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2011-08-15 00:49张艳青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语文人文

张艳青

(河南工程学院 经济贸易系,河南 郑州 451191)

论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张艳青

(河南工程学院 经济贸易系,河南 郑州 451191)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已迫在眉睫,本文拟从专业科研机构、教师师资力量、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社会团体及等级考试等方面来分析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理工科;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一、大学语文开设的必要性

大学语文是国家教委确定的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主干课程之一,它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外的所有专业学生,覆盖面很广。大学语文是提高大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一项必要举措,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阵地。

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1978年,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高等院校理工农医等非中文专业,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目的有四点:(1)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2)传承传统文化精髓;(3)提升精神文明;(4)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在今天看来,这四点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大学语文从其开设一直受到学校、学生的高度重视;后来受我国高等教育院系调整的冲击,又被中断,尤其是在上世纪末,由于学科地位的失衡和学科定位的模糊,大学语文在各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日益边缘化,境地十分尴尬。《光明日报》一文写道:“既缺乏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作为高校基础公共课的大学语文,面临着尴尬的境地。”[1]这也反映了目前全国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普遍现状,这种现象显然与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不和谐。

不仅学生,很多老师都视大学语文为“鸡肋”甚至“阑尾”,以前是“学会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现在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英语、计算机等相关的专业等级证与毕业证紧密挂钩,更成为将来就业的敲门砖。而“语文等级证”,除了一个普通话证——这也仅局限于师范生及学播音、主持的学生——好像别无他证了。

虽然有些学校已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要求也很高,毕竟没有形成主流,它普遍被当做选修课,师资配备也整体不足,课时明显偏少。就目前整个高校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缺乏稳定专职的高素质任课教师的问题。许多学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只有个别专业开设大学语文,且部分从教人员是从其他部门临时抽调过来进行教学,不可避免的就有学历较低、教龄短且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充斥其中;有的甚至整个学校没有一个专业、班级开设这一课程。

另外,从学生本人的不同程度而言,当前大学生普遍呈现出语言表达能力低的现象,特别是一些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普通话不规范、口头表达能力不强、文章写作能力欠缺、与人沟通能力尚待提高,有些甚至连最基本的标点符号都运用的乱七八糟。这无形中都严重影响甚至阻碍着他们的全面成才,乃至以后走上社会、步入工作岗位的顺利发展。

2006年9月13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高校语文课首次写入国家文化发展纲要,这体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同时,也折射出提高大学生语文能力的紧迫性。此后,不少高校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北京大学设置了素质教育通选课,要求包括理工科类的所有学生,都要选择一两门语言文字类的课程;清华大学则要求所有理工科学生必须要学习语言、文学等方面的两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开大学等高校更是把大学语文列在全校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课表上。

三、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改革应以提高大学生语文能力为核心目标,最终提高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把大学语文变成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2]

(一)成立专门的教学科研机构,提高师资整体力量

在理工科院校,开好大学语文课,最重要的是成立专职的教师队伍和专门的教学科研机构。基于许多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现实,建议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教师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的结构,建立合理的梯队,又要考虑学科的背景,兼顾文学、文学理论、语言学及写作,从而使大学语文课成为结构合理、科学的有机体。

同时,大学语文教师必须专业化、学者化。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对学生的精神面貌、知识水平、心理素质、道德修养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而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前提条件。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与综合素质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十分关键的。拥有渊博的知识,教师才能在授课过程中,从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课程进行深入细致的阐释与解析,使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深度,内容更具有思想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大学语文教学才能体现出一定的学术性、研究性。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乃至整体素质,在人文教育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教师更需有高尚的情操,他们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应该是一种生活理念、生存法则,以及做人的基本准则。因此,加强理工科院校的语文教师队伍建设,是搞好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的基础。

