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
全球经济:2010年关键词
Global Economy:The Key W ords in 2010
张锐
承负着“二次探底”的忧虑以及刺激性政策退出的压力,全球经济在非常不确定的环境中走过了2010年。作为经济历史的镜像,尽管过去一年的经济生态已经摆脱衰退逐步回暖,但失业的忧虑仍然钳制着发达经济体的肢体与神经,通胀之魔正在蚕食新兴市场国家的成果与内力,各国政策的分道扬镳构成了对昔日国际社会经济合力的销蚀与肢解。所幸的是,人类为抗御金融危机所施展的金融与经济改革并没有辍止,创新还在延续。
之一:增长分化与减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将实现4.8%的增长率。但是,由于遭遇金融危机的侵害程度不同,以及各国经济内生力量的强弱差异,世界不同经济体的增长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分化。
2010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只有2.4个百分点,而新兴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高达7.8个百分点,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3倍。
发达经济体内部的增长也呈现出快慢不一的节奏。其中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瑞典等中等规模发达经济体,增速明显快于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欧盟内部,德国2010年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4%,而欧元区其他国家2010年仍将为负增长或零增长。
随着去库存等经济增长修复力量的逐渐弱化,以及刺激性经济政策的结构性淡化,世界经济基本呈现出增长放缓的态势。
关键词之二:失业更加恶化
据国际劳工组织预计,2010年全球失业率将达到6.5%,失业人口超过2.1亿人。
按照常理经济的复苏,一定程度上必然拉动就业的增长,但美国国内的就业市场在过去一年中并没有随着经济基本面的改良,而出现任何形式的改观。2010年1至10月份,美国的失业率从未低于9.5%,11月份又重新回到了9.8%的位置。与美国相比,2010年10月份欧盟的失业率已经连续第9个月维持在9.6%的历史高位,而欧元区16国的失业率则从1月份的9.9%上升到10月份的10.1%,为欧元区成立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
在欧美遭遇失业重压的同时,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就业市场也不乐观。其中,日本2010年的失业率已从1月份的4.9%上升到10月份为5.1%,同期加拿大的失业率达7.6%,澳大利亚的失业率升至5.4%。而联合国的最新就业报告显示,在OECD的30个成员国,失业率在2010年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
关键词之三:通胀伴随通缩
作为一道特殊的经济景象,2010年发达国家通缩与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同时并存。
应当说,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一直在为抑制通货紧缩而作艰苦的努力,但过去一年中通缩却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美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率已经从2010年1月的2.72%下降至10月的1.2%,如果除去食品和能源价格因素,美国的核心CPI至10月份仅上涨0.6%,刷新了1957年以来的最低值。欧元区的CPI初值一直徘徊在欧洲央行设定的2%通胀率目标之下。与欧美相比,日本的物价上涨在2010年中持续保持着负值,10月份核心CPI年率下降0.6%,为连续第20个月下降。
在发达国家经受着通缩煎熬的同时,通货膨胀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不安情绪正在蔓延。以“金砖四国”的CPI为例,2010年前11个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1%,俄罗斯上涨7.6%,印度上升了9.6%,巴西增幅达到5.25%,四国物价指标均已经大大超过各国预设的通胀警戒线。此外,韩国、越南、伊朗、阿根廷等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通胀,其中阿根廷2010年的通胀率可能将达到40%,物价上涨程度居新兴市场国家之首。
关键词之四:刺激政策收与放
在传统货币政策的操作上继续趋于保守,几乎是过去一年中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美联储一直坚守着联邦基金利率0~0.25%的水平,欧元区维持着1%的历史最低利率水平,英国中央银行也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始终保持着0.5%的利率。日本在2010年10月份将政策利率从0.1%降至0~0.1%,冰岛央行则在连续四次降息,成为发达经济体降息频率最高的国家。
除了坚守传统货币政策之外,发达国家也不断强化了非传统货币政策对经济复苏的刺激力度。2010年11月初,美联储作出将购买总额为6000亿美元美国长期国债的决定,这是继美联储在2008年12月至2010年3月间购买价值1.7万亿美元的资产后第二次采用量化宽松措施。日本央行则在2010年10月底公布了5万亿日元资产购买计划,与此同时,公布了总规模为9150亿日元的新经济刺激计划。另外,欧洲央行作出了投入1000亿欧元购买欧元区国债的决定。
与发达经济体不同,主要发展中经济体普遍加强了货币政策的收缩力度。其中印度央行2010年中六次加息,巴西央行累计加息200个基点,中国人民银行在2010年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各大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达到了18.5%的历史新高;另外,在时隔3年之后,中国中央银行启动了加息的举动。
关键词之五:欧债危机还未了
资料显示,2010年初,希腊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达12.7%,债务余额攀升到占GDP的113.4%,由于希腊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400亿欧元,而其实际负债则高达2800亿欧元,希腊在实际已经破产的情况下于2010年4月爆发债务危机并非偶然。
