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堂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山东 青岛 266071)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命题和任务的提出,为我们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拓宽了视野、开阔了思路,要求我们在党的建设上“既要继承和发展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方法,也要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借鉴外国政党的有益做法。”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积极借鉴、运用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因为,一方面,从一般政党的角度看,党的建设是一种具有管理属性的实践活动,它既有其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先进政党的特殊性,同时也有一般政治组织所具有的组织管理的共性,我们党不但历来注重把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方法借鉴、运用于自身建设的实践,而且也丰富发展了现代管理学理论,比如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论断。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管理学的快速发展,出现了“管理理论的丛林”,其中人本管理、目标管理、控制理论等一些现代管理学的重要理论方法,都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较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借鉴现代管理学理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依循组织—公共组织—政党组织—执政的政党组织—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的逻辑过程,选择那些相对比较成熟完善、已得到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并与党的建设关联度较高的现代管理学理论与原理,为党的建设科学化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路径选择。
管理学的人本原理,核心内涵是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如下几层涵义:(1)依靠人——全新的管理理念。决定一个组织发展能力的,主要并不在于机器设备,而在于人们拥有的知识、智慧、才能和技巧。(2)开发人的潜能——最主要的管理任务。每个人都潜藏着大量的才智和能力,管理的任务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3)尊重每一个人——组织最高的宗旨。一个有尊严的人,会对自己有更严格的要求,当他的工作被充分肯定和尊重时,他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应尽的责任。(4)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组织成功的基础。提高员工素质,也就是提高组织的生命力。(5)凝聚人的合力——组织有效运营的重要保证。组织本身是一个生命体,通过管理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6)为了人——管理的终极目标。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人服务,是实现包括组织成员、服务对象在内的所有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人本原理启发我们深化对党建基本理论的认识,党的建设要以人的要素为主导,更加重视民主平等、尊重个性的价值取向,推进党内民主和党内关怀机制建设。一是实施党内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消灭工作中的异化现象,使党员获得当家作主的成就感。要充分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发挥每一名党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基层党务公开,明确公开的内容、程序、形式、范围、时限,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推进党内基层民主议事决策,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议事决策规则和程序,充分发挥党员大会作用。引导党员积极参与民主实践,不断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增进党内民主协商,改变工作中存在的“命令主义”、片面强调下级对上级的服从等现象,创造渠道和平台,不断完善党员民主权利保障机制,使下级组织和普通党员更多参与党内决策。二是积极服务人的发展。坚持以党员为本,改变以往个人单纯是“螺丝钉”的认识,尊重人的个性、尊严,关注人的价值、追求,给予每个人平等发展、充分发展的机会。在岗位安排和干部使用中,考虑人岗匹配、充分征求意见,力争实现组织意图与个人意愿的统一,调动最广泛的积极性。帮助党员做好人生规划,进一步健全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特别是为年轻党员开辟更多的快速成长的渠道。把党内教育培训的资源下移,着力提高普通党员和基层干部的素质,实行按需培训和自主选学,鼓励参加国民教育和继续教育,形成终身学习的氛围。三是有效开展关怀激励。既要看到党员作为“组织人”的一面,更要看到党员作为“社会人”的一面,改变简单地将党员的正当需求看作是向党组织伸手的认识,畅通了解和反映党员需求、愿望的渠道,建立困难党员和老党员救助、党内关怀互助基金、党员就业帮扶等制度,确保每个党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在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基础上,激发他们对更高层次包括奉献、成就、自我实现的需求。大张旗鼓表彰贡献突出的党员,改变以往“重精神鼓励、轻物质奖励”的做法,通过政策导向、分配制度、奖励机制的调配完善,让一流贡献有一流回报,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党员关心、参与、支持党建工作的持续内生动力。
