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江辉
(集美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研究述评
任江辉
(集美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日本出现的文学思潮,是日本战后最早出现的有代表性的文学思潮之一,对日本战后文学转型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在日本对于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的研究方兴未艾,而且在中国对其研究的学术论文也不断涌现。对于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的研究和评价在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特征;影响;研究
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日本文坛上出现的重要文学思潮,对日本战后文学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从出现到衰微的存在时间并不长,大概在1946年出现,1947年达到顶峰,1948年走向衰微,但是却风靡当时的日本社会。无赖派文学思潮中的“无赖”一词,从其字面意思上来看,是指人的行为无章乱序,放荡不羁,有无赖,无用之意,但其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即有反叛,反抗,蔑视,反对传统之意思。无赖派的主要作家为坂口安吾、太宰治、织田作之助、石川淳等。根据日本文学史家的划分,也将田中英光、檀一雄、伊藤整、高见顺、北原武夫、三好十郎列入无赖派文学作家的行列。无赖派文学思潮是在二战结束后日本的政治和经济处于转型时期,日本文坛派系繁多,文学创作理念多样化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而无赖派文学思潮以其独特的文学理念和文学手法,集中反映了当时整个日本社会的状况和日本国民的心理,激起了日本国民的共鸣,在当时的日本社会和日本学术界引起了轰动,对日本战后文学的转型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术界对其研究一直持续不断。
1.对无赖派文学思潮的宏观研究
在中国学术界,特别是日本文学研究者对于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的宏观研究的学术论文并不是很多,其中笔者认为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是:刘炳范的《论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1]和《论“无赖派”与日本战后文学转型》[2]、李卉的《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3]以及孙树林的《日本战后的“无赖派”文学》[4]。
在《论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中,刘炳范阐明了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特有的社会原因和历史背景,论述了无赖派文学名称的由来,介绍了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解析了其主要作家以及作品的具体内容,分析了无赖派文学思潮在思想内容上的特点和在文学理念、文学创作手法的特色。在该文中还对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的特点和影响作了概括,“总之,无赖派文学是日本战后特殊年代里产生的一个体现时代特征的文学派别,它从一个新的角度反映了日本战后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和人们迷惘的心理。同时,其独特的文学观念和艺术手法对战后日本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刘炳范还在《论“无赖派”与日本战后文学转型》一文中,论述了无赖派文学思潮与日本战后文学转型的关系,阐明了无赖派文学思潮的思想内容对于日本战后文学转型的作用,探讨了无赖派文学思潮的文学理念对于日本战后文学转型的贡献,分析了无赖派文学思潮的文学作品的内涵对于日本战后文学转型的影响。同时还指出:无论从无赖派文学思潮的作品内涵、思想内容,还是从无赖派文学思潮的的文学理念,都对日本战后文学的转型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在《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中,李卉详细分析了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形成的原因,明确指出了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的三个文学特征,即“第一,反映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堕落显示反叛精神。第二,直面传统,权威、率真地提出批判。第三,文学创作从内容到形式的更新”[3],最后论述了无赖派文学思潮中的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从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的宏观把握上看,该篇是比较翔实和具体的学术论文。
