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人证言可靠性的心理学影响因素

2011-08-15 00:48张若龙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证言证人可靠性

张若龙,岳 峰,乔 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证人证言可靠性的心理学影响因素

张若龙,岳 峰,乔 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证言对案件侦破和定罪量刑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证人证言的可靠性是指其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它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心理学以往研究得出证言可靠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证人年龄、性别等个体因素;(2)证人作证时的心理状态;(3)证人感知案件时的环境因素; (4)询问方式和类型。这些研究虽然存在效度等问题,但也大大地拓宽了刑事司法领域的视野,对于证言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证人证言;可靠性;心理学研究

证言在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被害人证言更是公安机关得以顺利破案,法院据以定罪量刑的关键。但是案件侦破后的真实情况与最初证言的差异性之大,让研究者大跌眼镜。随着心理学的深入发展,有关学者开始研究这一领域。1920年,著名犯罪学家沃·里斯特设计的心理学关于认知领域的实验,正式揭开了对目击证人证言可靠性进行实证研究的序幕。20世纪70年代,美国再次掀起证人证言研究的浪潮。心理学家对证人证言进行了很多的实证研究,认为证人证言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靠,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证人的概念在不同的司法体系下,有不同的界定和划分,存在“广义说”和“狭义说”。“广义说”认为证人是所有在法庭上作证的人,既有通常意义的目击证人,也有被害人和鉴定人;“狭义说”,认为证言主体专指目击证人,不包括被害人和鉴定人。本文由于研究需要,采用更贴近广义证人的概念,即,将证人限定为目击证人与被害人两类人群。

一、证人的年龄、性别属性对证言可靠性的影响

(一)证人年龄对证言可靠性的影响

证人的年龄是指证人作证时的年龄大小。年龄因素是影响证言可靠性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学者对此因素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关注的重点是儿童证言的可靠性,尤其是儿童与老年人证言可靠性的对比研究。〔1〕Wright& Stroud (2002)〔2〕研究显示,当目击者同他所目击的罪犯年龄相仿时辨认表现较好,并将该现象命名为“亲年龄偏差”(own-age bias)。

1.儿童证言可靠性的心理学研究

(1)儿童记忆容易忽略细节和易受成人暗示

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儿童证言的错误率往往显著高于成年人。Ceci&Bruck(1993)〔3〕根据其对19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儿童目击证人证词可靠性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得出如下结论:其一,儿童因为其认知能力和社会生活经验都比不上成年人,无法理解许多社会现象,并且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对于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物或现象往往不会太关注,从而造成许多细节被遗忘。其二,儿童对成人存在崇拜和取悦大人的心理,所以他们在回答成人问题的时候总是会轻易否定自己的记忆,而不自觉地根据成人的意愿来决定自己的答案。尤其是当成人有意无意间对孩子做出某些暗示性的表情(比如点头、皱眉),孩子很可能受这些暗示的影响,而做出回答并且坚持认为是正确的。例如,Ceci在1987年曾进行了专门的实证研究。实验的被试是四周岁左右的儿童,实验时主试向被试讲述了一个故事,一天之后,随机将被试分为两组,第一组为实验组,由成人对他们进行提问,在提问过程中会加入一些不正确的暗示信息;第二组为参照组,由一个七岁大的孩子来提问,而且提供和大人同样的错误暗示信息,最后对被试进行记忆测试,发现实验组的错误率远高于参照组,很好地说明了上述结论。〔4〕

(2)儿童证言易受提问方式的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成人对儿童的提问方式会影响到儿童对事件的回忆。Peterson&Grant(2001)〔5〕研究发现,“是否”式的强迫性提问方式对儿童证言的准确性有影响。学前儿童对这种强迫性提问有回答“是”的偏好,但是回答多项选择的提问语句时,就没有出现对某个选项的选择偏好。因此,他认为,在向儿童提取证言时尽量避免使用强迫性提问,多使用开放性提问。Cindy,etc.(2004)〔6〕研究表明儿童证人证词的可靠性与他们对询问者所提出问题的理解程度紧密相关,如果提问时使用过于繁琐的语法结构或者儿童无法理解的抽象的概念、名词、语句等,其证词的可靠性将大受影响。同时,Cindy在实验中还发现,即使儿童无法理解的问题,他们不会停止回答问题,而是依然积极地做出回答,很少说明自己对于问题不理解,从而其证词的可靠性又进一步下降。

