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德育经济价值的特征及表现形态*

2011-08-15 00:54胡玉辉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个体经济德育价值

胡玉辉,孙 丽

(1.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北 武汉 430415;2.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生物工程系,湖北 武汉 430415)

探析德育经济价值的特征及表现形态*

胡玉辉1,孙 丽2

(1.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北 武汉 430415;2.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生物工程系,湖北 武汉 430415)

德育既具有价值的事物所拥有的性质和特点,又具有其自身特有的属性及表现形态。通过对德育经济价值的特征和表现形态加以分析,有利于我们最大限度地理解德育经济价值的内涵,进一步开发和实现德育的经济价值。

德育经济价值;特征;表现形态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员工的科学文化技能、敬业精神、劳动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因此,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关注德育经济价值迫在眉睫。德育从本质上讲,是培养人的一项实践活动,培养出社会和个体所需要的有德性的人,因而它具有价值。在借鉴相关学者对德育经济价值诠释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德育经济价值的内涵是指德育劳动所创造的,能促进个人与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效应。

一、德育经济价值的特征

研究和把握德育经济价值的特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运用德育经济价值理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德育经济价值的特征有如下几点。

1.德育经济价值的客观性和阶级性

价值的客观性特征,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国学术界一般都肯定价值的客观性,即价值本身不依赖于任何主体的主观意识,并且独立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德育经济价值的客观性。

第一,德育经济价值客体的属性是客观的。马克思说:“一物之所以是使用价值,因而对人来说是财富的要素,正是由于它本身的属性。”[1]作为德育经济价值客体的内容、方法、环境等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第二,德育经济价值主体的需要是客观的。德育经济价值主体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个人和社会。虽然“主体固然有主观因素,但主体作为一个系统是由生理要素、心理要素、社会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个主体作为系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存在,是客观的。”[2](P181)在此基础上,主体的需要也要受个人生理、心理要素的制约,受社会实践的制约,是客观的。

第三,德育经济价值的存在是不以主体的意识为转移的。德育经济价值中客体的属性,主体的需要都是客观的,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也是客观的。德育经济价值作为一种关系范畴,存在于德育经济价值主体与客体的互相作用中,随着实践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

自阶级形成和国家产生以来,德育作为人类实践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征。那么德育经济价值是否也有阶级性呢?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由于德育经济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直接反映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无产阶级政党公开声明它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解放服务的。因而,社会主义的德育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和全人类根本利益的要求。

因此,我们在分析德育经济价值的特征时,坚持客观性和阶级性的原则,使德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为党的奋斗目标服务。

2.德育经济价值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价值具有社会性,是一种社会现象,德育经济价值亦是如此。无论是德育经济价值的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的关系都带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这也就是说社会是人类个体的有机组合,个体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德育经济价值主体的需要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次,作为德育经济价值客体——德育的内容、方法等也离不开社会性的制约。德育不是脱离现实的空洞说教,它所传播社会价值准则、政治规范是被纳入到社会改造活动范围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再次,德育经济价值主要是德育劳动所创造的,对个人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满足。这种需要无论精神上的渴求,或物质上切实的满足,都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和不断发展的社会性需要。因此,我们要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考察德育经济价值的主客体关系,促使德育培养和塑造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代又一代新人。

德育经济价值的社会性决定其历史性。社会是历史的横断面,历史是社会的纵向联系,“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4]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德育在每一具体历史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经济价值。

首先,德育经济价值主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需要、利益、情感、意志、知识和能力等都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注入新的内容。其次,德育经济价值客体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在特定历史时代有着独特的内容。如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的工作重心已转移到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德育经济价值的主要内容围绕着如何全面进行人格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等。再次,由于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的能力的提高,德育经济价值的历史性还表现在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上。

3.德育经济价值的实践性和过程性

价值是在实践中社会地、历史地形成的。马克思作过这样的阐述:“人们首先是占有外界物作为满足自身需要的资料,然后人们在语言上把他们叫做在实践经验中对人们来说已经是这样的东西,即满足自己需要的资料,使人们得到满足的物。这就是指物被赋予了价值。”无论是德育个体经济价值,还是德育社会经济价值,都只能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也只能在实践中实现。

一方面个人通过德育提升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从而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把需要、利益范畴引入了主客体的关系,揭示了价值关系是实践和认识关系的原动力。[2](P175)也就是说,通过德育活动,人们有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之后,只有通过社会实践这个中介,促使人们把改造客观世界主观经济意识转化为现实的行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实现德育经济价值。

