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联理论的对联解析

2011-08-15 00:49:13欧明旭张玉上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听话者接收者对联

欧明旭,张玉上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基于关联理论的对联解析

欧明旭,张玉上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对对联的解析也越显重要。本文在分析对联的目的及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借鉴语用学的关联理论,对对联解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关联理论;对联;最佳关联

对联,俗称对子,是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对于对联的研究,也是历代专家学者所热衷的。而关联理论源则于西方,是一种解释力很强的新型理论。本文正是借助于关联理论来指导对联的解析,旨在通过东西方文化的揉和,碰撞出新的火花,从而对对联本身有一个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1 .对联简介

1.1 对联的定义

对联,俗称对子,又称联语、联句、楹帖、楹联,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对联是汉语语言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有词约义丰、平仄协调、对仗工整的特点。对联的灵魂与精髓就是对仗。

1.2 对联的基本特点

所谓对联的对仗,即是上下联语言的对偶,把同类的、相关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节奏相称、平仄相对、内容相关,共同构成一个特定而完整的意义。换句话说,同时具备以上特征的,才能称作对联。

1.2.1 字数相等

上下联字数相等,是对联构成的首要条件。

1.2.2 词性相同

上下联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或词组必须有相同的词性才能构成对仗。

1.2.3 结构相应

是指上下联在句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在要求大的句法结构对称的同时,小的词组也要做到句法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对联的字数越多,句子的结构就越复杂,对撰联的技巧要求也越高。

1.2.4 节奏相称

对联像诗词一样可以吟咏,而具有音乐性,所以也具有节奏。节奏若从字词轻重声关系着眼可称为音步。一些长联,句式错综复杂,可以略分,也可详分。对联的句式结构变化很大,但无论怎样变化,有一点是不能变的,那就是上下联必须一致。上联怎样变,下联也应怎样变,否则就会“失对”。

1.2.5 内容相关

对联,顾名思义,不仅要对偶,而且要相联。所谓相联,一般说来,上下联应围绕相关主题,或并行表达,或正反表达,也可以构成延续、因果等各种关系。但是“无情对”却是一个特例,它一定要求“内容无关”,而且“离题万里”才好。如“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字字对仗,工整无比,内容上分别说的是气象和名酒,大相径庭,造成一种不调谐的喜剧效果。

1.2.6 平仄相对

对联作为从律诗中脱胎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作为供人们实用和欣赏的文学艺术,自然也应保持律诗的声调和谐、抑扬顿挫的特点,讲究用字的平仄,使对联读起来节奏分明,富有旋律。

2 .关联理论

2.1 关联理论的由来

20世纪80年代,斯波伯和威尔逊在《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了关联理论[1],将格莱斯的会话含意理论发展成一个具体的心理认知模式,为语用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成为认知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基础[2]。

2.2 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

2.2.1 明示——推理模式

关联理论强调,语言的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3]。即说话人明示和听话人推理,说话人通过明示行为向听话人传达信息,并呈现自己的意图;听话人随即按照说话人的示意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2.2.2 最佳关联

关联理论认为,成功交际的关键是寻找最佳关联性,即在交际双方共知的认知环境中寻找对方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然后通过推理判断出语境的暗含意义,获取语境效果,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4]。在这个过程中,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和语境效果是决定关联性强弱的两个重要因素。斯波伯和威尔逊认为,对话语理解起重要作用的是由听话者的一系列假设所构成的认知语境,因为听话者需要用一系列语境假设来处理由说话者的话语所建立的新假设,并从新旧假设的关系中得出新假设的语境效果,从而推导出话语的含意。语境效果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①新信息改变听话者语境的某些假设;②新信息增强听话者的语境假设;③新信息与听话者语境假设相结合,派生出新的语境隐含[2]。一般来说,关联性与语境效果成正比,与推理努力则成反比,即:语境效果好,关联性就强,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也就小;语境效果差,关联性就弱,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也就大[3]。

3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对联解析

3.1 关联理论对对联解析的启示

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对联理解是一个特殊的“明示—推理”过程,同样具有认知等不可避免的推理成分。对联理解作为一种特殊语言交际活动,表面上看它是将一种语言符号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符号,但其实并不是简单的语码转换。

读者应力求获取“最佳关联”来理解对联,即以有效的心理投入获取足够的语境效果,具体包括两点:一,对联理解要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二,对联理解无须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在具体的对联理解过程中,读者需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推理能力努力做出与原文作者意图最接近的理解。也就是通过寻找原作与语境的最佳关联,来理解原作者的真实意图,从而达到最佳交际的目的。成功的对联理解可以使读者可以花费较少的努力就能获得与原作者相同的语境效果,并能准确地理解原作者的交际意图。

3.2 实例分析

交际的成功依赖于听话者找到符合说话者意图的解释,而不纯粹依赖于语言层面意义的识别[1]。当语词不止一种解释时,只要能找到符合说话者意图的解释,交际就可能取得成功。如果说话者策略地引导听话者的注意力,避免听话者得出听话者“真正意图”的关联以至产生于交际不利的语境假设,最终达到了实现或者接近说话者“真正意图”的语境效果,那么说话者使用的就是隐蔽交际策略。