(3)儿童证言易出现记忆混淆

因为心理发展的原因,儿童的记忆容易将几件事混杂在一起,出现混淆。Ackil&Zaragoza(1995)的实验表明,儿童在对事件进行回忆时会将几个不同事件的各种信息混淆,出现记忆错误。实验时,先让被试看一个情景,之后让父母对其子女讲述一些在刚才情景中没有出现的信息,最后让被试对所观看的情景进行回忆,并针对回忆错误的部分询问被试:“这个情节是你当时看到过的吗?”大多数被试认为错误回忆的信息都曾经在情景中出现过。〔7〕Thierry&Spence (2002)〔8〕通过实验得出学前儿童不能区分记忆中的信息到底是来源于自己的真实经历还是其他媒介。他们通过对儿童进行监控信息来源训练的方法来提高儿童区分信息来源是自己真实的经历还是其他媒介,从而使儿童有效地识别提问者的诱导性问题,提高证言的准确性。

2.老年证言可靠性的心理学研究

这里的老年的范围一般是60岁及60岁以上。在世界各国的司法领域,一直对老年证人证言的可靠性存在极大的争议,这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O’Rourke等人在1989年曾做过一项研究,表明伴随年龄增长辨认正确率随之降低。但只研究视、听、推理能力正常的老年人时,目击辨认的能力并没有随年龄增长缓慢消失。〔9〕Memon和Bartlett等人在2003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老年证人不擅长回忆事件的特定细节,因此老年证人很难清晰描述特定的事件和人物,而且老年证人还会在很多时候是用以往的经验来填补细节记忆的空白,使其证言发生混淆。〔10〕Allison&Robyn(2005)〔11〕曾对英国的警察进行了一项调查,以了解警察对老年证人证词可靠性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有21%表示因为老年证人记忆力的下降,从而影响了其证词的可靠;但是也有13%认为老年人具有更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对于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洞察的能力,因此其证言比年轻人更为可靠,而且接近5%的被调查者认为老年证人不如年轻证人可靠的传统观点是错误的,老年人的思维可以和年轻人一样十分敏锐。同时,32%的接受调查的警察认为老年人对人物外貌、衣服、汽车的型号、车牌号码等细节不够关注,而正是这些细节可能会对破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证人性别对证言可靠性的影响

在众多案件中,女性成为被害人的可能性要比男性大得多,因此,女性证言的可靠性与否也十分重要。早在1986年Shapiro和Penrod设计了一项关于性别对于证人记忆影响的实验,结果显示,暴力案件中女性的记忆明显不如男性。而且女性在对犯罪分子进行辨认的时候,即使把握不大也急于做出判断,即有肯定化回答的倾向,而男性如果把握不大就会放弃做出选择。〔12〕也有研究者发现女性和男性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和兴奋点,男性对于目击案件中符合其兴奋点的细节往往会记忆较清晰。〔13〕Shaw&Skolnick(1994)〔14〕通过实验证明不同性别的证人在辨认成绩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证人的心理特征对证言可靠性的影响

证人的心理特征是指证人在案发或者作证时的认知、情绪、意识等方面的状态。这些心理特征会影响到证人对案件信息的感知、储存和提取,进而影响到证言的可靠性。

(一)证人的认知能力对证言可靠性的影响

1.证人的感知

感知即感觉和知觉,统称感知觉。感知觉是所有认知的起源,感觉是对外界事物单一属性的反应,知觉则是对外界事物或人整体特性的反应。〔15〕人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来进行感觉活动的,因为感觉存在各种阈限,也就是说人只对一定范围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人的知觉又因其恒定性而容易产生各种错觉。所以人们在对事物进行感知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这样就大大影响了证言的可靠性。杨玉章曾用多种实验来考察感知对案件信息加工的影响,当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相距25米时,观察者可以完全看清楚对方的性别、五官、表情、发型、轮廓和衣服样式等特征,随着距离的增加,观察者可以看清的特征越来越少。最后,当两者相距500米时,人的特征几乎看不清楚,只能看清横向行驶的汽车车身颜色。〔16〕

