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型财经类高校经济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以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为例

2011-08-15 00:52张奋勤
关键词:经济学应用型人才

张奋勤,高 洁,熊 桉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教学型财经类高校经济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以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为例

张奋勤,高 洁,熊 桉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本文结合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实际,对教学型财经类高校经济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教学型财经类高校经济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具有良好的经济学思维、知识迁移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通过科学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专业拓展训练三大体系来构建,并通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来实现。实践探索表明,这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学生就业是成功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的评价是肯定的。

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一、教学型财经类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我国高校的类型划分,按学科门类可划分为理、工、农、林、医药、师范、语言、财经、政法、艺术、体育、民族、综合等13类;按科研规模则可划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4型。各种不同类型的高校承担着不同规格人才的培养任务,通才、高级专门人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不一而足。

湖北经济学院是一所财经类的教学型普通本科大学,致力于培养“有思想、有能力,实践、实用、实干”的人才,简称“两有三实”人才。我们认为,这种“两有三实”人才主要还是应用型人才,我们对这种应用型人才的理解是,我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除了要有政治思想,更应有经济学思想;除了要有动手能力,更应有动脑能力。应用型人才决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型人才,而是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教育理念所培养出的综合素质好、既懂理论又善实践、迁移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具体到经济学专业,理论性强是经济学专业的特性。对于全国排名靠前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而言,主要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是理论性、研究性的高级专门人才,不仅招生人数不多,而且培养多与数理挂钩,为以后继续深造提供保障,培养模式也是教学型本科院校所难以复制的。教学型财经类高校经济学专业如果走重点高校的路子,毕业生很难与部属院校竞争;走纯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路子,一方面脱离了经济学专业的专业背景、性质和专业特色,另一方面又与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模式没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为与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财经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区别开来,我们提出的基本观点是:教学型财经类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应该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但这种应用型人才虽然不是研究型人才,但要有研究型人才的思维;虽然不是技能型人才,但要有自觉提高自己动手能力的动脑能力。即这种应用型人才不是单纯的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而是动脑能力强,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渗透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教学型财经类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应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良好的经济学思维习惯,系统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能力,能够从事经济研究和实际经济管理工作,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级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工作。据此,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则是:打造具有良好经济学思维、知识迁移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二、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就教学型财经类高校的经济学专业来说,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兼容,尤其是应用性能力的培养是经济学专业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将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分为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和专业拓展训练体系两大块,其中,专业课程体系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将相互联系、衔接的课程组织成有机的整体,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的途径,又可分为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两部分。理论教学课程设置由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四大教学模块构成。

(一)通识基础课程模块,推进素质教育。通识基础课程设置的目的是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的知识面,以处理好人的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知识,而且能够在思想道德、审美情操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这类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法学通论等。

(二)学科基础课模块,夯实经济学理论基础。经济学专业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在通识基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它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前的铺垫和准备。经济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有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其中,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理论课程中的重中之重,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

(三)专业课模块,突出经济学应用能力。专业必修课模块是本专业所特有的、在自己特定领域和学科方向纵深发展的专业化课程。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在经济学领域的知识深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课程主要有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投资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计量分析软件等,它们是构建学生的经济学专业特色,使其成为具有知识迁移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课程。

(四)专业选修课模块,拓宽经济学专业口径。专业选修课模块是指学生在保证一定的课时和学分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自由选择的课程。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点在专业上继续拓展和延伸,特别是在新知识、新动态等方面向学科前沿靠近,为毕业论文和毕业后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做最后的准备。如开设创业经济学、投资项目评价、项目管理、项目融资、经济学专业前沿、经济法、公共管理、市场营销、经济分析与预测、证券投资学、技术经济学、进出口贸易实务等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这类课程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性,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交融。

三、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专业课教学模式下,学生缺少对实际工作的体验,对相关的理论知识难以融会贯通,在完成学业后,也难以适应快节奏、多变化的社会工作。针对经济学专业特点,我们将社会调查、专业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纳入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使学生增强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向能力转化。

(一)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国情、省情、民情、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的了解,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社会调查必须体现经济学专业的特点,为此,我们主要是利用寒暑期组织学生到本专业的对口实习地点进行各种社会调查,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农村、企业、政府部门进行深入了解。社会调查的选题由学生结合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自行拟定,选题可以是企业、政府、社区、乡村等某一方面的内容。如我们以学校名义组织的“星火燎原行动”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让学生以经济学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加深对原理的认识和运用,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受到了团中央等五部委的联合表彰,成为湖北经济学院的品牌活动。

