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源元
(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约翰·凯奇音乐创作之我见
许源元
(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美国音乐大师约翰·凯奇,被认为是音乐界“怪才”,他以独特创作方式,为现代音乐开辟了一条崭新道路。以事实为依据,结合自身感悟,从音乐观念、作品创作等方面分析,达到深入了解这位乐坛“怪才”的目的。
约翰·凯奇;怪才;音乐创作
约翰·凯奇,自三十年代在美国先锋派音乐创作圈崭露头角开始,就一直颇具争议。作为先锋音乐精神诠释者,在先锋派阵营中具有突出地位,被誉为“作曲家、哲学家和音乐作家。他居于美国先锋派中心达数十年。他的作曲影响和美学思想已经影响到整个世界,尤其在二战以后,他对世界音乐所产生的冲击比20世纪任何一位美国作曲家都强烈”①《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1986年版第一卷第334页。。作为作曲家,他在音色、作曲方法等方面表现得与众不同,其作品具有前卫实验性;作为哲学家,他用独特音乐为人们打开新视野,改变传统观念中对音乐的理解;作为音乐作家,他将其理念渗入音乐各个领域,并影响深远。
约翰·凯奇的音乐创作观念,是在美国作曲家瓦雷士“音乐是有组织的声音”的想法基础上,进行最大程度推演而形成的,这对于他在音乐创作上革新有重要影响。纵观约翰·凯奇一生创作,我们可以看出其观念以“叛逆”为主线,表现于不同时期:三十年代,他在学习作曲伊始,就表现出对传统技法不适应,并创造性的提出了“节奏结构”理论,这也是他以后创作的主要技术依据之一;四十年代,他对东方印度哲学产生极大兴趣,并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艺术事业应以‘清醒和安静的心灵’为目的,无声也可以成为音乐新的看法”;五十年代,出于对东方哲学思想和《易经》的关注,他利用卜卦的自由方式进行创作,强调声音产生的偶然性,弱化作曲家作用;六十年代,他将音乐范围最大限度拓宽,通过在音乐厅中表现“生活”、取消乐音等方式,力求将“生活”和“艺术”相融合,以消解观众审美距离。
综上所述,不同时期约翰·凯奇在创作理念上都突显出开拓、创新和向传统挑战的特点,并将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和东方神秘主义思想完美结合,为二十世纪后期世界乐坛谱写出辉煌篇章。
约翰·凯奇的一生,大致经历了向传统反叛到极端反传统再到向传统回归的音乐创作历程。笔者认为,被人们所熟记的仍是独具实验性和开拓性的音乐风格和音乐作品,虽颇受争议,但影响极其广泛。
(一)偶然音乐
偶然音乐是指作曲家或演奏家在创作和演奏音乐过程中的作用被弱化,音乐的偶然性加强。它的出现是20世纪反传统的重要标志,约翰·凯奇作为偶然音乐代表人物,对此进行了许多探索。尽管人们褒贬不一,但如今已过近半个世纪,功过是非笔者不想过多赘述,在此仅谈几点个人看法:
1.约翰·凯奇的偶然音乐创作与20世纪整体社会背景密不可分。20世纪是一个思想自由的变革性时代,传统音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这一时期音乐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发展之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约翰·凯奇的偶然音乐创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2.约翰·凯奇的偶然音乐创作成就与其兼贯中西的哲学思想有关。假若他仅沉浸于本民族思想中不去探寻外族思想精华,或仅将东方哲学作为逃避现实、求得宁静方法,就很难真正领悟到其中真谛,创作出诸如《变化的音乐》《想象风景之四》等发人深省的作品,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两种不同音乐观、哲学观深深影响和推动这位音乐大师的创作活动。
3.约翰·凯奇的偶然音乐与观众主观活动相关。在很多人看来他的偶然音乐是为掩盖作曲家创造力贫乏。实际并非如此,凯奇创作这种音乐将观众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巧妙的把观众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创造,对于改变聆听方式和对音乐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早在几千年前,我国思想家老子就提出了“大音希声”的音乐审美观,深深影响了大洋彼岸的音乐怪才约翰·凯奇,并将其推向现代乐坛高峰,为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使我们为之喝彩。
(二)“预制钢琴”音乐
“预制钢琴”音乐是约翰·凯奇对音乐演奏方式上的积极探索,他将钢琴进行改装以表现打击乐演奏风格。相比传统音乐旋律概念,他更重视钢琴改装后的音乐效果,使他又一次走向传统音乐反端。有人质疑约翰·凯奇的“预制钢琴”音乐是模仿印度尼西亚加美兰乐队的演奏,笔者通过研读约翰·凯奇自序感觉他的创作目的,主要是表现不同文化特色,并非刻意模仿。约翰·凯奇于1939年创作出一部极具影响力的“预制钢琴”代表作品—《第一金属结构》。它由钢片、雪橇铃、铜钟、日本寺庙使用的大铜锣以及预制钢琴等乐器共同演奏,与六重奏打击乐相类似,并由16小节组成音乐主题,结构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约翰·凯奇称之为“微观—宏观”结构,此外四十年代的《酒神祭》《爱》《奏鸣曲与间奏曲》等作品亦属优秀之作,它们以独特艺术魅力影响着大批青年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和思路。约翰·凯奇大胆探索和创作音乐,使人们对世间存在的声音进行了再认识,又一次震动整个音乐界。
