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王建萍,高立艳,张开利
·科研综述·
本科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的现状研究1)
王 霞,王建萍,高立艳,张开利
综述了国内本科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本科;护理教育;现状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它不仅是人才设计的蓝图,也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评估的核心,因此培养目标制定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活动的成败[1]。只有对培养目标有充分的认识,才能依此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而这正是现阶段我国护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薄弱环节。现就本科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1.1 美国 1986年美国护理学院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AACN)首次制订了“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标准”,并分别于1998年、2008年对此进行了修订[2],确定本科护理教育为“通识教育”。本科护理毕业生的角色是护理人才的提供者,护理服务的设计者、管理者、协调者,还是专业团队中的一员。“教育标准”中明确提出本科护理毕业生应具备9大基本要素:①接受良好的人文教育,其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艺术等,使学生形成有助于护理实践的广泛的知识背景;②具备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③具备循证实践的能力;④具备信息管理和病人护理技术的相关知识与技能;⑤具备卫生保健政策的相关知识,并认识到其对卫生保健系统产生的影响;⑥具备卫生保健专业团队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⑦具备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技能;⑧具备专业水准和专业价值观,其包括利他主义、自主性、人类尊严、正直和社会公正;⑨护理的服务对象面向个体、家庭、团体、社区、各生命周期的人群以及贯穿于卫生保健服务的各个环节。其主要明确了本科护理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定位、角色和需具备的基本要素。为了保证“教育标准”的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又对9大基本要素进行详细的诠释、举例,并提出针对每一目标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标准[3]。为各护理院校制订各自的培养目标提供一个可依据的、详细的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1.2 加拿大 加拿大护理院校协会(Canadian Association of Schoolsof Nursing,CASN)[4]于1987年首次公布了护理本科教
育项目的认证标准,并于1995年重新进行了修订。其培养目标注重将护士角色与社会及专业实践需求相联系,指出“护士应基于初级卫生保健的理念与其他保健专业及社会人员通力合作,以促进人群健康,护士角色范围从直接的照顾提供者到公共卫生保健政策的修订者,具体包括倡导者、领导者、教育者、研究者以及专业发展的推动者”。各院校在CASN的总目标指导下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制订各自的培养目标。加拿大护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侧重于护生能力要求的具体化和实效化,并注重对跨文化护理、评判性思维、科学研究、终身学习以及领导与管理等能力的培养。
1.3 澳大利亚 1994年澳大利亚的注册护士培养完成了从学徒式到学院式的转变。自此开始,澳大利亚所有的注册护士都具有大学本科水平,澳大利亚的本科教育与护士的从业资格紧密联系起来[5]。2000年澳大利亚的西太区护理教育协会年会公布了《护理教育认证评估操作指南》[6],明确提出了本科教育的总体目标,以及相关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等共35条。其培养目标的制订与执业护士应具备的能力紧密挂钩,相互对应,培养目标明确,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评价性。
1987年国家教委提出的护理本科生应具备7方面的知识和能力[7],教育部高教司于1988年对其进行修订,修订为: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②常见病和多发病诊治的基本知识;③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④急、难、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技术;⑤专科护理和专门监护的技能;⑥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初步能力;⑦护理教学和科研的初步能力。
国内早期关于培养目标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培养目标构成的调查性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出现了国内外本科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性研究。在研究方法也从单一的现场问卷调查扩展到Delphi法、内容分析法、深入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从单一的量性研究拓展到量性与质性研究并存的局面。
2.1 本科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查研究 沈宁等[8]采用问卷的方法,对全国的11所医学院校护理系教师进行调研,将本科护理教育培养目标分为最基本的目标和较高层次的目标,归纳出34项本科毕业生须具备的最基本目标,33项较高层次的目标和12项专业培养目标。韩丽沙等[9]对全国19所开设护理本科教育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专职教师、临床带教老师和毕业生进行调研,明确了36项护理本科学生毕业时必须达到的有关能力方面要求,有8项是需要进一步拓展的知识和能力。李守国等[10]采用Delphi法构建了本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指标体系。研究以Bloom教育分类理论为依据,将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容划分为3个领域,即认知领域;知识、技能运动领域;能力、情感领域和态度领域。经两轮函询后最后确定了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64个。调查研究从现场发放问卷的简单调研到反馈匿名函询的Delphi法,从对培养目标宏观层面的研究到指标体系的提出,对原本较笼统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初步的细化,增强了培养目标的可操作性。
2.2 本科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的质性研究 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培养目标制订者的价值观和主观感受,用单一的量性研究是无法得到全面系统的调研结果,量性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可扩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邓仁丽等[11]对大学校长、护理部主任、护理系主任、不同年资护理教师及学生代表进行深度访谈,从护理教育背景分析、培养定位、社会需求及学校定位等方面叙述他们对高等护理教育及培养目标的看法和认识。提出新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以实用型人才为主,本科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是培养目标的重点,临床护理能力是本科护生最基本的能力,此外本科护生应具备护理科研、教育、管理和社区护理能力。此研究从不同的角度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提出了本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
2.3 本科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通过跨国、跨文化等的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获得新的发现,有效地推动教育的发展。在本科护理教育培养目标中也引入了比较研究。李春玉等[12]采用了内容分析法,比较了中韩两国在护理本科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教学活动的组织上的差异,提出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中国强调精神运动方面,韩国则注重强调认知及情感方面。从培养目标对护理理念的体现程度来看,中国的培养目标中关于护理主要概念的理解部分较少,培养目标未能充分反映护理理念。建议在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中,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框架和教学活动应具有一贯性,培养目标应能体现教育理念,并贯穿于课程体系的全过程中。
