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缘”看海峡两岸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近况*

2011-08-15 00:54陈加荣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海峡两岸道德教育福建

陈加荣

(泉州黎明职业大学,福建 泉州 362000)

从“五缘”看海峡两岸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近况*

陈加荣

(泉州黎明职业大学,福建 泉州 362000)

海峡两岸有着地缘、血缘、商缘、法缘、文缘的“五缘”优势,因此两岸的高职院校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关连之处,本文正是试图从这“五缘”出发,来进一步分析和阐述海峡两岸高职院校近二十年来在德育方面的异同,为我省的高职院校德育方面的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五缘;海峡两岸;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

一、引言

道德教育,无论在什么国家,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因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更有可能成长为投身道德行为,并能努力改善社会道德结构的人”。学校道德教育因之被世界各国学校列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当今世界风云变幻,随着各国经济、文化、科学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世界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验。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的教育”的国际研讨会,在讨论分析21世纪人类面临哪些挑战问题时,被列为第一位的是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会议提出21世纪人才规格的突出特征就是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这无疑对我们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下来我就将我省主要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情况与台湾高职院校德育的工作进行纵向与横向的对比,以期对我省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有所裨益。

二、省内主要高职院校德育概况

我省地处东南,与台湾一水相隔,因此在高职院校德育方面与台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省内主要的高职院校有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黎明职业大学、厦门理工学院、泉州理工职业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武夷山职业学院等。接下来笔者将从德育教育目标、德育教育内容以及德育教育方式等几个方面来对我省的主要高职院校的德育概况作一个总体的阐述。

1.道德教育目标

我国高校的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省内主要高职院校在德育的教育目标上,能够始终坚持党中央和相关教育部门的指导和要求,并有创造性地加以丰富和深化。其实,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省各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效果是显著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推动下,福建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并为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技能型的“银领”人才。

2.道德教育内容

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制观教育五个方面。

(1)世界观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二是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2)政治观教育:高职院校政治观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坚定的政治立场。内容包括: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二是形势政策教育;三是爱国主义教育。

(3)人生观教育:高职院校进行人生观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认清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树立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正确评价人生价值,科学对待人生环境,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4)道德观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集体主义教育;二是热爱劳动教育;三是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

(5)法制观教育:高职院校通过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了解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培养和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从我省各高职院校近二十年来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情况来看,是能够完全坚持和按照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内容来进行教育的。省内各高职院校在省教育工委的统一部署下,既能坚持按照部署来开展工作,在德育方面也能够有创见性地开展一些创新活动。

3.道德教育方式

在我国主要有两种德育方式,一是教师施教法:中国学校的德育,批判地继承了古代传统的德育方法理论,分析地择取了国外学校德育方法的有效经验,创立了一套逻辑较为严密、内容较为丰富的方法体系。二是学生思想品德测评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总体印象测评法、等第测评法、积分测评法和评语鉴定法。

在坚持道德教育的方式上,省内各高职院校总体上都能做到坚持上述两种教育方式,并且有所创新,开创性地开展工作。尤其是省内一些重点高职院校,在德育方式上,既能推陈,也能出新,德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三、台湾高职院校德育状况

台湾早期的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很小,随着经济及社会发展,台湾才慢慢意识到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台湾创造经济奇迹的主要原因之一。台湾的职业技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体制已经完备。20世纪70年代,台湾当局开始谋求构建“纵向通达、自成系统”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台湾的高职教育在90年代开始了升级、调整:把部分技术学院改制为科技大学;让普通大学附设二技等。专科学校毕业生可继续进修二技或者转入一般大学学习;技术学院可设置研究所;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均可附设专科部等。至此,台湾已建立了各类型、各层次的高职院校,各技职院校提供学生的机会也是多元而有弹性的。

