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雨峰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基于多功能性的草原经济可持续发展
冯雨峰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除了作为资源的物质生产功能外,草原还有生态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文化承载功能等。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要求必须全面认识草原的多功能性,转变生产方式,因地制宜发展以保护为主的放牧畜牧业、草畜耦合高效高产畜牧业、草原生态旅游业以及草原特色产业等多种草原经济发展模式。草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法制、产权制度、保护制度、生态补偿机制、评价体系建设等多方面予以保障。
草原;多功能性;经济模式;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原近4亿hm2,草原面积居世界第二位,占全球草原面积的13%,约占国土面积的41.4%,约是耕地面积的3.2倍、森林面积的2.5倍[1]。草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多年来为我国畜牧业的飞速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只看到了草原的经济功能。一提到草原,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畜牧业基地,甚至是宜耕荒地。片面的认识使得草原长期以来不受重视、过度利用、盲目开垦,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试图从草原的多功能性探讨草原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
日本为了保护其“稻米文化”,在1999年颁布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中正式确立了农业多功能性。这一观点得到了韩国、欧盟等一些国家的响应。农业多功能性概念还相继出现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l世纪议程》、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等文献决议之中[2-3]。这一概念对于正确认识草原具有借鉴意义,草原生态系统具有多功能性,必须予以充分的认识。
草原是草食家畜和草食动物的主要饲料来源。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四川、宁夏、辽宁、吉林、黑龙江被称为我国草原面积连片分布的十大牧区,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49.17%[4]。2009年十大牧区饲养牛4960.1万头,羊17455.4万只,分别占全国存栏数的46.2%和61.3%;生产牛肉273.7万t,羊肉218.9万t,牛奶1942.5万t,绵羊毛29.3万t,山羊绒303万t,分别占全国产量的43.1%,56.2%,55.2%,80.6%,65.9%[1]。草原上还拥有非常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发展我国食品、纺织、制革、制药、化工等加工业以及对外出口贸易等多种经济的原料。此外,草原上众多的C4植物是潜在的绿色生物质能源,草原地下也蕴藏着巨大的矿藏资源。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在维护我国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北方温带草原自东北三省,翻过大兴安岭,经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至新疆山地,这一大片辽阔的国土,几乎全部为不同类型的草地覆盖,构成了京津地区、中原大地重要的生态屏障。高寒草原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发源地,黄河上、中游也经过干旱草地分布地区,草原对防止水土流失、防沙固沙都有十分明显的作用。草原植被在土壤表层可形成大量的有机物质,这些有机质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形成土壤团粒结构,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草原生态系统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种质资源,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草原还构建了我国独特的自然景观。谢高地等人[5]对我国天然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价,得出全国草原生态系统每年的服务价值为1497.9×108US$,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12.8倍。
我国天然草原大多分布在边区、山区、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又是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全国少数民族中大多数分布在草原牧区。草原是这些地区的优势资源,草原畜牧业是这些地区的支柱产业。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改善畜牧业的基本生产条件,增强发展后劲,营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促进农牧民增收,消除贫困,加快多民族共同富裕的步伐。我国2.28万km陆地边境线上有1.4万km位于天然草原分布区,边疆牧区草原经济的振兴和发展也关系到边疆的稳定与安宁。
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三大主源之一。草原文化以其独特而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丰富的文化积淀,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交相辉映,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并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草原文化,是世代生息在草原这一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历代不同族群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化。它是草原生态环境和生活在这一环境下的人们相互作用、相互选择的结果,既具有显著的草原生态禀赋,又蕴涵着草原人们的智慧结晶,包括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基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宗教信仰、道德情操等。可以说,草原文化是一种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形态,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
在我国,长期以来人们都十分注意草原的经济功能。人们一提起草原,都说它是可更新的资源,是畜牧业的基地,把草原的主要功能限定于出产牛羊肉,甚至是耕地的重要来源。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4次大开荒,已有1930多万公顷优良草原被开垦;草原牧区人口与牲畜增长过快,草原超载过牧,不堪重负;在天然草原上滥挖药材、乱耧发菜、乱伐林木和樵采、乱开矿等人为活动,严重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草原生态系统突出的环境问题。
