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综述

2011-08-15 00:53:01刘明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英译本许渊冲译本

刘明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湖南长沙410205)

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综述

刘明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湖南长沙410205)

毛泽东诗词通过翻译在全世界传播,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国内译界对毛泽东诗词翻译的研究也随之展开,主要集中在对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的评价研究、对毛泽东诗词翻译的比较研究、对毛泽东诗词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更好地翻译和传播毛泽东诗词,让这一中华文化精华为世界人民所共享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

一、引言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词无不体现着他的胸怀大志和雄才大略,其潇洒豪迈和大气磅礴的风格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正是这样,主席的诗词被翻译成外文(主要是英语)在世界许许多多的国家传播,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对于毛泽东诗词翻译的研究也就随之展开,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对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的评价研究

毛泽东诗词的英译本已经出版了20多种,研究者们对其中的一些进行了评价性的研究。朱树飏(1981)对于香港三联书店1980年出版的林同端所译注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在翻译标准的层面进行了评介。他认为,翻译古典诗词有两大标准:第一是要“达意”,第二是要“传神”。依照这一标准,林译毛泽东诗词恰当地处理好了直译和意译的关系,既照顾到了诗词的主题思想,又照顾到了诗词所涉及的整体形象和词句形象。因此,译文既能“忠实达意”,又能“生动传神”。此外,林译毛泽东诗词还经常把原诗词中因语言提炼所省去的虚词(如情态动词和感叹词)补上,并且用得恰到好处,这样,就将原作的微妙之处表达出来了。为了能让毛泽东诗词很好地为外国友人所接受,使得诗词的译文具有易读性,译者林同端还将一些专有名词尽量用英语翻译,然后再辅以注释。同时,朱树飏也指出了林译的一些不足:“钟山风雨起苍黄”中的“起苍黄”译为“spouts vapors of yellow and blue”不妥;“只争朝夕”译为“The moment is all”与“Sieze the day,seize the hour”相比则显得平淡无味;等等。不过,他认为林译本还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辛申(1987)对许渊冲所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贺新郎》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该译文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因为,通观译文,意美、音美、形美,读起来流畅悦耳,琅琅成诵,字字句句,妥帖入微;虽穷极工巧,却又毫无斧凿之痕。可谓是已入化境,堪与原作媲美[2]。叶继红(1994)也对许渊冲教授新译的《毛泽东诗词选》进行了评价,认为将一位有着“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之气魄的大无畏革命家和豪放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伟大情怀要用英语表达出来无疑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而许先生却依据自己创立的“三美原则”达到了毛诗翻译的新境界。他对主席诗词的翻译“既达到了忠实,又化入了意境”[3]。胡德清(1999)从修辞美学的角度也对许译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毛泽东诗词选》英译本是中国译坛巨星许渊冲先生的力作之一。由于先生熟谙中英诗律,将主席诗词的修辞美表现得淋漓尽致:选词精当求音美、选句工整求形美、积极修辞求意美[4]。郑诗鼎(1998)从文化语境的视角对辜正坤先生1993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对照韵译毛泽东诗词》进行了评价。他认为,诗歌翻译是“带着双重镣铐跳舞”,它最难逾越的障碍就是文化语境。毛泽东诗词是最难翻译的汉语诗词之一,因为其文化内涵相当丰富。而辜正坤先生在翻译时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方法克服语言文化障碍,其加注的处理方法非常值得推崇。因为,辜译的加注增强了对译文文本整体艺术效果的发挥,对原诗理解有争议之处提供了多种解释让读者进行适应性选择[5]。此外,熊德米(2005)还对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的五种英译本就押韵、句法结构和译文思想内容的传达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比较评价,认为这几位译坛巨匠的认真程度可谓“殚精竭虑”,目的就是要“使其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上最大限度地与原文保持一致”。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似乎并不容易[6]。

