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011-08-15 00:47王丹丹刘慧萍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王丹丹,刘慧萍

(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150030)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王丹丹,刘慧萍

(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1500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大学是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应充分发挥高校文化教育功能,更好地为维护民族文化命脉和民族本土资源服务。高校进行非遗传承工作,要把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教育体系作为文化教育的切入点,加大校园非遗宣传力度和非遗文化知识的认知度,开展非遗校园实践活动,明确非遗实践工作经验的重要性,努力配合政府非遗引导工作,合理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强化非遗传承工作的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教育;保护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在一些国家兴起,目前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之正式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名目,它日渐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也是一个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非遗传承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难题,有待于我们去逐一开解,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多方关注和共同参与。学校作为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基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承担着的重要的角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广大高校应当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力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到一定的带头表率作用。

一、高校进行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价值与必要性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当前工作的重点,是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进程的历史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众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口传的民间音乐文化由于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逐渐衰微,以至消亡[3]。保护和传承是当前非遗工作开展的首要任务,学校教育是非遗工作开展的最佳方式。

(一)教育传承是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高校肩负重要历史使命,具有传播文化的责任和传授知识的道义。高校教育既是文化知识传承的重要渠道,也是我国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内在要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特殊身份。作为文化传承的的主体,高校具有独特的教育文化资源,广大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和所长,充分发挥自身文化教育优势,积极投入到非遗保护和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中来,在非遗文化保护工作中起到一定的教育导向职能,发挥其在我国非遗传承工作中的特殊桥梁作用。

另一方面,高校是众多科技型、技能型人才汇聚的场所,应利用其科研和人才创新优势创造出更多的优秀科研成果,使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体制更加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加丰富,从面使非遗保护工作在此基础上更加得以有效进行,为更多的受众群体服务。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起到一定的学术带动作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保护工作不但形成于理论上,同时也真正付诸于实践,这样才能够在非遗工作中更好地起到教育传承和保护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离不开教育、教学力量的推动,也离不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传播和有效引导。非遗保护工作的特殊性质决定其需要特定的传播媒介,高校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同时也决定高校教育是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特定形式,在非遗保护工作起到一定教育主导作用,是非遗保护工作有效进行的重要渠道和特殊载体。由此说,高校教育在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具有特殊意义,在高校进行非遗教育传承是我国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内在要求和必经之路。

(二)学校教育是非遗保护工作开展的必由之路

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非遗的保护工作和传承发展离不开教育学术力量的带动,也离不开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传承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同时是一项长期被忽视的民族民间资源进入正统教育的过程。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非物质遗产的传承所面临的考验更加严峻、面临的挑战也更加艰巨。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从大学生开始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意识,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基本理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得以顺利有效进行。

二、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步伐的加速,大量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面临着被现代化的历史洪流所淹没的危险。只有传承才能使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世代相承,从而达到真正保护我们民族文化的作用。学校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途径,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与挑战。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工作存在一定地域局限性。部分相对偏远或封闭的院校消息比较闭塞,无法有效接受非遗宣传相关知识。对于那些还没能及时接收非遗保护思想的院校,很难在特定的时期内,树立起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意识。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缺乏,导致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在高校的进展滞缓,在一定程序上影响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有效进行。

其次,部分高校参与非遗保护活动的实践经验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一些高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体制相对滞后,非遗保护的实践活动开展相对较少。因此引发一些高校缺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相关认识及经验,实践经验的缺乏导致其在参与非遗保护工作中效果不理想等境况。

再次,还存在高校在参与非遗保护的过程中,没能做到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及时沟通和有效配合,只能单纯依靠自己盲目摸索的现状。政府职能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起一定的监督和导向作用,决定着非遗保护工作行进的正确方向,非遗教育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需要政府部门和更多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

此外,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教育传播者,以及系统合理的教育传播机制。在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还存在相关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和教育师资队伍匮乏等一些相关问题,为非遗保护工作的质量和进度带来了一定影响。非遗的学科建设既是教育传承的主要方式,也是培养非遗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承担重要的角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以上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中面临的一些困境,要解决上述几个难题,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高校非遗保护工作的引导,在高校参与非遗保护进程中,发挥一定的舆论监督和职能导向作用,帮助广大高校师生正确树立参与非遗保护意识。同时,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积极参与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来,充分发挥高校传播知识的特点,以此带动周围更多的受众群体,共同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的伟大工程中来。