《日本战后的“无赖派”文学》主要论述了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产生的缘由,分析了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的发展和变化,介绍了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的两大泰斗之一坂口安吾的文学历程和文学作品的内涵以及另外一位文学泰斗太宰治的主要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内涵,指出了对无赖派文学思潮的看法,即“无赖派中的无视传统的伦理道德,以及颓废的肆意放纵思想及行为虽说是历史的必然,但也不能不说是日本现代文明史的一曲悲歌,它象征着一个旧的终结,同时,也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4]。作者认为无赖派文学思潮具有“日本现代文明史的一曲悲歌”的消极一面,也具有“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的积极一面。
在对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的宏观研究上,中国学界的研究不仅对其产生、发展、变化、衰微的过程进行探析,而且对其文学思潮的思想内涵和创作手法也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2.对无赖派文学作家的研究
在对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的微观研究上,即对日本无赖派文学作家及作品的研究上,中国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对无赖派文学的两大泰斗:太宰治和坂口安吾的研究,其中对于太宰治理研究的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最多。
第一,对太宰治的研究
(1)期刊论文方面
在中国学界对于太宰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期刊论文上,而大多数比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也主要集中在对于太宰治文学思想的研究上。笔者认为比较有学术价值的有:杨伟的《太宰治思想发展试论》[5]、焦欣波的《太宰治战后小说的自杀意识》[6]、蔡超的《<斜阳>与太宰治的基督情结》[7]、陈希我的《太宰治的“生”、“罪”、“死”》[8]等。
《太宰治思想发展试论》分析了日本学界和西方学界对太宰治文学的评价,解析了太宰治各个代表作中的文学思想意识,阐释了太宰治作为昭和文学不灭的金字塔的影响力,“其独特的文学作品在日本文学史,甚至于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作品中飘漾着的纯粹性和青春性使我们内心总是涌动起乡愁般的情愫”[5]。作者从太宰治的生活经历和文学作品的内容方面探讨了其文学思想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在《太宰治战后小说的自杀意识》中,作者以太宰治小说的“自杀意识”为研究对象和研究切入点,探析了其小说中人物的虚无感,阐释了其小说中充满的恐惧感和罪恶意识,剖析了其生活经历的自杀行为和文学作品中的自杀意识的紧密联系,最后论述了拯救和自杀的辩证关系,即“以纯美来拯救个人生命,必然注定命运的失败,人生存于构成整体的世界,人的精神信念是既定时代和社会给予的,然而现实中美恶并存,人不可能将纯粹的美作为唯一存在的依据,否则,这种极端可能导向另一种极端,即虚无或毁灭”[6]。
在《<斜阳>与太宰治的基督情结》中,作者针对太宰治的经典著作《斜阳》为研究对象,以太宰治的文学思想意识“基督情结”为研究的切入点,深入分析了《斜阳》中引用的《圣经》中的语句及其含义,详细阐释了《斜阳》的人物形象与《圣经》中的人物形象的比喻和借喻关系,深刻解析了《斜阳》中蕴含的《圣经》思想。作者从太宰治的小说《斜阳》中的语句到人物形象,再到思想意识的方面均解析到《圣经》的印记和映射。
在陈希我的《太宰治的“生”、“罪”、“死”》中,作者从“生”、“罪”、“死”三个不同的立场来阐释太宰治的文学思想意识。首先从太宰治的文学生活经历方面探析了“死”与“生”的辩证关系,其次从太宰治的《斜阳》、《惜别》等方面论述了“生”和“罪”的内在联系,最后从太宰治的文学理念方面探讨“罪”和“罚”的深层次内涵。该篇是对太宰治的人生哲理和文学理念阐释得比较完好的论文。
(2)学位论文方面
除了上述的期刊论文,在硕士学位论文中也出现了对于太宰治文学的研究。如:200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王秀娟的硕士论文《太宰治·文学的假面》; 2009年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邹乃馨的《太宰治
<斜阳>的人物像》;2010年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王秋君的《太宰治女性独白体作品的解析》等。
王秀娟的《太宰治·文学的假面》以太宰治的中期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太宰治的充满矛盾的文学人生,指出了该时期太宰治的三大文学特征,即“再生的祈愿”、“第二自我的创建”、现实的逃脱”的文学内涵,探析了太宰治的“自我分裂”“脱离理想”的文学假面以及文学假面的破灭。
邹乃馨《太宰治 <斜阳>的人物像》从太宰治小说《斜阳》的研究入手,阐述了《斜阳》中的四个人物形象,即没落贵族家庭的母亲、姐姐和子、弟弟直治、作家上原。将这四个人物形象与太宰治自身以及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分析,通过描述这四个人物形象的堕落颓废的生活状态和对生活的抗争来探求太宰治的文学思想和理念。
