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晓芬
辽宁宽甸中心医院骨外科 宽甸 118200
疼痛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一个问题,它既严重干扰术后患者机体的生理功能和内环境的稳定,还可以影响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降低术后恢复的信心。我院近年来应用镇痛泵在临床上取得较满意镇痛效果,使其成为患者术后镇痛的主要方法。但在缓解疼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并发症,现将我院 176例骨科患者应用镇痛泵的观察及护理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 2006-03~2010-08使用镇痛泵进行镇痛的骨科患者 176例,男 106例,女 70例;年龄 17~78岁,平均 45岁。其中髋关节置换 25例,腰椎术后 18例,上肢术后 60例,下肢术后 73例。
1.2 方法 176例术后患者采用硬膜外镇痛或静脉镇痛,由麻醉师完成整个药物配置、镇痛安装及拔除等,药泵以2mL/h速度匀速给药,持续 48 h拔除。
1.2.1 密切观察:①术前宣教:术前向病人介绍镇痛泵的使用方法、作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帮助患者做好应有的思想准备,消除关于术后疼痛的顾虑。②术后观察:术后观察镇痛泵的接头是否脱落,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协助患者翻身时不要牵拉,防止管道脱落。局部每天更换无菌敷料。③生命体征监测:镇痛药有较强的镇静作用,使用后患者易出现嗜睡,应加强巡视。如患者出现嗜睡,表情淡漠,呼吸减慢,血氧饱和度下降,应立即报告麻醉医师,停止使用或减慢流速,及给予相应处理;由于镇痛药物对呼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故须加强对患者术后 6h内的观察,注意呼吸频率,幅度,倾听患者主诉有无呼吸困难等。常规给予低流量吸氧 12~24h,对原有呼吸系统疾患的患者尤其要注意观察。患者术中失血加之硬膜外麻醉药的降压作用,可使血压降低,因此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当血压较基础血压降低 20%时,应停止使用镇痛泵,并遵医嘱补充血容量,以维持血压稳定。因术中麻醉,大量及快速输血,输液等因素,术后患者可出现体温降低、寒战等,术后应定时测量体温,采取有效保暖措施,并预防烫伤。④对下肢感觉及血液循环的观察:因麻醉作用没有完全消退,患者感觉神经没有恢复,故术后 6~8 h往往出现下肢麻木,要及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恐慌情绪。骨科术后病人大多给予石膏外固定及加压包扎,必须严格观察患肢的加压包扎是否过紧,肢体的颜色,血运及有无肿胀等,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1.2.2 恶心呕吐的护理:发生恶心呕吐的患者,应使其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及时清理呕吐物,避免不良刺激,遵医嘱使用止吐药物,安抚病人情绪,必要时停用镇痛泵。
1.2.3 尿潴留的护理:一般发生在手术后 1~2 d内,手术前一般给予导尿并留置尿管,术后应用镇痛泵期间严密观察尿液的色、量、性状,并给予尿管护理。未留置尿管的患者如果不能自行排尿,可先采取热敷,按摩膀胱区,听流水声等方法促使排尿,若无效则给予导尿。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给予膀胱冲洗,每天更换尿袋并进行会阴护理两次,定期夹闭尿管,以训练膀胱功能。
1.2.4 腹胀便秘的护理:因镇痛药物的应用,患者的肠蠕动减慢,胃排空延迟,因而易产生腹胀,便秘。术后应向患者宣教早期活动的必要性,并给予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便秘患者给予缓泻剂等对症治疗。
全组病例疼痛均有效得到控制,睡眠良好,术后恢复顺利。发生不良反应 16例,其中恶心呕吐 9例,尿潴留 5例,腹胀 2例,经采取适当治疗护理措施后,均有效缓解,镇痛效果良好。
术后镇痛效果不佳,患者惧怕疼痛而引起制动,可增加并发症的发生,不利于骨科患者术后康复[1]。通过对骨科术后患者使用镇痛泵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但必须加强巡视,尤其对呼吸和血压的观察及对恶心呕吐、尿潴留、腹胀的护理,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康复。
[1]徐同芬.老年人骨科手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护理问题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7,46(18):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