1998年,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了《“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总纲》,标志着台湾地区的课程改革正式启动。随后在2004年和2005年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又相继颁布了《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暂行纲要》以及高职教育课程相关文件。这样,台湾地区学校的道德教育机制就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台湾地区的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着眼于世界进步发展的潮流,立足于学生素质的提升,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经验为重心制订新的课程目标,重视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中,道德教育作为独立科目的体系被彻底打破,各科目之间进行新的排列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学习领域。在“统整”思想的指导下,“国民教育”阶段的道德、历史、地理、公民等教育内容一起融入到社会学习领域中。

道德教育就这样在知识统整和学科交叉的背景下被分散到各个学习领域,渗透到各门课程之中。“国民教育”阶段的道德教育尤为明显,即使是集中直接体现道德教育的社会学习领域,道德教育的内容也是散见于各个相关的主题中。高职教育阶段的道德教育虽然没有像“国民教育”阶段那样支离破碎,但也表现出一定的离散性,道德教育的内容在不同科目的各个相关单元中都有所体现。

四、海峡两岸高职院校德育比较

当前,我省高职院校实施的道德教育,主要还是以道德知识的系统教授居多,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培养不够重视,实效性不高,甚至部分学校对德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改变这种空洞说教的根本方法就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体验主动参与到道德教育中去。而台湾地区高职院校新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转变过去道德教育注重道德知识传授的状况,而强调学生适应当代价值多元特点的道德判断力、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道德能力的发展不能游离于实际生活之外,因而道德教育的目标被融入到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价值体系之中。因此虽然海峡两岸高职院校在德育教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的。接下来我将从地缘、血缘、商缘、法缘、文缘等五个方面来进行对比,以求同存异。

1.从地缘看德育:一水相望,一衣带水

福建和台湾仅隔一湾海峡,一水相望,一衣带水,因此在地缘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据地质考古发现,一水相隔的闽台两岸在远古时期同属闽台半岛华夏古陆的一部分,台湾岛和福建沿海岛屿连为一体,构成广阔的大陆架平原。在久远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的一次地壳运动,才让本来合为一体的闽台两地沿温州至诏安一线产生断层,彼时的较低谷地成为以后台湾海峡的雏形。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台湾与福建才被一湾海峡相隔至今。

地理位置上的如此接近让两岸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上存在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如在90年代以前,两岸同样坚持的是关于“德、智、体、美、劳(台湾称为群)”的教育模式,同样把德育放在第一位,只是台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行新课改后才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开始立足于学生素质的提升,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经验为重心的德育课程体系。

2.从血缘看德育:同根同祖,血浓于水

从血缘上来看,上世纪70年代,台湾发现了岛内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存台南左镇人骨化石。但台湾最早人类源出何处仍是两岸考古专家的最大疑问。随着福建上世纪90年代三明岩前旧石器遗址以及距今1万年前的“东山人”和“清流人”的考古发现,才将谜底逐渐揭开。两岸的专家学者研究发现,其基本类型和制作技术与祖国大陆南方地区极为相似。“左镇人”、“清流人”就是跨过如今已沉降于万顷波涛中的“东山陆桥”从福建到台湾的,我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是他们的祖先。1926年,日据当局对台湾汉族祖籍地进行调查,台湾在籍汉人达3 751 600人,其中祖籍地为福建省者3 116 400人,占人口总数的83.1%。从福建省籍移民的具体府县看,泉州府籍1 681 400人,占总人口数的44.8%;漳州府籍1 319 500人,占总人口数的 35.2%,汀州府籍42 500人,占总人口数的1.1%;其他福州府籍、永春州籍、龙岩州籍和兴化府籍则各占总人口数的0.7%、0.6%、0.4%和0.25%。由此可见,由福建移居台湾的民众占台湾人的十之七八,两岸血缘关系可见一斑。

两岸血缘上的如此亲近,必然使得两岸教育界在教育的思路以及德育的方式方法上存在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因为台湾移民大部分来自福建的泉州、漳州等地,则其必然在思维方式、行事准则等方面有很多的共通之处,正所谓同根同源。

