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宗明义外,寄托蕴涵多*
——《考城隍》释解

2011-08-15 00:54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城隍修文陈情表

岳 巍

(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开宗明义外,寄托蕴涵多*
——《考城隍》释解

岳 巍

(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考城隍》一文是《聊斋志异》的首篇,蒲松龄将它置于篇首有多种用意:第一,开宗明义,宣扬仁孝;第二,有所寄托,纪念叔父;第三,假借冥司,批判科举。蒲松龄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手段方面对前人多有继承创新,通过对《考城隍》的释解可以看出蒲松龄放言常有用意,为文多有寄托。

《聊斋志异》;《考城隍》;释解

不论是在手稿本中,还是在其它各种版本中,《考城隍》都是《聊斋志异》的首篇。但明伦的批语是:“一部大文章,以此开宗明义”。《考城隍》一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它作为开宗明义第一篇,寓意深广,寄托良深,蒲松龄把它置于篇首至少有以下三点用意:第一,开宗明义,宣扬仁孝;第二,有所寄托,纪念叔父;第三,假借冥司,批判科举。从《考城隍》可以看出蒲松龄对相关的文化内容十分了解,他在思想内容上融入自己的寄托,在表达手段上施展了自己的才华,模仿前人如同己出,化用典故不着痕迹,足见他“精研训典”之功力,“齿上飞花”之才情。

一、人生百行孝为先,明义开宗第一篇——开宗明义,宣扬仁孝

《考城隍》作为《聊斋志异》的第一篇,评点家和研究者从内容宗旨方面考虑的比较多,唐梦赉在为《聊斋志异》所作的序言中称“其论断大意,皆本于赏善罚淫与安义命之旨,足以开物以成务”,《考城隍》作为首篇,从内容方面看十分符合这一评价,其中“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一句倍受关注,但明伦的批语是:“有心为善四句,自揭立言之本旨,即以明造物赏罚之大公。”[1](P2)赵伯陶认为:“《聊斋》推本仁孝,以《考城隍》为首篇,开宗明义,或有深意,而一篇宗旨,尤在‘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十六字中。”[2]

《考城隍》一文首先强调“仁孝”,已是研究者的共识,因为“仁”是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而仁之根本,首在“孝弟”,儒家认为“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父母不在了,善事祖父母则更孝,《陈情表》的作者李密即是如此,从《考城隍》一文来看,蒲松龄对《陈情表》有所借鉴,所以《详注聊斋志异图咏》给《考城隍》一篇的题诗是:“人生百行孝为先,明义开宗第一篇。泣涕陈情予假日,欢承萱草喜延年。”表明《陈情表》对蒲松龄有所影响。

李密因孝打动了晋武帝,晋武帝容许他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而《考城隍》中的主人公也是因为有“仁孝之心”而“给假九年”。李密在《陈情表》中说: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而《考城隍》中写到:

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何敢多辞?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

两文都用到“宠命”一词,一说“岂敢盘桓”,一说“何敢多辞”;一说“以终余年”,一说“终其天年”,在遣词造句上也十分相似。

二、几人读书能明眼,解道聊斋用情处——有所寄托,纪念叔父

从《考城隍》的情节内容来看,虽然主人公是宋焘,但其中所记之事与蒲松龄叔父蒲柷的事迹有关,主要理由有二:

其一,关羽在考试时做考官。《考城隍》所记的是一个梦,文章叙述的是主人公在病中梦见被差役唤去参加关公等主持的考试,其中写道:

移时入府廨,宫室壮丽,上坐十余官,都不知何人,惟关壮缪可识。

这一句十分重要,因为蒲松龄在《蒲氏族谱》中提到他的叔父蒲柷时写道:

生平敬关圣,绘像礼拜焉。会谢迁之党岳正堂等,合众来寇,是夜梦关圣召为官,天明率众御寇,遂罹于难。

《蒲氏族谱》中用“关圣”,而《考城隍》中用“关壮缪”,亦有用意:关羽有很多称呼,而“壮缪”之称则独显其武功,这与蒲柷的事迹也很吻合,谥法认为“武而不遂、死于原野曰壮,外与实乖曰缪”。[3](P107)另外,蒲松龄在文中引用的两个《诗经》中的词语“镂膺”和“朱幩”似乎也有用意:“镂膺”语出《诗经·秦风·小戎》:“虎韔镂膺,交韔二弓。”“朱幩”语出《诗经·卫风·硕人》:“四牡有骄,朱幩镳镳。”蒲松龄如此描写不仅是为了渲染场面,而且强调主人公的文武全才,因为“镂膺”的意思是在用虎皮做的弓囊上面雕刻镂金,暗含带有武器之义。

其二,城隍乃古代神话传说中守护城池之神。《考城隍》中写道:召公上,谕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职”,城隍是守卫城池的神,而蒲柷是“率众御寇,遂罹于难”的,《考城隍》中考试选拔的之所以是城隍之职而不是别的什么职位,蒲松龄显然有所考虑,是想纪念因保卫家园而遇难的叔父。俄罗斯科学院李福清院士认为蒲松龄把《考城隍》置于篇首并以“有自记小传,惜乱后无存,此其略耳。”一句作结是很有特点的,“通过这段文字使人明白,蒲松龄的作品并非主人公的真正生平传记。”[4](P116)