(二)专业实习。在讲授专业课之前,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和现场劳动,联系实际进行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感性认识。在学生学习了专业课之后,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直接参加实训工作,从而加深对理论课程教学的认识。逐步训练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培养他们动手、动脑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实习完成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专业实习的内容,结合专业理论知识撰写中期论文,中期论文的选题是经济学专业知识的某一方面或专业课程的某一知识点。如我们安排学生到相关实际工作部门和省级新闻单位实习,学生收获不小,撰写的中期论文有一定专业水准。

(三)课程实验。经济学专业主要利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实验经济学与数据分析实验室开展课程实验。我们安排实验课的通识基础课有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及其应用;安排实验课的学科基础课有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安排实验课的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包括实验经济学、产业经济学、STATA在经济计量分析中的应用、投资项目评价等。课程实验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协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统一,而实验经济学与数据分析实验室则是让学生在实验室里亲自设计以验证经济学原理、体验经济规律、模拟现实经济、检验经济学命题、评估经济政策、深化对经济现象的认识,该实验室目前是湖北省第一家实验经济学实验室。

(四)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是对大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全面培养,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撰写毕业论文搜集资料。毕业论文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思维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集中体现。为此,我们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以经济理论为基础,但不能写成理论性的论文,只能写成应用性的论文。论文可以是自己对现实中某一具体经济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也可以是对社会调查中某一问题的具体分析,只能小中见大,不能大而空,最好是毕业实习或寒暑期社会调查自己亲自经历的。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要求,近年来,经济学专业年年都有学生的毕业论文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四、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拓展训练体系的构建

专业拓展训练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延伸,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环节。与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相比,专业拓展训练更多的是在课外,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体验式的训练,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去体会、感悟、思考和解决问题,自觉训练经济学思维,培养经济学直觉,提高综合素质。

(一)学术讲座。学术讲座分二个层次,一是院系组织的学术报告会,每个学期我们安排本专业教师和邀请知名专家给学生作学术报告。如本专业开展的《经济学人相对论坛》、《诺贝尔经济学奖系列》学术讲座,因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专业,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大大调动了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另一个层次是由学生中的佼佼者利用我校“经济学家长廊”雕塑群(该项目获教育部三等奖),常年开展“十大经济学家生平简介及其著作”系列知识讲座,学生因年龄相近观念相似,自有一股“亲和力”将众多学子聚在一起,培养了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

(二)学术竞赛。一是面向全校经济类专业学生开展经济学知识大赛、案例大赛、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等,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类专业学生经济学理论知识水平和运用经济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二是积极拓展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研究和创新能力,模拟现实经济问题,开展“经济数学建模”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更多地接受经济学逻辑思维的熏陶,加强对同学科研创新能力信心的培养,激发学生对科研创新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三)学术社团。由学生自己组织,在经济学专业学生中成立了SEI(分享经济学家思想)学生社团,社团由15支小分队组成。社团广泛利用资源,开展科技、文化活动,活跃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学习风气。一是参与学校支持的科研项目研究,或指定教师指导学生的校内科研立项,积极参与科技普及与推广活动;二是以教师科研项目为载体,建立合理机制,让同学们更好地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将毕业论文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起来;三是依托其他高校科技类社团和社会科技创新基金,有效引导和激励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去。通过这种模式使学生接受到潜移默化的科学研究方式方法的教育,养成良好的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学术刊物。由本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撰、自编、自己组织出版的《经济学人》综合性学术内刊,为经济学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创新精神和展示科研成果的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此种活动主张“干中学”,提倡“做中思、思中行、行必高远”,产生一批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体现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创新意识、具有一定学术研究水平的优秀作品。例如,学生们通过调查研究,写出了调查报告,论文成果编写成《我的星火,我的梦》一书出版。我校经济学教授获得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的系列论文《湖北农民劳动力非农就业》中的部分问卷调查和全部数据录入处理工作也是由经济学系学生学术团队成员协助完成的。

五、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但传统的经济学专业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上课时被动接受的多,主动思考的少。为此,我们从课堂主阵地入手,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

(一)推广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我们逐步修订了专业全程教学培养方案,所有的专业课设置全面汲取管理类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教材逐步选用有案例分析的国际国内权威教材,以案例学理论,培养学生良好的经济学思维习惯;以理论析案例,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各种经济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认为,培养能运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和解释现实经济问题、预测经济走向和政府可能采取的宏观政策、乃至采取相应行动以提前规避经济波动或经济政策对自己、家人或朋友的不利影响就是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只是这种应用型人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而是动脑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培养人才的理念最原始地体现了经济学“学以致用”的精髓。