尹自芳等[13]比较分析了中美两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异同,指出中国的培养目标重视基础医学知识和基本护理技能的培养,对护生的职业情感、态度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认识不足。美国重视护理相关的伦理、多元文化及健康促进等知识,重视对护生职业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在对护理主要概念的理解和体现程度及培养目标的细致性和可操作性上,中美具有一定差距。提出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应加强对护生职业情感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理解护理理念,设立清晰、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培养目标。
3.1 本科护理教育培养目标应系统化 本科护理教育培养目标是一个体系[14],一般由3个层次组成,即国家层次、学校层次、专业层次的本科护理教育培养目标。
3.1.1 国家层次的培养目标应具有宏观性 培养目标受社会卫生需求、卫生服务模式与医学科技的发展变化的影响,制订培养目标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的对其进行修订。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国家层次的培养目标决策机制是由专业权威机构组织课程相关人士参与的民主决策,并定期对其进行修订。而我国国家层次培养目标的决策机制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决策,由教育行政部门制订,修订的周期较长,存在严重滞后的问题。国家层次的培养目标,内容应明确,能对各学校层次、专业层次培养目标的制订提供依据。而我国目前的国家层次的培养目标,相对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存在过于笼统的问题。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需要专门的、权威的专业机构来制订详细的护理本科培养目标,以明确护理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3.1.2 学校层次和专业层次的培养目标应具体化 学校层次的培养目标是国家本科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依据国家层次的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学校的科类性质、在整个高等学校系统中的地位(层次)、所在经济区域、办学传统和条件等制订的。目前国内许多学校的培养目标只是国家层次培养目标的简单复制,缺乏个性,单从培养目标上很难区分学校的层次和定位。专业层次的培养目标具有微观性,它既依据国家层次培养目标又依据学校层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以及专业性质等作进一步的具体规定。目前国内往往把学校层次和专业层次的培养目标混为一谈,致使专业培养目标过于一般化,专业特性不明显,学校层次和专业层次的培养目标实际上处于缺失状态。培养目标过于宽泛,难以切实指导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
3.2 培养目标的研究方法应多样化 培养目标集中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期望和要求,受社会需求、人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单一的方法确定的培养目标难以兼顾科学性、全面性。“量性研究”是一种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有关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应用于护理学,极大地克服了护理学研究的主观主义倾向,使研究变得更加客观,但易忽视人的主体性,忽视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常使研究不能深入实质而流于形式。而“质性研究”则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体验,然后对事物的“质”有一个比较整体性的、解释性的理解,可以对研究对象作深入、细致、动态的研究。“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各有优势和弱点,两者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补的。总之,在服务于研究问题的原则下,方法的采用可以不拘一格。在同一个研究中,可以“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并行,使之相得益彰。
3.3 培养目标的制订应与专业理念和教学活动紧密结合 人、健康、环境和护理是护理专业的4个主要概念。护理专业理念集中体现在它对护理主要概念的理解上。主要概念的清晰的理解与阐述,对护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制订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起指导性作用。护理教育的改革不是简单的对课程进行删减,而是要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从理念上入手,制订合理的培养目标,从而指导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实践。我国目前虽做了大量的培养目标的研究,但培养目标对护理专业理念的诠释与对教学改革的指导上尚存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
[1] 曾诚,张伟,宛小燕.以培养目标定位医学生核心能力标准[J].医学教育探索,2004,3(1):23226.
[2] American A 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The essentials of baccalaureate education for p rofessional nursing p ractice[M].Nursing Washington DC:AACN,2008:2236.
[3]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The essentials of baccalaureate education for p rofessional nursing p ractice faculty tool kit[M].Nursing Washington DC:AACN,2009:2218.
[4] 王斌全,李洁,商临萍.中国内地与加拿大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比较研究与启示[J].护理研究,2008,22(11A):289322896.
[5] National Review of Nursing Education 20022Our Duty of Care[EB/OL].[2002201201].http://www.dest.gov.au/archive/highered/nursing/pubs/duty_of_care/default.html.
[6] 李小妹,李津,施齐芳.中外护理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护理学杂志,2004,19(9):19221.
[7] 林慧青,郭立.中国高等医药院校课程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629.
[8] 沈宁,顾询.我国本科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2):6832686.
[9] 韩丽沙,郝玉芳.中医药院校护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J].中医教育,2005,24(3):58259.
[10] 李守国,张霄艳,严靖,等.适应国际化的护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08,5(5):2492252.
[11] 邓仁丽,江智霞,梁园园.护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的质性研究[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8,31(2):95297.
[12] 李春玉,李明今,金鹤万,等.中韩护理本科教育理念及培养目标的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162718.
[13] 尹自芳,姜安丽.中美护理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比较[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2):21222;24.
[14] 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之二)——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理论问题[J].辽宁教育研究,2004(6):4217.
Research status quo of training target of baccalaureate nursing education
Wang Xia,Wang Jianping,Gao L iyan,et al
(Nursing College of Xuzhou Medical College,Jiangsu 221004 China)
It review ed the research status quo of training target of baccalaure2 ate nursing education in china.And it put fo rw ard some co rresponding coun2 termeasures.
baccalaureate;nursing education;status quo
Practice and p robe into research learning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s in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40
A
10.3969/j.issn.100926493.2011.21.001
100926493(2011)7C21881203
1)为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编号:130。
王霞,女,讲师,硕士,工作单位:221004,徐州医学院护理学院;王建萍、高立艳、张开利工作单位:221004,徐州医学院护理学院。
2010211203;
2011204215)
(本文编辑 吕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