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金凤
(河北内丘柳林中心小学,河北 内丘 054200)
如何运用谈话法与学生沟通
程金凤
(河北内丘柳林中心小学,河北 内丘 054200)
新教改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语言艺术与学生沟通情感,捕捉最佳的教育时机,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运用谈话法与学生沟通要做好充分准备;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谈话方式要因人而异;要实事求是抓住事情的本质。
谈话法;沟通;教育
谈话是一种双向活动,是思想、观念、情感的交流。谈话法,是指教师通过有目的、巧妙而有说服力地与学生交谈,对学生进行了解并确定教育方案的方法。教师运用谈话法与学生沟通不仅需要真诚和信赖,更需要敏捷的思维和娴熟的谈话技巧,只有善于与学生谈话,善于与学生交流、沟通,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才能达到谈话的预期效果。
那么,教师如何运用语言艺术与学生沟通情感,捕捉最佳的教育时机,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呢?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中,得出了如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教师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一番触动心灵的谈话往往能收到奇效,达到做好学生思想转变工作的目的。反之,一句伤害感情的话语则会增大师生间心灵的距离,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与学生沟通时,谈话不要随心所欲,信口开河,要在与学生谈话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心中有数。这个“数”,是指对情况的了解。了解情况是谈话的前提。谈话前先要了解学生心理,选准突破口,从学生最熟悉、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解除学生的顾虑,抓住学生的心理症结,有的放矢地接触学生的思想,打动学生的心,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心理接触。任何成功的谈话总是以对情况的了解为基础,以心理接触为前提的。在与学生的谈话中,教师还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可以了解学生在家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教师要了解谈话的每个对象——学生,就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生活,融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真诚地去感受他们的快乐和痛苦。
笔者在任班主任时,有一个男孩上学经常迟到早退,不爱说话,与人打架无论输赢从来都不哭,每天都用仇视的目光瞪着别人;同学也不愿意和他一块玩。笔者对这个学生的情况悄悄地进行了调查:原来他父母在他读三年级时已经离婚,他判给父亲抚养,其父脾气暴躁,父亲和继母稍不顺心便拿他出气。他成了父亲和继母的出气筒。情况了解清楚后,我就与他家长取得联系,苦口婆心劝其爱护孩子,要其保证再也不要打骂自己的孩子。一天中午,同学们都在操场上游戏,他站在一旁看,我这时看到了他渴望和同学们一起游戏神情,走到他身边和他聊了起来:“你今天脸上的笑容很可爱。”他看了看我,脸有些红了。“你爸现在不打你了吧?”我接着问他。他疑惑地看看我,随即点了点头。“很好,老师为你感到高兴。只不过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希望你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尊重父母的好孩子。”他又点了点头。我见他有所触动,就进一步鼓励他有什么事可随时告诉我,把我当成自己的亲妈一样。我的话说得恳切,句句在理,且又符合实情,使这个从不落泪的男孩不禁流出了眼泪,并表示愿意改正自己的毛病。谈话后,我带着他一起和同学参加游戏,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教育实践证明,教师谈话前对情况了解得越清楚,就越能掌握谈话的主动权,左右谈话的“形势”,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与学生谈话,不可忽视情感的作用,因为情感是教育信息通向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要架设这座“桥梁”,关键在于谈话要寓理于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教师与学生谈话时要充满爱心,带着对学生的关切,以自己积极的情感体验影响学生,努力创设愉快、宽松的谈话氛围。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只有先施爱于学生,学生才会引起肯定性的情绪反应,才会愉快地、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才会进一步做到亲师尊师。
上学期一天下午,第一节语文课,我走进教室,让同学们把上午抄写的词语本拿出来检查。平时比较活泼贪玩的王星(住校学生)同学就站起来说:“老师,我写完的词语本怎么也找不见了!”我问:“你在哪儿写的作业?”“我在寝室里写完的。”“噢。”我说,“什么时候找不见了呢?”他支支吾吾地说:“我吃完饭写完作业又休息了一会,听到预备铃声响,收拾作业时不见的。”此时,我看他满头大汗,脸上灰尘浸透汗渍痕迹,神情很不自然的样子,心里乐了。这个贪玩的小家伙一定是中午在操场打篮球忘了完成作业了,怕挨老师批评,就编个假话来搪塞。于是,我就说:“你别急,看把你急成这样。快回寝室擦把汗,洗个脸,说不定等你擦了汗洗完脸,词语本就会在寝室里等着你呢!”寝室就在教室的一层。不一会儿,他洗干净了脸,手里拿了词语本忐忑不安地来了。同学们看着他都偷偷地笑了起来,我也忍俊不禁,翻了一下他空白的词语本,没说什么。课后我把他找来,他低着头站在我身边,神情有些紧张。为了消除他的疑惧心理,我用充满关切的语气微笑着说:“你猜猜,我是怎么知道你没写作业、词语本在寝室里的?你要是猜对了,老师还要表扬你呢!”他看了看我没有责怪的意思,又搔了搔后脑勺。“没关系,你只要说实话就肯定能猜中!”