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高职高专学报管理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011-08-15 00:52林玉婷
关键词:学报稿件院校

林玉婷

(南华工商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广州510507)

论新时期高职高专学报管理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林玉婷

(南华工商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广州510507)

目前,高职高专学报管理工作存在着重视不到位、意识不到位、学报发展不平衡、学报质量不平衡、编辑队伍不平衡等5方面问题。为加强学报科学管理,提升学报竞争力,必须处理好: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个人能力提升与整体素质提升的关系,编辑加工与创新的关系,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的关系,管理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高职高专;学报管理;关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与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已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作为其重要窗口之一的学报而言,发展现状堪忧:高职高专学报在资金投入、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远不及本科院校与社科系统的学术期刊,更比不上重点大学学报。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如何对高职高专学报现有的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找准发展的突破口,让学报管理更上一层楼,这是值得探究的一个课题。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高专学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管理过程中应把握好的几个关系,以期抛砖引玉找出破解难题的最佳方法,从而提高高职高专学报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当下学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不到位

一是院校重视不够。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没有对学报进行科学的定位,很多都还是停留在宣传本校科研成果的办报宗旨上,没有充分发挥其在宣传本校、扩大本校知名度上的积极作用。二是资金投入不够。高职高专院校的经费来源是以学校拨款为主、自筹为辅,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现象。绝大多数学校采取的都是低成本的运作模式,这些都给实现学报的科学化、精细化、市场化管理造成一定的障碍。三是人员编制不足。虽然目前对学报编辑应该配备什么素质的人员以及配备多少人,没有明确规定,但普遍存在人员不够的实际情况。

(二)意识不到位

一是主体意识比较缺乏。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学报编辑都是仅仅停留在等稿审稿改稿的工作模式上,在主动策划组稿、走出去约请专家学者撰稿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二是责任意识不够明确。虽然大部分学报编辑能够严格遵守编辑工作准则,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和编辑的职业道德,但是由于自身能力素质的原因,很多时候未能妥善处理好“一稿多投”、“人情稿”等问题。三是精品意识没有形成。学报办出特色是在期刊市场生存的关键。对学报没有准确定位,与读者的广泛互动和交流比较缺乏,不能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学报虽然内容涵盖面很广,但是缺乏特色和个性,在如何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特点策划选题,有针对性地优化栏目方面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四是市场意识比较淡薄。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学报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作模式上,在编辑印刷出版过程中缺乏成本核算,没有在开源节流降低成本上下功夫,经济效益较差。同时也存在对读者需求了解不够,对作者反馈信息不及时,对市场定位把握不准等问题。

(三)学报发展不平衡

虽然高职高专学报数量众多,但无论是从学报质量还是从发行数量来说,学报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是不均衡的,整体水平也是较低的。一是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不平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报属于期刊市场的一份子,必将全面走向市场化运作。但是目前大部分学报的职能退化为仅仅是教师评职称发表文章的载体,发行量非常小。同时,按照学报其学术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在质量方面与社科院等专业学术机构的期刊相比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二是与专业性期刊相比缺乏特色。学报属于综合类期刊,内容包罗万象,但是往往缺乏特色和个性,没有一个明确定位。按照学报的读者群要求,往往缺少针对性,很难从中找到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动态,很难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文章,这样久而久之,学报必将难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

(四)学报质量不平衡

学报作为反映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成果的重要阵地之一,面临着滥而不精的窘境。一是与日益增多的稿件数量相比质量没有提升。按照目前高校教师评职称和高校学生学位获得对发表论文的要求,学报的稿件数量激增。由于受功利色彩的影响,很多稿件都没有什么实际性的学术价值,缺乏新意。二是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不足难以提升稿件质量。由于沟通机制不够健全,编辑和作者之间缺乏共同商讨的平台,导致了编辑难以在短时间内抓住稿件的亮点,难以敏锐地分析判断与之相关的学术动态。

(五)编辑队伍不平衡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学报编辑人员队伍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专业不对口。大多数学报编辑都是从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等相近专业老师抽调来的,科班出身的少,编辑经验比较缺乏。二是编辑专业素养缺乏。由于学报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很多编辑在学历背景、知识结构、编辑经验、专业特长等方面缺乏广博性、宽泛性,在知识结构方面还有所欠缺。三是业务学习不够。编辑人员的业务培训时间严重不足,远远低于年参加继续教育72小时的要求。四是工作热情不高。编辑工作比较繁琐,不能很好地独立体现其价值,只能通过作者的作品中才能体现出来,不容易产生成就感,进而影响工作积极性。

二、学报管理工作应该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

1.要优化编辑与作者的关系。首先,要树立为作者服务的意识。高质量稿件是学报发展的基础。编辑必须要主动加强与作者的沟通联系,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注重细节,优化服务,及时回复作者的咨询等,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建立编辑与作者之间的良好沟通机制。其次,要增强编辑法律保护意识。编辑要熟练掌握法律知识,运用法律武器,规避其中的法律风险,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这样既可以维护编辑部的利益,又可以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要落实好《著作权法》及其相关法规政策,妥善处理好抄袭和“一稿多投”的问题等。最后,要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为保证学报质量,编辑必须坚持公正客观的原则,公开审稿制度和编辑工作流程,落实双向匿名专家审稿制度,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发挥编辑的智慧,力求发现稿件的“闪光点”,严格地对稿件进行修改。

