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民族文化习俗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差异与融合对比分析

2011-08-15 00:42罗曼荣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俄罗斯民族

罗曼荣

(沈阳农业大学外语教学部,辽宁沈阳 110866)

中俄民族文化习俗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差异与融合对比分析

罗曼荣

(沈阳农业大学外语教学部,辽宁沈阳 110866)

通过对汉俄民族文化中几种常见动物象征意义的异同进行对比与分析,阐释了两个民族在传统文化习俗方面存在的差异与融合。

传统;民族文化;习俗;动物形象;象征意义

自古以来,人类与动物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动物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过与动物的长期接触,逐步掌握了各种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并基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各民族都形成了本民族所崇拜的动物形象,对各种飞禽走兽产生了好恶情感或褒贬含义。因而,不同的民族对同一种动物往往会产生相近、相同或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联想,如蛇的阴险、毒辣与狡诈,驴的愚钝与固执,狮子的威严等。而对动物形象更是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如鱼在汉语中谐“余”音,于是就有了“富裕”的象征;а и с т(鹳)在俄罗斯人心目中象征着家庭生活的安逸、美满和幸福以及生儿育女等喜庆之事。这些都反映了汉俄民族的文化特色[1]。在汉俄语言中,对动物的认知程度和评价方式的差异与汉俄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心理、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汉语、俄语中几种常见动物象征意义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阐释了汉俄两个民族在传统文化习俗方面存在的差异与融合。

一、象征意义相同或相似的动物

由于人类思维所具有的共性,汉俄民族对某些动物的表象认识相同,因而,即使是在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习俗中,也存在着共性的东西。对动物形象往往会出现一致的认知或产生彼此相似的联想。下面举例说明。

1.牛

“福牛乐乐”是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吉祥物,其形象憨态可掬、寓意深广。在“福牛乐乐”的身上,承载着的其实是中华民族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从古至今的“牛”文化。下面谈一谈牛在中华民族习俗中的象征意义。

牛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地位尊荣。牛的品格与秉性素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象征。例如,现代社会赋予牛的形象:拓荒牛开拓创新者的形象;老黄牛——吃苦耐劳者;老犟牛——坚持原则者;孺子牛——无私奉献者;初生牛犊——年轻有为者。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牛一直是中国人的朋友。牛在中国是一种具有图腾意义、具有神性的动物,它为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发展进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人借牛力开垦耕种的历史由来已久,所以中国人素来具有爱牛、敬牛、拜牛的习俗。中国农民更是把牛视为如命的珍宝。

2009年是己丑年,丑属牛,农历称牛年。自古至今,中华民族牛文化赋予的各种象征意义的佳话、神话、风俗、典故广为流传。在我国民间,牛具有五大象征意义[2]38-39。

第一象征意义:先祖图腾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崇奉炎帝与黄帝为先祖。据《山海经》记载:炎帝牛首人身,其部落是以牛为图腾的。因此,古代的星回节(年节)活动都与牛祖先的崇拜有关。

第二象征意义:创世神话

远古时,炎帝率领他的部落在西北方沿着大河游牧渔猎,后来到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炎帝以牛舌般的嗅觉尝草,以牛眼的敏感识谷,以牛的气力移山倒海、造田兴农,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山海经》载:炎帝的小女儿女娲,游东海“溺而不返”,遂化为精卫鸟,从发鸠山(今长子)衔木石“以堙(填)东海”,这就是著名的神话传说“精卫填海”,反映了牛首人身炎帝的创世壮举。

第三象征意义:牛王护神

牛成为民间的保护神,渊源于远古的动物图腾信仰,后来演变为动物神。秦代已有祭牛神的风俗。近代民间供的牛栏神也是拟人化的神灵,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十月一日祭祀。

第四象征意义:鞭牛迎春

中国是农业古国,每年立春日,都十分重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周礼·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事物纪原》中说:“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唐代诗人元稹的《生春》中有“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的诗句。宋朝景佑元年,全国颁行了《土牛经》。清朝乾隆年间,立春鞭土牛被列为国家庆典。可见牛的重要性以及“鞭牛迎春”的风俗经久不衰。

