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齐
(平顶山市委党校,河南平顶山467002)
公平平等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追求社会公平平等是人们的权利,实现社会公平平等是执政者赢得人民拥护,保持执政地位,实现国家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同志,对如何给中国人民以公平平等,实现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倾其一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其对社会公平平等的研究无不闪烁着社会主义的精华,为新中国公平平等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首先,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从政治制度上为公平平等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政治上的公平平等是人一生最基本也是要求最迫切的平等。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指出:“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1]731这里,毛泽东明确指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涵,即一方面对人民实行民主,另一方面对敌人实行专政。对人民实行民主,就是要使中国各族人民享受广泛的民主权利,能够在社会主义中国平等地参政议政,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政治上的平等是中国人民从来未享有过的。同一篇文章中,毛泽东同志对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对待以前的敌对分子的态度上,也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平等思想。他指出,对于反动阶级和反动派的人们“只要他们不造反,不破坏,不捣乱,也给土地,给工作,让他们活下去,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成为新人”[1]732。
其次,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实现公平平等提供了法律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毛泽东政治平等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进行中国革命开始,毛泽东就非常重视法律平等的问题。1931年他主持制定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他的《论人民民主专政》,都充分体现了这一重要原则。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绝不允许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殊公民,绝不允许有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的特权存在。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人民中间的犯法分子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2]。毛泽东对黄克功、刘青山、张子善的严惩,充分表明了他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以实际行动向全社会诠释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无论什么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废除了中国几千年来“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封建特权思想,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法制平等的思想。
经济平等是毛泽东公平平等思想的核心内容。为了实现这一平等,毛泽东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不少崭新的理论。
首先,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从根本上消灭不平等的措施。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一直建立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不同所有制基础上”,“应先使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使整个社会实现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然后再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他认为,这一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实行统一的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也就没有真正的平等可言。因此,毛泽东力主建立人民公社,试图通过人民公社完成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过渡,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平等。但是,由于这种高度公有化脱离了我国社会实际,不但没有给农民带来平等、富裕的生活,反而使农村生产力受到极大的破坏,事与愿违。其次,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毛泽东提出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思想,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实施。这一分配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几千年来分配制度的一大变革,他彻底改变了过去劳者无所得,剥削者任意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果实的历史,实现了分配制度的公平公正,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再次,在积累和消费关系上,毛泽东主张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满足个人的物质需要,提出了三兼顾原则。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三结合的物质利益分配原则,“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与个人三个方面,”他还明确指出,“公私兼顾”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重要动力,“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1]989!毛泽东还十分警惕贫富差距的出现,反对社会上形成少数人“富裕”,多数人不富裕。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特别是财富分配方面,社会主义就是要努力消除产生不平等的根源,调节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使经济收入分配更加均等化。
毛泽东男女平等思想的提出,彻底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思想,使中国广大妇女翻了身,提高了妇女的人格尊严和社会地位。
首先,毛泽东深刻分析了中国妇女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解决的途径。他认为中国妇女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封建社会“四大绳索”的束缚。1932年,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训令第六号--关于维护妇女权利与建立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的组织和工作》中进一步提出:“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经济方面女子不能独立”[3]。毛泽东同志的分析可以说抓住了问题的实质。由此他指出,女子要翻身,必须从经济上获得独立,必须参加生产劳动。妇女通过参加生产不仅可为革命和建设打下物质基础,同时也可以在劳动中赢得社会和家庭的尊重,提高自身的地位。
其次,强调了男女平等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平等,更重要的是政治和法律地位的平等。
男女政治地位的平等是毛泽东早就关注的问题,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女子参政问题上。早在1919年,毛泽东就提出了妇女参政问题。1956年10月,毛泽东在会见南斯拉夫妇女代表团时又一次强调了女子参政问题。毛泽东男女法律地位平等的思想在1950年5月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中得到了诠释,这部婚姻法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赋予妇女婚姻自主的权利,规定了男女平等。新《婚姻法》是中国妇女解放道路上的第一道曙光,它的颁布,大大提升了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改善了妇女在婚姻家庭方面的人权状况。此外,毛泽东还提出了男女同工同酬、妇女拥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力等思想。
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各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使少数民族最大限度的享有自治权利,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理论写入了新中国的大法《宪法》里。
