”的终身遗憾。对于如何尽孝,周文也说了:“甘旨勤奉养”,即厚养。《聊斋志异》关于子女厚养行孝的描写有好多处,而最有代表性的当数《青梅》篇。篇中“家窭贫,无恒产”的张生,自己“据石啖糠粥”,而其母“案上具豕蹄”。这可以说是厚养的典型。

11.辞官尽孝。代表篇目《田子成》。《田子成》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明季进士田良耜,其父田子成过洞庭,舟覆而没,其母杜氏,闻讣,仰药而死。此时良耜尚在抱中,遂由“庶祖母抚养成人,筮仕湖北。年余,奉宪命营务湖南。至洞庭,痛哭而返。自告才力不及,降县丞,隶汉阳,辞不就。院司强督促之,乃就。辄放荡江湖间,不以官职自守”。后来,寻得父亲葬处,“遂发冢负骨,弃官而返”。但明伦在后眉批道:“然非良耜之诚孝,亦不能感此。”他对田良耜的至孝行为深感赞同,叹其终“寻得父亲葬处”。

12.自贬求孝。代表篇目《菱角》。楚人胡大成,为奔伯母丧远去湖北,“数月将归,伯又病亦卒。淹留既久,适大寇据湖南,家耗遂隔。成窜民间,吊影孤惶而已。一日,有姐年四十八九,萦回村中,日昃不去。自言:‘离乱无归,将以自鬻。’或问其价,言:‘不屑为人奴,亦不愿为人妇,但有母我者,则从之,不较直。’闻者皆笑。成往视之,面目间有一二颇肖其母,触于怀而大悲。自念只身无缝纫者,遂邀归,执子礼焉。媪喜,便为炊饭织屦,劬劳若母。拂意辄谴之;而少有疾苦,则濡煦过于所生”。但明伦夹评:“成以颇肖其母而迎归执子礼,诚孝之感,巳不自今日始矣。”胡大成与某媪间本无母子关系,但胡大成却心甘情愿地邀其归,并“执子礼”,反映了对孝子的肯定。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从多角度展现了他对孝道的推重,那么蒲松龄为何会在《聊斋志异》中大力弘孝呢?

第一,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梁漱溟先生在其《中国文化要义》中说:“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为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深有所知。”作为儒家经典,无论是《论语》、《孟子》,还是其后继者,对孝道都多有阐释。蒲松龄是一位深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他生于书香门第,从小热衷功名,希望能够“达则兼济天下”。在长达75年的人生旅途中,读书应举成为了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尽管科举之路偃蹇不堪,他却从未放弃对功名的追求。据统计从他19岁参加科考到50多岁在妻刘氏的劝说下彻底放弃科举,其间参加乡试共10多次,这种积极入仕的思想正是其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表现,而作为儒家文化核心内容之一的孝文化对蒲松龄产生影响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于是乎在其著述像《省身语录》中,就出现了多处对行孝重要性的描述,如“孝子百世之宗”、“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愚忠愚孝实能维天地纲常”[3]2081等,通过这些浅显而朴实的文字劝人为孝。

其次,现实生活中的蒲松龄就是一个非常重视孝道的人。在《述刘氏行实》中他曾经描述过兄弟分家时的情景:“兄弟皆得夏屋,爨舍闲房皆具;松龄独异: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3]1309面对这样的不公,蒲松龄却毫无怨言,体现了他的顺亲之孝。另据蒲箬《清故显考岁进士、候选儒学训导柳泉公行述》,蒲松龄事亲至孝。其母“病笃”时,“转侧便溺,事事需人”。蒲松龄“扶持保抱,独任其劳,四十馀日,衣不一解,目不一暝”。即使在蒲松龄去世那年,他还不顾天气阴寒、儿辈的劝阻,亲自率领儿孙为父祭奠。从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我们可以看出蒲松龄十分重视孝道。因此在其著作《聊斋志异》中劝人为孝也就不足为怪了。