(二)注重经济学定量分析工具的讲授与应用。现代经济领域中的许多现实问题,要通过经济模型来进行定量研究。因此,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定性讲授、定量描述十分重要。经济学专业教师要注重定量分析工具操作训练,借助于经济实验与数据分析实验室,对学生进行计量经济学的训练;要重视经济软件应用和建立经济模型,加强对学生现代经济学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学会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学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数学逻辑的训练,经济数学建模有助于学生运用数学逻辑推导经济学问题,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多媒体教学创造了好的条件,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进一步拓展了教学方式和手段,构建了通畅的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渠道,有效地利用了课堂时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借助信息网络平台,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手段,不但可以提供动态、丰富的资讯,更可以使教材生动具体,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印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增加课堂信息量,还可开设BBS讨论区,加强老师与学生的课后交流,实现交互式教学。如我校本专业的《微观经济学》是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设有专门的网站,网站上不仅提供大量的案例和学习材料供学生们分享,并且还可以在线提问,老师一一作答,这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六、对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的专项调查

为验证我校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情况,2010年,我们对2006~2009年经济学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是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二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经过对抽样调查148份回收问卷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一)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和目标切合毕业生的就业实际。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就业行业分布较广(市场营销占33%、金融26%、贸易10%、服务6%、物流运输8%、财会6%、政府及非盈利机构6%、其他3%),就业单位的性质也很多样化(民企占43%、国企17%、外企9%、事业单位8%、政府部门7%、其他16%)。从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和单位性质来看,经济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的都是与经济学紧密相关的行业,就业单位性质的各自占比也基本符合这些单位在现实中的占比情况,因此,经济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符合经济社会对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

近年来,在大学生总体就业压力增加的情况下,本专业的毕业生仍是“抢手货”。从毕业生代表的就业情况来看,经济学专业毕业生体现出了理论基础好、专业适应面广、迁移能力强的特点。进入企业的70%的学生能进入营销部门,还有进入金融机构、贸易部门、物流运输部门等,表明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及就业渗透能力,也体现了我们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一直坚持的原则。我们培养学生既要为学生的就业打基础,更要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事业发展打基础,我们更希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终生发展的能力。只要有了这种能力,学生进入什么样的行业都是没有问题的。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经济学专业毕业时间较短的学生在单位的职位一般较低,毕业年限稍长的进入单位中层管理人员的则越来越多,如2006年第一届毕业生担任单位部门主管的比例要远远高于2009届,这表明经济学专业目前的培养模式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的评价是肯定的。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适应性较强、上手快、能吃苦、用得上、留得住,认为本专业的学生不仅理论功底扎实,而且很会用经济数据“说话”。用人单位的总体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能服从公司的工作安排,能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工作自觉性较强,适应性较强;二是经济学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懂得电脑的一般操作,会英语,某些工作虽说没做过,但经过指点一般都能顺利做下来;三是工作勤勤恳恳,能吃苦,能不懂就问,能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

在对企业调查问卷进行分类统计时,我们发现无论是那种组织形态的单位或企业,对问卷的调查结果都相差不远,强调素质与能力,排名前6位的依次为:专业水平与应变能力、事业心与积极主动、团队协作与抗挫折能力、诚信与敬业精神、得体的礼貌和礼仪、良好的纪律性。这证明在目前的就业形势和背景下,各种类型的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标准相差不大,都汇集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之内,这也给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前进和努力的方向。因此,在对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上,我们必须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学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经济学思维的运用能力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

有人认为经济学专业的理论性较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就业,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经济学理论和思维一旦被人们较好地掌握,人们就可以运用理论去推测事实现象,也可以通过观察现象来反思理论。这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是运用理论解释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它是学生在融会贯通理论基础之后运用它来分析和提出解决现实问题方法的一种全新的创新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动手能力,它不仅要求动手写,更要求动脑想,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动手能力,而是指挥动手能力的动脑能力,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动手能力。古人云: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主要讲的也是这种能力。我校2009年经济学毕业生在不同专业的考研中有10多位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分数线,选择的职业也五花八门,毕业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就业的渗透能力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得到较好地显现,往届毕业生中已有多人考上“211”和“985”高校的博士,也坚定了我们继续坚持现有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的信心。

[1]胡毓智.地方高校应用型文科专业建设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5,(10).

[2]于向慧.应用型本科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建设[J].中国冶金教育,2007,(4).

[3]王艳.中日经济学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 2005,(2).

[4]谢惠琳.关于经济学科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3,(11).

[5]郭金创.教学型院校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国高等教育, 2007,(2).

[6]杨加强.普通高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6).

猜你喜欢
经济学应用型人才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简明经济学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