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义保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构建农村干群和谐关系*
贾义保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农村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对构建农村干群和谐关系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本文在深入研究分析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农村干群和谐关系的对策:增强基层干部的政策宣讲能力,增进群众对干部的理解与支持;增强基层干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拉近群众与干部的心理距离;完善基层干部的任免机制,确保基层干部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建立健全干部激励机制,激发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热情。
农村;基层干部;干群和谐
农村基层干部生活在农民群众之中,是党和政府形象的化身,是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也是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农村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对构建农村干群和谐关系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分析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多措并举,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对于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构建农村干群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1]农村基层干部是国家庞大行政机器中的“神经末梢”,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在干群和谐关系构建中起主导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对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
农村基层干部是党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邓小平多次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重大飞跃。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有利于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促使他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与广大农民同呼吸共命运,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始终把以民为本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指针。
发展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所谓农业现代化,就是“运用现代科技、现代管理、合理开发、配置、使用要素资源,优化市场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3]致力于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是构建我国干群和谐关系的根本基础。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使农民富足,使农村繁荣,使农业走向现代化,我国要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目前伴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绝大多数农民开始走向富裕,但同时各种问题也应运而生。因此,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对于他们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积极主动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构建干群和谐关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生产发展”是中心,是实现其他要求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与水平;“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体现了精神文明、人居环境的双重要求;“管理民主”则体现的是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政治素质的要求。[4]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实现,必须依托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知识和生产劳动技能的广大农民。如果农民整体素质问题得不到解决,新农村建设就只能是空话,构建干群和谐关系也就丧失了主体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农民比较分散,综合素质普遍不高,这就需要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将先进的思想理念与科技知识传授给他们,才能带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是提升农民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
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5]推进新农村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干群和谐关系,都需要高素质的干部。一方面,具备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得力组织者。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组织开展“三农”工作,意味着农村基层干部应当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更新观念,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具备较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是引导农民致富的领路人。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提升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统筹城乡健康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需要具备较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因此,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是提升农村干部素质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他们为农村的改革、发展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新形势、新任务的目标要求仍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当前,农村基层干部文化水平整体偏低,大多为高中以下学历,具有涉农专业特长的科技型、管理型干部比重明显不足,而经验型、资历型的干部比重过大,特别是部分农村基层干部思想观念陈旧,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开拓创新精神,难于接受新生事物,缺少驾驭市场、把握发展机遇的眼光与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有些干部不注重学习与领会国家的现行方针政策,执行政策不自觉、不坚决;有些干部不能把上级的方针政策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无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些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将自己凌驾于群众、法律之上,无视民主集中制原则与村民委员会的议事规则,长期我行我素,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干群和谐关系的构建。