从《考城隍》记述的内容来看,和宋焘一起赴试的还有长山的张生,张生很可能是守卫长山而罹难的英雄,因此也有资格参加选拔城隍的考试,并且代替宋焘“摄篆九年”。当宋焘因为奉养老母不能赴任时,关圣让张秀才代替,也就是说张生的水平仅次于宋公,其应试城隍的文章水平如何,文中没有提到,但两人临别时,张生以诗赠别,诗中“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一句足以表明其文采,蒲松龄一方面说“以诗赠别,都忘其词”,一方面又强调大有深意的诗句——“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显然有其用意,此句足以表明张生的水平,同时也表现了蒲松龄生活层面的趣味和人格精神。

刘鹗诗云:“几人读书能明眼,解道聊斋用情处”,此言不虚,蒲松龄深谙“文人曲笔,无往不曲,直则少情,曲则有味”,《聊斋志异》的不少篇什都寓意颇深,用意良苦,非明眼用心不能解道。

三、人生大半不称意,放言岂必皆游戏——假借冥司,批判科举

借助《考城隍》一文,蒲松龄还批判了科举制度,研究者对此多有揭示。于天池等在《一部大文章以此开宗明义》一文中认为《考城隍》体现了蒲松龄对于科举制度的态度;蔡相宗等认为“蒲松龄对《考城隍》中考生及考官持完全肯定赞许的态度。蒲松龄越是对阴间考生及考官褒扬,则越发反衬出他对阳间黑暗科举的讽刺批判心理。”[5]

《考城隍》中的选拔考试完全以应试者的德才作为标准,反映了蒲松龄心中理想的人才选拔方式和他对阳世科举考试的期许,与《叶生》、《王子安》、《司文郎》、《贾奉雉》等篇比较可以看出,《考城隍》是蒲松龄早期的作品,他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温和曲折,说明他对科举考试还抱有希望。

从影响的角度来看,蒲松龄明显受到了明代瞿佑所撰《剪灯新话》的影响。《〈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关于《考城隍》的编者注提到:《修文舍人传》写夏颜卒后在冥间为修文舍人,《泰山御史传》写宋珪卒后在冥间为泰山司宪御史:都是生前正直,死后在冥间任职,与《考城隍》的故事情节大致相同。[6](P2)比较而言,《考城隍》一文的写作受到《修文舍人传》的影响更大,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两者在行文上有相似之处。《修文舍人传》写到夏颜时说:

友人有与之契厚者,忽遇之于途,见颜驱高车,拥大盖,峨冠曳佩,如侯伯状,从者各执其物,呵殿而随护,风采扬扬,非复往日,投北而去。

蒲松龄用笔更加简洁凝练,他写道:

其岳家居城中西门内,忽见公镂膺朱幩,舆马甚众,登共堂,一拜而行。

第二,两文中都有作诗赠别的情节。《修文舍人传》写道:“凭栏观眺,口占律诗二章,吟赠友人曰:笑曰阑干扣玉壶,林鸦惊散渚禽呼。……旁人若问前程事,积善行仁是坦途。……”其中“旁人若问前程事,积善行仁是坦途”一句与《考城隍》的主旨也相扣合。蒲松龄则写道:秀才握手,送诸郊野,自言长山张某。以诗赠别,都忘其词,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之句。

蒲松龄在《同毕怡庵绰然堂谈狐》一诗中说:“人生大半不称意,放言岂必皆游戏”,他创作了那么多的名篇佳什,放言有用意,有寄托,决不是在游戏,而是在曲笔写实,抒发孤愤,通过《聊斋志异》的首篇《考城隍》我们足以发现这一点。

[1]聂石樵.诗经新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0.239.

[2][清]蒲松龄.聊斋志异[M].济南:齐鲁书社,1997.

[3]赵伯陶.读《聊斋》札记——概说与《考城隍》等三篇[J].蒲松龄研究,1995,(2).

[4]金性尧.三国谈心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蔡相宗,吉立田.论《考城隍》本文层次的典型特征[J].蒲松龄研究,2005,(3).

[6]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7]Б.Л.Рифтин.Новеллы Пу Сун - лина(Ляо Чжая)в переводах академика В.М.Алексеева.Составитель Н.И. Никулин.Восточная классика в русских переводах[C].издательская фирма Восточ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РАН,2008 г.

I207.419

A

1006-5342(2011)01-0042-02

2011-01-10

济南大学博士基金项目《聊斋志异》俄译研究——兼与英译对比(B081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城隍修文陈情表
两个城隍
城隍庙的来历
城隍庙的来历
双赢的智慧——《陈情表》个性解读
丰收的秋天
禁戏下行与“以神为戏”之民间事象——以清代城隍演剧为例
狼心叵测
吴修文:跑步让我获重生
《陈情表》新读
论《陈情表》的“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