三、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保护传承的建议措施

教育传承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最佳方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佳途径是学校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需要教育教学体制的有效支撑。高校进行非遗传承工作,要把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教育体系作为文化教育的切入点,使广大高校师生更多的接触和了解民间本土文化资源。逐步推进教育文化改革的全方位发展,在广大高校推广普及非遗学科建设及教育教学理念改革等,逐步推进非遗教学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加强非遗学科建设的人才储备,全面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的知识型和专业性人才。

(一)加大校园非遗宣传力度和非遗文化知识的认知度

高校是传授文化知识的摇篮和重要载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播导向功能。广大高校应充分发挥其在文化教育传承等方面的职能优势,履行教育职责,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中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传承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与义务,尤其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应从自身做起,树立非遗保护工作的正确认识。通过校园文化宣传或新闻传播媒介等一些传播途径了解非遗文化,加强对非遗系统知识的学习和认知,树立正确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基本的理念。

(二)开展非遗校园实践活动,明确非遗实践工作经验的重要性

高校开展非遗实践活动,首先,应调查认清高校群体对非遗文化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当前高校面临的实际情况为着手点,对非遗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有效规划[4]。其次,高校应在调查认清受众群体对非遗知识的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制定合理的实践活动规划,从而确保高校非遗实践保护活动的有效进行。再次,高校应在立足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增强活动传承时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努力创造内容丰富新颖的活动方式。最后,高校应结合活动产生的实践效果进行经验分析总结,结合以往实践活动经验,为更好地开展下次非遗校园活动作准备,使高校非遗实践活动持久、有效、顺利进行。

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非遗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自身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正确认识,提高非遗保护的能力修养。同时,结合非遗保护工作自身特点和相关工作经验,更多地开展以非遗为主题的校园实践活动,在加深自身对传统民间文化的认知的同时,带动周围受众群体共同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工作中来。

(三)努力配合政府非遗引导工作,摆脱盲目自我摸索困境

科学的引导和正确的指导,是一切工作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高校师生应积极配合政府各级部门的工作需要,为政府非遗保护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要结合以往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相关经验,摆脱盲目自我摸索的困境,在政府非遗保护制度的建立和非遗管理体制的健全工作作出积极努力。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关注。应不断提高广大民众的民族文化素养,促使整个社会群体的非遗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不断健全。

(四)加强非遗学科体制建设,合理设置相关专业课程

高校应定立一个非遗专业课程开设的目标,建立一个合理的非遗课程开设规划和科学的教育机制。从而制定出明确、系统的非遗课程教学体系,在非遗教学体制相对明确、完善的情况下,循序渐进地对逐步对学生进行非遗知识的引导和传授。高校作为文化知识的重要传播基地,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要理论研习地,应该把非遗学科建设作为各时期课程建设的重点,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知识与现行的教育体系相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教育体系更加健全,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职能优势。

(五)强化非遗传承工作的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教育工作者是文化知识的重要传播者。高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作,应提高教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素养,加强对在岗教师的教育培训[5]。高校教师作为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重要后备力量,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一部分。高校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人的培养,应强化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知识的认识。应该充分运用教育资源优势,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研机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从而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中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尤其是以知识型青年为代表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从自身做起,明确树立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基本理念。同时,高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袭基地,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教育传播优势。广大高校师生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长处,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工作,有效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程中的众多难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不断努力,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1]杨怡.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现状及相关问题[J].文物世界,2003,(2).

[2]蔡良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J].人民音乐,2002,(5).

[3]郑颖.论高校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J].社科纵横,2008,(12).

[4]罗浩.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对策研究[J].今日南国,2009,(9).

[5]张卫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探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5,(5).

[责任编辑:曲占峰]

The Educational Issues and Strategi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Higher Education

WANG Dan-dan,LIU Hui-p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and the heritages to which have a great meaning.As one of the important places of imparting knowledge,universities should exert their functions of cultural education to maintain ethnological culture lifeblood,and serve ethnological native resources better.The status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protection and heritage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s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llege heritage work effectively and to provid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ollege education;safeguard and inherit

G641

A

1008-7966(2011)01-0158-03

2010-12-15

黑龙江省社科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08E040)

王丹丹(1982-),女,黑龙江大庆人,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08级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刘慧萍(197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