2.证人的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17〕证人的记忆力直接影响到对整个案件再现的准确度和完整性。心理学家Milly认为,记忆中的编码是一个主动编码的过程,并非是对经验的严格匹配。也就是说,记忆是对事件编码的结果,而不是原来的事件本身,因此,编码以及之后的解码往往会导致错误的发生。Lindsay认为当案件多个细节的主题相近时,证人的记忆极易出现混淆和重构,如Allen&Lindsay(1998)实验证明,人们会将看到的信息与听来的信息混淆。实验中,他们先让被试看一段录像,再让被试听一段录音,数日后,对被试进行记忆测试,发现大部分被试都将两种信息相混淆,产生记忆错误。〔18〕Lindsay和Bem等人进一步发现当录音与录像的主题相同时,被试更容易将二者混淆,而当主题不同时,被试就不容易产生混淆。如果将录音与录像同时播放,录音的内容是对录像内容的叙述,同时双方在许多细节方面又有诸多不同,结果发现被试的错误率显著高于分开播放。〔19〕目击证人可能把别的场合看到的人,无意识地迁移到目击辨认中,把该人指认为罪犯。Deffenbacher等的实验也证实,间隔时间1周,20%的被试会错误地指认1周前在照片上看到的人为罪犯。在司法实践中,证人要经常面临警察、检察官、法官等多次询问。多次的询问会影响证人的记忆。证人会把每次询问后得到的反馈信息与原来的事件的记忆整合在一起,重构记忆,从而有可能影响证言的准确性。罗芙托丝的很多实验研究证实了重构记忆的存在。〔20〕

(二)证人的情绪状态对证言可靠性的影响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以及在自身需要满足与否的情况下出现的心理体验、生理反应与外部表现。证人的情绪状态特指证人在案件发生和作证时的心理体验、生理反应等状态。对目击证人的心理状态,尤其是情绪状态是否影响其证词可靠性的问题也是国内外心理学家非常关注的。研究显示,证人处于不同的情绪之下,对案件的回忆也会不同,被害人与单纯的目击者相比,其情绪对记忆的影响会更加显著。

关于情绪对证言可靠性影响的研究,最为典型的是的“武器聚焦效应”(“weapon focus”effect)。武器聚焦效应是指当罪犯持有武器时,证人的注意将会集中到武器上而忽略了其他的很多细节。Steblay(1992)〔21〕曾用眼动实验证明武器吸引了视觉注意,减少了对其他诸如罪犯面孔的注意。分析表明,出现武器时目击者对武器持有者的再认成绩变差。Pickel(1999)〔22〕通过一系列实验表明,证人看到武器后可能产生恐惧的情绪,这种恐惧情绪状态能唤醒证人对焦点信息的记忆,而抑制了证人对与焦点信息无关的其他记忆。所以,他认为证人如果处在应激状态,其记忆能力会不如在一般情景下。

但也有人得出不同的结论,Yuille,etc(1986)调查显示,在一场真实的持枪杀人案件中,13名证人在相隔5个月之后,对案件的记忆依然深刻,且大部分人都表示当时的心理状态是极度紧张和惊恐,所以他们认为情绪的高度紧张不但不会抑制记忆力,反而成了一种提取的线索,从而有助于记忆的准确。〔23〕Pillerme等人在1986年进行了一项实验。结果表明,对于亲身经历的事情给他们情绪上带来的刺激的程度与人们记忆的准确程度紧密相关。

虽然关于情绪对证人证言影响的方式和程度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共同的认定,但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证人的情绪肯定对人的记忆是有影响的,从而就会影响到证言的可靠性。

