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预防保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公共卫生学、健康促进、疾病防治等方面显示出预防和保健的先导作用。近年来,我国人群的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有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医院排第1位,医院的预防保健科也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它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根据2008年卫生部的调查,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已经达到20%,但实际上有大量病人没有被发现。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平均每天7 000多人,即每12秒就有1人因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1]。
预防保健科是医院重要的职能科室,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主要是医生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报告上报到预防保健科,预防保健科将上报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记录、分类统计、上传给市疾控中心。预防保健功能按优先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慢性疾病发现与管理共12个服务项目,一级4项、二级6项、三级2项;一级项目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现与管理项目内容包括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筛查与管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健康教育: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指导、精神病防治宣教;二级项目内容包括恶性肿瘤病人筛查与管理、冠心病和脑卒中管理、精神卫生管理对象建档和精神病人访视;三级项目包括建立精神疾病防治家庭病床、重性精神病病人社区管理[2,3]。
3.1 筛查与报告 预防保健科将医生上报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核实、筛查,然后分类统计,登记病人的相关资料,最后上报上级部门,并配合上级部门进行相关的工作;建立重大疾病预防中心,对已存在慢性疾病高危因素或亚健康者实施登记、存档、监控、预防、治疗的系列服务,并由医院专家进行技术指导[4]。
3.2 预防与控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应采取防治结合的方针,预防保健科基本上掌握了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展规律和死亡的基础资料,为卫生部门提供可靠数据,并能系统动态的观察,为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并提供准确的信息[5]。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生活行为病,其发展的重要原因和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不健康的生活行为,培养人们健康的生活行为是一级预防范畴;对病人实行早期治疗和正规治疗是二级预防范畴;通过采取治疗并发症、康复治疗、护理关怀、降低残废等级等一系列措施,以达到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的目的,这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三级预防范畴[6]。
3.3 健康管理 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防控的健康管理是通过帮助个人或集体控制疾病危险因素,改善健康状况,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及医疗费用[7]。
3.3.1 收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隐性病人及已患病人群的健康信息 尽可能科学、全面地收集,包括生物遗传信息、行为及生活方式、健康体检信息、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心理因素,以及医疗服务水平、既往史、家族史、婚姻生育史等。
3.3.2 健康评价 根据所收集的个人健康信息,建立适合管理对象的健康评价体系,选择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做出前瞻性、个体化、量化分析与评价;并得出管理对象的患病风险及其大小、干预措施及效果、监控措施及疗效等内容。
3.3.3 健康改善 在健康评价的基础上,帮助个人主动采取行动,矫正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健康危险因素,监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制定个体健康改善计划:营养处方、运动处方、健康改善指导及动态跟踪服务等[7]。
3.3.4 健康教育 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健康教育可提高公众预防保健知识的知晓率,进而逐步通过行为干预而达到行为的改变,因此,健康教育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主要手段。预防保健科所担负的健康教育的工作不可替代,可以在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的卫生宣传日义务进行咨询宣传活动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保健的宣传教育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5]。健康教育的单向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用于目前社会的需求,要有计划、多形式、全方位地开展健康宣传活动。各项健康教育活动如电话教育、讲座、咨询、宣传栏、派发宣传处方、一对一宣传教育等应联合使用,以起到最大的作用[8,9]。
4.1 加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的经费投入 我国政府用于预防保健事业的投入与其实际需要相差甚远,所以各级政府要加大预防保健经费的投入;加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的经费投入,尽量做到以项目任务定经费资源,以需求分配资源,保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工作中的人、财、物的需要,促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的正常运转。
4.2 完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体系 根据我国城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疾病谱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预防保健科要转变只防不治为能防能治,不仅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而且对健康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
4.3 开拓健康需求服务领域 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的健康需求服务可以增设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科,建立健康咨询门诊等,要注重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树立良好服务形象。
4.4 提高预防保健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预防医学工作重点的转移,科技的进步,对预防保健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根据科室人员的不同学历、职称、年龄、智能结构,确定培养目标,恰如其分地进行一些相关学科、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学习培养。对非专业人员或一些初级卫技人员的培养,重点应放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上,使其比较轧实地掌握基本功,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8]。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预防保健科作为医院重要的职能科室,应该通过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来更实际、更高效的管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治疗、康复等,使预防保健科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1]周俭,任洁,吴夏秋,等.加强预防保健教育的必要性[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3,3(13):44.
[2]钟爽,孟庆跃,孙晓杰,等.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预防保健功能比较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11(2):7-11.
[3]许璧瑜.浅谈阻塞性肺疾病的三级预防策略[J].全科护理,2008,6(12B):3224-3226.
[4]余奇.“十五”计划期间应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来制定预防保健政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4):208.
[5]卢蔚芳.医院在社区保健中的作用和地位[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7):2738.
[6]周丽娜,李应光.对医院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的认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11):663-665.
[7]王从容,刘殿荣.健康管理与干部预防保健策略[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7,28(5):369-370.
[8]杜晓婷.21世纪医学模式与预防保健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4,20(5):18-19.
[9]程春东.健康教育提高医院服务水平的实践与体会[J].全科护理,2011,9(3C):84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