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辛弃疾词作的忠君思想

2011-08-15 00:42曾纪军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忠君君王辛弃疾

曾纪军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中文教研室,海南海口 570208)

浅谈辛弃疾词作的忠君思想

曾纪军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中文教研室,海南海口 570208)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诗词创作的主导倾向,使其诗词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其政治思想中“民为国本的仁政思想,抑制豪强的法制思想,节用宽民的理财思想”亦具有先进性和积极意义。遗憾的是,忠君观念却成为极大消极因素,阻碍了他复国理想的实现。

辛弃疾 ;忠君思想;消极因素

辛弃疾生活在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年代。特殊的成长环境,不一般的生活经历,使得辛弃疾有着一般文人难得的冲天豪气。他怀着收复中原的愿望,先后向朝廷上《美芹十论》和《九义》,论述抗金大计,提出恢复失地的建议,但未得到采纳①浅谈辛弃疾的爱国思想.达更尕吉.《文学教育》(上)2008年06期.。而他的忠君思想,成为阻碍和羁绊,使他的抱负和梦想只能在文学创作中加以表现。

一 忠君思想在辛弃疾词作中的表现

忠君思想是中国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痼疾。中国文人对“君王”的依恋,大概也是自孔子开始。“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事君尽礼”,“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君君臣臣”,“学而优则仕”。“事君”思想是孔子反复陈述的观点,也是极受统治者欢迎并不断强化读书人应该遵守的“人生准则”,在深受儒家文化洗礼和影响的后世读书人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读书人“克己复礼”,“以天下为己任”,但自己却并不拥有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读书人只有借助君王手中权力,才能实现治国安邦的人生理想,从而体现其人生价值。

然而不幸的是,无论是治世,还是乱世,没有哪一位中国文人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中国文人在郁闷不堪之中,对“君王”的情感态度便会因“爱恋”而转生“怨恨”。但是他们这些“怨君”情绪,不过是“恋君”情绪发展到极点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骨子里渗透的,依旧是“恋君”。

尽管辛弃疾还没有能力解决“君”和“民”之间的对立矛盾,但是他在自己辛酸、沉痛的人生经历中,不得不思考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问题,并重新审视儒家思想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因而在他的词中留下对儒家思想的一些极为矛盾的判断。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君王”的矛盾判断。辛弃疾对儒家思想中这一重要问题的矛盾判断,是以自己人生悲剧和民族悲剧为基础的,因而显得格外沉重,同时也为后人对儒家思想及中国文人命运、思想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诗词。辛弃疾词中的“恋君”也好,“怨君”也好,都不是因个人前途、利益而生,“且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与天下智勇之士之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九议·其一》)其中包含着的,是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意识。他的“怨”,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哀怨”,而是“怨愤”,甚至是强烈的“愤恨”,对“君王”开始持一种否定态度。这在中国文人思想史上,可以说是一种十分难得的思想萌动。尽管辛弃疾的思想萌动不是有意识的,但是凭着一腔爱国热情,他的这种潜意识萌动也是必然的,是不容忽视的。也正是由于这种萌动不是有意识的,因而没能进一步表现出来,这也是他所处时代的特征。

二 辛弃疾忠君思想的特点

辛弃疾的忠君思想,虽然和儒家先贤圣人的主张一脉相承,但因为他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和成长经历的个别性,所以他的忠君就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对明君的渴望

在辛弃疾的怀古作品中,常常借典引出一些古人。大多数的怀古或用典之作纯系借古人之酒以浇胸中“块磊”。他缅怀上自大禹下至孙权、刘裕这些有志大一统的人物,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需要这样有雄才大略的明主英才。怀念古人是为了呼唤今人,是希冀有这样的英雄来“补天裂”①②浅谈辛弃疾的爱国思想.达更尕吉.《文学教育》(上)2008年06期.。

在《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一词中,辛弃疾写道:“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辛弃疾在简练的几笔中勾勒出他追念向往的世界,渴望、钦羡着能有大禹这样的明主来重整山河,解民于倒悬之苦。爱国与爱民应是一致的。《生查子》的“思量禹”,从宋王朝内部而言,词人祈求能有“鱼入渊、人居土”的“治”的局面。这样民心所归、人力汇聚、恢复中原、统一天下之势指日可待。

在辛词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词人所崇敬的古人大抵是“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的统一中国、像刘邦这样的人物。他赞赏“添爽气,动豪情,奇因六出”,协助刘邦成大业的陈平;他佩服和追念叱咤边庭英勇善战的李广;他崇拜扶持蜀汉鞠躬尽瘁的诸葛孔明……辛弃疾正是借这些古时的明君贤臣来寄寓他的爱国情怀的②。

(二)归罪于投降派

尽管辛弃疾对抗金事业充满激情,但其一再上书均无结果。辛弃疾并不因此对“君王”有所怀疑,而是归罪于投降派,希望君王能够远离投降派,不受他们蒙蔽:“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三)对主战派的态度