(三)证人自信程度对证言可靠性的影响

从传统观点来看,刑事司法领域的学者们认为证人作证时的自信程度对证言的准确性有较大的影响。Studebaker等人对陪审团决策的研究也表明,陪审团倾向于采信那些肯定的证言,也就是说证人对自己所作的证言表现得越肯定、越自信,就越容易使得陪审团相信。〔24〕美国最高法院甚至将“自信”作为判断证人证词准确度的五大标准之一。但也有研究发现,自信心与证言的可靠性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Sporer,etc(1995)〔25〕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如果用参加实验所有被试的数据来进行考察自信心与准确性的相关,二者关系显著为0.28;如果只把做出选择被试的数据来做自信心与准确性的相关,二者关系显著为0.37。这表明自信心与准确性之间存在着其他没有被控制的调节变量。

国外学者在对辨认进行研究时发现,证人的自信程度对其辨认的准确率有显著的影响。Wells&Bradfield(1998)〔26〕研究发现,肯定反馈组的证人比否定反馈组和没有得到任何反馈组的证人表现得更加自信,正确率也高得多。他们认为,不同的反馈会影响到证人自信程度,进而影响到证言的可靠性。Busey,etc(2000)〔27〕将实验被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被试观看同一段录像。实验组观看录像时房间光线较好,而对照组观看录像时房间的光线则暗得多,之后让被试从一组照片中辨认录像中出现的人物。结果对照组被试辨认的错误率显著高于实验组。据此,他们认为,虽然两组被试观看的录像完全相同,但实验组被试是在环境光线较好的条件下观看的,所以在辨认时表现出更加的确定性,而对照组也会因为光线较暗而表现得极其不自信,从而发生错误的几率也就高得多。

此外,证人有时候会产生不愿作证的情况,即使最后同意出庭作证,也会受到自己消极意愿的影响,而不能如实陈述自己所感知和记忆的案情。

三、影响证言可靠性的环境因素

环境是指证人在感知案件信息时所处的环境状态,如案发时光线的亮度、证人和犯罪人的空间距离以及双方接触的时间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证人的视听等感知,从而影响到证人对案件信息认知加工,进而影响到证言的可靠性。Cutler等人在1987年研究得出证人目击事件或罪犯时间的长短,以及罪犯是否作了某些伪装,对证言的可靠性有显著的影响。〔28〕我国学者戴健林对影响证言可靠性的感知因素进行了总结〔29〕:

1.时间因素。如果案件发生的时间很短,则证人就有可能因观察时间过短而导致感知的不准确。

2.气候因素。在雨雾中,不仅感知对象被蒙蔽,而且有时因感知者情绪受到气候的影响,而无意继续感知。

3.光线因素。感知时光线不足,例如在黑夜,视觉便会受到很大限制甚至会不能发挥作用。

4.气温因素。气温太高或太低,感知者均难以坚持,使其对感知对象的刺激印象不深。

5.地形因素。感知者所处的地形也可能使感知无法进行或感知不完整。

6.距离因素。感知者与感知对象距离过远,则不可能感知或感知不完全。

虽然已经对以上诸因素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但囿于研究水平和研究工具的限制,对以上因素的实证研究还是较少。如,光线是影响案件感知的重要因素,在极微弱光线下对罪犯面孔感知和再认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但目前为止几乎没有研究测量感知面孔所需要的光线水平。这可能是因为虽然光线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但真实案例中案发时的光线无法获得事后准确的测量,而关于光线主观估计的个体差异较大。感知者也无法通过自由控制光线来获得他所需的光线水平。

四、询问过程中对证言可靠性影响的各种因素

此前,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侦查人员对证人进行询问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些不恰当的方式、方法,也可能影响到证人证言的可靠性。这些不恰当的询问方式包括问题带有暗示性、询问者的语气和表情不当以及是否存在逼供和诱供等违法操作,等等,它们会使证人接触到各方面的误导信息,从而影响其证词的可靠性。

(一)询问类型对证言可靠性的影响

询问类型在这里特指侦查人员对证人进行询问时所提问问题的类型,主要包括开放式问题(open-ended question)和特指式问题(specific question)。所谓的开放式问题,是指不包含任何指引的问题,如“请你具体说说那天发生的事吧”,被试在回答时可以不受回答格式限制而尽情地叙述;特指式问题则指的是包含着某些特定内容,引导证人做出回答的问题,它回答方式一般是“是”或“否”。

