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看翻译界定及逆向汉英语篇翻译策略

2011-08-15 00:54王晓农李晓平
关键词:连贯心智语篇

王晓农,李晓平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 264025)

从认知语言学看翻译界定及逆向汉英语篇翻译策略

王晓农,李晓平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 264025)

翻译;语篇;认知语言学;逆向汉英翻译;连贯

翻译本质上是个人或多人基于体验认知、多重互动和概念整合机制,理解原文化语境中语篇的意义和功能,并将其理解据特定的翻译目的用目的语语篇表达出来的过程、程序、产品。逆向汉英翻译者须充分考虑两种语言在语篇连贯表现上的异同,预测英语读者解读译文时具备的认知世界知识,贯彻句法翻译法并在内容、结构、文体等层面上实施相关、一致的补偿,以建构基于原文连贯的译文语篇连贯性,使读者建构译者期待的译文语篇认知世界。

近年来认知语篇研究已经成为认知语言学 (Cognitive L inguistics,下文简称 CL)五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1],已有一些学者将 CL的语篇理论作为元理论进行语篇翻译研究,如王斌 (2004),王寅 (2007),王红利 (2009)等。然而将 CL关于语篇分析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语篇翻译研究的报道尚不多见。翻译是以译者、作者、读者等认知主体参与的多重互动为基础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体验认知活动。与原文语篇和读者相比,译文语篇的连贯性生成与理解与目标读者的体验认知图式关系更加密切。本文首先根据CL的有关概念分析语篇翻译的界定,然后初步探讨逆向汉英语篇翻译的策略,主要涉及原文心智连贯解读、基于原文心智连贯的译文语篇连贯性生成和翻译补偿问题。

一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语篇翻译界定

翻译中存在着根本上以认知主体的体验认知为基础的一元与多元的辩证统一。Steiner(1975)认为,译者的每一次翻译行为,在一种意义上,是一种取消多样性,将不同的世界图景归于统一的努力,在另一种意义上,也是试图再创造出意义的形式,找到另一种可以替代的说法,并为之找到理由的努力;译者的技艺自身存在深刻的矛盾性:翻译是在准确模拟和恰当再创造的剧烈张力中进行的。[2]涉及不同语言的翻译活动是一种体验性认知活动,体验认知既使得不同语言间的互译成为可能,也使得这种互译存在着困难。原文语篇的生成、理解、译文语篇的生成等过程从根本上讲都是以体验认知、多重互动为基础的,翻译定义也应基于这种体验性本质。关于翻译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许多从微观到宏观、从规定性到描写性的翻译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界定翻译,突显了翻译活动的不同侧面。美国学者 Tymoczko(1998)认为翻译是一个“集束概念”,不同类型的翻译呈现家族相似性,没有一个翻译定义能提供充分必要条件,包括一切翻译现象。[3]难怪以色列学者 Toury(1980)认为翻译是在译入语系统中不论由于何种原因作为或者是被人们视为是翻译的所有译语语篇。[4]翻译始于作为文化背景一部分的语境中的语篇,语篇是作者意图的语言表达为译者所理解的结果,译者为另一种文化中的读者再建构一个语篇。[5]语篇是一个动态概念,具有认知性。从内容上讲,译者在翻译中处理的主要是意义,意义是体验基础上主客观互动的结果,也必须依赖体验基础上的主客观互动来理解、表达。译者将原文语篇置于自己的认知世界之中,运用推理和概念整合机制,才能理解原文和原作的意图和功能。原文表达仅具有某种意义的潜势,而只有当原文与译者兼读者的百科知识、认知结构、情景和语境进行动态多重互动及概念整合加工后才能产生完整的意义。译者也才能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和要求把这种理解尽可能全部或者有选择地用目的语表达出来。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在下文的讨论中使语篇翻译这个术语具有明确所指,笔者尝试将语篇翻译界定为:个人或多人基于体验认知、多重互动和概念整合运作机制,理解一种语言文化语境中的语篇的意义 (内容、结构、风格等)和功能,并将其理解根据特定的翻译目的用另一种语言的语篇表达出来的过程、程序、产品。这里的理解就是识解。语篇认知和翻译的认知基础的核心是读者心智上的建构的语篇连贯性表征,亦即认知世界中的语篇表征。语篇翻译中理解原文的过程和生成译文的过程也是以体验认知为基础、以概念整合为根本运作机制,在三个世界的互动中实现的,而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编码—解码过程。因此语篇翻译分析离不开对翻译中两种语言所涉及的三个世界,尤其是多重认知世界的分析。这一开放性界定也适用于具体语言对,如英汉语之间的互译,区别仅在于范畴类别和层次上的不同。