第五象征意义:孺子精神

吃的是草,挤的是奶,耕的是地,挨的是鞭,割的是肉,流的是血……遇强不示弱,遇弱不逞强,工作最得意时就是被人牵着牛鼻子……这就是牛的孺子精神!而鲁迅先生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来表白忠诚于人民的信念,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有更大的勇气拿起笔做匕首,投向敌人。

2.马

马是中国人珍爱的动物。马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地位极高,具有一系列的象征和寓意。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自强不息、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祖先们认为,龙马就是仁马,它是黄河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马又是能力、圣贤、人才的象征。古人常以“千里马”来比拟优秀的人才。千里马是日行千里的骏马。相传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常常骑着骏马巡游天下。周穆王的八骏其实比喻着他的“团队”才华卓越,本领非凡,各自用独特的才能共同辅佐周天子的大业。更清楚无误地以马喻示人才的事迹,是著名的“千金买骨”的典故。这则出自《战国策》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求贤若渴的道理。正因为马象征着人才,所以善相马的人又被喻为善识才、善举才者。

我国自古有祭马的民间风俗。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现在,蒙古族有马奶节和赛马节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八月末举行,为期一天。在东北地区,有汉族、满族踏马杌的婚俗:新娘下车后,足踏马杌,脚不沾地,以避邪祟之扰。贵州苗族有“背马刀提亲”的婚俗:青年男女相爱,经男女双方家中议婚三次之后,就要背马刀前往正式提亲。

在汉文化中,由“马”字组成的汉字相当多,如腾、驶、驾、驮、驭、驻、驯等。马善跑,因此,有汉语成语“快马加鞭”“天马行空”“老骥伏枥”等;马能吃苦耐劳,如汉语成语“马不停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马善战,不少带“马”字的汉语成语都与战争、搏斗有关,如“兵强马壮”[2]56等。

马在俄罗斯童话故事中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它不仅会说话,而且还能预见未来。因此,在民间流行着这样一种习俗:少女为了占卜自己的婚姻大事,把马牵出马厩,让其迈过车辕、横杆或者别的障碍物,假如马被绊了一下,那么就意味着姑娘会嫁给一个凶狠的人。由此产生了“绊跌的马预示不幸”的说法[3]89。

在俄罗斯现代文化中,马和牛一样是任劳任怨的典范,俄语中以马作为形象所构成的成语多与勤劳、忠诚、刻苦等品质有关,如劳的人,老“黄牛”),拉大车的马,驯服的、干苦活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马不仅用于乘骑,而且用于拉车、耕地,是重要的畜力之一,深受俄罗斯人的喜爱。因此,马的主人要喂它上好的草料,让它每天早上在挂满露珠的草地上打滚。主人和他的马建立的是一种互帮互助、互疼互爱的朋友和亲人似的关系和情感。由和构成的几种指小表爱的构词形式,如等,就清楚地表达了俄罗斯人对马的喜爱之情。谚语老马不踩犁沟)把老马比喻成富有经验的老手。此外,俄罗斯人用来比喻爱劳动的人,用来形容健壮的身体,这些无疑都是赞美之词。然而,用来喻指女人,则具有鲜明的贬义色彩,如意为这个婆姨身高马大,笨手笨脚[1]。

1.龙

龙在中国是神话里人们想象中的动物形象,是一种能够呼风唤雨、飞天潜渊的神异动物,被赋予神圣、吉祥等各种褒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上下数千年,龙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之中,蕴涵着喜庆祥和、繁荣昌盛之意。龙的形象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是中华民族的神圣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与自豪。中华龙文化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天涯海角,世界上凡是有华人聚集的地方,总能看到龙的身影。每逢春节、端午等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舞龙”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庆祝节目,表达了人们对福寿吉祥、和谐如意的祈盼。龙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中华龙文化已经开始影响世界,获得了世界的认同——“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在中国,龙与天地、世间万物均有联系。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封建王朝时代,龙被作为皇权的象征,帝王被称为“真龙天子”,帝王的面容颜色被称为“龙颜”,帝王的车驾被称为“龙驭”,皇帝的座椅被称为“龙椅”;皇帝住“龙宫”、穿“龙袍”、睡“龙床”、走“龙道”、进“龙门”、用“龙砚”,凡是与皇帝生活起居相关的事物均被冠以“龙”字,一切用品也都被刻画上龙的形象,就连其子孙后代都被称为“龙子”“龙孙”。在皇宫各处——宫殿、楼台亭榭、玉石碑刻以及建筑等,都装饰着龙的形象,以龙的形象作为图案和雕刻[4]。龙成为威严和权力的象征。

