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研究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2011-08-15 00:49赵龙成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概论研究性教师

赵龙成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概论”课研究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赵龙成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后简称“概论”)课研究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概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及其问题与思考。

研究性教学;创新精神;问题与思考

研究性教学(也称主题研究、项目课程),是20世纪80年代应对知识经济挑战而出现的。随后,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和实施,上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研究性教学已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并推广。与研究性教学的出现和推广相适应,整个学术界对于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随之展开。就我国而言,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首先在中小学开展,大学研究性教学开展得相对较迟,与这种实践相对应,对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研究也迟于对中小学研究性教学的研究。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研究方法,自主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达到学习、创造和培养能力等目的的教学形式。[1]研究性教学其内涵上体现出教学形式与内涵的开放性,教师角色定位的指导性,教学活动参与的全员性,活动价值体现的过程性,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生知识获的体验性,学生素质提升的综合性[2]等特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一个发现世界、探索世界的宽松环境,为学生提供研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创新的欲望。[3]

一、“概论”课研究性教学开展的基本情况

05方案实施以来,我院马列部积极开展“概论”课研究性教学,“概论”课研究性教学活动的特点是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平台,由马列部几名教师组成团队,以课题组的形式开展的。具体情况如下:

首先,设计案例和问题。就“概论”课程而言,“研究性教学”设计的案例和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什么?新民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对现实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是什么?中国现代化的历程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等,并结合案例分析,鼓励学生做理论探讨。在这些学习活动主题之下,学生有选择地围绕主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其次,引导、组织学生探究问题。教师在学期开学之初即向学生介绍“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内容,阐释在课程中开展该活动宗旨意义,对如何展开“研究性教学”活动作了具体的安排,包括布置了本次学习活动的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操作过程、时间、奖惩规定、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的角色、责权、师生的交流途径、方式等。其后,在课程进行中,通过课堂讨论,课后电子邮件、网上交流的方式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持续的监督指导。例如:指导学生开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是什么”这一主题活动。首先,教师列出一些相关书目让学生阅读;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出心得,小组加以讨论;最后,学生自拟题目写一篇论文,通过网络与老师交流。

第三,对研究性教学进行考评。我们把总评成绩分解为两块:即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期末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期末成绩主要从研究性教学的情况出发,以学生讨论的概况、团队协作精神和论文的质量来进行考评。

二、开展“概论”课研究性教学活动的效果

由于“概论”课研究性教学具有教学形式和教学组织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活动实践性等特点,因此,开展“概论”课研究性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概论”课研究性教学以观念更新为先导。教育观念支配着教学行为,受传统教育思想及其教学模式的影响。[4]过去,“概论”课的课堂几乎是唱“独台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对于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一种塑造“继承性”人才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开展“概论”课研究性教学,要求该科教师必须树立现代的人才观,更新教育思想,彻底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育模式。为此,在“概论”课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应把知识的灌输过程变为有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同探索研究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合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理论的发展线索,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让学生亲身从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受到体验;从理论的推演过程中得到感悟;以至于对科学研究的方法有一个系统的训练。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还变得会学了。可谓一旦教师授之以渔,学生就会以渔得鱼。这种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的教学理念有益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培养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概论”课研究性教学以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为前提。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创新精神或想创新但没有创新能力,他再努力讲好课,也只能起到向学生传授前人所积累的知识的作用。由于他的努力,学生接受前人的知识的速度可能快一些,掌握前人知识的程度可能好一些,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启迪就显得不够或几乎没有,因而所培养的学生属于“继承性”的多,“创新性”的少,这样的人才是没有发展后劲的。然而,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在人才培养阶段让学生厚积,才有可能使他们今后在工作实践中薄发,创造出骄人的业绩。要学生厚积教师首先必须厚积,要学生创新教师必须首先创新。因此,教师应自觉地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型”学者转变为“传授知识与研究创新结合型”的学者。“概论”课研究性教学注重在教学中渗透有关理论和现实课题的开发和研究,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已知的知识去探究未知领域,寻求新的知识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它是开发和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开展“概论”课研究性教学,将“概论”课的课堂开放到现实的情境中,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养成主动探索的态度和积极创新的精神,锻炼和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性人才。