例一: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5]

此联的撰写与特定的社会时代环境相关,明末洪承畴极受崇祯帝倚重,委以镇守东北重任。洪被清军所俘虏,外面却盛传其已壮烈殉国,崇祯帝为之哀恸设祭。其实洪已投降清军,清灭明后仍居高位。

对联信息接收者也需要社会政治文化语境这个重要因素的引导来理解它。当时有人以此联斥责讽刺洪承畴。对联中上联全部用数字排列的比较少见,有语言单调毫无文采之嫌。而这里选用特殊的方式:依据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以数字语言来实现交际目的和意图。

上联数字写到“七”就停止,不接下来数“八”,其行为是有意识的,隐蔽交际策略与交际意图取得了最佳关联,示意“忘八”了,以无言的方式骂洪承畴是个“王八蛋”,将其传达给信息接收者。下联七个字取之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四德”和“四维”。孝、悌、忠、信是儒家所推崇的“四德”,礼、义、廉、耻被许多朝代的统治者叫做“四维”。而下联将“四德”和“四维”线性排列,有意识地少了最后一个“耻”字,言下之意是在骂洪承畴“无耻”。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此联运用隐蔽的交际策略,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实现了与交际意图的最佳关联。读者只有了解到原作的创作背景,运用最佳关联,就能准确推理出此联的意义,解读出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

例二: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5]

此联是一位学者在袁世凯死后写给他的一副对联,它打破对联的句法基本要求,既没有词性对仗也不讲究字数对等。这样的对联构造体现了语言使用者抛弃了社会规约的语言表达方式,其含意的推导要依赖语境,而规约含意的推导不必依赖独特语境。独特语境带来特定的语言选择和运用,该联的作者完全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条件想出此联的。

上联“袁世凯”仅3个字,下联“中国人民”4个字,此联在上联比下联少一个字,即从句法结构上明显的事实是“对不齐”,即联外谐音之意的“对不起”3个字。“千古”与“万岁”这2个褒义词虽然对齐了,但前者标上了引号则暗示意义相反,变成了讽刺,含“遗臭万年”的意思。所以,其语境效应要由语用主体即对联语言信息接收者来感知来把握。毫无疑问,此对联的对联信息接收者拥有必需的背景知识,了解袁世凯的所作所为。在这种推测的基础上假定对联语言信息接收者的语用能力很强,构造和利用语境的本领也很大,因而能使语境的功能得以发挥。撰联者认为:既然与对联语言信息接收者拥有共同的背景知识和文化百科知识,需要直接说清楚的就很少,选择这样的句法不大可能将妨碍对联语言信息接收者对这副对联的理解,同样不大可能影响到此联创作意图的理解。言外之意的有效传达和领会,特别是对联语言信息接收者怎样在撰写对联者提供的有限信息基础上根据上、下联及具体语境做出一步步推理,最终领悟撰写对联人的真正意图。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关联理论为对联解析提供了充分而强有力的理论解释和实例论证。恰如其分的对联解析不仅仅是字面或语义上的对应,更重要的是在理解过程中,着眼于对联表达的内涵及实际效果,借鉴明示—推理模式,以最佳关联为指导,以最小的努力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从而激起人们对于对联的兴趣和热爱,最终促进对联的发展和传播。

[1] Sperber,D. & D.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Blackwell,1986.

[2] 何自然,冉永平. 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 现代外语,1998.

[3] 何自然,陈新仁. 当代语用学[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 何自然. 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 汪少林. 中国楹联鉴赏辞典[M].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

Couplet Based on the Relevance Theory

OU Yang-xu, ZHANG Yu-shang

Couplet, as a special kind of culture form of China, has attracted people’s attention. Meanwhile, the analysis to couplet also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main functions and purposes of couplet, 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ce Theory of pragmatics, expounds the couplet in detail.

Relevance Theory; couplet; the Optimal Relevance

H0

A

1008-7427(2011)02-0087-02

2010-11-17

猜你喜欢
听话者接收者对联
对日语终助词「ね」、「よ」功能的比较和简析
大众文艺(2019年15期)2019-07-12 09:56:25
有些话
杂文选刊(2019年4期)2019-04-15 03:07:42
单粒子未知态的分级量子通信
让学生“听话”
卷宗(2014年5期)2014-07-15 07:47:08
浅谈信息接收者反馈不当现象及对策
多用户MIMO系统基于消息块预编码的可信通信技术
通信学报(2012年3期)2012-08-10 01:53:24
对联知识小问答
对联(2011年2期)2011-11-19 23:03:52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对联(2011年22期)2011-09-19 06:39:46
我怎样教写对联
对联(2011年8期)2011-09-18 02:32:20
『对联』一词的出处有了新发现
对联(2011年6期)2011-09-18 02:2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