目前,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覆盖度降低、沙化、盐渍化等中度以上明显退化的草原面积已占半数。草原退化使草原质量不断下降,20世纪90年代与60年代初比较,北方天然草原产草量下降了30%~50%,载畜能力大大降低[6]。随着天然草原面积的日益缩小,牲畜日益增加,导致常年用于放牧的牧区天然草原还将进一步退化,一部分甚至会失去利用价值,成为沙地、裸地或盐碱滩。
全国荒漠化土地每年以26.2万hm2的速度扩展,其中绝大部分发生于干旱与半干旱草原区,尤其是农牧交错区。“三化”草原面积已达1.35亿hm2,并且每年还以200万hm2的速度增加。草场退化和植被破坏导致沙尘暴频繁发生,西沙东进,北沙南侵,掩埋农田,毁坏交通和通讯设施,已殃及华北和部沿海地区,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我国每年有数十亿吨的泥沙输入黄河、长江,其中来自草原的泥沙,已占长江宜昌段泥沙量的35%。草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沙尘暴、荒漠化等危害日益加剧,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从世界畜牧业发展来看,干旱区的畜牧业生产是很有限的。美国、澳大利亚畜牧业主产地也不在干旱区。干旱区天然草原以保护为主,实行保护性利用,突出草原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以保护为主的放牧畜牧业的关键是以草定畜,确定合理的草原承载力。家畜是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放牧并不是引起草原退化的原因,而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盲目发展家畜数量,造成对草原的过度利用,带来草原的退化。因此,除严重退化的草原应该实行完全禁牧外,对于大面积的草原,应确定合理载畜量,科学利用。
我国北方半湿润农区与干旱、半干旱牧区接壤的过渡地带,以及南方垂直分布形态的耕作用地与畜牧用地的过渡带,构成了以草地和农田大面积交错出现的农牧交错带[7]。农牧交错带水热条件相对优越,具有深厚的农业种植基础。将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和家畜饲养系统有机耦合,形成高效高产畜牧业是农牧交错区的主导模式。草田轮作技术、农田秸秆再利用技术、家畜宿营技术和全日制放牧技术是草畜耦合高效高产畜牧业的关键生产和利用技术[7]。
我国草原类型多种多样,种类组成丰富,有一望无际的绿地、绚丽多彩的鲜花以及神秘的蘑菇圈,自然景观独特[8]。草原民族特色、社会与人文景观、草原文化对于旅游者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以充分发掘草原旅游资源,开展“草原观景游”、“民族风情游”、“牧家乐”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开发多种多样的特色旅游纪念品。在草原旅游的过程中,要坚决杜绝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强对周边地区植被的保护和培育。同时要加强当地牧民对草原旅游的参与度,充分考虑当地牧民的愿望并使其从中受益。
草原上生产的肉、蛋、奶,属于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是人们日益期盼的健康食品。草原上还有丰富的食用菌、食用植物、药用动植物等,具有悠久的历史、良好的声誉,深得人们的喜爱。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畜产品加工业、草产品加工业及其它加工业,改变过去以出售原料为主的状况,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发草原绿色食品工业、草原绿色产品工业、草原绿色医药工业以及草原绿色能源工业(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产业。
坚决制止滥垦、过牧、滥采等非持续利用形式。对草甸草原重点防止无序开垦,对于干旱、半干旱的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与高寒草原,要严格以草定畜,不允许超载放牧;通过改良牲畜、改善饲养方式,实行季节畜牧业等措施,增加畜产品产量。对极端干旱的戈壁与沙漠,应以自然保护为主,留给野生动物利用;有些草地可建成国家公园或自然保护区,以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教育和科研的需要。
长期以来,由于草原产权不明晰,使用权亦未固定,草地资源由牧民随意利用,只索取不建设,这是草地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内蒙古自治区率先实施草地承包到户,但是落实尚不彻底,依然存在过牧和抢牧现象。全国牧区应尽快明晰草原产权,把草原使用权永久性地归属于牧户,建立有效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实施草原流转制度,为草原规模化利用提供法律依据。杜绝草原流转过程中的侵权行为,增强农牧民保护与建设草原的自觉性。
4.3.1 建立基本草地保护制度
建立基本草地保护制度,把人工草地、改良草地、重要放牧场、割草地及草地自然保护区等具有特殊生态作用的草地,划定为基本草地,实行严格的保护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征用、占用基本草地或改变其用途。
4.3.2 实行草畜平衡制度
根据区域内草原在一定时期提供的饲草饲料量,确定牲畜饲养量,实行草畜平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宣传,增强农牧民的生态保护意识,鼓励农牧民积极发展饲草饲料生产,改良牲畜品种,控制草原牲畜放养数量,逐步解决草原超载过牧问题,实现草畜动态平衡。
4.3.3 推行划区轮牧、休牧和禁牧制度
为合理有效利用草原,在牧区推行草原划区轮牧;为保护牧草正常生长和繁殖,在春季牧草返青期和秋季牧草结实期实行季节性休牧;为恢复草原植被,在生态脆弱区和草原退化严重的地区实行围封禁牧。
草原除了物质生产功能外,在保障边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实现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支撑其它多种产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草原畜牧业生产特性决定其又是弱质产业,为此,国家必须对草原畜牧业不断加强支持和保护。在草原基础设施建设、退化草原治理、草原科技发展、畜(草)产品销售、草原与环境保护、牧区乡村发展等方面建立高额财政支持政策。
出台一些更有力地激励、补偿草原非商品性功能产出的机制。草原多功能性中的非商品产出,具有外部性。目前由于缺乏全面、完善、明确的奖励农牧民扩大或保持正外部性效应,停止或减少负外部性效应的机制,影响了农牧民建设和维续草原多功能性的积极性。针对这种状况,需要建立超载减畜补贴、种草补贴、牧草良种补贴、草业机械补贴等政策,补偿农牧民的收入损失。
草原的非物质和非经济功能具有很高的间接价值,如防洪、固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和保护文化遗产等价值。这些价值由于不经过市场流通或市场定价机制,不完善而难以衡量评估,而且这些间接价值一般需要经历很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这使得草原的功能作用表达不充分,没有引起各个层面人们对草原经济发展的关心和关注。因此,目前亟待建立一个为多数国家和组织所认可的科学的草原多功能性评价体系,综合考虑草原的地域性、外部性、关联性、动态性等特点,以及技术、政策等对草原多功能性的影响,对其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文化等效益进行全面评估。