3.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随着经济转型的加速加快,教育改革进程的全面展开,学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对学生技能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不能直接实现技能培训,其效果的表现往往是隐性的,它对学生的“就业”意义显然难以同专业课去“比拼”。教育者对教学过程的把握不如对专业课那样集中、系统;对教学效果的检验不如专业课及时、直接;对教学环节的调控不如专业课那样灵活、多样,思想政治课程很难得到学生的真正重视,学生当然也就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概论”课研究性教学,变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探究问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空前提高,教学内容也变得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生活,这不仅符合大学生的需要,而且还能够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和兴趣,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概论”课研究性教学要求转变对知识的“单纯性”传授过程,同时也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知识的过程,学生在这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从多种渠道中筛选和处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对于复杂的研究性课题,需要学生们集思广益、集体探讨和研究,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三、“概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在开展“概论”课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思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知识学习与专题研究的统一问题

研究性教学主要的学习模式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以问题为起点,从专题出发,通过专题研究,构建意义,拓展对这一门课程知识的认识深度。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有明显的作用,但专题研究的性质是针对学科知识的某一方面某一问题做单项研究,对实现课程系统知识的学习帮助不大。因此,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整体认识和基本理解是开展“概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基础,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进行“概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前提,一旦学生缺乏对这一门知识的系统学习,很难有效展开并完成对该门知识深入的专题研究,“概论”课研究性教学很可能因此无法获得深度和意义而徒有其名。实践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学生抛开课程知识,简单堆积资料,没有理论支撑的专题研究的状况,从而使专题研究失去针对性和意义。就教师而言,也面临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系统知识的学习与专题研究如何在形式、内容、具体操作上实现统一的问题。教师如何有效的把系统知识的学习与专题研究有机统一起来是“概论”课研究性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今后教师所要探索的方向之一。

2.信息与知识的整合问题

互联网信息技术为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平台,催生了新型学习形式,突破了传统学习形式的某些局限, 但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给我们带来广泛、丰富信息的同时,也容易造成信息的泛滥,使学生迷失在巨大的信息海洋中,难于辨别方向。虽然获取信息和习得知识都是学习的过程和形式,但两者仍然是学习的两个层面,知识的习得是认识主体有选择地内化信息的过程,信息要转化为知识不仅基于信息本身,更依赖于认识主体业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学习能力机制,信息要经过学生有意识的反思,其意义才能建构,变成知识。学生如果缺乏反思能力机制,就会出现信息与知识之间的断裂,造成研究性学习停留于信息层面,失去研究性教学的意义。让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转变成自己的思想,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概论”课教师要使学生正确把握网络信息化条件下学习的规律和方式,建立起信息化环境中研究的正确态度、习惯和方法。

3.情境建构困难的问题

“概论”课研究性教学的特点之一是其体验性,强调学生亲历具体情境,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意义。情境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条件,是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兴趣的土壤和气候。“概论”课研究性教学需要创建的情境与具体的该学科课程相联系,根据该学科的特点进行设计和创设,没有统一的样式,但其基本原则是情境应是多样化、丰富的。但是,情境创建因条件不够显得单调,从而缺乏对学生足够的吸引力。这些问题都不仅是依赖教师个体就能解决的,需要社会、学校、学生、及教师等各方面的努力协调,才能为“概论”课研究性教学创造大气候、大环境,如何在物资条件、环境、制度等方面为“概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提供基础,成为教师之外的各方,特别是学校管理者要研究解决的主要方面。

4.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

“概论”课研究性教学是由任课教师指导学生确定“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题,教师开列书目让学生阅读,然后学生对研究性课题独立完成的。在此期间,学生需要参考大量的资料,但是学校的图书馆和资料室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而学生到书店买书或通过网络购买相关书籍,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学生的经济条件又是不允许的,再加上教学实践基地的缺乏,学生很难写出自己的真挚所感和质量较高的论文,这样,“概论”课研究性教学就会流于形式,这不仅需要学校等有关部门大力加强图书馆、资料室和教学基地的建设,而且还需要政府、社会等有关部门给与大力支持和帮助。

[1] 陈兴文,白日霞,李敏.开展研究性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2.

[2] 王萍.高校研究性教学的特征再认识[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6.

[3] 严启英.关注高校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国高等院校研究教学研究回瞻及展望[J].高教论坛,2009,3.

[4] 颜廷丽.高校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9,4.

G41

A

1008-7427(2011)05-0064-02

2011-03-17

作者系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马列部讲师。

猜你喜欢
概论研究性教师
最美教师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青铜器辨伪概论
教师如何说课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