《太宰治女性独白体作品的解析》指出了太宰治女性独白体作品在太宰治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该类作品的作家视角和叙述者视角等叙述视角,探讨了《维荣的妻子》中的预叙;《斜阳》中的倒叙;《女学生》的非时序等叙述时序。论述了叙述时间的时限和频率,对该类文学作品的话语模式和文体特征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第二,对坂口安吾的研究
与对太宰治的研究相比,中国学界对于坂口安吾的研究和关注就相对比较少,这也许是由于其作品的翻译在中国比较少见的缘故。而对于坂口安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期刊论文上,数量也不是很多。其中笔者认为比较好的论文有:杨国华的《坂口安吾的 <堕落论>是向传统价值体系的挑战》[9];于华的《醉人与狂人——读解坂口安吾的 <来自朔风的酒窖>》[10];秦刚的《以反逆的姿态“堕落”与“无赖”——日本作家坂口安吾文学创作概述》[11];林进的《冷风从盛开的樱花林里吹来—— 坂口安吾 <盛开的樱花林下>的象征意义》[12]等。
在《坂口安吾的 <堕落论>是向传统价值体系的挑战》中,作者指出坂口安吾的《堕落论》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突出位置,深入分析了《堕落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详细阐述了坂口安吾在《堕落论》中对日本传统价值体系的批判,深刻解析了其反叛日本传统的武器在于对人性的极力宣扬,论述了《堕落论》的文学地位,即“坂口安吾的《堕落论》大胆地否定神圣的天皇制,否定武士道,否定‘贞洁’,否定一切封建伦理道德,肯定‘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主张用‘堕落’拯救自我,拯救社会。这种对‘圣神’事物及旧秩序的背弃,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不仅在美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还必将推动历史的发展”[9]。
在《醉人与狂人—— 读解坂口安吾的 <来自朔风的酒窖>》中,作者指出了《来自朔风的酒窖》是坂口安吾青春迷惘的总结和青春经历的缩影,分析了坂口安吾通过“狂”来展现内在的精神状态过程,解析了坂口安吾企图通过“酒”的作用来摆脱痛苦和烦恼的堕落心境,探讨了坂口安吾企图通过宗教的力量来解除人的烦恼,拯救灵魂的孤独意识,指出了坂口安吾的文学特点在于:在虚无的观念中找到肯定人生一切的理由。虚无主义与实存主义是坂口安吾人生理念一枚硬币的两面,对立而统一。
秦刚的《以反逆的姿态“堕落”与“无赖”——日本作家坂口安吾文学创作概述》阐述了坂口安吾文学创作历程与其文学创作理念的辩证关系,论述了其代表作《堕落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及文学思想,进而分析了在其文学创作历程中文学思想的发展和变化,从坂口安吾的人生经历到文学作品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在《冷风从盛开的樱花林里吹来—— 坂口安吾 <盛开的樱花林下>的象征意义》中,作者阐述了该小说中樱花林的象征意义,指出樱花林是日本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是国家体制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坂口安吾将樱花林描绘成令人恐怖的树林,象征着否定当时日本国家体制和民族心理。解析了小说主人公“山贼”和“美丽的女人”的寓意,指出“山贼”是面临抉择的日本国民的象征,“美丽女人”是需要重新审视日本传统道德、传统价值观的象征。揭示了坂口安吾通过《盛开的樱花林下》的象征意义来否定当时日本军国主义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创作手法和文学理念。
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是日本战后最早出现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学思潮之一,具有一定的独有特征。对其特征的研究,不同学者持有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其中出现了“天皇制度反叛说”、“颓废堕落说”、“自我戏谑说”、“近代传统反叛说”、“价值颠倒说”等不同观点。
第一,“天皇制度反叛说”。对天皇制度反叛是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的重要精神内涵。日本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发动了不正义的战争,给日本国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创伤。大多数日本国民意识到战争是由日本天皇为核心的日本军国主义造成的,在心理意识上极大地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权威和日本天皇制度的神化。而日本战后在谈及政治的价值、伦理、权力等问题时,均要涉及到日本天皇制度问题。当时日本文学界就战争责任问题的论争的核心也在于继续维持或者完全否定绝对的天皇制度。无赖派作家是反对天皇绝对神化和权威化的一个群体。中村光夫的《日本现代小说》提到坂口安吾的论文《堕落论》中观点,即“只要天皇制度继续存在,只要这种历史的诡计在日本的观念中继续起作用,就不可能指望日本开放出人和人性的真正的花朵”[13]。显然,无赖派文学作品充当了反叛天皇制度和军国主义的载体,其作品均体现着反抗天皇制度和集权主义的思想和意识。