目标管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企业管理中,是一种化组织需要为个人奋斗目标,以激励代替惩戒,以民主代替集权,化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的管理模式。目标是组织宗旨的具体化,它向社会宣布了组织的存在意义,也为组织提供未来一段时期内的行动方向。管理过程突出目标的引导功能,突出民主参与和启发组织成员的自觉性。主要包括三个步骤:一是目标设置,这是目标管理的核心,通过组织成员共同参与和协商,构建方向一致的目标链,通过层层渐进式组合,达成总目标,并逐级明确对应的组织机构和责任分配。只有本人参与并最终确认的目标,才能为组织成员提供持久的导向并调动工作热情。二是组织实施,主要依靠组织成员通过自主管理推动目标实现,因此强调管理放权、减少上级直接干预,让组织成员由他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不是上级来指挥和控制。自我管理和自主控制是目标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的主要特征。三是考核反馈,由上级组织或管理人员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并及时反馈,以便纠正目标偏离,确保组织总目标的实现。很显然,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的、民主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也是一种把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
借鉴目标管理理论构建党建工作目标体系,有助于加深对党建工作目标实践价值和运作规律的认识,发挥目标对党建工作的引领和推进作用。主要应当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分层分级确定党建工作目标。围绕中央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部署,各级党组织要在深刻领会把握上级组织目标的基础上,以完成本级使命、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导向,设置符合实际、特色鲜明、可行性和操作性强的党建工作目标,改变目前不同程度存在的党建工作目标“上下一般粗”、“说了就是做了”的现象,使不同层级的党建工作目标具有层次性、差异性和整合性,逐步形成上下贯通、相互支撑、彼此作用、科学有效的党建工作目标体系。比如,基层党组织应当把解决党建工作中一些不够科学的实际问题作为目标,不宜再笼统地把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为具体目标。党员围绕组织目标,着眼于本人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的实际职责和作用,将组织目标细化、置换为个人目标,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融为一体,建立党员个人目标承诺制,鼓励党员在实现党的建设总目标中体现自我价值,使党建工作成为全体党员的共同责任。二是突出下级组织和党员在目标设置与实现中的作用。以扩大党内民主为重点,通过党员广泛参与、上下级民主协商,制定务实管用、普遍认可的工作目标,予以公布。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目标的凝聚作用和导向作用,通过定期督促检查、情况通报等形式,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都能按照预期目标来评价单位和个人的工作情况并主动纠偏、调整,形成各层级自主控制、自主管理的落实推进机制,让每一个基层党组织、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有清晰界定的职责,并以此作为评估和奖励工作业绩的标准,实现由强迫式管理向自控式管理的转变。三是实施有效的考核反馈。把握目标管理是由过程管理向结果管理转变的这一特点,坚持以党的建设的实际成效来衡量目标责任制的落实。要抓住确保下级目标与整体目标的一致性等关键环节,定期对目标进展情况开展检查考核,加强对下级工作的指导、协助和监督,着力在政策、环境等方面为下级有效自我管理、实现组织目标创造条件,着力纠正偏离党的建设总体目标的倾向,促进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确保党的集中统一。
控制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是对组织内部的活动及效果进行衡量和校正,保证计划与实际作业动态相适应的管理职能。现代管理学认为,无论计划制定得如何周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环境的变化、管理权力的分散、工作能力的差异等,执行计划的活动总是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与计划不一致的现象,为保证目标及为此制订的计划得以实现,就需要控制职能。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则有:一是适时控制的原则,纠正偏差的最理想方法应该是在偏差未产生以前就注意到偏差产生的可能性,从而预先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防止偏差的产生;二是适度控制原则,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把握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三是客观控制原则,根据组织的实际状况采取必要的措施,必须是客观的、符合组织实际的控制。控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在组织环境迅速变化和组织日益复杂的情况下能够确保组织的活动按计划进行,顺利地实现组织目标,并能预防和纠正管理者的失误,确保授权时责任的落实。
控制理论对于党建工作的借鉴启发是多方面的,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改进完善党内监督上。一是创新完善监督手段。在发挥好传统监督手段的基础上,要探索实施程序控制等方法,重构工作流程,对权力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解,形成相互制约、动态平衡的权力结构,比如加快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分立。改进纪律检查等监督机构的设置,进一步完善巡视工作制度,探索由各级纪检机关向下一级地方派出常驻特别纪检组的办法,独立行使监督检查权,对下一级党组织和领导成员进行有效监督,逐步解决监督的自体循环问题,改变纪委无法监督同级党委、举报信转回到被举报人手中等现象,在党内形成严密的权力制衡、制约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体系的整体合力和综合效用。二是以民主方式合理授权。确立党员本位原则,逐步以民主选举作为授权的主体方式,改变实际上存在的职务主要由上级任免、个别地方选举流于形式的情况,党内直接选举的范围由基层支部委员会扩大到乡镇党委,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到县级党委,党组织领导成员由现行的委员会全会选举产生,扩大到党的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配套相关保障机制,发挥好党内询问和质询制度、罢免或撤换及处理制度的作用,及时取消对不合格干部的授权。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党员无论职务高低,都必须以平等身份参加组织生活、接受民主监督,依靠党内民主机制解决和纠正权力失控、滥用等腐败现象。定期开展党员民意测验,对党组织和领导成员的工作进行评定,作为干部选拔作用的重要参照标准。三是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着眼于提高控制效率,解决党建工作“一般化号召多、操作性要求少”的问题,区分机关、农村、企业、学校等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党组织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为基层党组织分类制定工作标准,运用项目管理等方法,开展党的建设质量体系建设,促进工作规范,减少随意性,使党的组织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切实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