以草定畜实质上就是以草定人[9]。多年来,我国草原人口不断增加,为了保证生活和经济收入的增加,必然不断增加牲畜饲养量,最终造成草原超载过牧,导致草原“三化”[10]。要彻底改变草原“三化”现状,必须控制草原人口数量,从根本上减轻对草原的压力。牧区生态移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牵动不同部门和不同地区的利益,要打破行政界限,从国家层面上统一协调、组织,统筹安排。
草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和教育。从我国情况看,必须加强草原退化机理、生态演替规律等基础理论研究,加强草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宏观调控技术、优质抗逆牧草品种选育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对草种生产、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人工草地建设、草产品加工、鼠虫害生物防治等草原保护与建设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要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加强牲畜品种改良,提高家畜个体生产能力与产品质量,从而控制数量、减轻放牧压力,达到控制草地退化的目的。为了适应草原科技发展的要求,要加强教育,组织开展农牧民教育培训。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培养骨干农牧民和一批农牧民企业家,促使农牧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牧区“草畜双承包”在中国牧业经济改革进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但草原的家庭分散经营势单力薄,除了不利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现代畜牧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外,也不利于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不能实施合理的轮牧制度,更难以有效应对国内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草畜产品生产大企业的竞争。在新形势下,必须因势利导,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牧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一定的区域内把分散的牧户以多样化的合作方式联合起来,统一定价、仓储、加工、运输、销售等,实现利益均沾,风险共担。
4.10.1 依法加强草原监督管理工作
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依法加强草原监督管理工作。草原监督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草原法律法规宣传和草原执法工作。当前要重点查处乱开滥垦、乱采滥挖等人为破坏草原的案件,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严格对甘草、麻黄草等野生植物的采集管理。
4.10.2 加强草原监督管理队伍建设
草原监督管理部门是各级人民政府依法保护草原的主要力量。要健全草原监督管理机构,完善草原监督管理手段。草原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
4.10.3 认真做好草原生态监测预警工作
草原生态监测是草原保护的基础。抓紧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态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做好草原面积、生产能力、生态环境状况、草原生物灾害,以及草原保护与建设效益等方面的监测工作。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赵敏.论农业的多功能性[J].求索,2005(1):29-30.
[3]国家环境保护局.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116-137.
[4]杜青林.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4-36.
[5]谢高地,张钇锂,鲁春霞,等.中国自然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1):47-53.
[6]李博.中国北方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对策[J].中国农业科学,1997,30(6):1-9.
[7]张英俊.农田草地系统耦合生产分析[J].草业学报,2003,12(6):10-17.
[8]陈佐忠.略论我国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优势、问题与对策[J].四川草原,2004(2):42-45.
[9]贾幼陵.关于草畜平衡的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J].草地学报,2005,13(4):265-268.
[10]额尔敦扎布.草原荒漠化的制度经济学思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4(5):8-12.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assland Economy based on Its Versatility
Feng Yufe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China,Qinhuangdao Hebei 066004,China)
Except the function of material production as resources,grassland also has the functions of ecological service,social guarantee and cultural carrier.The worse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quired that we fully recognize the versatility of grassland,transform production mode,and develop several development modes,such as gazing and animal husbandry,animal husbandry of forage and livestock coupling,grassland ecotourism and other industrie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assland economy should be guaranteed from the aspects of legal system,property system,protection system,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etc..
grassland;versatility;economic pattern;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
X207
A
1008-813X(2011)05-0043-05
10.3969/j.issn.1008-813X.2011.05.013
2011-09-06
冯雨峰(1964-),男,内蒙古包头市人,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草地生态与资源管理专业,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生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