第二,“颓废堕落说”。以颓废堕落的国民生活描写来对抗当时社会思想以追求思想的解放。无赖派文学作家认为军国主义和天皇专制禁锢了日本国民的思想,而且战争扭曲了当时日本国民的心灵,因此二战后首要任务是进行“人性的解放”,以求得自由和思想的解放。因此要从二战时期的陈旧体制和天皇权力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从陈旧的社会秩序、社会伦理、社会道德的约束中释放出来,以期求得思想的解放。无赖派文学研究会编著的《无赖派文学》就提到了太宰治的《自由人问答》一文,其中论述到:“自由思想的本来姿态,就是反抗精神,是破坏一切的思想,是作为压迫、束缚的一种反应,与此同时发生斗争性质的思想”[14]。显然,无赖派文学创作的目的在于追求自由思想的解放。但是旧有的天皇制和战后美军占领的社会体制下,无赖派文学作家的反抗和呼吁却显得虚弱无力,而且无赖派文学作家也不能彻底打破和粉碎这种社会体制,于是就以颓废堕落的国民生活描写,来衬托社会体制的堕落和颓废,以期进行抗争。而这种抗争不是以崭新废除陈旧,以真善美来代替假恶丑,而是以堕落来体现真善美,以颓废来反衬人性的特点,以对颓废和堕落的实践和表达来追求自由和思想的解放。
第三,“自我戏谑说”。文学创作的手法以自我解嘲和自我戏谑的方式进行,这也是无赖派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特点之一。在无赖派文学作品中充满着颓废的人生哲学和虚无主义理念,通过抛弃道义和人情的虚伪面具,以期揭示人性在情感和肉体的阴暗面,在自我解嘲和自我戏谑中追求自我的“人性解放”。通过自我解嘲和自我戏谑的创作手法,来对战争时期的封建伦理,陈旧道德的反叛。无赖派文学作家没有传统伦理道德的约束,也没有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是非标准,而是以自我解嘲的方式进行文学创作,在其作品中均留下了作家自身颓废堕落的痕迹和映射。太宰治如同其小说《斜阳》中描述主人公之一弟弟直治一样,生活状态一直处于“颓废,堕落”之中,最后以自杀身亡来结束自己的一生。整篇小说以自我解嘲和自我戏谑的方式,描述了小说主人公的悲观厌世、颓废的心态以期来反抗整个社会的堕落和颓废,而作为无赖派文学作家的太宰治不仅在其文学创作的思想和理念充满着“颓废和堕落'的内涵,在其个人的经历和生活上均表现得“颓废和堕落不堪”,以至于只好以自我解嘲和自我戏谑的方式来阐释作品的文学理念和文学内涵。
第四,“近代传统反叛说”。对日本近代传统的反叛也是无赖派文学思潮的一大重要特征。无赖派文学理念和文学方法是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集中体现了二战战后作为战败国日本社会的矛盾和日本国民的心态变化,其哲学思想内涵是直觉主义,唯心主义,反对理性的。因此,无赖派文学作家在文学创作理念上反对传统文学观念,以一种自我意识,随意性强的方式进行文学创作。在创作上,反对现实主义及自然主义,反对日本的私小说,对原有的惯例和规则全然不顾,摒弃传统的文学理论和观念的约束,以自我的随意性为创作方式进行文学创作。在创作理念上,无赖派文学作家将现实生活与文学艺术创作割裂,塑造无赖派文学的“虚构世界”,极力反对日本传统文学观念,采取反客观的描写方式,主要倾向是反对现实主义。
第五,“价值颠倒说”。价值观的颠倒是无赖派文学思想的又一大重要特征。无赖派文学作家以颠倒的方式来阐释其文学价值观,也就是以堕落来代表上进,以颓废来代表健康向上等方式,摈弃陈旧的价值体系的虚伪性,以自己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来重新论述。叶渭渠教授在其《日本文学思潮史》中论述到:“他们主张肉欲的本能不应受到包括道德在内的任何观念的制约,要剥去伪善道德的面具,从健全的道义上堕落,正是人的存在的第一条件,也是人的存在的本质。他们的作品,将长满疮疤的少年看作基督,将白痴女看作圣女,将堕落看作向上,将人格失落看作人格恢复,如此等等都形象地表现了这种逆说”[15]390。显然,无赖派文学的思想内涵就是将人生哲学的价值观进行了颠倒和转换。
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是存在于日本文学由战时文学向战后文学转换的重要历史时期,是日本二战战败后的社会产物,也是二战后日本最早出现的具有典型性的文学思潮。日本学术界对无赖派文学思潮的看法褒贬不一,有的认为是昙花一现的文学思潮,不值得提起;有的认为无赖派文学思潮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从客观的、系统的立场来看,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因此,在无赖派文学思潮影响的研究问题上,学术界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是“进步论”,再一种是“局限论”。
第一,“进步论”。
(1)无赖派文学思潮对于日本战后文学的转型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刘炳范论文《论无赖派与日本战后文学的转型》中论述到:“这一时期,日本文坛派别众多,文学理念纷杂不定。在众多的派别中,以战后民主主义文学派,战后派等所谓的‘正统’文学对军国主义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做出一种愤慨激昂的样子,进行着毫无深刻性的所谓批判、反省。就在这种情况下,对这些虚伪理念和所谓正统文学表示不满和批判的‘无赖派’诞生了。无赖派是一个与当时日本文学流行的社会认知态度和文学理念截然相反的文学流派。这一派别的出现对于促进日本战后文学的转型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2]。