目前,部分农村地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不够重视,没有把其列入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才战略规划,缺乏干部队伍建设上的长远的治本措施和规划,重使用、轻培养,重调整、轻教育,抓一阵、松一阵等现象比较普遍。在选任机制上,主要表现为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政策的系统性、配套性和规范性不强,特别是对村干部的推荐、考察和选拔等环节不规范,“进”、“出”口不畅;在管理机制上,主要表现为现在乡镇党委的责任越来越大,权力越来越小,大中专毕业生、军转干部、下派干部“恋城不恋乡”现象突出,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此外,基层干部的管理机制上还缺乏有效的配套措施,干部“进”、“管”、“出”严重脱节,阻碍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培训是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但在一些地方部分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缺位现象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部分乡镇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工作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对于上级统一安排的教育培训,普遍存在着敷衍应付现象;其次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实效性,常常是理论灌输过多,现代实用技能与先进的管理知识太少,达不到系统掌握知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普遍存在着厌学心理;再次是培训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受培训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基础条件落后,教学设施不健全,缺乏真正懂农业、熟悉农村经济管理的双师型教师,教育培训活动难以有效开展,部分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缺位现象突出。
科学完善的激励监督机制是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与生活条件比较差,政治地位不高,经济待遇偏低,基层工作难度大,养老就医等社会保障方面客观上存在的问题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稳定和作用的发挥;同时,部分乡镇对村干部的管理不力,监督不严,平时只注重布置工作,轻视对基层干部的考核激励与有效监督,干多干少与干好干坏一个样,部分基层干部碰到困难绕道走,基层干部的积极性难以有效发挥;此外,部分基层干部权力过于集中,民主集中制流于形式,村委会内部没有形成有效约束机制,造成极少数人借机独断专行、暗箱操作、村务公开无法正常进行的状况,极易导致腐败,滋生犯罪。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6]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多措并举,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对于构建农村干群和谐关系,维护农村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农村基层工作虽头绪繁多,错综复杂,但究其根本,都是围绕如何贯彻执行好党和政府的各顶方针政策,基层干部要想顺利开展工作,获得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必须增强其政策宣讲能力。首先要有准确理解上级政策的水平,在制定具体的措施与宣传发动时,才能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体现上级政策的精神,实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有机结合。其次,基层干部应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切实解决政策棚架的问题,一方面,对在实际工作中遭到群众的强烈反对,严重影响干群关系的“土政策”坚决予以纠正;另一方面,将上级与当地的惠农政策送到千家万户,获取最广泛的支持。第三,要讲透道理,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由于上级的政策可能不是很具体,农民群众的素质参差不齐,乡镇将某些政策转化为某个决定与干部的特定行动时,一些群众可能一时想不通,乡镇干部只有将其中的道理讲透,群众才会理解并真心予以配合。
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农村社会矛盾无处不在,如家庭困难、夫妻口角、邻里纠纷等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要求基层干部进行处理。由于基层干部长期与群众生活在一起,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便利条件,基层干部只有明确责任意识和工作重点,不断增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游刃有余,拉近群众与干部的心理距离。首先,以更新观念为突破口,通过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对照典型找差距,开拓思路,切实提升农村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其次,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干部政策水平、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在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实践中增长才干;第三、引导基层干部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讲究领导艺术,善于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对弄虚作假、作风粗暴、无视群众利益的少数干部,应进行严肃地批评与处理。
农村基层干部的任免应能体现农民群众的意愿,任免程序要体现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确保基层干部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首先应拓宽基层干部的选人渠道,丰富基层干部的优质来源。目前,乡镇一级普遍存在着来源渠道狭窄,人员数量有限,年轻干部偏少的状况;村组级存在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部分年富力强的农民不愿在村里工作。为此,必须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吸引更多的年轻优秀人才在农村建功立业。对基层干部除通过录用公务员主渠道外,还应根据实际需要,从农村经济能人、大学毕业生中挑选培养,也可在外出务工青年中挑选培养,以扩充与优化基层干部资源。其次,应严格基层干部的录用程序,保证干部的上岗素质。要在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完善选举制度的同时,强化贯彻力度,使选举法落到实处,确保农民群众满意与信得过的同志当选。[7]第三,要健全基层干部的群众监督机制。监督权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民主权利,是防止“人民公仆”变成“人民主人”的最有效的手段。在健全民主与法制的基础上,将广大基层干部有效地置入人民的监督之中是非常重要的,要在深入宣传农民享有监督权与罢免权的基础上,按照人民的意愿正确行使。
当前,基层干部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干好干坏无所谓,特别是不少贫困地区的基层干部待遇较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离职补偿等无法落实到位,干部为人民服务的热情难以高涨或持久,阻滞了基层干群和谐关系的形成,因此,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基层干部的激励机制显得至关重要。首先,要建立健全对基层干部的科学管理与考评体系。一方面需进一步明晰基层干部具体的工作职责,引导其多做服务人民的事,多做化解突出矛盾、维护农村稳定的事;另一方面,对基层工作的考评要改变过去因事考核、因人考核、因利考核的方式,要扩大群众对基层干部的考评权,进一步推行基层民主,对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基层干部,给予奖赏激励。[8]其次,要把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有效结合,形成完善的激励保障机制。对于贫困地区的基层干部,上级财政部门应对村组干部制定统一基本工资标准,并统一支付,保障基层干部基础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同时,为增强基层干部的吸引力,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逐年增加村干部的各项待遇,并结合当地实际发放离职村干部的生活补助。此外,为提高基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为农村干部的发展进步提供平台,可对其实行绩效考评管理,并将其纳入职务晋升的重要条件,每年适量地从优秀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选拔一批国家公职人员,形成良好的激励氛围。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3]张金鑫,侯占平.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0,(2):6.
[4]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3.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6]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8-10-12..
[7]肖继军.新农村建设视阂中湖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新思考[J].中国商界,2009,(3):69.
[8]丁彬.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J].长白学刊,2010,(4):65.
F325.4
A
1006-5342(2011)05-0021-03
2011-03-21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批号:2010BKS003),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批号:B60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