在中国民间,龙始终保留了它原始的象征意义,即龙代表了喜庆、祥和与富足。直到今天,龙的形象还广泛运用于建筑、艺术、文学、宗教等各种领域,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在中国大地上,龙文化景观也随处可见。像祭年祈雨的龙舞,新春佳节的闹龙灯,端午节的赛龙舟等,已成为民间久盛不衰的风俗。

龙的另一个象征意义是出类拔萃、不同凡俗。龙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凡是有品德、有才识,或者精工书文、为官清廉、行为举止出众的人,都可以被比做“龙”。俗话所说的“望子成龙”,表达的是长辈对晚辈所寄予的希望,盼望子女将来能有出息,出人头地,干一番事业。当年诸葛亮在

二、象征意义不同的动物

在不同的文化中,同一动物符号可引起完全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南阳躬耕陇亩尚未出茅庐时,自比管仲、乐毅,号卧龙先生,意思是空有鸿鹄之志而怀才不遇[5]。

千百年来,人们对龙的喜爱之情,还可从汉语言中找到例证,例如,“龙凤呈祥”是一句美好的祝福词,“龙飞凤舞”则是赞誉中华文化之瑰宝——书法中狂草——的艺术之美,“龙腾虎跃”是表示朝气蓬勃的景象,“车水马龙”则是表示市场繁荣的景象。用“龙”字作姓名也很常见,如《三国演义》中的武将赵子龙,文艺界有李小龙、成龙等。更有地名如龙口、龙山、龙首山、龙门山,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渤海边的“老龙头”等。奔腾咆哮的黄河和绵亘雄伟的长城,早已被喻为“龙”[4]。在日常生活中,每家每户每天都必须使用“(水)龙头”。而在科学领域,中国极地科学考察船则被命名为“雪龙”号,中国自主开发的计算机芯片被命名为“龙芯”。这一切已充分表明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已达到了极点,“龙”文化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诚如闻一多先生所言:“龙族文化形成了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核心,龙族的华夏文化才是我们真正的本位文化。”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代代相传、隆昌永盛的象征。

2.熊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由于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华民族和俄罗斯民族分别选择了虚幻而神通广大的“龙”和真实而亲切的“熊”作为本民族的图腾,其象征意义有天壤之别。虽然在汉语中偶尔也可看到诸如“虎背熊腰”等词尚带褒奖意味,又如在东北地区方言中“熊孩子”尚带有昵爱之意(大人对小孩或长辈对晚辈淘气或不听话时的贬称)外,但“熊”在更多场合所用到的却是贬义,如“熊包”“熊样”“熊德行”等。这是因为中国人认为,从外表看,熊头大、尾巴短,四肢短而粗、笨拙、行动不便,所以有“熊瞎子掰玉米,掰一穗扔一穗”(意为头脑简单,顾前不顾后)之语[7]。显然,中国人只看到熊的外在形象,而俄罗斯人更看重它的内涵,并不在意它外形的笨拙。在俄罗斯人心目中,熊是心地善良的,认为它“憨态可掬”“惹人爱怜”。同样,“龙”这个对中国人来说至圣至尊的动物形象,在俄罗斯人眼中却变成了不仅无端吞食人类和动物,而且制造水火灾害、危及人类生存的怪物。所以,俄罗斯人对龙绝无好感。《圣经》记载龙是被圣徒乔治用梭镖杀死的(前面已经提到)。今天,俄罗斯人把打人的警察叫做“龙”。

三、结 语

在汉俄传统民族文化习俗中,人们对之寄予了特殊感情、赋予了象征意义的动物有许许多多种。此外,有些动物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而在俄罗斯文化中却不含象征意义,反之亦然。通过对以上几种动物形象的对比与分析,可以窥视出汉俄两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反映出汉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往往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学习一门外语不能只满足于掌握一般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当熟悉和了解该民族的文化习俗。通南阳躬耕陇亩尚未出茅庐时,自比管仲、乐毅,号卧龙先生,意思是空有鸿鹄之志而怀才不遇[5]。