(2)无赖派文学思潮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集中反映着当时战后日本社会矛盾和日本国民的心态,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无赖派文学思潮符合当时战后日本的整个社会状况和国民心理,曹志明在《日本战后文学史》中论述到:“日本战败后,社会动荡,秩序混乱,传统道德、价值观丧失,人们的思想空虚,感到不安、绝望。在这种形势下,无赖派提出反对权威,追求思想自由和人性解放。在文学创作上,反对传统的私小说,反对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要求摆脱传统小说的束缚,采取反客观的描写手法。这些主张正好符合当时人们的失落、绝望的心理,使之产生了共鸣”[16]。
第二,“局限论”。
(1)无赖派文学思潮的内容具有一定的颓废和堕落的病态表现。无赖派文学思潮的内容大多涉及到无业者、流浪汉、穷人、没落者、酒鬼、妓女、赌徒、吸毒者等颓废堕落的一个社会群体,大多是肉体欲望上的追求、心理变态的刻画、伦理道德的丧失,具有虚无颓废思想和悲观绝望理念的倾向。并且在创作手法上以自我戏谑和自我的解嘲的方式,以求得对世俗的反叛,其颓废堕落的文学思想具有极端性和病态性的一面。
(2)无赖派文学思潮具有“消极”和“破坏性”的文学内涵。叶渭渠教授在《日本文学思潮史》中就陈述到:“无赖派文学思潮有不满于现实的一面,他们反叛精神的出发点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又深深地打上了虚无主义的烙印,往往从个人反抗的角度,采取‘堕落’的办法来改变现状,乃至追求肉欲与卑俗,来作为对旧的道德价值观的挑战。这是从恶俗中沦落的反叛精神,是畸形的病态的反抗。这种思想和行为,是破坏性的,而不是建设性的;是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所以这种反抗的办法是不足取的。因为这种办法既无助于批判战后的社会现实,也拯救不了个人所面临的命运”[15]392。
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作为战后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其产生、发展、变化是与当时战后日本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以及日本国民的心态紧密相关,集中体现了当时日本社会的时代特征,并与日本国民的心理产生了共鸣,有力地促进了战后日本文学的转型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由于无赖派文学思潮具有一定的颓废和堕落的病态表现,同时伴有“消极”和“破坏性”的文学内涵,故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对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进行分析和评价时,一定要坚持矛盾二分法的观点,从日本文学史的客观性和全局性来审视日本无赖文学思潮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刘炳范.论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 [J].齐鲁学刊,2000(2):38-43.
[2]刘炳范.论“无赖派”与日本战后文学转型[J].东北亚论丛,2000(2):87-90.
[3]李卉.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J].日本研究,2000(1): 79-84.
[4]孙树林.日本战后的“无赖派”文学 [J].日语知识,2000(5):24-28.
[5]杨伟.太宰治思想发展试论[J].外国文学,1998(1): 30-36.
[6]焦欣波.太宰治战后小说的自杀意识[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311-315.
[7]蔡超.《斜阳》与太宰治的基督情结[J].外国问题研究,2009 (3):19-23.
[8]陈希我.太宰治的“生”、“罪”、“死”[J].名作欣赏,2010(10):50-54.
[9]杨国华.坂口安吾的《堕落论》是向传统价值体系的挑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2(2):78-83.
[10]于华.醉人与狂人——读解坂口安吾的《来自朔风的酒窖》[J].日语知识,2000(12):23-25.
[11]秦刚.以反逆的姿态“堕落”与“无赖”—— 日本作家坂口安吾文学创作概述[J].外国文学,2004(5):20-21.
[12]林进.冷风从盛开的樱花林里吹来—— 坂口安吾《盛开的樱花林下》的象征意义 [J].长春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9(1):60-63.
[13]中村光夫.日本现代小说[M].岩波书店出版,1978:135.
[14]无赖派文学研究会,编著.无赖派文学[M].教育出版中心出版,1975:36.
[15]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6]曹志明.日本战后文学史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2.
I106.4
A
2095-0683(2011)06-0070-05
2011-09-02
任江辉(1979-),男,福建惠安人,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博士。
责任编校 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