三、对毛泽东诗词翻译的比较研究

方志彪(2002)对许渊冲和辜正坤翻译《沁园春·雪》的两种译文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许先生提出的“三美”原则在格律诗词翻译方面是可行的。他认为,只要译者在诗歌翻译中认真揣摩原诗意韵,仔细推敲,注意选用能表达原诗意音形三美的字眼,还是能够达到“三美”标准的[7]。陈晶晶(2006)对《蝶恋花·答李淑一》的三个译本(外文出版社译本、辜正坤译本、许渊冲译本)中意象的翻译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不同的译本对意象的翻译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产生了不同的翻译效果:外文出版社译本采用的是直接用汉语拼音且不加注释的翻译方法,结果让读者“入坠云里、不知所然”;辜正坤译本采用的是使用汉语拼音但附加注释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的翻译方法,结果“可能又会分散读者注意力”;许渊冲译本采用的是用译入语中相应的词来对译的翻译方法,让译文读者“既能明白意象所指、又可畅游在诗词的海洋中”[8]。郑婧婧(2008)从语篇的意图性(即:语篇作者力求使其语篇具有很好的衔接与连贯以实现其意图)角度对比分析了外文出版社出版的翻译小组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文版)和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赵甑陶所著的《毛泽东诗词英汉对照》。她通过对比发现,翻译小组和赵甑陶先生对毛泽东诗词翻译具有不同的意图:翻译小组的意图是对外宣传毛泽东诗词,力求将其作为“官方定本”;赵甑陶先生的意图纯粹就是要用英语表达自己对毛泽东诗词的理解。正是由于译者在构建毛泽东诗词英语语篇时具有不同的意图性,两个译本在版式设计、诗歌形式的体现和词牌名的翻译方面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9]。朱琦、张德让(2008)也对这两个版本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运用贝尔曼关于翻译立场和翻译环境的理论,比较分析了决定毛泽东诗词两个译本译文面貌差异的翻译环境生态,证明了译者翻译立场的选择是向翻译环境“妥协”的产物[10]。

四、对毛泽东诗词翻译的理论研究

Sperber和 Wilson于 1968年在其著作Rela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正式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语言的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发话者示意,而受话者推理。要成功地进行交际,就需要通过语境寻找关联。而“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它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作为交际的翻译,在对源语的理解和翻译的过程中,人们对语码的选择所依赖的也是关联性。”[11]基于这一理解,叶从领、贾德江(2007)和严晓江(2009)分别用关联理论分析了毛泽东诗词的翻译。叶从领、贾德江运用关联理论对《沁园春·长沙》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后,指出关联理论中的认知环境、交际意图和最佳关联性等在毛泽东诗词翻译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12]。严晓江分析了赵恒元先生翻译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认为先生的英译文在文化缺省的处理、美学情感的传递和深远意境的再现三个方面体现了关联理论的某些特点,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了原诗词的浪漫描写和深刻内涵,根据关联原则选择了适当的译文,使得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待相吻合[13]。李崇月、张志丽、张彬(2008)用Andre Lefevere的意识形态理论对毛泽东诗词翻译进行了研究,发现意识形态对毛泽东诗词的翻译具有诸多影响,主要表现在:翻译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前苏联推出第一个外语译本、亚非拉第三世界人民对毛泽东诗词的接受、改革开放后我国宽松的意识形态给译者更大的翻译自由[14]。徐静(2009)通过对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两个译本(外文出版社译本、许渊冲译本)的对比分析探讨了Andre Lefevere的意识形态理论对汉诗英译的解释力,提出意识形态对汉诗英译具有重要影响,但是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作用将会阻碍正常的跨文化交流[15]。鲁迅先生在《自文字至文章》中曾指出:“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许渊冲先生将其应用到诗词的翻译上创造了“三美”理论。简单地说,就是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具体地说,意美就是要准确传达原诗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音美就是在译文中要像原诗词一样讲究音律;形美就是要译诗时注意长短和对称。许渊冲在翻译毛泽东诗词时就是遵照“三美”理论而做,钱钟书先生对他的“三美”理论指导下的毛泽东诗词翻译的评价为“戴着音律和节奏的镣铐跳舞,灵活自如,令人惊奇”[16]。许先生将这一理论在《毛泽东诗词集》译序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将其上升到“美化之艺术”的境界。