Peterson&Bell(1996)〔30〕通过实验证明了开放式问题和特指式问题在记忆提取上的差异。实验时要对随机挑选的多名一个星期前身体受伤的病人进行询问,问题都是围绕他们的伤害经历。结果发现,当所问的问题没有任何指向信息即为开放式问题的时候,病人的回答都较为准确,如问病人:“你是在什么地方受伤的?”他们会很精确地说出受伤害的地点;但是当询问中包含某些指向信息,即问题是特指式问题时,病人的回答则往往会有偏差。据此,他们认为开放式问题能够让被试较为自由地进行回忆和表达,因此有利于保证事件的原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对证人进行询问的时候,侦查人员应该尽量选择用“开放式问题”,避免“特指式问题”。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特指式问题有时可以为证人提供回忆的线索,有利于对事件细节的回忆,而开放式提问则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对待,在询问时做到灵活运用。

(二)问题中暗示性信息对证人的误导

有时证人会把提问中的信息当成案件发生的真实信息,因此问题包含的某些内容可能会对证人造成误导,同时,这种问题让被试感觉到询问者的某种期待性的暗示,以至于在回答时出现错误的倾向。早在1973年Richard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现象。他设计了成对出现的两组提问方式,每对问题中都分别进行相反的提问,如:“作案的人有多高?”“作案的人有多矮?”而实验采取被试间设计,即每个被试只需回答其中一组问题。两组被试对作案者身高的估计平均分别为173厘米和162厘米,差异十分显著。〔31〕无独有偶,Loftus在1980年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他首先让被试观看了一场车祸录像,结束后,把被试分为两组来回答问卷。一组被试被询问的问题是“两车碰到(hit)时速度是多少”,而另一部分被试的问题是“两车撞毁(smash into)时速度是多少”。后者估计的速度为41km/h,明显大于前者估计的34km/h,而且后者报告的车祸的严重程度远甚于前者。〔32〕

(三)重复询问对证言可靠性的影响

在询问证人的过程中,有的侦查人员习惯于对关键的问题进行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询问,而这种重复询问往往会使证人对自己的回答产生怀疑。Ceci(1994)〔33〕用实验来证明了重复性询问会对证言可靠性存在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即使被试原来对自己的回答十分肯定,可是面对询问者的反复询问时,尤其是当询问者使用怀疑的口吻反复询问时,证人往往会改变回答。因此,他认为重复提问会误导证人。其实至今没有研究表明证人第一次的回答是最准确的,因此针对其实验结论也有其他学者认为,虽然证人在重复询问后可能改变了答案,但不能据此认为改变的原因是基于询问者的误导,也许是重复提问使证人仔细回忆改变了原来错误的回答。

(四)询问氛围对证言可靠性的影响

询问的氛围会受到询问者的语气、表情和态度等因素的影响。而这种询问的氛围会对证人造成间接的暗示或者误导。比如证人会把询问者的语气和表情、态度等当做是对自己回答的一种反馈,从而使证人对案件性质的认识或者其中人物的印象发生变化,同时询问者语气、表情可能影响到证人的情绪和自信心,这些都会对证人的证词发生影响。Goodman(1992)〔34〕用实验证明了询问者的语气、态度等营造的询问氛围会影响到被询问者的记忆。实验时主试先带领被试参观了一个大学的图书馆,一段时间以后,对被试进行单个询问。在询问时,询问者告诉被试,这个询问十分重要,必须认真对待;此外,还多次问被试:“你害怕吗?如果你说出来的话,感觉会好得多……”以此,询问者来刻意营造一种责难、紧张的氛围。部分被试说自己在参观时曾受到过他人侵犯,还有部分被试说曾被人偷窥。此外,询问者的语气、态度可能会加重证人对犯罪人罪恶的认知,从而造成证人在叙述案件经过和犯罪分子行为时也会有所倾向。

五、研究不足与前景展望

(一)以往研究的不足

通过上文综述可以看到,该领域研究集中在说明目击证人证言的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通过CNKI检索可知,相关研究大都为刑事法学领域,心理学涉足较少。心理学界关于影响目击证人证言可靠性的实证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种类型主要探讨影响证言可靠性的主体因素,如目击证人的年龄、性别、自信程度等等;第二种类型主要探讨取证过程中各种外界因素对证言可靠性的影响,如侦查人员的询问方式、辨认情景等等。