他见我丝毫没有要批评他的意思,就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讲出来了:“上午最后一节课下课后,我把词语本带到了寝室里,准备吃饭后写作业。可一吃完饭,就听到三班的同学叫我去打篮球。谁知几个人玩得特别开心,一时忘了写作业这回事了。 听到预备铃响,就赶紧往教室跑。到教室听到您检查作业我才想起作业没写,怕您批评,就说写了找不见了。”听他说完我高兴地说:“哎呀!你说的和我想的完全一样呢。恭喜你答对了!你是个实话实说的好孩子!”他也红着脸笑了,我充满爱意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接着告诉他合理安排玩耍、学习和休息时间的方法。“玩心太重容易分散精力,该学习时要学习,该休息时要休息。不善于休息,也就不会善于学习呀。”谈话始终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最后,指出他作业没做讲假话是撒谎,是不诚实,是一种不良的行为。这样不仅使他认识了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而且还主动提出愿意接受同学们的监督和帮助。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在充满爱心和愉快的心境下与人交谈,容易产生求同和包容心理,能增强对对方观点的接受性,减弱排斥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营造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更能使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
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教育语言的个体差异性。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谈话方式。譬如,对领悟快、自尊心较强的学生,一般宜采用“声东击西”的方法,言词要含蓄、婉转;对胆小内向的学生,应化严肃于幽默之中,以朋友的态度和语气消除其紧张情绪;对个性强、脾气执拗的学生,则要“刚柔并济”,既不能让其任性,又要防止学生“顶牛”;对那些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的学生,应多肯定他们的长处,“长善可以救失”,用学生自身的优点,克服其自身的缺点。
笔者任教的班级有一个男生,不但学习成绩不好,而且不太遵守纪律。他唯一的“亮点”就是下象棋在班上无人能敌。一天放学后我把他找来,对他说:“你有一个方面,全班无人能及,你自己知道吗?”他看了我一眼,没吭声,显然是以为我在讲反话。我又说:“我知道你象棋很厉害,拼一局如何?”一听要下棋,他马上来了兴致,一局棋只三两下我便一败涂地。正当他高兴时,我突然话锋一转,激励他努力尝试其他方面能不能像下棋一样优秀。真是“良言一句三冬暖”,短短一席话,居然成了他进步的起点。后来,这个学生不仅能经常为集体做好事,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期末还被评为“三好学生”。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中总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只有根据这种差异,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语言,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试想,如果笔者当时不是“因人定调”,而是狠狠地训斥一顿,说不定这个男生就会“破罐子破摔”的。
学生虽然年龄小,都是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但他们对好话和坏话、真话和假话还是能听得出来的。老师在进行集体或个别谈话时,千万不能用“哄一哄”、“吓一吓”来代替说理。一定要尊重事实,入情入理,甚至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
前不久,学校组织大扫除,我班小强同学与低年级班一男孩吵架,事后我把小强找来问原因。小强说:“我本来就是排在他前面打水的,因急着小便而离开了一会,回来他却说我插队,不让我站在他前面,于是我就火了。”经过了解,小强说的的确是事实。于是我就说:“你确实排在他前面没有错,要是我和你的情况一样,也想继续排在原来的位置。不过,我不会直接插进队伍,因为这样做不礼貌,也是纪律所不容许的。我会用商量的口气跟别人说。这样吧,我去帮你说一说,行吗?”听我这样说,他马上跑过去向那个同学道了歉,矛盾一下子就得到了解决。试想,教师若当时一味去批评他,强迫他向对方赔礼道歉以正纪律,其效果会如何,那肯定会适得其反。
教师与学生谈话,要以心换心,真正体现是师生之间的亲切“谈心”,而不是“我说你听”的强行灌注。可以说教师同学生谈话与其说是用口在说,不如说是用“心”在思考。一次经过精心思考设计的谈话所付出的劳动,不亚于一堂好课的艺术构思。课堂教学的艺术构思需要讲究语言艺术,同样,与学生谈话也要讲究语言艺术。将与学生的谈话提炼成艺术性的教育语言,就更容易进入学生受教的耳,开启学生心灵的门。
On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Students by Applying Conversation Method
CHENG Jin-feng
The new teaching reform requires teachers to apply language arts in their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in order to seize the best educational juncture and achieve the ideal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eachers should be well prepared before conversing with students and create a relaxing atmosphere. Teachers’ manners of discourse should accord with students’ individualized differences and follow a realistic and pragmatic approach.
convers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G621
A
1008-7427(2011)02-0144-02
201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