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乐 刘建民 高 东
(1.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2.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8;3.唐山师范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中国近现代史是全国高等学校历史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还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在高等院校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邓小平曾经提出“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1]206。为达到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中国近现代史课中适当地使用地方历史资源无疑是提升课堂教学魅力的有效途径。河北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本文试对中国近现代史课堂教学中地方历史资源的运用问题进行探讨。
一
地方历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教学中的使用,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必须坚持科学的原则,否则将适得其反。需要遵循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地方历史资源有着很明显的时空性,因此在使用时必须去伪存真,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地方历史资源往往因为年代久远,与民间传说、演义故事等混杂在一起,为走近历史的真实增加了难度。这就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教学视角,对众多资源进行整理、分类、研究,选择出符合事实的资源加以应用。如在讲述洋务运动时,南皮张之洞在教育、实业、新军、外交上的诸多理念与实践,是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佐证。但是,有关张之洞赤脚迎梁启超、身后遗体的疑案等,虽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真实性有待考证,还是谨慎应用为好。
(二)有的放矢的原则。河北拥有丰富的地方历史资源,这为中国近现代史课的讲授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但恰恰是因为资源丰富,所以在选择讲授内容时更要坚持有的放矢的原则,把地方历史资源中与课程联系紧密而学生又感兴趣的部分合理化地运用于课堂,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讲授抗日战争中华北敌后抗战的历史时,引入河北省清苑县冉庄地道战的历史,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当视频片段在教室里闪过一幅幅令人热血沸腾的画面,当激昂的“地道战嘿地道战……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的歌声唱响的时候,全体学生的热情都被点燃起来了,教学课在歌声与掌声中顺利结束。通过对冉庄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日斗争事迹和可歌可泣的河北籍抗战英雄的评介,提升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思想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抗日战争历史要点的掌握。
(三)围绕授课内容的原则。在现行的大学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中,有着固定的授课学时,有着统一的教材,有着标准的教学大纲。教师授课中利用地方历史资源时,不仅要“注意联系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和世界大势论说中国问题”[2],而且要慎重地把握使用地方史资源的尺度。地方历史资源作为教材的辅助资料,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它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实现。这就要求不能“反客为主”,随意安插,打乱正常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因此,地方历史资源的使用必须合理规划,精心设计。
二
地方历史资源引入课堂教学的原则为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但在实际的讲授中如何运用,是否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能否提升课堂教学的魅力,还需要运用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体会,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一)讲述法。讲述法是广泛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它的优点是简便易行、经济有效,教师可以掌握上课的节奏。但讲述法的劣势在于学生容易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此,在采用讲述法时,应在环节设置、情节衔接、事例选择上做精心准备,以吸引学生的思维跟着授课内容走。如在讲授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可以将李大钊这位河北籍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事迹引入课堂教学,讲述燕赵地域文化对李大钊的影响。以慷慨悲歌为显著特点的燕赵文化对李大钊影响之深,李大钊以其献身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弘扬了燕赵文化。通过介绍李大钊的革命生涯,引领学生回味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感悟革命先辈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与誓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体会党为救国救民而走过的艰难历程。
(二)研讨法。研讨式教学的主要优点在于将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学术研究新成果,提升课堂教学的魅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布置适当的科研任务,以科研促教学,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综合素质。比如在讲授北洋军阀的统治时,可以河北省正定县的王士珍、河间县的冯国璋为切入点,展开北洋军阀、北京民国政府的专题研讨。
上好一堂研讨性课程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指导选题。教师概括介绍研讨专题的基本线索、主要观点,选择与河北地方史相关的历史人物或重大事件,要求学生在指定范围内选择其中一个作为自己的研讨课题,用一个月时间内写出一篇分析研究的论文,然后逐个上台发表自己的研究心得。这些河北籍的历史人物对学生来说,有较强的吸引力,而在讲台上作学术报告更是前所未有的尝试,挑战自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则要指导研究方法,引导他们查找历史资料,运用收集来的资料分析研究问题,了解学术研究前沿,确定有价值的论文选题。教师主要教授研究方法、学术规范。
二是鼓励独立探索。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训练他们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技能。如怎样到图书馆、资料室,检索各种工具书,利用全国中文报刊索引、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的论文索引、《中国历史学年鉴》中的论文索引、《近代史研究》每年第5期中的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利用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等检索研究论文,编写直系军阀首领研究资料和论文索引,进而利用索引查找资料,了解学术动态,独立选定论文题目,完成论文撰写。
三是组织交流、讲评、总结提高。可在小组交流发言后,由各组推选出优秀者,到全班研讨课上交流发言,评论人进行评议,报告人再进行回应。教师点评总结。通过研讨性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倡导了学术自由,培养和鼓励了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治学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多媒体施教法。多媒体教学因为信息容量大、直观形象、便于操作等因素,已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而中国近现代史留下了丰富的影像资料,可以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受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讲授“为新中国而奋斗”一章时,对多媒体进行了这几方面的设计:
首先是使用图片。党在1947年准备战略反攻,河北的西柏坡也注定将成为世人的焦点。可在课前准备三张图片来介绍此时的形势。一是石家庄解放的图片,表示着华北渐趋良好的战争形势;二是西柏坡的鸟瞰图,该图显示着当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三是根据地军民一起生产生活的图片,表达着亲密的党群关系与政治氛围。通过三张图片,使学生了解中共中央选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的必然性。
其次是制作表格。党在西柏坡指挥了三大战役,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坚实基础。为了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可制作两个表格。第一个表格是三大战役的时间、指导思想、消灭敌人数量等的详细统计,使学生了解三大战役对于全局的重要影响。第二个表格是三大战役中人民群众在人力、物力、牲畜等方面的支援,使学生明白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第三是播放视频。党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可用视频播放的方式再现这一历史时刻。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伟人形象,以及一条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使学生在激动之余明白为什么这次会议为迎接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样,利用党中央在西柏坡的历史图片、表格、视频等多种方式,贯彻“理论化、立体化、多层次、相对接、重互动的教授思路”[3],加深了学生对“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历史的理解。
三
按照一定的原则准备地方历史资源,再以合理的方式整合并运用于课堂教学,能够明显提升课堂教学魅力。但这需要一个前提:具有可供选择的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要深入挖掘和整合地方历史资源,需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提高对地方历史文化本身价值的认识。首先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并且提高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认识,倡导和鼓励教师挖掘和研究地方历史文化,以科研促教学。其次是任课教师的重视。如果教师对地方历史资源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平时注意资料的整理,讲授时注意合理的利用,一定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再次是学生的兴趣。地方历史资源大都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极易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如此一来,完全可以通过唤起学生的爱家、爱乡、爱国意识,使其积极主动地去感悟历史,品味知识。
二是加强对地方历史资源的系统收集和整理。如果仅靠教育部门的重视,教育以及专业人员的搜集,地方历史资源恐怕还不能有效和顺利挖掘整理。因此,需要宣传、政协文史部门、中共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办公室、档案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闻媒体、网络等单位分头负责,通力协作,为地方历史文化的整理挖掘创造良好的氛围。加强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对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的整理。只有地方历史资源日益丰富,课堂教学才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有更多的参考与选择,才可实现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的魅力。
在中国近现代史课堂教学中,把地方历史资源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以此“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以及建立乡土感情和民族认同感”[4]206,培养学生对身边历史文化的爱,对家乡的爱,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真正实现中国近现代史课堂教学的现代教育价值,并使其真正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又终生受益的课程。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沙健孙.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6).
[3] 亚力坤.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
[4] 曾美涵.历史教育功能的调查[J].历史教学问题,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