年终爆发的爱尔兰债务危机再一次刺激了全球经济“二次探底”预期。由于国内银行业在房贷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窟窿,爱尔兰政府不惜进行地毯式的财政注资,最终导致国库的耗尽和融资成本的飙升。仅救助国内的五大银行机构,爱尔兰就需要高达500亿欧元的注资。在根本无法自救的情况下,爱尔兰不得不向欧盟和国际社会伸出求援之手。
值得庆幸的是,在抑制主权债务危机的过程中,国际社会再一次见证了欧盟一体化的强大力量。欧盟迅速联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希腊提供了1100亿欧元的资金援助,并且在2010年5月推出了高达7500亿欧元的救援计划,其中有4400亿欧元为欧盟稳定基金。在救助爱尔兰的问题上,欧盟的反应异常迅速,其与IMF一道推出的总额为850亿欧元的救援计划对稳定市场信心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关键词之六:美元贬值与汇率战
美元的贬值带来了其他非美货币的大幅“被升值”。在欧洲,欧元从2010年5月的1.18兑1美元开始一路跃升,直至在第三季度创出2002年6月的季度升幅新高。在澳洲,澳元一直延续反弹走势并且已经刷新1983年澳元汇率自由浮动以来的高点。在亚洲,日元在2010年对美元已累计升值10.2%,泰铢和马来西亚林吉特触及近13年以来的新高,新加坡元兑美元也摸至历史高点。在美洲,2010年巴西雷亚尔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约26%,成为了与美元相衬的全球最强势的货币之一。
在2010年全球货币战争中,中美两国之间的汇率博弈成为了最为激烈的战役。2010年3月,130名美国国会议员联名致信美国财政部和商务部要求认定中国为“货币操纵国”,众议院公布了升级的《舒默议案》;9月,在就人民币汇率问题举行了三场专门听证会后,美国众议院投票通过了《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议案》;11月,美国国会下属的美中经济和安全审议委员会在其发布的2010年年度报告中明确要求财政部将中国正式列为“汇率操纵国”。
关键词之七:金融监管加强了
由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0年7月签署的《多德-弗兰克法案》被看作是大萧条以来最严厉的金融监管法案,由于该法案在金融监管的广度和力度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可以堪称为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比肩的又一块金融监管基石,其在美国金融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并将引起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全面重塑。
作为主权债务爆发以来欧盟国家的最大改革动作,欧盟27国领导人于2010年10月底最终敲定了一份经济治理改革方案,该改革方案从强化财政纪律、加强宏观经济风险监测、深化经济政策协调、建立永久性危机解决机制、完善配套机构建设等五大方面加强欧盟经济治理。
应当说,除了加强对银行业监管之外,各国政府的监管触角还延伸到了资本市场。其集中表现在,美国与中国监管层自2010年下半年不约而同地对股市内幕交易开始了不间断的严厉查处行动,而欧洲议会在年底正式通过了欧盟对冲基金监管法案,新立法将引入“欧盟护照”机制,即今后凡是要在欧盟金融市场上运营的对冲基金必须先向监管机构注册,以取得护照,并接受监管。
关键词之八:全球FTA与贸易保护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是进入2010年第一天带给国际社会的刺激与兴奋。这一世界上人口最多也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自贸区不仅代表着中国和东盟10国经济与贸易关系发生实质性飞跃,而且将极大刺激区域内的“贸易创造”和区域内消费,客观推动亚洲国家的经济转型。
实际上,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美韩自由贸易协定正式成型和启动的同时,各种自贸协定的谈判也在密集进行与推进。2010年2月,秘鲁、哥伦比亚及欧盟三方结束自贸谈判,协定最终文本进入法律审查的评估阶段;5月,第三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承诺将努力在2012年前完成中日韩自贸区的投资协议谈判;11月,秘鲁同韩国结束自贸协定谈判,双边自贸协定将于2011年上半年生效;12月,欧盟与印度达成协议,双方同意2011年春季结束有关欧印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
按照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GTA)的最新统计,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陆续出台了超过500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100多项就诞生在2010年6月底G20多伦多峰会之后。贸易保护主义的流行不仅抑制了全球资源与要素的活跃程度,而且直接削减国际贸易量。
关键词之九:企业破产与并购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侵蚀与破坏比较严重,2010年发达国家企业破产量总体呈扩张态势。根据美国法院行政管理局公布的统计数据,2010会计年度联邦法院破产申请案件数较2009会计年度增加13.8%,创下破产新法2005年底实施以来的新高。而在欧洲,欧元区2010年破产企业数量增长了7%,其中仅丹麦就创下了月均破产企业达500余家的历史记录。
以日本航空为代表的航空公司的破产成了2010年的破产新景观。财务报告显示,由于总负债为2.32万亿日元,创下日本国内公司的最高值。与日航一样,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航空公司之一——墨西哥航空公司由于负债超过10亿美元在2010年8月正式启动了破产保护程序。
金融等服务类企业的破产构成了2010年企业破产的主要阵容。美国银行业的破产家数已达146家,超过2009年全年的水平。另外,美国好莱坞著名电影公司米高梅的破产代表着后危机时代企业破产从制造业向非金融类服务业蔓延的趋势。
与企业破产并行,2010年的企业并购演绎得格外火红。就不同经济体来看,由于受到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欧洲地区2010年的企业并购交易总量出现了32%的下滑,不过,美国市场并购交易总额则同比增长了0.4%。新兴市场的并购交易出现了明显增长的态势,其并购活动占到全球并购活动的33%。就单笔交易的规模而言,澳大利亚必和必拓集团出资434亿美元收购加拿大钾肥企业Potash成为了2010年的最大一笔并购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