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苏、内需扩张与中国特色城市化建设

2011-08-15 00:54刘嘉娜李南
关键词:内需金融危机城市化

刘嘉娜,李南

(1.河北理工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2.河北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唐山063009)

经济复苏、内需扩张与中国特色城市化建设

刘嘉娜1,李南2

(1.河北理工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2.河北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唐山063009)

金融危机;内需;复苏;城市化;中国

在世界金融危机及经济复苏背景下,扩张内需成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必然选择。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是扩张内需的关键战略,不仅可作为危机应对策略,也可提供长久的增长动力。在城市化的具体过程中,需要注意目标和路径的清晰、强化产业支撑并优化政策环境。

一 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中国经济稳定与复苏

1 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警示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这次危机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并且迅速席卷全世界。这次危机引致出现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衰退,造成空前的影响。虽然目前危机还没有结束,但这次金融危机已经能给我们发出诸多警示,包括过度消费、金融创新失控、政府监管缺失、国际金融体系弊端等,特别是应该高度警惕虚拟经济的扩张。金融业是虚拟经济在现代经济中的主要表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体系在华尔街的引领下快速发展,逐渐出现脱离实体经济基础而自我服务的倾向。根据 IMF的统计,到2007年底,全球金融资产是世界GDP总量的4.2倍;而全球衍生产品价值则是世界GDP总量的10倍多。2005年至 2007年,全球金融衍生品价值年均增长高达41.5%,而其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4%。纵观此次金融危机,其实就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结果。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的核心警示就是,金融市场发展的虚拟部分不能离开实体经济太远。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应以实体经济为主,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匹配良好时,虚拟经济将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融资渠道、转移市场运作风险,从而有效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然而当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时,就会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障碍。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不断加深,美欧已经成为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因此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快就波及到中国的实体经济。相对10年前,中国现在已经更深层次地融入到国际经济体系中,与西方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产业分工合作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东南沿海出口加工型企业首先受到波及,随后中西部生产性企业也由于东部地区消费需求减少而受到影响。由于这次金融危机空前的影响范围和渗透深度,中国实体经济所受的影响力度和波及面,都超过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严峻挑战,政府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措施扩大内需,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

2 金融危机及经济复苏背景下扩张内需的必要性

2008年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由偏热向增速趋缓的迅速转折,退出了持续数年的经济高增长通道。特别是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对中国开展国际贸易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在进出口需求大幅度下滑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只剩下投资和消费。虽然目前世界金融危机最艰难的阶段已经结束,世界经济总体进入复苏,但各种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全球实体经济增长的根基既然脆弱。中国经济增速虽已重拾上升势头,但“保增长”的压力犹存,外需仍比较低迷。大国经济因规模巨大,不可能完全依赖于国际市场,必须依赖内需增长带动经济发展。内需主导型经济承受国际经济波动和冲击的能力较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较好,有助于提升一国经济安全水平。

长期以来,内部有效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至关重要而又颇为复杂的问题,而这次严重的金融海啸必然波及到中国这样的出口依赖型经济体。如何拉动内需,确保经济平稳运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和外部需求受到抑制的形势下,解决内需不足问题显得格外突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直以出口拉动为主的经济模式将开始转变为以内需拉动为主。

实际上,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也完全可能成为中国有效扩大内需的良好契机和难得的时间窗口。中国经济长期存在消费率偏低、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失衡问题。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短期策略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长期方针,扩张内需被提到极其重要的高度。必须抓住时机,有效提高消费率,切实调整内需、外需比例,逐步降低外贸依存度,把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主要置于国内居民消费的基础上,依靠国内市场繁荣带动经济增长,构建大国经济发展模式,从而有效削弱国际经济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程度。这是促进经济结构和比例关系更加协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后劲的重要条件,对中国的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处于转型过程当中的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远未结束。基础建设措施并未完善,民众改善生活的愿望十分现实。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的进一步推进,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将继续拓展。借助此次金融危机的时机扩大内需,既能推动经济复苏进程,又能倒逼发展转型。

二 中国扩张内部需求的关键战略:城市化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真正挑战不在于贸易保护主义,而在全球性消费和生产结构调整所必然要求的中国对自身发展模式的调整。扩张内需是促进经济稳定的举措,也是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影响中国内部需求不足的真正群体是农村消费,从长远来看,只有农民真正开始在城市化进程中获得较高收入的机会,需求空间才能有效放大,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需求问题。以城市化为主要动力的非农化过程,正是更多的农民转移到收入较高的非农产业中就业的过程。而这种收入提高的过程,也正是有效需求增加和市场扩大的过程,是农村人口逐步融入现代经济增长中来的过程。因此,中国现今扩张内需的关键战略应该是加快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进行,中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国民经济实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居民收入严重不均衡,城乡差别加大。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的重心向城市转移,致使农村改革停滞,至今依然保持在八十年代初期的生产模式,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必然会影响消费结构,从而增加了有效需求不足的严重性。城乡收入不均衡、农民消费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内部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因素。占总人口 70%的农民收入较低、消费低迷,是制约内需的主要原因。据国家统计局测算,中国农村居民每实现1000亿元最终消费,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2356亿元的消费需求,从而扩大工业部门的中间投入1253亿元,农业部门620亿元,第三产业478亿元。事实上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能不能顺利实现从欠发达经济到发达经济的转变,关键取决于农村向城市的转型以及所能提供的市场容量。加速推进城市化建设不仅是“保增长”的重要手段,也是长期战略的必然要求。