需要对这个界定略作说明。从事上述活动的“个人或多人”即为译者。“翻译”一语的无标记用法指从其他语言译入译者母语或习惯使用的语言,反之称为“逆向翻译”[4]。翻译包括译者从其他语言译入其习惯使用的语言或母语的翻译,也包括对译者而言的“逆向翻译”。“基于自身的体验认知”的“体验认知”主要指认知主体的宏观认知世界知识,也指翻译本身的体验性。多重互动指翻译中主体和语篇、主体和现实、主体和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把“概念整合”机制作为主要的支配认知主体意义建构运作的假设。原文语篇的意义主要体现于原文语篇的内容、结构、风格等,具体而言就是语篇的词语使用、句法结构、文体风格手法等方面,主要是语篇的内部关系,而“功能”主要指原文在原语文化系统中所起的各种作用,这里文化是一个重要因素,涉及原文作者、语篇叙述者、读者、使用者的态度、语篇所产生和存在的时空语境等因素。语篇内部关系给读者带来的联想使语篇与社会文化因素联系起来,因此语篇翻译译者必须要具备双文化能力,这是处理好跨文化交际的语篇翻译的重要条件之一。“语篇”一语意味着一个文本具有成为语篇的潜力,而语篇的实现要取决于文本的读者。翻译的关键程序在于语篇的理解与语篇的产出。如果说翻译研究首先是关于如何创建语篇的,在笔者看来,那么“创建语篇”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译者理解原文文本,在自己的心智中创建认知的语篇,二是译者用目的语创建译文语篇。译者解读原文语篇是一个首先假设原文是一个语篇而建构原文连贯性、验证其假设的过程。这种理解实际上就是“识解”,是译者基于自身的体验认知和原文语言形式互动的结果。译者在用目的语表达自己的理解、建构译文语篇时,受到翻译的特定目的或者具体的翻译要求的限制,还受译者所在的语言文化系统的翻译规范的制约。这个定义排除了纯粹的“机器翻译”,因为尽管机器的设计、制造及其相关软件从根本上讲也是以人的体验认知为基础的,但是机器本身并不具有人特有的经验结构和认知世界,不具有做出真正选择的能力,不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和人的翻译有本质区别。

二 为翻译的语篇理解的特点及其认知基础

一般而言,为了翻译的目的而进行的语篇阅读和其他阅读有所不同,要求读者通过逐句理解的途径获得对语篇的全面理解。[6]尽管译者用目的语表达自己对原文语篇的理解时对信息的处理具有选择性,但是对原文的理解应尽可能全面,这是为翻译的语篇理解的主要特点。CL的语篇认知世界理论为我们分析语篇的理解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语篇在认知功能上是个语义单位,具有语义连贯性,这是语篇生成和理解的基础,也是语篇分析的关键。语篇的语义内容和心智上的认知连贯是决定一组语句成为语篇的必要条件。构成语篇的一组语句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在认知上能保证激活的信息在心智上具有链接性,使语篇形成一个统一的认知世界,获得语篇连贯性。[7]因此应主要从深层的认知世界角度分析语篇表征下的心智连贯才能对语篇生成和理解做出合理解释。语篇的理解过程是一个假设语篇连贯性存在而寻找连贯性的过程。在这里,认知世界是一个重要的动态性概念。读者在理解语篇时,总是将其置于一定的认知世界中处理。沈家煊 (2008)区分出三个世界:物理世界、心理世界、语言世界。本文进一步区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8]对认知主体来说,它不断处于更新之中,在理解当下交谈或书面语篇时体现为心智空间,可分为宏观认知世界 (CW)和微观认知世界 (cw)。①前者相对于宏观客观世界而言,指认知主体在体验基础上经过认知加工形成的各种知识,内储于人们的心智之中,是客观世界和语言世界的中介;后者是相对于一个语篇的语言世界及其反映的部分客观世界而言的心智或心理世界。

