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理论的国内研究综述

2011-08-15 00:52张宇婷郑亚琴
关键词:集群研究发展

张宇婷,郑亚琴

(安徽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

创意产业理论的国内研究综述

张宇婷,郑亚琴

(安徽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

创意产业在很多国家被作为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它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也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近几年国内关于创意产业的研究文献逐年增多,本文对创意产业的内涵、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以及创意城市发展等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梳理出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以期为创意产业的理论体系研究添砖加瓦,为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为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创意产业;创意城市;创意阶层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强调创新和创造力的创意产业得以产生。创意产业对于提升区域创造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国民文化水平以及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全球创意经济每天创造的价值达220亿美元,并且仍然以5%以上的速度增长(Howkins,2001)。很多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等都已经把创意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发展,我国的创意产业也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对于创意产业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还远远不够,因此,对创意产业实践经验与理论发展的总结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创意产业内涵的研究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又称创意工业、创意经济等,它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国内外对创意产业的研究正处于一个探索和认识阶段,不同国家及地区对创意产业的内涵及其涵盖的范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划分。国内学者比如金元浦(2005)从全球化消费社会定义创意产业,认为创意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1]邓达(2006)研究了发展创意产业、创造创意经济的关键问题,认为创意产业应以创意为核心资源,其核心价值在于知识产权。[2]胡晓鹏(2006)认为,创意产业既可以从消费型文化角度来理解,亦可以从生产型文化角度来诠释,前者指赋予历史文化某种新的内涵或给予某种产品的艺术想象力,后者主要指反映并适合本土文化诉求的企业经济体制、管理模式,以及保证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的组织设计规则,甚至也包括达成生产效率提升的一切规则等。宋泓明(2007)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广义文化范畴内,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广泛就业的产业。厉无畏和于雪梅(2007)认为创意产业包含三个部分内容:一是通常所指的文化及相关产业;二是与通讯和网络相关的软件、游戏动漫等内容产业;三是与传统产业相关的各类设计、咨询策划等产业,包括工业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和咨询策划创意等内容。张京成(2007)把我国创意产业大体划分为影视文化类、电信软件类、工艺时尚类、设计服务类、展演出版类、咨询策划类、休闲娱乐类和科研教育类等八大类。姚东旭(2007)则从创意与创新、创造区分的角度将创意界定于社会文化领域,并进一步厘清了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廖灿(2008)对有关创意产业的各种概念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创意产业是一个多样化的概念,确实能够用以形容正在增长的经济产业、产业合作动态。王琪(2009)在分析国内外创意产业理论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了创意产业的概念、本质以及特征,认为创意产业具有高风险、高增值等特点,是一种渗透力、聚合力以及辐射力强的产业。

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分析了创意产业特点。比如金元浦(2004)认为可以从创意需求、创意产品和创意人员三方面分析创意产业的特点。厉无畏、王惠敏(2004)与传统产业进行比较,概括了创意产业具有创新性、渗透性、高增值力、高辐射力、高科技含量和高风险的特点。王志成等(2007)认为创意产业以文化为基础、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必要条件、重塑传统产业以实现商业化的三大特点。[3]刘光宇(2007)认为,创意产业具有三位一体性、横向跨越性、高附加值性、鲜明的知识产权性等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创意产业的两种存在方式。

二、关于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研究

创意城市的概念最早是由彼得·霍尔提出的,根据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历史,他发现创意城市一般具有拥有财富、聚焦人才和处于较为动荡的社会、意识环境中等特点。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各地区分别结合自身所处地域特点,提出当地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其中尤以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居多。比如厉无畏、于雪梅(2005)从实证的角度,结合上海创意产业基地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新特征及趋势,探讨了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集群优势效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4]刘丽、何有缘(2007)从营造创意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创意产业环境的基本建设和创意产品品牌建设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北京市建设创意产业品牌城市的路径。龚雪、高长春(2007)在分析创意产业的发展和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认为上海应该从加大知识产权保护、重视创意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突出特色等方面推进创意产业的发展。[5]郭立伟、何树贵、饶宝红(2007)以杭州为例,通过对杭州LOFT49等五个创意产业园区企业的实地调查和访问,认为要从加强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制度建设、扶持中小型创意企业、加强园区建设、引进人才等几个方面推动杭州创意产业的发展。[6]孙东升(2008)分析了创意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和变迁过程中的作用,结合芜湖市自身的特色,指出芜湖市应该围绕徽州文化、充分利用长江水文化资源和现代资源发展创意产业。孙春晓等(2010)从产业规模、产业发展目标及定位、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政府支持及人才资源等方面比较国内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和杭州的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促进国内创意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启示。冯晓玲、黄明瑶(2010)对京、沪两地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模式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前者的发展重点是由文化派生而来,后者偏重于基于制造业和消费市场的“大设计”理念,建议政府职能机构根据两地特点,从服务经济的角度推动两地创意产业的发展。[7]李新安(2010)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东部和中西部一些省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的做了对比研究,并分析了东部和中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差距的原因,指出中西部地区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因子优势,发展不同类型文化创意产业。