(二)进行教学改革,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的教学应当结合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优化教学内容,使学习篇目与之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在课堂上融入一些流行的时尚元素、当前的文化热点,增强时代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以“我”为主导、忽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换以学生为本,结合理工科学生长于抽象思维的特点,依托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设置大学语文论坛,进行互动教学。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形象直观且富于声光效果,更能调动人的各种感官,在声情并茂的情景中使学生得到熏陶和感染,还能极大拓展教学信息,扩大教学容量,节省板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004年,南开大学对大学语文课程推行全面改革后,首先改革的便是教材,南大推出了自己的独树一帜的大学语文教材——综合纸质出版物、光盘、网络、数字化资源库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的大型多媒体系列教材,教学参考数据库共计180万字,电子教案67各,图片800余张,名师讲解录像67段,多媒体资料40余段。[3]

或者采用分块式合作教学,即根据教师专业教学和科研特长,在整体安排、明确课程定位的前提下每人负责一个或几个各自领域的专题,轮流讲授。[4]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博性与交融性,又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更能发挥教师的特长,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效果。

(三)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将大学语文纳入教学计划

要协调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必须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将大学语文纳入教学计划。长期以来,我国高等理工科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大学语文的比重小,绝大多数都将其列入选修课程,而且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有效的保证。因而进行课程体系规范化改革,努力实践,将大学语文纳入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使它与“两课”教育相结合,在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搞好理工类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的关键。

(四)积极创造校园文化中的人文氛围

在加强大学语文教学的同时,理工科院校更应注重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营造人文教育的氛围,组织以文学艺术为内容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设文艺讲座、介绍名家名著、主板演讲辩论会等,以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激发和感染学生,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自觉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同时,还可以吸纳校外资源,聘请有影响、有成就的社会人士举办人文讲座,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因此,采取形式多样的人文教育的方式和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人文氛围是搞好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的保障。

(五)在学校和社会上试行汉语等级考试[5]

对于各个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一般都特别关注自己的专业课程,但是对于没有特殊强化要求的大学语文,他们学习劲头不足,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基于此,应将大学语文列为学生的一项技能考核,如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一样,把大学语文的教学也纳入考试等级制度,从而有助于大学语文乃至整个社会人文素质的提高。

《北京晨报》报道:“以前英语不及格不能毕业,现在汉语不及格也不能毕业!”[6]从大学语文的工具性来讲,大学生应当接受的是学术论文的写作训练;从大学语文的价值性来说,大学生应当具有了解现代文明基础上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大学语文不仅要有好教材,还要有好教师,才可以在价值层面有所作为,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美感,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品质。

四、结语

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塑造人,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受教育者在人格上和精神上的完善,即成为全面发展德育为先的人。惟其如此,方能实现以“教书、育人、励志”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

人的发展是全面发展,而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在人的和谐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中,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显得非常重要,这种结合主要体现在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的整合上。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是建立在较高的文化素养之上的,因此,大学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还要塑造人文素养。而大学语文正是这样一门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文学、历史知识,培养其文学修养和道德情操,而且能实现理工科院校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需要的课程。

大学语文的开设是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素质教育和文理渗透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大学生人文修养的重要手段,是高校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方式。不少名牌大学特别是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大学已经积极响应国家和专家的呼吁,将大学语文定位必修基础课,本来就比较缺乏人文资源的普通理工科院校就更应该考虑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了。

[1][3] 邢宇皓. 大学语文被日益边缘化,遭遇前所未有尴尬[N]. 光明日报,2004-2-13.陈建强. 光明日报,2007-5-23.

[2] 谢稚. 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及教学改革[J]. 中华大学语文,2006,10.

[4] 王彩琴. 师资是里工科院校开好大学语文的关键[J]. 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7.

[5] 肖卓娅. 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和改革途径的思考[J]. 新西部,2009,18.

[6] 北京晨报[N]. 2007-5-10.

On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ZHANG Yan-qing

In the context of higher education’s reforms, the reform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method is indubitabl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analyze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from professional institutes, academic teaching staff, teaching method, curricula system, social groups and level tests aspect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method; reform

G427

A

1008-7427(2011)02-0102-02

2010-11-08

猜你喜欢
理工科大学语文人文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