CL在体验哲学和原形范畴理论基础上针对客观语义理论提出了认知模型理论。理想化认知模型 (ICM)指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是建立在许多认知模型之上的一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形结构,是一种具有格式塔性质的复杂认知模型。[8]ICM与客观世界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适应情况及种种等级关系。认知世界按普遍性、代表性和理想化程度分为 ICM和背景知识。二者的区分取决于许多因素,也会因人因地而异,界限模糊,两者间存在互动性。被一个社团较为普遍接受的背景知识就可成为具有普遍性、规律性、典型性的 ICM。背景知识则不一定有上述性质,指细则性具体知识,包括一些特定的内容,它们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是交际双方早已共知的,也可能是在当下交际中刚获知的,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可能处于动态中,不断充实、加强、调整乃至改变会话双方的背景知识和当下交际情况。同一语言社团成员的语言运用受经济性支配,因而语篇中存在大量缺省信息,他们在阅读、理解语篇时,主要依据语篇所提供的显性信息和自身的认知世界知识,结合语境,补充相关信息,通过关联和激活机制在上下文的概念成分之间发现照应关系,并着力寻求命题的发展线索,获得语用推理上的顺应性,运用ICM和背景知识建构出语篇意义的整体性,通过概念整合运作,在心智上建立一个连贯的、统一的微观认知世界,从而理解语篇。在遇到新语篇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冲突时,接受者会从相关的认知世界出发,通过同化和顺应解决认知冲突,最终达到更高状态的认知。翻译过程中译者预期要实现的是译文语篇语言世界下的微观认知世界与目标读者宏观认知世界能够实现统一,进而使目标读者能够获得译者所期待的译文认知,在其心智中建构统一的译文语篇微观认知世界。

三 逆向汉英语篇翻译策略分析

国内汉译英事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培养一大批熟悉英语语言文化,掌握英语基本功,能独立使用地道英语的汉译英翻译工作者。[10]英汉翻译中,逆向翻译指汉语为母语、英语为外语的译者进行的汉译英。英汉双向翻译范畴内,英汉语篇全译是典型翻译形式,而汉英语篇全译不符合上述第六个属性,需要译者更多有意识的翻译运作 (实践中常需英语为母语的人士帮助定稿)。下面基于前文分析,据 CL的相关理论探讨逆向汉英语篇全译 (Inverse Fu ll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IFTCE)策略。

1 心智连贯性与译文语篇建构

IFTCE可看作将汉语语篇心智连贯转化为基于相同心智连贯的英语语篇 (微观语言世界)的动态过程。译者首先是读者,但和一般读者不同,他对两种语言和文化有相当的了解,能够分析、理解所译语篇,把握语篇的心智连贯性基础及其连贯性表征。根据这种心智连贯联系,译者在生成英语译文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连贯表征差异,预测读者解读译文时的认知世界知识,使读者能在心智上建立一个对英译文语篇连贯统一的认知世界。IFTCE译者、英语读者、汉语语篇连贯表征、英语语篇连贯表征、心智连贯性之间的理想关系是,译者将原文置于自己的认知世界中解读,通过一系列心智运作,将原文还原为概念结构和语篇构造,获得语篇层面的心智连贯而理解原文,然后根据对英语目标读者ICM和背景知识系统的预测,进行汉语语篇构造引导下的概念结构和英语语法的整合,根据翻译目的选择英语表达,将汉语原文转化为英语语篇,对各自的目标读者而言,原文和译文下生成的心智连贯完全对应;英语读者解读译文后能获得译者所期待的心智连贯,双方的心智连贯达成统一。[11]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实际上是解构原文,还原其承载的交际事件的图式结构。译文表达是译者对汉语原文的识解和英语语言文化心智表征整合后生成的,这种整合是译者的经验思维的实时运作。[12]译者对于原文的解读与译文语言表征下的认知世界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原文和译文的语言连贯表征只能基本对应。汉语读者和英语读者之间ICM和背景知识必然存在不同[13]。因此双方解读语篇获得的心智连贯也存在一定距离,实际上英语读者获得的心智连贯只会接近译者所期待的心智连贯。虽然文化间绝对透明互译是不可能的,但通过基于原文连贯性和译语连贯实现手段的译文连贯性生成,并恰当补偿英语读者在 ICM和背景知识上的不足,就能使其认知世界和译文表达的认知世界尽可能统一起来而实现对译文语篇的认知而建构连贯性,对译文做出译者所期待的恰当认知解读。