毛泽东对民主党派历来重视。早在1940年3月,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一文中就正式提出了“三三制”政权建设的原则,毛泽东提出了同民主党派的民主合作问题,指出,共产党的这个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是永远不变的。这个多党合作实质上就是共产党同其他党派的民主合作,平等合作,表明了毛泽东的党派平等思想。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指出:“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问题,给他们工作做,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使他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来。”[1]749新中国建立后,对于还要不要与民主党派实行合作的问题,毛泽东做了明确答复,他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明确下来。要向大家说清楚,从长远和整体看,必须要民主党派。根据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团结各民主党派的总方针总政策,坚持并发展了同各民主党派的真诚合作,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政协和政府工作,这对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顺利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和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56年毛泽东再次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749。毛泽东多党合作、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思想为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共产党团结其他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合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建国以后,在毛泽东的提议下,根据中国的国情,新中国设置了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教育、医疗卫生及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受教育权的平等是最基本的平等。毛泽东从投身革命一开始,就高度重视教育平等问题。他曾先后创办了工人夜校、农民夜校以及农民运动讲习所,希望通过文化教育和革命理论的灌输,唤起千百万民众的觉醒,参加革命,争得自身的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教育问题。根据当时国家教育资源比较差的特点,提出了多样化办学的建议:可以公办,也可以民办;可以政府办学,也可以厂矿办学、社队办学。他还号召在全国开展扫盲运动,农村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建立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等,充分体现了毛泽东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平等问题。毛泽东尤其关注农村教育普及的问题,要求适龄儿童必须进学校读书。在毛泽东的倡导和重视下,我国农村较快地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基本实现了毛泽东教育平等的理念。毛泽东教育平等的思想还体现在他所倡导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上。毛泽东认为,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可以在新中国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以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通过普及教育,实现劳动人民知识化,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现知识分子劳动化,从缩小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入手,为最终解决三大差别奠定基础。
其次,主张工业反哺农业,努力缩小城乡差别。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极力主张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在谈到如何处理工人与农民的社会保障关系时,毛泽东提出协调发展的原则,提出了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的物质利益的思想。他要求处理好工农业之间的关系,号召工业反哺农业。实行乡村工业化、城市化,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样,或者更好些。再次,毛泽东高度重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尽可能体现社会公平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在毛泽东领导下,新中国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和城市公费医疗制度,初步解决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对减轻农民群众的负担,保障农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农村合作医疗卫生制度,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对今天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文化建设上提出了“双百方针”,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特别是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发展科学技术、繁荣文化艺术创造必要的民主条件,毛泽东提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毛泽东认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他主张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1]1574。“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1]1574。
“双百方针”以尊重知识,尊重学术文化活动,尊重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为前提,对于学术和艺术问题,实行学术自由、创作自由、批评与反批评自由,反对以势压人,粗暴干涉,提倡平等的、说理的、民主的方法,并且通过科学和艺术的实践去证明去解决,这种公平平等的民主氛围对于促进科学文化繁荣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毛泽东在总结中外用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干部路线。他指出,在用人上必须搞五湖四海,必须坚持任人唯贤,反对山头主义和宗派主义。要坚决防止出现旧官场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丑恶现象。他多次告诫全党,我们是共产党,决不能像蒋介石他们那样搞裙带关系,那样就会脱离群众,早晚要和蒋介石一样垮台。此外,毛泽东还坚决反对论资排辈的思想,他主张广开才路。他不止一次的引用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来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崇尚真才实学,不以文凭和学历取人,不看出身与门第,不搞论资排辈,主张不拘一格大胆起用优秀青年干部。
首先,提出了官兵一致的思想。毛泽东历来重视官兵平等的问题。早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就提出了官兵平等的原则,并将此原则同其他诸原则一起,并列为抗战胜利所“离不开”的重要原则。在1937年《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毛泽东将官兵一致列为八路军政治工作三个基本原则中的第一条,认为“官兵一致的原则,这就是在军队中肃清封建主义,废除打骂制度,建立自觉纪律,实行同甘共苦的生活,因此全军是团结一致的”[4]527。
其次,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彻底改变了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君臣思想。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统治者历来是高高在上,利用国家专政机器对人民任意实行压迫统治,人民群众对统治者只有俯首称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这种不公平不平等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毛泽东这一宗旨的提出,彰显了人民民主政权与旧政权质的区别,彻底改变了几千年来传统的君臣观念,体现了共产党的民本思想、公仆意识、服务意识,为我们党坚持公平公正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干群关系上,毛泽东认为干部群众一律平等,他坚决反对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摆官架子”的官僚主义作风,反对干群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猫鼠关系”。一再强调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1956年11月,毛泽东又谆谆告诫全党:“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5]。
毛泽东同志对如何实现中国社会的公平平等问题,在其执政前后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对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毛泽东的公平平等理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今天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 蔡仁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实用全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