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共科技思想的历史演变

2011-08-15 00:51:00俞丽君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科技事业科学科技

俞丽君,杨 俊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 武 汉430068)

科技,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逐步演变为人类历史中起着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并最终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有国家都面临着理论上如何看待科技地位,实践上如何发挥科技作用这一共同的目标。中共自20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一直关注着科技发展,回顾其科技思想的历史演变,是总结其执政规律的应有之意,也必将为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1 中共科技思想的萌芽

封建时代创造辉煌科技成就的中国在近代远远落后于西方,近代科技没有在中国发端。自此,以“科学救国”为指导,实现民族复兴的尝试从未停止。至新文化运动,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明确把“科学”和“民主”看做救治中国一切问题的有力武器。五四之后,中国社会掀起了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人才、建立科研机构的科技热潮。诞生于这一背景下的中共,密切关注着科技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共早期的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都是在学习西方科技知识后而走上革命道路,并首先在中国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毛泽东自幼就受到西方科技的熏陶,青年时代刻苦自学,读过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天演论》等反映18、19世纪西方科技成就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中共第一代集体中的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都曾出国追求革命真理,学习西方科技,养成了良好的现代科技素养。

与此同时,中共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关于科技的认识在翻译介绍及研读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后逐步形成。1923年12月,瞿秋白在《新青年》上发表《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一文,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全面论述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规律性,并正确阐明了科学与人生观的关系。1924年瞿秋白的《社会科学概论》出版,其中“科学”一章对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和自然观作了简要的论述。1940年2月,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毛泽东《自然科学是人类争取自由的武器》、朱德《把科学和抗战结合起来》的讲话以及后来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发表《怎样进行自然科学研究》等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阐明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讨论了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方针,探讨了科学与生产、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等问题,全面反映了中共对于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认识成果。

尽管中共在成立的较长时期内,由于社会状况、技术条件和科技人才的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不具备大规模发展科技事业的基本保证。但是,中共仍然在极其艰苦的战争状态下,围绕革命的需要,探索有组织的科技研究、科技教育以及科学普及,开创了工人阶级政党领导科技事业的初步实践。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关于科技的思考与实践为随后科技思想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但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系统的科技思想并未形成,大规模的实践工作也未能展开。中共关于科技的进一步思考要等到新中国成立以后。

2 中共科技思想的形成

1949年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为中国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毛泽东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开启者,在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为尽快改变中国经济和科技落后的现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新中国科技工作的思想和指示,明确了建设时期科技发展的基本理论、方针和政策,构成了毛泽东科技思想,这一成果的形成是中共科技思想产生的主要标志。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毛泽东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毛泽东科技思想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其基本内涵包括:第一,把科技规划作为管理国家科技事业的基本方式,强调有计划发展科技事业的重要性。第一个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初步建立了新中国的科技体系。第二,提出把技术革命作为党的工作重点的命题。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从中国科技实际出发,在分析总结苏联工业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并逐步形成了“技术革命”的思想。[1]一方面提出技术革命对于工农业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增强国防力量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设计了“技术革命”的战略步骤。第三,提出发展新中国科技的具体政策。以“洋为中用”的方针为指导,强调对外国科技的学习和借鉴。[2]以“百家争鸣”作为学术发展的长期方针,明确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同时提出建立“又红又专”的科技人才队伍,是实现科技发展的重要保证。

毛泽东科技思想带有其所处时代的深刻烙印,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落后面貌的迅速改变,国际严峻局势的积极应对,使其在思考问题时逐渐形成注重实用的科技价值观。在强调科技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毛泽东还阐明了发展尖端技术对于增强军事力量、提高国际地位的重要性。其科技价值观使得重实用成为整个国家的主导性科技意识,形成了实用型科学体系,强化了科技服务于新中国经济和国防建设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中国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发展方向。这一时期同样经历了科技思想的混乱导致科技事业曲折发展的“左”的阶段。但总体而言,在毛泽东科技思想的指导下,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第一次跨越的标志。

3 中共科技思想的发展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总结中国经济、科技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在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指导下,围绕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共制定了正确的科技方针和政策,促进了新时期中国科技的全面进步。

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70年代进入异常活跃的时期,各科技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邓小平做出了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著名判断。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共如何推动自身发展,邓小平给出了正确答案:依靠科技进步,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科技思想体系框架包含以下内容:第一,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础之上,邓小平在1988年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这一科学论断深刻阐明了科技与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和内在联系,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支点。第二,制定宏观的科技发展战略。强调发展国民教育,增强科技发展后劲。倡导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为科技发展创造条件。明确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注重科技发展的全球性。第三,提出体制改革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明确指出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

邓小平新时期科技理论最终形成,标志中共科技思想已经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化程度,实现了科技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使发展科技成为中共的统一意志,并奠定了新时期发展科技的基本方针和政策的思想理论基础。实践中,逐步形成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态势,基础性研究开始发生深刻变化,并取得了人工合成胰岛素、“银河”巨型计算机等在内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二次跨越。

4 中共科技思想的成熟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决定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方向、速度和规模的关键性因素。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形势下科技的基本理论和各个领域的方针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推动中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经过以毛泽东、邓小平为核心的两代领导集体的艰苦探索,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对科技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已经相当成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毛泽东、邓小平相比,其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形成较为成熟的科技观,将科技界定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4]这一界定强调了科技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同时将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并列,为认识科技、发展科技提供了新的视角。第二,形成以科技无国界论断为基础的科技伦理观,密切关注技术革命带来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首次较为系统的关注科技的负面影响及其解决。第三,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以民族复兴为目标,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进步道路,适应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第四,强调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创新的类型、目标、主体、原则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揭示了科技的本质特征,指明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方向。

江泽民科技思想是中共领导新中国科技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对毛泽东科技思想、邓小平新时期科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科技理论发展的新阶段。[5]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中国科技发展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实现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三次跨越。

5 中共科技思想的继续发展

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为人类认知客观规律、推动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新的前景。在未来30到50年内,世界科学技术将会出现重大创新,这必然会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进一步发生深刻变化。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上占据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面对现实紧迫的世界科技形势,胡锦涛对科技的作用、地位以及新世纪新阶段如何更好发挥科技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大量思考,提出了许多重大的战略思想,对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三代领导集体关于科技的思考成果基础之上,胡锦涛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在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经济、科技教育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科技发展战略思想体系,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共科技思想。其科技思想涵盖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强调科技的地位和作用,指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第二,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科技发展的战略思想,强调坚定不移的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线全面、系统规划科技发展的工作,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选择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6]第四,提出为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优化科技管理,完善科技资源的配置方式;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培育科学精神,发展创新文化,为科技进步提供深厚、持久的社会基础;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科技人才结构,以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胡锦涛科技思想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一成果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一方面吸收了前人科技思想的合理内核,一方面又显示出明显的创新性,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提出了包涵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内的许多独具特色的观点,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也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尽管中共在不同时期思考科技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其理论依据是一致的,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指导下,基于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深刻认识。在此基础上,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国情,提出了适合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理论、战略和政策。中共科技思想的演变体现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基本特点,其不同时期的理论成果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学说,以不断创新的科技思想指导实践是中共发展科技的基本历史经验。

[1]毛泽东文集[M].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6.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42.

[3]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7.

[4]江泽民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5.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技理论学习纲要[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

[6]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N].人民日报,2006-01-10.

猜你喜欢
科技事业科学科技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科技助我来看云
老科学家的爱国观探析及启示
老科学家的爱国观探析及启示
科技在线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科技事业的思想和政策
科学
科技在线
浅谈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科学技术事业
青年文学家(2015年5期)2016-05-09 14: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