科学的管理绩效评估是组织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组织活动进行评估,以事实为依据帮助组织发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和目标,使组织得以长足发展。管理绩效评估具有计划辅助、预测判断、监控支持、激励约束和资源优化等多项功能。一般来说,管理绩效评估关键在于评估指标设计和方法选择。为全面反映组织的综合绩效,管理绩效评估指标设计需要建立在系统分析基础上,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指标间的相互独立原则,互不重叠;二是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原则,包含若干层次,全面而系统;三是指标之间的可比性原则,反映评估对象的共同属性;四是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原则,做到准确清晰。在评估方法上,比较常用的有:一是平衡计分卡,从财务或成本、客户关系、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实施评估,是一个集组织战略实施、管理与绩效评估于一体的过程管理体系;二是标杆管理法,以同行最先进的基准目标与本组织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形成赶超一流、模仿创新的良性循环;三是360度评估法,将评估对象作为圆心,从上下左右和外部进行全方位评估,本质是组织及成员满意度和全面质量管理。其他还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估法等等。
借鉴管理绩效评估的理论和方法,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探索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党建工作考评机制。在党建工作考评机制的设计上,要建立健全指标设置机制,根据党建工作的总体任务要求和考评对象的不同特点,既坚持标准、又因地制宜,科学设置、量化考评指标,推进考评标准科学化;建立健全常态考评机制,坚持动态考评与定态考评相结合,通过巡回检查、随机抽查、跟踪督查等方式,适时掌握情况并将考评结果计入平时得分,推进考评工作常态化;建立健全社会化考评机制,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最大限度地提高群众参与度,形成职能部门、专家和党员群众代表共同组成的考评团队,以考评主体的多元化保证考评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建立健全公开化考评机制,及时公开考评内容、程序、方法和结果,畅通反馈申诉渠道,推进考评过程的公正化;建立健全考评结果运用机制,把考评结果作为评先树优、选拔任用、培养教育、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做到奖励分明,推进考评奖励的制度化。在党建工作考评的具体方法上,平衡计分卡、标杆管理法等方法对于党建工作考评有直接的借鉴价值。比如标杆管理法,实质就是要以同行最先进为标准,盯着排头找差距,对照先进学经验。具体到党建工作,就是要引导党组织和党员以新时期先进党组织和先模人物为基准,发掘优秀“片断”进行标杆比较,或者先学习“片断”再学习“整体”,或者先从“整体”把握方向,再从“片断”具体分步实施,重新思考和研究自身工作,借鉴先进的模式和理念,进行消化和改造,变粗放管理为精细考核,实现从“虚”到“实”的转变。标杆管理实际上是一个模仿和创新的过程,为党组织和党员提供了清楚地认识自我的工具,明确努力方向和工作标准,从而缩小与先进的差距。这一方法对于进一步深化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现代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并给管理形态带来了根本性变革。在这个阶段,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是基于信息的管理,产生了由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收集、传递、存贮、加工和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理论。借助于信息技术,通过对组织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的调查分析、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有效提高了组织的管理水平。同时,借助于信息技术,组织成员参与管理有了新的技术平台,管理民主化水平也得到提高。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和管理要素,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现代管理技术丰富了党建工作手段,特别是为加快推进电子党务建设,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一是打造全国统一的党员管理服务平台。顺应社会结构和党员队伍的深刻变化,开发建设党员管理系统并逐步实现全国联网,建立健全党员信息库、学习资料库、学习记录电子档案及信息反馈平台,使党组织能够随时掌握每一名党员的学习、思想、工作情况和流向,实现对全体党员的全方位实时管理,有效化解流动党员管理这一难题。二是以技术手段推动党内民主管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开发利用党员手机报、远程教育网络、即时通讯软件等多种传播方式和媒介,以党员群众特别是年轻党员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理论知识;不断探索党组织活动的新载体,通过建设网上党支部、网上党员互动平台、党员IC卡等,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拓宽党内意见收集渠道,为党员参与党内事务、发挥主体作用搭建信息化的平台。三是推动党的组织结构变革。通过运用现代管理技术,有效扩大每一层级的管理幅度,逐步取消原来一些只起到上传下达作用的过渡层级组织,使党的组织更加精简高效。改变传统的依托行政区划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打破地域分割、行政界限和党组织间的壁垒,促进各种要素合理流动,激发党组织的活力,形成开放共享、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统筹发展的党建一体化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