三、关于创意产业集群问题的研究

国内学者如陈秋玲等(2006)以上海18个创意产业集群为分析对象,利用共生模型对创意产业集群之间的形成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王洁(2007)对英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国的创意产业集聚发展进行介绍,认为政府推动、相关协会机构、法规制度、文化环境等是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8]董树宝 (2008)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创意产业集聚,认为只有实现价值链上的产业集聚,才会真正地实现创意产业集聚。[9]胡黎明(2008)界定了创意产业及创意城市的概念,在分析它们关系基础上,指出创意产业集群是构建创意城市的必然战略选择;任文凭、胡永军(2009)针对我国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链构建问题,运用生态学基本理论以及产业链基本理论,分析我国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链生态化问题,认为应该针对基于不同企业契约式共生基础的横向产业生态链和基于企业集团内生式共生基础的纵向产业生态链,构建创意产业园区产业生态链,采用不同推进机制,推动我国创意产业园生态链的构建,从而促进创意产业发展。[10]范桂玉(2009)从实证的角度,以北京为例分析了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所必需的条件。王发明(2009)运用企业理论中互补性资产概念,从产业经济学的产业链理论角度,对创意产业的产业链结构进行试探性研究,认为创意产业的产业链结构呈现出网络状特征,并从产业链的价值形式和知识形式两个方面,总结了创意产业链整合的实现模式。[11]孙洁(2009)分析了创意产业集群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增长空间:艺术空间、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并结合苏荷、鲁尔、硅谷和张江等案例,深入剖析国内外城市创意产业集群的增长轨迹,比较四种不同模式的增长。[12]褚劲风(2009)立足上海创意产业集聚的现实条件,选取四方面要素的7个指标与创意产业产出值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发明专利数是影响创意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人口密度与创意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逻辑内在性,发明专利与创意产业集聚则表现出效益外在性。余晓泓(2010)运用复杂系统理论和模块理论,从过程、特征两个方面研究创意产业集群模块化网络组织的生产运行模式,提出模块化网络组织是提高和增强创意产业集群创新效率和能力的有效途径。[13]

四、关于创意产业评价指标的研究

王志成等(2007)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创意经营环境和创意资本对消费性创意产业和生产性创意产业的影响机制。张毅(2007)借鉴迈克尔·波特的产业五力模型,认为创意产业的五力应分别为产业的结构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消费力、人力资源储备、研发力量、政府支持以及产业效益和竞争力,并结合国外创意产业发展的规律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意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秦瑶,陆昕(2008)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重庆市实际情况,将创意产业分成了六大类,并在全国率先开展创意产业统计调查,对国内开展创意产业统计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4]王家庭和季凯文(2009)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2004年中国15个主要城市创意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总体分析与评价,指出我国城市创意产业的综合技术效率比较低,整体效率有待提高。冯根尧(2009)对国内外一些城市创意指数综述的基础上,以杭州市为例,认为杭州创意指数体系的构建,应该在创意产业普遍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杭州市实际,选择创意产业重点发展指标,从而为杭州市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贾玉花(2009)总结欧洲、香港以及上海等地创意指数的评价方法,认为上述这些评价指标和创意指数带有明显的地方色彩,指出我国应该从培养创意人才,促进全民创业等方面谈探索创意产业的发展之路。[15]

另外,还有关于创意阶层的研究。比如李亚夫、孙萍(2005)认为创意阶层是由原创者、创制者、制造者、推动者和孕育者五个层面构成。蒋三庚、王晓红等(2009)在创意产业链分析的基础上,将创意人才分为创意的生产者、策划者和创意成果的经营管理者,并将创意阶层看做是专门从事创意领域工作的人才,即创意人才。

综上所述,创意产业在我国虽然起步不及一些发达国家早,但很多城市也已经逐渐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并分别从政府政策、人才引进以及加大投资力度等方面加以扶持。但同时又表现出理论研究的落后,虽然近几年国内关于创意产业的研究文献逐年增多,但大多较为零散,不成体系,缺乏综合性的实证研究。因此,仍需要广大学者不断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创意产业的理论体系,为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

(注: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科研项目“创意产业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兼论安徽创意产业的发展”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CKYQ1030)

[1]金元浦.创意产业的全球勃兴[J].社会观察,2005,(2).

[2]邓达.创意产业的核心价值与知识产权[J].管理世界,2006,(8).

[3]王志成,等.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9).

[4]厉无畏,于雪梅.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J].上海经济研究, 2005,(8).

[5]龚雪,高长春.创意产业的发展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经济纵横,2007,(12).

[6]郭立伟,何树贵,饶宝红.杭州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对五大创意产业园区的调查[J].经济问题探索,2007,(12).

[7]冯晓玲,黄明瑶.京、沪两地创意产业发展比较[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0,(2).

[8]王洁.发达国家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特点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07,(9).

[9]董树宝.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创意产业集聚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8,(6).

[10]任文凭,胡永军.创意产业园区产业生态链构建分析[J].价值工程, 2009,(3).

[11]王发明.互补性资产、产业链整合与创意产业集群——以动漫产业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9,(5).

[12]孙洁.创意产业集群:城市的另类增长空间[J].生产力研究,2009,(1).

[13]余晓泓.创意产业集群模块化网络组织创新机制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0,(7).

[14]秦瑶,陆昕.创意产业统计核算方法及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8, (30).

[15]贾玉花.创意产业评价指数研究评述与启示[J].工业技术经济,2009, (6).

猜你喜欢
集群研究发展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