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而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德育经济价值客体满足德育价值主体需要的实现,也不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通常来说,在德育经济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德育工作者遵循德育工作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多种手段,提高德育工作对象的认识、陶冶其情操、锻炼其意志、坚定其信念、最后自觉地指导其行为等一系列环节和步骤,从而产生满足个体和社会需要的经济价值。另外,德育经济价值的目标设定具有阶段性,因而对其经济价值的认识和评价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二、德育经济价值的表现形态

研究德育经济价值的表现形态,从不同的维度可把德育经济价值划分为以下类型。

1.德育潜在经济价值和显性经济价值

按效果显现程度分,德育有潜在经济价值和显性经济价值两种形态。德育虽然培养和训练了高素质的人,但由于他们没有直接在参与生产过程中发挥效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能力没有充分显现出来时,他们只是创造经济价值的可能力量或储备力量。因此,德育具有潜在经济价值。例如,工作中,结合实际对职工进行敬业、乐业、勤业、精业意识的职业道德教育。这里,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价值、道德规范是德育潜在的经济价值。

当且仅当人进入物质生产领域成为劳动者时,主观意识依照个体经济价值的需求,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产生经济效益,德育经济价值才会以显性的状态呈现出来。现代企业注重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及提高其文化素质,实质上是在进行劳动能力的再生产。这些良好的道德素质的员工与生产结合随即变成现实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德育潜在经济价值和显性经济价值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潜在经济价值孕育着显性的经济价值,是显性经济价值的基础。而显性经济价值中含有潜在经济价值,是潜在经济价值的综合反映和集中表现。德育最终是要通过人的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例如,从小对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一定时期的日常生活中,其经济价值往往不明显。可是在遇到抢险救灾以及重大的建设工程等重大事件中,无数青年便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和集体主义精神投入到建设祖国和捍卫祖国利益的伟大事业中,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2.德育理想经济价值和现实经济价值

按条件和依据分,德育有理想经济价值和现实经济价值。“理想价值是一种目标价值,它高于现实价值,具有超前性和导向性的特点。因此,对人们能够产生吸引、激励作用。”[2](P195)德育理想经济价值,主要指人们所设想德育最终目标实现后所呈现出的一种对人和社会发展的积极经济效用和意义。即德育培育和造就的“四有”新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才会显现和实现的经济价值。一般来说,德育的终极经济价值目标的设定具有超前性和理想性,而其实现必然具有时间的滞后性。

德育现实经济价值就是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的经济价值。通过德育,个人在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下,积极协调大脑思维,利用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难题,实现德育经济价值。如在实际工作中,劳动者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方案,立即可以节约开支,直接为企业带来现实的经济效益。

德育理想经济价值和现实经济价值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现实经济价值是实现理想经济价值的基础和必由之路,而理想经济价值则是现实经济价值的积累。因此,德育工作者要从日常德育做起,把理想经济价值和现实经济价值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中华民族的经济腾飞。

3.德育个体经济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

按价值主体分,有个体经济价值与社会经济价值两种形态。德育个体经济价值是指德育通过发展和完善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产生了对个体的生存发展和享用的经济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现实生活中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德育在满足个体不同层次的需要时,也表现出不同层次的价值。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的经济价值主要指德育通过培养有益于个体生存的德性品质,促使其了解并掌握生存本领和手段的重要性,自我约束个人行动适应生产要求,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创造经济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其生存权也得到基本的保障。另外,德育通过意识活动调节人的思维,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开发自己的潜能,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以及由此给个体所带来的愉悦和欢快的享用价值。

德育社会经济价值是指德育不仅可以促使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调动和激发人们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可以通过其实践活动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道德和经济思想,即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另外,德育通过培养高层次管理人员,协调社会关系,加强社会经济管理,使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也能形成德育社会经济价值。特别在现代化生产劳动中,管理人员已从传统生产中所处的“第二线”的位置转为“第一线”的位置。他们不仅能够间接地影响物质财富的创造,而且能够直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

一般来说,德育个体经济价值是德育社会经济价值的基础,德育社会经济价值则是德育个体经济价值的延伸和验证,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如个体在德育工作者的激发下,通过劳动和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聪明才智,产生了个体经济价值。而由若干个体经济价值构成的社会经济价值也随着变大,社会物质财富随之增加。但若不能在德育引导下形成个体经济价值,或形成负面的个体经济价值,那么德育社会经济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39.

[2]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7.

F270

A

1006-5342(2011)03-0009-02

2011-01-09

湖北省教育厅2010年度人文社科项目“德育经济价值初探”(2010b267)

猜你喜欢
个体经济德育价值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黑龙江省小店经济发展的思考
新个体经济新在何处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个体经济发展新思考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微利时代个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探讨:就业、税收与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