约翰·凯奇是现代音乐界一位传奇性人物。他以缜密思维和独特创作方式,为现代音乐开辟了一条崭新道路。他和他的作品常引来无数争论,有人赞扬他是天才音乐家,也有人说他是招摇撞骗的术士。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具有一定片面性。对于约翰·凯奇的全面认识,或许从他的作品中可见一二。以他的石破天惊之作《四分三十三秒》为例,作为无声钢琴作品的典范,其影响波及二十世纪整个艺术世界,但也被许多人视为极端“行为艺术”。笔者通过查阅该曲乐谱发现,约翰·凯奇在整个作品中共设计了两次“分割”,呈现出三个“休止”,即(I)休止——分割——(II)休止——分割——(III)休止,从而使作品在看似杂乱无章情况下具有高度逻辑思维,这种逻辑关系在许多传统音乐作品中也存在,但如果对某个概念按照不同定义去理解时,《四分三十三秒》又体现出不同于传统音乐作品的多样性。从音乐美学特性上来看,《四分三十三秒》虽然对以往音乐美学观念进行了一定革新,但仍旧未完全脱离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轨道,他以一种创新的音乐创作手法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审美意境,以无言魅力给予人们一切天籁之音无法比拟的震撼和触动。从音乐的本身来看,约翰·凯奇这首激进的“无声”音乐作品,竟然丝毫不变地挪用了和传统音乐共同的词语:“乐章”和曲式结构。
另外,指挥和演奏家精心排练和表演,也使得该作品与传统音乐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和20世纪多数音乐相同,《四分三十三秒》即使和传统音乐有极大距离,它虽因众多个体参与而使音乐主题包罗万象,但仍然保留了传统结构的躯壳。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约翰·凯奇并非是一位极端的现代音乐作曲家,即使是像《四分三十三秒》这样反传统作品,也保持着和传统音乐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用荒诞的创作行为诠释着惊人的音乐天赋,用自己哲学观点进行着许多探索性和实验性的创造。他的思想和创作以一种特殊方法刺激了音乐艺术发展。从某种程度来说,他是一个音乐时代开创者,但他也可能彻底毁灭音乐。约翰·凯奇独特的艺术创作也许可以影响世界音乐,却很难真正成为世界音乐主流,因为在多数人观念中,音乐始终是以音响为基础的艺术。约翰·凯奇所创造的抛弃音本体的音乐仅仅是音乐史上的偶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音乐。
仅就目前来看,音乐发展仍离不开音响,假若有一天他真变为存在于人们脑海中一个简单概念,或许音乐也将随之易名。正如冯长春先生在《从“大音希声”到<四分三十三秒>》一文中所言:“音乐毕竟是作为一门音响艺术而存在。音乐艺术发展将沿着这一性质不断走下去,决不会让‘无声之乐’成为主流,它最终是音乐长河中泛起的一朵让人听不到音响的浪花。”①《从“大音希声”到<4分33秒>》冯长春(《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一期)
[1]王珉.美国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英]约翰·斯坦利,谢力昕译.古典音乐—伟大作曲家及其代表作[J].济南:山东书报出版社,2004.
[3]余丹红.放耳听世界:约翰·凯奇传(第1版)[J].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蒋婉求.从凯奇的〈四分三十三秒〉看老庄哲学音乐观的时空穿透[J],艺术百家,2006(6)
My Opinion of John Milton John Cage’s Music Creation
XU Yuan-yuan
(Music College,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Regarded as the geek in the music,John Milton Cage,the musician of U.S.A,opens up a entirely new road for the modern music with his special creating mode.Based on the truth and combining the author’s own feeling and thinking,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music ideas and works creation of John.Cage for the purpose that provides some benefits to deeply learn about the musical geek.
John Milton Cage;Geek;Music create
J 605
A
1009-9743(2011)03-0054-03
2011-08-20
许源元(1990-),女,汉族,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
(责任编辑:李 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