千百年来,人们对龙的喜爱之情,还可从汉语言中找到例证,例如,“龙凤呈祥”是一句美好的祝福词,“龙飞凤舞”则是赞誉中华文化之瑰宝——书法中狂草——的艺术之美,“龙腾虎跃”是表示朝气蓬勃的景象,“车水马龙”则是表示市场繁荣的景象。用“龙”字作姓名也很常见,如《三国演义》中的武将赵子龙,文艺界有李小龙、成龙等。更有地名如龙口、龙山、龙首山、龙门山,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渤海边的“老龙头”等。奔腾咆哮的黄河和绵亘雄伟的长城,早已被喻为“龙”[4]。在日常生活中,每家每户每天都必须使用“(水)龙头”。而在科学领域,中国极地科学考察船则被命名为“雪龙”号,中国自主开发的计算机芯片被命名为“龙芯”。这一切已充分表明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已达到了极点,“龙”文化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诚如闻一多先生所言:“龙族文化形成了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核心,龙族的华夏文化才是我们真正的本位文化。”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代代相传、隆昌永盛的象征。

2.熊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由于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华民族和俄罗斯民族分别选择了虚幻而神通广大的“龙”和真实而亲切的“熊”作为本民族的图腾,其象征意义有天壤之别。虽然在汉语中偶尔也可看到诸如“虎背熊腰”等词尚带褒奖意味,又如在东北地区方言中“熊孩子”尚带有昵爱之意(大人对小孩或长辈对晚辈淘气或不听话时的贬称)外,但“熊”在更多场合所用到的却是贬义,如“熊包”“熊样”“熊德行”等。这是因为中国人认为,从外表看,熊头大、尾巴短,四肢短而粗、笨拙、行动不便,所以有“熊瞎子掰玉米,掰一穗扔一穗”(意为头脑简单,顾前不顾后)之语[7]。显然,中国人只看到熊的外在形象,而俄罗斯人更看重它的内涵,并不在意它外形的笨拙。在俄罗斯人心目中,熊是心地善良的,认为它“憨态可掬”“惹人爱怜”。同样,“龙”这个对中国人来说至圣至尊的动物形象,在俄罗斯人眼中却变成了不仅无端吞食人类和动物,而且制造水火灾害、危及人类生存的怪物。所以,俄罗斯人对龙绝无好感。《圣经》记载龙是被圣徒乔治用梭镖杀死的(前面已经提到)。今天,俄罗斯人把打人的警察叫做“龙”。

三、结 语

在汉俄传统民族文化习俗中,人们对之寄予了特殊感情、赋予了象征意义的动物有许许多多种。此外,有些动物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而在俄罗斯文化中却不含象征意义,反之亦然。通过对以上几种动物形象的对比与分析,可以窥视出汉俄两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反映出汉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往往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学习一门外语不能只满足于掌握一般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当熟悉和了解该民族的文化习俗。通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融合进行研究与了解,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外贸易、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能够发挥学习与借鉴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和意义。

[1]刘光准,黄苏华.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98-99.

[2]刘毓庆.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吴国华.语言文化问题探索[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7.

[4]刘蔚华.龙文化根源的考古探索[J].中州学刊,2000(3):115.

[5]张善文.刚强劲健的中国龙[J].东南学术,2000(1):43.

[6]谭林.俄语语言国情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19-22.

[7]麻壮绮.俄汉语形象比喻的民族文化差异[J].中国俄语教学,1994(4):42-43.

Difference and Integration of Animal Symbolic Significance between Russian and Chinese Cultural Customs

The difference and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customs between Russian and Chinese are expounded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symbolizations of several common animals between two nations.

tradition;national culture;custom;zoomorphism;symbolization

H 35

A

1008-9225(2011)01-0066-05

【责任编辑:刘乃义】

2010-10-20

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20081ktwx-63)。

罗曼荣(1961-),女,湖北襄阳人,沈阳农业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俄罗斯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