再次,从有清一代最高统治者大力提倡孝道的影响看,历任清最高统治者对孝道都很重视,不仅积极倡导而且亲身示范。作为清朝的统治者,他们一直倾慕汉族先进文化,入主中原后,广泛学习先进儒家文化和道德。而“孝”作为传统儒家道德规范之核心,更为他们所学习和运用。他们把孝和国家统治实践结合起来,以身示范,使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孝”的氛围。《孝经》是孝文化的集大成著作,代表了儒家对孝的理解,是封建社会对孝的主流认识。清世祖和清世宗分别对《孝经》做了注释,完成了《御注孝经》和《御篡孝经集注》两书,并颁行天下,使整个社会对于孝各方面的内容能更加直观、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最高统治者重视孝,继而推及到大臣、百姓,长此以往,整个国家必将形成一种重孝的社会风气。

为了弘扬孝道,清最高统治者甚至把行孝作为选拔任用官吏的标准。其实中国历史上好多封建统治者都把德孝才能作为选拔和考核官吏的重要依据。早在汉代,就实行举孝廉,之后的各朝各代也继承和发展了举孝廉制度。到了清代,举孝廉发展为制科,设立孝廉方正科,成为清代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之一。早在顺治时期,就有举孝子授官之例。史料记载:“顺治十五年,魏裔介條奏举奏孝子授官,吏部议以孝子关系风纪,令果有真孝子许抚按具题,礼部覆核,由礼部考试,选授县正佐贰等官。”康熙登基,下诏直省府、州、县、卫各举孝廉,赐大品章服,备召用,并且下诏,诏书中说道:“国家敦励风俗,首重贤良。前诏举孝廉方正,距今数月,未有疏闻。恐有司怠于采访,虽有端方之品,无由上达。各督抚速准前诏,确访举奏,寻浙江、直隶、福建、广东各荐举二员,用知县;年五十五以上者,用知州。”康熙十一年,又命八旗祥察孝行素卓者以闻。自此之后,直到新皇帝登基,大多以恩诏荐举作为常例。可以看出,清统治者把孝行、孝德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参照标准,是入仕的理由之一。我们说上行下效,最高统治者重视孝道对当时整个社会的风气不能不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身为时人的蒲松龄受到这种影响是必然的。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以多样方式宣扬了其“百善孝为先”的理念,劝人为孝,读来发人深省。在今天看来,尽管其中某些行孝的方式值得商榷,但他对孝道的推重,对教育世人,弘扬我中华民族“孝”的优良传统,依然有积极意义。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 孟子.孟子人生箴言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 盛伟.蒲松龄全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Pu Songling’s High Praise and Promotion of Filial Piety in Strange Tales from a Lonely Studio

Yang Shiqin
(School of Liberal Arts,Zibo Normal College,Zibo,Shandaong 255100,China)

In his masterpiece Strange Tales from a Lonely Studio Pu Songling sufficiently revealed his viewpoint of“among hundred kinds of virtues,filial piety first”.In the book,Pu Songlin states his purpose from the very beginning,speaks highly of filial piety here and there and even highly praises and promotes it by interpreting karma.He summarizes 12 ways of practicing filial piety.There are two reasons which can account for Pu Songling’s behaviors.Firstly,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Confucianism culture in particular,exerted great influence upon him;Secondly,Pu Songlingp roved to be a typical example of the practice of filial piety.

Strange Tales from a Lonely Studio;filial duty

I207.419

A

1671-2544(2011)04-0017-05

2011-05-14

杨士钦(1976— ),男,潍坊高密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讲师,文学硕士。

(责任编辑:祝春娥)

猜你喜欢
行孝蒲松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王祥行孝故事探析
蒲松龄
“行孝”故事口头/书面表述差异与传播实践中的价值发生问题
浅谈小学生孝道文化的教育
孝顺父母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