2 翻译单位、翻译操作单位与翻译基本策略

从认知功能上看,IFTCE单位是语篇,而实际操作单位则是句子,句子和语篇在 IFTCE过程中是互动关系和分析—整合关系。这一点可用当前语篇空间理论 (Curren tD iscou rse Space;CDS)(Langacker,2001,转引自王寅,2007)进行分析。用于口语语篇动态分析的 CDS指一种心智空间,包括语篇中听说双方共同理解的成分和关系,是语篇流在特定时刻的一种交际基础。这一思路可应用于书面语篇的理解及翻译。假设原文语篇中的一个句子对应于一个 CDS视窗,一个语篇就是由这种连续不断的视窗构成。视窗随时空顺序进展而不断得到更新。一个语篇中若干视窗的顺序就对应着不断更新了的 CDS。语篇进展过程中主要包括三个视窗框架,一个是当前的认知框架,称为焦点框,处于正在被注意和更新的过程中,在心智中置于读者兼译者的宏观认知世界中,认知世界中的部分信息被激活,构成一个微观认知世界成分;另一个为正框,随着语篇的发展和时间推移,被处理过的焦点框信息成为已知信息进入记忆框架;第三个为负框,对应着待输入的 CDS,有待于更新。CDS更新主要基于句子。句子被选做对应视窗的典型单位。随语篇的发展,连续的句子将不断更新 CDS,在负框提供的信息基础上不断插入新增成分形成当前框的新信息,并不断被整合入记忆之中,这样语篇就不断向前发展。更新发生于不同的时段,对应于不同层次的结构和概念组织。语句进展时,每个句子都会提供一些新信息,帮助读者在心智中不断建构和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微观认知世界。

在 IFTCE中以句子为操作单位就意味着应贯彻以句法处理为中心的翻译方法 (Syntactic App roach;SA)这一基本策略。语义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句法以语义为基础,具有体验性,与认知能力、语义、词汇、交际功能等密不可分。IFTCE中英语句子的构建以语义认知、交际功能、文体修辞为基础,重点考虑句子内部成分的衔接和连贯并兼顾句子之间的衔接与连贯。由于英汉语句法上和标点符号使用上的不同,在句子层次上对汉语语篇进行重新切分有时是必要的,这样有利于更好的贯彻 SA。当句子进入 CDS内处理时,译者根据句子的语义分布、语用功能、美学修辞等因素分析句子信息点构成,确定信息点间逻辑层次关系,据此构建英语句子,恰当表达原文各方面 (主要是内容、结构和风格)意义。例如,SA模式中,典型多信息汉语句子的主要信息点用英语句子的主要句法结构承载,而次要信息点用次要句法结构承载,它们之间的语义逻辑关系及与主要信息的关系以通过句法关系而显现,关键词汇的处理也是在句子框架内进行的。[14]这样的处理有助于目标读者基于英语句法 ICM系统对译文进行认知解读,使其建构的微观认知世界和其宏观认知世界尽可能实现统一。