3.从商缘看德育:闽商台商,本出一家

第三,从商缘上来看。商、周时期,闽、台两地的人员交流和生产技术推广就有所加强,输入台湾的青铜工具和青铜武器,提高了当地的生产能力。汉晋隋唐时期,福建与台湾之间经济往来日益频繁,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宋、元时代,台湾在行政上开始归属福建辖区,闽台经济交流更趋频繁,商业贸易往来日渐繁荣。明、清两朝,福建向台湾的移民经久不衰,两地的生产技术、农业品种交流及商业贸易往来急剧增长。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康熙王朝统一台湾,都进一步强化了海峡两岸的经济往来。

两岸的商业往来正如同两岸的历史文化往来一样的悠久绵长,而商业上的互通有无也使两岸在教育方面得到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在两岸的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上,海峡两岸的同胞们也能够像商业往来一样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积极探索一些先进的德育教育理念,促进了两岸学子的道德素养。

4.从法缘看德育:法虽不同,殊途同归

第四,从法缘上来讲。南宋时期澎湖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元代在澎湖和台湾地区设置“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这是中央政权对台湾实施行政管辖的最早记载。台湾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明朝后期。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单独建省之前,一直都是作为一个府受福建管辖,因此历史上就有了“九闽”之称。“乾隆圣旨匾”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即使是台湾建省之后,仍称作“福建台湾省”。

台湾自古以来就一直受我国中央政府的辖制,无论在地理上还是在文化、经济、法制上,一直都跟大陆是同根同祖,一脉相承的。尤其是在清政府时期才建立了台湾行省,但仍然与祖国大陆、与福建省有着血浓于水的联系,彼时在台湾所盛行的法律也是在清政府统治下的大清律例。法制上的紧密联系,使两岸在关系到两岸学子品德素质教育的德育相关法律上,必然也是同出其源。尽管台湾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新课改后,已经基本上不再提“道德教育”四个字,所施行的德育教育法制也已经开始不尽相同,但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思想和大陆(福建省)还是一致的。

5.从文缘看德育:一脉相承,各放异彩

从文缘上来说。福建人移民台湾,大多是以姓氏宗族聚族而居,或是以同府同县同乡聚居一处,建立“血缘聚落”和“同乡聚落”,因此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家乡祖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不仅使泉州、漳州的闽南话成了台湾的主要方言,而且至今在台湾流行的南音、梨园戏、布袋戏、东鼓戏、芗剧、闽剧等莫不来自福建。台湾同胞信奉的神祗,如妈祖、保生大帝、开漳圣王、清水祖师、临水娘娘等皆是福建传说中的人物。

我们一直都在说海峡两岸同根同祖,一脉相承,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文化历史根源上。海峡两岸同胞语言相通,信仰相通,甚至连很多民间信仰习俗都是一样的。比如说每年金门岛的拜米龟习俗,是海峡两岸的同胞们一个很重要的传统习俗。两岸的文化根源联系还有很多方面,诸如文化背景、文学交流、文化传承、人文学术等等,但本文重点不在于此,故不予累述。从文化根源上来看两岸高职院校的德育,其情相近,其理相通,海峡两岸高职院校在德育的基础——德育内容上是存在着诸多相通之处的。但是由于台湾的新课改更新了很多关于高职院校德育的内容,所以近二十年来,台湾在德育的教育目标、教育方式以及德育内容的阐述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我省高职院校的德育相比,可以说是走上了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德育教育机制。

五、结论

综上所述,两岸的高职院校在德育的理论基础、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上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有着方方面面的相通之处,但从近二十年来的发展轨迹来说,海峡两岸高职院校的德育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当然这也与现时台湾特殊的政治历史背景是息息相关的。这个现状也给我们海峡两岸的德育工作者留下了很多的思考余地,希望通过这样的对比能对大家有所触动,有所启发,这样本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G711

A

1006-5342(2011)10-0102-03

2011-08-13

猜你喜欢
海峡两岸道德教育福建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海峡两岸
福建医改新在哪?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