辛弃疾希望朝廷能够重用大批主战派官员,“欲乞丞相稍去薄书细务,为数十日之闲,舒写胸臆,延访豪杰,无问南北,择其识虚实兵势者十余人,置为枢密院属官,有大事则群议是正而后闻”。在死气沉沉的偏安局面之下,南宋统治集团对国家人民命运已麻木到不知痛痒的地步。他希望正义之声在当时整个朝廷得到宣扬,使人们思想觉醒起来,有抗敌的决心并抗战到底。

三 辛弃疾忠君思想成因

(一)特定的成长环境和生活方式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半壁江山已经为金人所占,辛弃疾从小就生活在金人统治下,亲眼见到并亲身经历沦陷区人民的苦难;辛弃疾的父亲辛文郁去世较早,他由祖父辛赞养大。因为祖父的教导,他自幼就有为民族复仇、收复失地的宏大志向。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破坏和议,举兵南侵,激起被统治区人民不满,纷纷起来反抗。二十二岁他就聚众两千,加入济南人耿京的抗金队伍。不久,耿京被叛徒谋害,辛弃疾怀抱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宏愿来到南方。很遗憾,他所处的时代,是南渡偏安后无所作为的南宋朝廷。在以高宗为首的整个统治集团“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笼罩下,他自然是空有一腔热血却无门报国。辛弃疾由“恋君”到“怨君”,终至于在忧愤中含“怨”而逝,走完了他生不逢时、充满悲剧的人生之旅。特殊的成长环境,不一般的生活经历,使得辛弃疾有着一般文人难得的冲天豪气。击退金兵、收复失地、忠君报国、维护国家和民族权益也就很自然成为他心中的宏伟愿望。

(二)辛弃疾的审美趣味和文学追求

辛弃疾无法实现“拥京兵十万”、“收拾旧山河”的壮志宏图,转而从文学上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精神。辛弃疾“以文为词”,擅长使事用典。他继承了东坡以诗为词的创新精神,使词与乐分离后,仍然能够内容充实,用来抒情、咏物、叙事、圆理。

《破阵子》是他的名篇之一,是寄给好友陈亮,抒发抗金壮志的。陈亮和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投降派打击?、迫害。辛弃疾隐居期间,陈亮曾到带湖访问辛弃疾,一对志同道合的战友促膝畅谈,共抒北伐壮志。之后,两人又作词唱和。他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虚实结合方法,驰骋壮志,抒写悲愤。词人将自己的爱国之心、忠君愤懑,都熔铸在这篇神采飞扬而又慷慨悲壮、沉郁顿挫的词章里。古人云:“诗言志”,好的诗词,常常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对君王的忠心、人民的苦乐安危联系在一起。

(三)辛弃疾的社会关系

南宋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侮实行屈辱妥协的典型,盘根错节的主降势力,昏聩无能的官僚始终左右朝政,推行屈膝投降政策。辛弃疾对南宋朝廷里麻木不仁的官僚权臣表现出极度轻蔑。他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表明了他封建忠君思想、个人名利观念、收复失地愿望、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总之,辛弃疾的词作与爱国和忠君相联系,充满悲愤之情;但他作为文人士大夫和爱国志士的一生,却注定了失败的命运。辛弃疾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但是他生不逢时,一腔热血、一身胆魄无从发挥。救国、报国理想终于随着岁月流逝化为泡影。他的一生,始终没有放弃为国家收复北方失地的理想,时时受报国无门苦痛的折磨。他感觉自己被朝廷疏远了,实现理想更加渺茫,于是就写下了一首首宣泄忧国情怀的作品。他的文学作品密切联系着他的事业和理想,将抗战救国作为词的重要主题,用词反映了时代精神。尽管辛弃疾爱国与忠君仍难能离析,但词中抒写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无情揭露和批判了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政策。因此,辛弃疾的词作,也就具有了震撼人心、影响后世的感人力量和艺术效果。

[1]邓广铭.辛稼轩诗文钞存[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76.

[2]邓广铭.稼轩词编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邓广铭.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4]锌更儒.辛弃疾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宋词鉴赏大全集》编委会.宋词鉴赏大全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6]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赵晓岚.金戈铁马辛弃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8]杨忠等.辛弃疾词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1.

[9]杨世锋.两宋春秋[M].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

The Thoughts of Loyalty to Monarch in Xin Qi- ji's Lyric Poetry

ZENG Ji-Jun
(Chinese Department,Hainan Radio& TV University,Haikou 570208,China)

The strong emotion of patriotism is the main tendency of Xin Qi- ji's poems and lyric verse ,which makes his works move readers.“The policy of benevolence,thoughts of legal system,thoughts of financial system"in his patriotism thoughts has positive meaning.But his thoughts of loyalty to monarch impeded his idea of saving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to come true.

Xin Qi-ji;Thoughts on loyal to monarch;Negative effect

I 207.23

A

1009-9743(2011)03-0038-03

2011-09-05

曾纪军(1969-),男,汉族,湖南武冈人。文艺学硕士。海南广播电视大学中文教研室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美学。

(责任编辑:李 欢)

猜你喜欢
忠君君王辛弃疾
魏晋时期忠君道德管窥——以《世说新语》为例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笑”谏君王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姜太公钓鱼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例析
浅谈高考数学中的审题要点
三视图解法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