从经济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国际经验证明,城市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从而带来更高的规模收益、更强的科技进步动力和更大的经济辐射效应,明显节约土地资源。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一系列结果,将促进包括工业化在内的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谓“逆城市化”实际上是一种粗放、分散的发展模式,其分散了有限的资源,使得城市的服务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加重了基础设施建设负担,不利于生活质量提高。并且由于低成本获取农村土地而侵害了农民利益,导致城市生态碎片化。最近十多年来,由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的劳动密集型工厂就业,使中国的城市化比重逐年增加,城市化率提升速度明显加快。从1978年到1995年,城市化率年均上升约0.65个百分点;而1995年到2007年,城市化率年均上升约1.3个百分点,后者是前者的2倍。2007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4.9%,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这次严重的金融危机使大量农民工返乡,可能会减缓中国的城市化速度,给现代化道路带来更多不确定性。从总体判断,中国城市化水平还处于滞后状态,与工业化进程存在明显偏差,也抑制了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的提升,造成了重大的结构扭曲。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诺瑟姆S型曲线”的中间阶段,还将处于加速发展态势。欧美等发达国家城乡基础设施完备、市场基本饱和,而中国通过城市化建设扩大内需的潜力非常巨大。城市化加快发展会在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方面形成巨大需求,这些都为中国拓展内需提供了广阔空间。如果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比率提高,就意味着每年有1300万农村人口要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城市化的发展不仅会产生巨额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还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而且不会出现类似制造业部门的产能过剩。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更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城市化建设投资创造的直接和间接需求,能够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优化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质量,并通过乘数效应形成良性循环的经济链条。虽然现在处于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力保经济复苏的特殊时间背景,但我们必须对中国特色城市化建设作更为全面的认识,这一关键战略不仅可以透过投资规模扩张和消费结构升级来拓展内需,更能够在今后数十年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三 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政策选择

中国滞后的城市化进程成为扩大内需的深层次障碍,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农村需求增长,影响农民消费需求向市民消费需求的升级,影响城市建设和民间投资。因此加快城市化进程应成为目前扩张内需的基础选择,而且城市化建设的最大经济效应是能创造出持久增长的需求。当然这也需要一系列政策条件的配合,以消除制度性障碍,打破二元结构,加快农村—城市转型。在操作层面,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思路主要是制定加快城市化的总体战略,消除其行政壁垒和利益壁垒,为加快城市化建设创造条件,带动需求全面增长。

首先,城市化战略方向选择。缺乏内需支撑的增长不是真正的全球化,不能全民分享的繁荣也必定是脆弱的繁荣。应该基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加快城市化的初始状态,确定有中国特色的、适宜的城市化目标和路径。应该在合理的城市规模结构、集约型发展原则、城市化空间布局和时序选择等方面做出全局性安排。要抓住当前推动国民经济复苏的机遇,既将城市化建设作为应对危机、扩张内需的短期策略,又将其定位于具有基础地位的国家战略,从历史角度塑造百年基业。

第二,为城市化提供产业支撑。目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阻碍消费结构升级和造成内需不足的重要因素。从长期来看,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使农业劳动力转变为非农业劳动力,即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转移安置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在非农产业选择上,应遵循在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不放松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兼容各种要素密集程度的产业门类,是中国国情所需,也是地域辽阔的大国经济特征的要求。

第三,政策环境的优化。应改革土地征收制度,使土地升值的利益绝大部分归农民所有,并尽速开放城市的房产市场和户籍限制,使农民工得以在城市中定居,分享城市文明。解决束缚城市化发展的不合理制度体系,通过制度创新,完善公共政策的供给,科学推进城市化建设。作好城市化的相关规划,使人口、产业和消费市场的集中都在一个科学合理的框架中进行。加紧改革农地流转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拓展交通网络,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使城市化建设由自我现代化的模式转变为以吸收农村人口为主的模式。

[1]季任钧等.中国沿海地区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徐达富.加快城市化:扩大内需之根本战略[J]. 企业家天地,2006(7)

[3]景普秋.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domestic demand, anabiosis, urbanization,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world financial crisis and anabiosis, the stimulation of domestic demand became the necessary choice for the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As the critical strategy, urbanization is not only the short-run policy to counter the crisis,but also the sustaining motivity for economic growth. The material course of urbaniz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lear path, industry support and policy circumstance.

Economic Anabiosis, the Stimulation of Domestic Demand and the Urbanization of Chinese Style

LIU Jia-na1,LI Nan2
(1.College of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Tangshan Hebei 063009, China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Tangshan Hebei 063009, China)

F290

A

1673–2804(2010)02-0041-03

2010-05-21

2009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沿海地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主导模式研究》,(批准号:HB09BYJ046)

猜你喜欢
内需金融危机城市化
中国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仍有欠缺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供给侧改革下高等教育隐忧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北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曾荫权谈金融危机中的亚洲经济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