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大多数为实验室研究。实验室研究有可以实现很好控制等优势,但是这类研究往往会脱离司法实践的真实情况。因为实验所用的材料往往不能让被试产生压力、惊恐等面对犯罪时的强烈情绪,这大大影响了刑事诉讼领域对心理学研究结果的接受和认可,这也是心理学者们就此所提出的建议久久无法得到司法工作者的肯定和运用的原因之一。总结起来,以往研究存在如下不足:

第一,严格控制的实验室情景导致的外部效度严重缺乏;

第二,实验中很难植入抑制性的惩罚措施,导致涉及目击证人的动机、人格等对目击证人辨认影响的研究较少;

第三,仅仅是关注目击证人,对被害人证言研究仅限于法哲学、法理学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尤其是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寥寥无几;

第四,案件类型单一,以暴力犯罪案件为主,对几种案件对比研究则更是少上加少。

(二)研究前景展望

虽然存在诸多有待完善的方面,但是,心理学对于影响目击证人证言可靠性因素的实证研究大大拓宽了刑事司法领域的视野,从崭新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为长期困扰刑事司法证人证言的可靠性这一难题开辟了新的道路,对刑事司法实践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从目前研究趋势来看,对于被害人证言和各项指标的误差数值的研究将成为今后的重点,对它们研究的不断深入,能够进一步剖析刑事司法中对证人证言的影响因素,明确这些因素是如何扭曲证人的判断和记忆致使证言发生错误的,且有价值的研究结果能够直接为刑事司法所用。同时,今后对证言可靠性的心理学实证研究应该与刑事司法更加紧密地结合,无论在实验设计还是材料选择,甚至挑选被试,都应该以刑事实践为标准进行,才能得到最真实最具说服力的实验结果。新的实验、理论和观点都会随着心理认知科学和刑事法学的融合、发展而不断出现,使证人证言的作用能够得到更大的发挥。

〔1〕〔20〕杨伟伟,罗大华.国外心理学关于证人证言的研究及其启示〔J〕.证据科学,2005(1,2):61-68.

〔2〕Wright D B&Stroud J N.Age differences in lineup identification accuracy:People are better with their age.Law and Human Behavior,2002(2),641-654.

〔3〕Ceci,S.J.,Bruck,M.Suggestibility of the child witness:A historical review and synthesis.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3,113:403–439.

〔4〕Ceci,S.J.,Ross D.F.Suggestibility in children’s memory:Psycholegal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987,116:38-49.

〔5〕Peterson C,Grant M.Forced choice are forensic interviewers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J〕.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2001,33(2):124

〔6〕Cindy L H,Sarah A L.Inteviewing young children:effects of probe structures and focus of rappoet-building talk on the qualities of young childrens’eyewitness statements〔J〕.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2004,36:155

〔7〕Ackil J K,Zaragoza M S.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in eyewitness suggestibility and memory for sourc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1995,60:57-83

〔8〕Thierry K L,Spence M J.Source memory training facilitates preschooles’eyewitness memory performance〔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2,38(3):433-434.

〔9〕O’Rourke T,Penrod S D,Cutler B L&Stuve T E.The external validity of eyewitness identification research:Generalizing across age groups〔J〕.Law and Human Behavior,1989,13:385-396.

〔10〕Memon,Bartlett,Rose,Gray.The aging eyewitness:Effect of age on faces,delay and source-memory ability〔J〕.Journals of Gerontology,2003,17:107-119.

〔11〕Allison M Wright,Robyn E H.Police officers’perceptions of older eyewitnesses〔J〕.Legal and Criminological Psychology,2005,10:211-223

〔12〕Shapiro P M,Penrod H D.Meta-analysis of racial identification studies〔J〕.Psychol Bull,1986,100:139-156.

〔13〕〔18〕Allen B P,Lindsay D S.Amalgamations of memories:Inst rusion of information from one event into reports of another〔J〕.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1998,12:277-285.