五、对毛泽东诗词翻译的实践研究

郭雪华(1995)依据毛泽东主席作诗词的背景知识,并依据汉译英的基本原则,对毛泽东诗词中颜色词的英译进行了研究,将其归纳为直译、意译、直译加意译三种翻译方法,并且剖析了这三种翻译方法所产生的语言效果和审美效果[17]。张春江(2006)对毛泽东诗词中意象的翻译进行了探讨,认为毛泽东诗词的特点就是既有豪放慷慨、又有婉约多情,其“象”通过诗歌的移情功能对“意”的表达起到了恰如其分的作用,“意”“象”交融。毛泽东诗词意象的翻译,既要处理好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事物“象”的表达,又要处理好作为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意”的传递,更要从诗人整体创作的角度来进行观照,两者和谐统一,诗人的情志才会通过意象的转存得到最充分的体现[18]。王平(2007)对毛泽东诗词中含“飞”字句式的英译进行了研究,认为毛泽东在其诗词中多次用到“飞”字,其构思巧妙、新颖奇特,译者怎样才能把含“飞”字的句式翻译成英语才能传神达意,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他对外文出版社版、辜正坤版、许渊冲版以及赵恒元和Paul Woods版的译文进行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译。之后他得出了翻译的心得:原诗所内蕴的逻辑关系是翻译时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原诗的语言结构是翻译时应该考量的第二个维度;无论是逻辑关系还是语言结构,都是服务于诗篇整体意蕴的手段[19]。顾森、李崇月(2008)对国内外流行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的词牌名的翻译进行了研究,发现主要有意译法、零译法和音译法三种翻译方法,而且存在译名不统一的问题,不利于毛泽东诗词的对外传播,认为音译加注的翻译方法是毛泽东诗词词牌名翻译的较为可取的方法[20]。李崇月、李静、李文(2008)对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的英译进行了研究,将主席在诗词中运用的典故分为三大类: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类;人物类;有出处的词语、句子类。通过从中外八种《毛泽东诗词》英译本选取有代表性的典故的英译,列表仔细对比分析三类典故的翻译,发现译者在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的翻译方法具有很大的共性:处理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类的典故多数译者采用了直译加注的方法;处理人物类典故采用音译和意译的方法;处理有来历出处类的典故使用直译的方法[21]。

张智中(2009)对毛泽东诗词中的“双关、顶真、警策”[22]、“叠字、对偶、转品”[23]、“互文、设问、指代”[24]等修辞格的翻译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修辞格在主席诗词中的使用帮助营造了独特的意境美,在翻译过程中,修辞信息一旦丢失,原诗词的审美信息就会受到极大的削弱,风格也会受到扭曲。因此,在翻译毛泽东诗词时,对于原诗词中使用的修辞格应当竭力传译,以充分体现原作的意图,产生与原作同样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曾清(2010)对毛泽东诗词中数词的翻译进行了研究,认为在毛泽东创作的诗词中,数词占据了很突出的地位,而且主席对其使用往往富于变化、恰到好处。主席诗词中数词的使用既有实指,又有虚指,还有概指,更有虚实结合。其翻译策略有直译、减译、淡译、增译和改译[25]。

六、结语

随着毛泽东诗词的翻译作品在全世界范围的传播并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我国译界对其研究也得以展开。这些研究主要围绕对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的评价、对不同翻译版本的比较、用不同理论视角以及具体翻译实践方面进行的。这些研究对于毛泽东诗词翻译的评价与选择,对于优化毛泽东诗词翻译生态现状和更好地在他国民族中传播毛泽东诗词这一优秀的中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过,对于毛泽东诗词翻译的系统研究还需要继续深入。

[1]朱树飏.评介林同端译注《毛泽东诗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1,(2):57-63.