2.要优化编辑与读者的关系。首先,要树立为读者服务的意识。读者是学报编辑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要加强与读者的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注重这些读者向作者的转化。其次,要考虑读者需求。读者并不会通读学报的全部文章,只会关心自己相关专业和感兴趣的文章。因此,编辑应该简要介绍学报的整体内容,重点介绍重点文章,宣传特色栏目和内容等,这些信息有助于读者迅速找到关心和需要的信息。

3.要发挥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作用。首先,要充分发挥期刊媒介的作用,能够将作者的理念、观点和想法准确地传达给读者,能够将读者的需求及时反映给作者。然后,要精心组稿策划选好题,帮助学报在读者中找到准确定位,努力选符合市场需要和读者需求的文章。

(二)正确处理好个人能力提升与整体素质提升的关系

1.要不断完善编辑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随着学科细化、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出现,要求编辑必须具有广博、宽泛的知识结构体系。首先要坚持学习,不断获取新信息,掌握相关学科、专业的新信息、新动态、新成果,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要以原有的知识背景为基础,努力掌握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逻辑学、文学、法学等相关知识,逐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2.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培训。院校应该组织编辑人员定期开展编辑业务的学习与交流,有针对性地参加编辑工作相关知识培训,有计划地组织编辑人员积极参加省内外学报工作研讨、学术交流活动等,促使编辑人员拓宽视野,把握行业发展信息,有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同时,鼓励编辑人员参加本科以上学历层次的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并给予一定的学费报销,多手段多渠道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

3.院校应该为编辑人员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院校可以向编辑人员提供一些平台,如通过让编辑人员给高校教师当助教的形式来参与教学活动等,促使编辑人员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从而提高编辑队伍素质。

(三)正确处理好编辑加工与创新的关系

1.要在思维创新上下功夫。学报编辑应该摒弃一些旧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不断吸收新的信息,更新思想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要将编辑的作用向前延伸,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出击,精心策划选题,设置特色栏目,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2.要在稿件管理上下功夫。组稿、审稿、编辑校对稿件是稿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组稿上,要拓宽渠道多吸引优质稿件,多向本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约稿,积极向校外的专家学者约稿,办好特色栏目。对质量不是很高的稿件,要注意提炼稿件的学术含金量,对稿件的中心内容会运用熟练的文字修养进行加工以提升其吸引力,从而提高刊登稿件的质量。在审稿上,要坚决贯彻落实三级审稿制度,积极迅速处理来稿,以提高学报质量。在编辑校对稿件上,要注重保留作者原有的行文风格,不仅要参照专家意见进行修改,还要按学术论文撰写规范进一步完善,同时要注意核对所有的数据资料等。

3.要在编辑手段上下功夫。数字信息编辑处理手段越来越多,学报编辑要注重把握编辑工作的新技术、新特点和新规律,积极探索尝试编辑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要注重应用计算机编辑技术运用,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网上投稿系统、稿件管理系统、专家审稿电子管理等,努力实现计算机对投稿、审稿、编稿、校稿的一体化管理。

(四)正确处理好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的关系

1.合理设置岗位,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首先,规范岗位设置。根据院校学报的工作特点,注重编辑个体的优势特点,设置主编、责任编辑、助理编辑、技术编辑、编务人员等岗位。其次,人员合理分工。根据每个编辑人员的专业特长、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进行工作调配,安排到合理岗位上,充分发挥个体的工作潜能,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根据岗位特点,实行“能上能下”的人才流动制度,推行公开竞争聘任。

2.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首先,要明确岗位职责,制订和完善各项制度并严格执行,把每一个工作任务进行细化、量化,并分解到每一个工作人员上,实行量化考核管理,做到人人有责任、人人有任务。其次,加强职业操守教育,规范编辑工作流程,规范编辑行为,引入内部竞争机制,进一步调动学报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综合专业技术含量、劳动强度、创新、综合能力、职业道德、市场价值等方面量化考核数据,完善自身的用人机制,将薪酬待遇与工作绩效直接挂钩,采用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的模式,提升编辑人员的工作热情。

(五)正确处理好管理模式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要明确学报的功能定位,发挥窗口功能。要科学定位,紧紧抓住本院校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在为本院校科研教学服务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报在学术交流中的平台作用,不断提高质量,形成特色品牌。要加强宣传,主动走出校门,面对整个学报市场,加强对特色栏目的宣传,不断提高学报在相关学科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提升软环境。由于学报的专业性、学术性的特点,读者范围不广,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应给予资金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拓展资金来源,鼓励编辑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培训学习,改善编辑办公环境,营造一个和谐工作环境,提升编辑工作满足感,努力建设幸福校园。

3.要调整编辑业务流程,提高管理科学性。编辑业务流程繁琐复杂,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全面使用论文数据库信息比对软件,使用和完善编辑管理软件,提高工作效率,将编辑从繁琐的事务性、机械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提升信息化和计算化管理。同时也要注重建立一个组织有序、沟通畅顺的信息反馈机制。

[1]韩静.论高校学报编辑、作者、读者关系的互动及优化[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2).

[2]刘畅.高校学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J].信息技术,2008,(8).

[3]赵方.在新形势下高校学报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4]许洁.赫茨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在高校学报编辑管理中的运用[J].宜宾学院学报,2010,(11).

猜你喜欢
学报稿件院校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致敬学报40年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