翻译补偿是 IFTCE基本策略的一部分。翻译补偿是译者为避免因原语和译语语言文化差异造成目标读者解读译文时发生信息缺失而不利于既定翻译目的实现,在译文语篇内部或外部对缺失信息进行恰当弥补,使目标读者的认知世界和译文表达的微观认知世界统一起来的过程。以认知为标准,翻译补偿涉及 ICM和背景知识相关补偿两类。然而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在 ICM和背景知识上的差异尚难以充分描写,本文权按空间标准分为译文内部补偿和外部补偿。前者指在译文内部的句、篇层面上的补偿;后者指在译文外部进行的补偿,包括对译文整体、作者等的注释、附录等,也包括对译文内某个词句段等所加的脚注或尾注。补偿具有系统性,不宜划入一般性翻译技巧,但也不等于“意译”。实施补偿可帮助读者基于其认知世界实现译文语篇认知,并可能获得新的背景知识而扩展自己的认知世界。补偿实施应坚持补偿相关原则和一致原则。相关原则要求补偿内容和形式与翻译功效、目的或功能的最大相关性,一致原则则要求补偿的系统性,以实现译文整体风格或功能的一致。译者在操作中应据自己的总体翻译策略对目标读者在 ICM和背景知识两个方面及目标读者的译文认知做出预测,在句、篇两级单位进行。句子层次补偿属于内部补偿,涉及内容、结构和风格三个层面。内容概念性补偿指译者通过增加以实词为主的表达或习惯性表达来充分传译原意,也包括在译文中对目标读者不熟悉的人地名、典故及政治、宗教、习俗等汉语历史文化知识作适当解释,帮助读者获得必要的背景知识。句法结构性补偿主要涉及 ICM性补偿,根据英语语表达习惯,增补句子必要成分,使译文符合英语句法结构,也涉及语法范畴转换而引起的补偿。汉英句法转换中典型意合型结构转换为形合型结构也属于 ICM补偿。文体修辞性补偿主要是出于译文文体修辞、逻辑、审美的考虑而进行的 ICM和背景信息补偿。语篇层次的补偿既有外部又有内部补偿,同样涉及 ICM和背景知识两方面。对整个句子或句内词语的文外注释属于语篇层次补偿。语篇内部补偿包括句间的换位、融合、分解等。内部补偿也包括在译文句子之间增加词语以加强句间衔接、语义连贯、行文逻辑,以及解释性或背景性句段。后一种补偿常见于涉及独特文化信息的 IFTCE。语篇层次补偿应以译者对目标读者的 ICM和背景知识预测为基础,追求译文语篇的整体风格和效果。

[1] 张辉杨波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应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528.

[2] Steiner,G.A fter Babel:A 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Oxford:OUP,1975:235.

[3] Tymoczko,M.Trajectoriesof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J].M eta,2005(4).

[4] Toury,G.In Search of a Theo ry of Translation[M].Td A viv:The Porter Institu te,1980.

[5] Snell2Hornby,M.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 roach[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

[6] Baker,M.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London:Routledge,1998:66.

[7] Hoey,M.Patternsof Lexis in Text[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24.

[8]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5652591.

[9] 沈家煊.三个世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6):4032408.

[10] 徐梅江.汉译英基本模式及发展趋势,2008,http://www.cctb.net/w jjg/w xbkycg/200408040002.htm.

[11] 王晓农.从认知语言学语篇观看汉译英语篇连贯性生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1):84287.

[12] 王斌翻译与概念整合[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13] 王红利语篇翻译的认知视角[J].外语教学,2009(2):1012 105.

[14] 王晓农.英语句型与汉英翻译2基于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探讨[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A Study of Tran sla tion Defin ition and Inverse Textua lC 2E Tran sla tion Stra tegy in Perspective of Cogn itive L ingu istics

WANG X iao2nong,L IX iao2p ing
(Schoolof Foreign Languages,Ludong University,Yantai Shandong 264025,China)

translation;text;Cognitive L inguistics;inverse C2E translation;coherence

Translation is essentially the p rocess,p rocedure o r p roduct of the translator’s transform ing the o riginal textualm ental coherence he hasobtained by comp rehending the original text to the textualworld in the target lan2 guage on the basisof his em bodied cognition andm u ltip le in teractions and th rough the concep tual b lend ingm echa2 nism.In inverse C2E textual translation,the translator should fully consider the common ground and difference in linguistic form s for coherence rep resent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p redicate the cognitiveworldw ithwhich the English readerw ill interp ret the English text,and app ly the syntactic app roach w ith relevant and consistent com pensation on the substance,structu re,and style levels in constructing adequate coherence in the target text,thus facilitating the English reader’s construction of the cognitiveworld of the English textas the translator expects.

H059

A

167322804(2011)032011320004

2010206209

本文是 2009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逆向汉英语篇翻译模式及应用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09CWXZ24)。

猜你喜欢
连贯心智语篇
塑造心智教师 构建心智课程 长春市朝阳区宽平小学校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