[2]辛申.读许渊冲译毛泽东诗词《贺新郎》札记[J].外语学刊,1987,(3):76-80.

[3]叶继红.探寻完美的表达形式——读许渊冲译《毛泽东诗词选》[J].北京大学学报,1994,(2):109-110.

[4]胡德清.细刻精雕,丝缕毕现——评许渊冲教授新译《毛泽东诗词选》的修辞美[J].中国翻译,1999,(6):31-33.

[5]郑诗鼎.文化语境与汉诗英译——兼评辜正坤《英汉对照韵译毛泽东诗词》[J].海南师院学报,1998,(4):107-111.

[6]熊德米.评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五种英译本[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5):66-72.

[7]方志彪.《沁园春·雪》两种译文的对比分析[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2):122-125.

[8]陈晶晶.《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的意象及其英译本比较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1):75-76.

[9]郑婧婧.从语篇的意图性看毛泽东诗词的两个英译本[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5):352-354.

[10]朱琦,张德让.毛泽东诗词两种译本差异根源分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8,(1):61-66.

[11]Ernst Gut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2]叶从领,贾德江.《沁园春·长沙》两个英译本的关联理论评析[J].南华大学学报,2007,(6):95-98.

[13]严晓江.《沁园春·雪》英译文的关联理论阐释[J].长春大学学报,2009,(5):34-36,56.

[14]李崇月、张志丽、张彬.意识形态对《毛泽东诗词》翻译的影响[J].作家杂志,2008,(10):209-211.

[15]徐静.勒菲弗尔意识形态理论对汉诗英译的解释力[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4):431-434.

[16]许渊冲.美化之艺术——《毛泽东诗词》译序[J].中国翻译,1998,(4):46-49.

[17]郭雪华.毛泽东诗词中颜色词英译[J].吉安师专学报,1995,(3):55-57.

[18]张春江.谈毛泽东诗词中意象的翻译[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1):52-55.

[19]王平.传神达意重在理解——评毛泽东诗词中含“飞”字句式的英译[J].外语学刊,2007,(5):121-123.

[20]顾森、李崇月.浅谈词牌名的翻译——以毛泽东诗词英译本为例[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8,(4):86-88.

[21]李崇月,李静,李文.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的英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1-4.

[22]张智中.毛泽东诗词中双关、顶真、警策的英译[J].安康学院学报,2009,(5):23-27.

[23]张智中.毛泽东诗词当中叠字、对偶、转品的英译[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3):44-48.

[24]张智中.毛泽东诗词中互文、设问、指代的英译[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5):114-118.

[25]曾清.毛泽东诗词中数词的翻译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3):10-12.

ReviewofResearcheson Translation ofMaoZedong’sPoetry

LIU Ming-dong
(Public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Department,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Mao Zedong’s poetry have been spread and loved all over the world.And the researches on them have been done mainly on the evaluation,comparison,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translation of Mao's poems.These research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better translating and spreading Mao’s poems so that the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e can be well shared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Mao Zedong;poetry;translation;research

H315.9

A

1674-831X(2011)02-0100-04

2011-01-16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0YBA066);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09C234);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大学英语教学科研项目(090504)

刘明东(1964-),男,湖南祁东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话语分析与翻译研究。

[责任编辑:葛春蕃]

猜你喜欢
英译本许渊冲译本
《孙子兵法》罗志野英译本研究
英语世界(2023年12期)2023-12-28 03:36:38
元 日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外语学刊(2019年2期)2019-11-26 19:50:04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西夏研究(2019年1期)2019-03-12 00:58:16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折桂令·客窗清明
横看成岭侧成峰——浅析《红楼梦》两个全英译本
操控理论在文学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