〔14〕Shaw J,Skolnick P.Sex differences,weapon focus,and eyewitness reliability〔J〕.Social Psychology,1994,134(4):413.

〔15〕李玫瑾.犯罪心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36.

〔16〕杨玉章.三定侦查法——犯罪心理画像实证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8.272-273.

〔17〕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6.

〔19〕Stephen Lindsay,Bem P A,Jason C K,Leora C D.Eyewitness suggestibility and source similarity:Intrusions of details from one event into memory reports of another event〔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4,50:96-111.

〔21〕Steblay,N M.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weapon focus effect〔J〕.Law and human behavior,1992,16(4):413-424.

〔22〕Pickel,K L.The influence of context on the“weapon focus”effect〔J〕.Law and Human Behavior,1999,23(3):299-311.

〔23〕莫然.心理学关于目击证人证言可靠性实证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3):727-730.

〔24〕Studebaker C,Deven Port J&Penrod S.Perspectives on jury decision making:Cases with Pretrial Publicity and cases based on eyewitness identifications〔M〕.Handbook of Law and Psychology.New York:Wiley,1999.

〔25〕Sporer S,Penrod S D,Read D,etal.Choosing confidence and accuracy:a meta-analysis of the confidence-accuracy relation in eyewitness identification studie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5,118:315-327.

〔26〕Wells G L,Bradfield A L.“good you identified the suspect”:Feedback to Eyewitness Distorts Their Reports of the Witnessing Experience〔J〕.Applied Psychology,1998,83(83):360-376.

〔27〕Busey T A.Thnnicliff J,Loftus G R,Loftus E F.Accounts of the confidence accuracy relation in recognition memory〔J〕.Psychonomic Hulletin and Review,2000,7:26-48.

〔28〕Cutler,B.L.,Penrod,S.D.,&Martens,T.K.Improving the reliability of eyewitness identifications:Putting in to context〔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7,72:629-637.

〔29〕戴健林.法律社会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16-217.

〔30〕Peterson C,Bell M.Children’s memory of traumatic injury〔J〕.Child Dev,1996,67:3045.

〔31〕Harris R J.Answering questions containing marked and unmarked adjectives and adverb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73,88:216-222.

〔32〕杨治良,郭力平,王沛,陈宁.记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06-608.

〔33〕Ceci S J,Crotteau-Huffman M,Smith E,Loftus E F.Repeatedly thinking about non-events〔J〕.Conscious.Cogn.1994,3:388-407.

〔34〕Goodman G S,Taub E P.Testifying in criminal court〔J〕.Monogr Soc Res Child Dev,1992,57:229.

Psychological Summary of the Reliability of the Testimony from Eyewitness

ZHANG Ruo-long,YUE Feng,QIAO Hui
(Chinese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Beijing 100038)

Testimony is essential to the defection of cases and the judgment of crime.The reliability of testimony refers to its accuracy,consistency and integrity.It is affected by a serious of factors.The previous psychological concluded tha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reliability of the testimony mainly includes:(1)the individual factors of the eyewitness such as age and gender;(2)the mental state when the eyewitness is testifying;(3)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en the eyewitness is perceiving the case;(4)the way and pattern of inquiry.Although these researches are questioned by their validity,they have greatly broadened the horizons of the field of criminal justice and greatly promoted the study of testimony.

eyewitness and testimony;reliability;psychological research

DF792.2

A

1672-2663(2011) 04-0104-06

2011 08 18

张若龙(1986-),男,汉族,山东济南人,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级犯罪心理及测试研究方向研究生;岳峰(1987-),男,汉族,江苏徐州人,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级犯罪学方向研究生;乔辉(1985-),男,汉族,山东潍坊人,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级犯罪心理及测试研究方向研究生。

(责任编辑 王 勇)

猜你喜欢
证言证人可靠性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民事诉讼证人证言采信问题探析
“目击证人”长颈鹿(下)
可靠性管理体系创建与实践
目击证人
合理使用及正确测试以提升DC/DC变换器可靠性
5G通信中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分析
漏洞百出的证言
基于可靠性跟踪的薄弱环节辨识方法在省级电网可靠性改善中的应用研究
漏洞百出的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