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琤
(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
——从《唐山大地震》谈起
王 琤
(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功能目的论;AIDA原则;中文电影片名;翻译
从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英译名After Shock谈起,以新兴的功能目的论作为研究基础,大力提倡以AIDA原则为取向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这也就是要求译者在译文中努力实现电影片名的四种基本功能,即信息功能、表情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最后根据目的性法则,译者可以采用任何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实现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最终目的。
冯小刚2010年巨制《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7.8级大地震将唐山在23秒之内变成一片废墟。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面对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无奈选择了牺牲姐姐而救弟弟,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让幸存者陷入一个震后32年的情感困境。这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情感的动人影片,让人看后无不为之动容、落泪。而该影片的英译名After Shock更是将功能目的论运用到翻译的完美体现。根据功能目的论的翻译行为说,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一种有目的、交际的、跨文化的翻译行为,其最终目的和主要功能就是促使观众引起注意(attention)、产生兴趣(interest)、激发观看欲望(desire)、并最终产生去影院观看的消费行为(action)。这就是源自广告学的AIDA黄金法则。纵观该片的中英文片名,我们可以体会如此命名的良苦用心:唐山大地震留给中国人民记忆沉痛而又深重,中文片名短短五个字,足以震撼中国人的心灵,触碰我们内心柔软的部分。但如果将英文名直译为Tangshan Earthquake,显然不妥。且不说外国的观众未必知道中国的唐山,更在对影片主题的概括和艺术感染力上,比After Shock逊色不少。因为电影《唐山大地震》不光表现了人在灾难面前的脆弱,更关注灾后人们如何释怀并摆脱心灵的枷锁。Shock一语双关,既可指代地震,又可解释为对人的沉重打击和震惊。After Shock又呼应了该片是改编自张翎的小说《余震》,确实是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成功之作。受此启发,笔者试图从功能目的论的角度,解读当前中文电影片名英译的现状,为该领域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翻译不仅是一项语言活动,还是一项社会文化活动。正因如此,国外翻译界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从交际角度出发的功能主义翻译分析方法,并逐渐兴盛起来。其中,由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卡塔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和克里斯蒂安妮·诺德(Christiane Nord)等学者提出并加以完善的“功能目的论”便是较有影响的理论之一(方梦之;毛忠明,2004)。
(一)目的论
弗米尔(Vermeer)提出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行动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Skopos Rule),即翻译行动的目的决定达到预期目标的策略。弗米尔目的论的一大贡献在于“增加了可供选择的翻译策略,替译者松了绑。让他们不必局限于强加在他们头上的常常是毫无意义的直译”(张南峰,2004:115)。因而为特定语境下“增补”、“删减”、“调整”甚至“改写”源文的某些成分提供了理论依据。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源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从其预期功能出发,根据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因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译名目的解读
随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打入西方市场,并频频在各大国际电影节收获好评和奖项,大力传播着中国文化和精神。无可非议,电影片名是电影内容的精髓所在,兼具艺术性和广告性的双重功效。因此,译名目的完全符合广告学上的“AIDA”原则:即其最终目的和主要功能就是促使观众引起注意(attention)、产生兴趣(interest),激发观看欲望(desire),并最终产生去影院观看的消费行为(action)。诺德提出“目的决定方法”(Nord,2001)。票房是译名活动的发起者(制片人)首要的追求目标,这就决定译名应充分考虑国外观众的期待视野,译者应深入理解影片的内容蕴涵和风格,要注意语言,文化的差异,通过渲染影片气氛,呈现影片主角或线索来激起观众强烈的观看欲望。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认为翻译其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Newmark,1988)。这为译名采取增补、删减、归纳以及不同角度的改译策略提供了理论的土壤。
(三)译名功能解读
莱斯(Reiss)借用了布勒(Buhler)关于语言功能的三分法(信息性功能、表情性功能和吁请性功能),将这三种功能与其相应的语言维度、文本类型或各自使用的交际环境联系起来,划分了四种文本功能类型: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操作型文本、视听类语篇(Reiss,2005)。期望翻译以这四种类型为基础,实现功能上的对等(张伟平,2010)。而落实到具体的中文电影片名英译,就是要求译者在译文中努力实现电影片名的四种基本功能,即信息功能、表情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何平,1998)。虽然四大功能着重点各异,但归根结底,信息功能、表情功能、美感功能最终是为祈使功能服务的。以下笔者将结合具体实例来一一论证。
1.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
信息功能是语言最明显的功能,即体现语言符号所承载的信息内容。通过影片名,观众可以大致知道该影片将会讲述什么样的故事,故事发生的背景或主要情节,初步判断自己有无兴趣观看该影片。如冯小刚的另一部作品《大腕》讲述的是好莱坞大腕导演泰勒在心力憔悴之际让他的摄影师尤优为他办一个喜剧葬礼的故事。因此在选择翻译策略时,没有将原名直译成Big Shot,而是增加了funeral一词,译为Big Shot’s Funeral。很好了传达了该片的主题信息,否则观众很有可能把该片理解成介绍大腕生平事迹的记录片,从而产生误导。其实,片名的翻译不光需要将缺乏的必要信息“增补”,有时也需“删减”多余的信息,做到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如《开国大典》,如直译成The Grand Ceremony of the Birth of New China,显然太过冗长,且该片不光讲述开国大典,更包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一些重要的史实,因此,英译成The Birth of New China才更为妥帖。
2.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
影片名另一功能是表情达意。通过电影,创造者或导演将自己的意图和某种情感传递给观众,希望激起他们的认可和共鸣,从而创造出或讽刺或喜剧或恐怖的艺术效果。而片名是这些意图或情感的浓缩和集中体现。如由陈凯歌执导,2008年末大片《梅兰芳》放映伊始就取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并得到外国观众的认可。英文片名Forever Enthralled自然为其增色不少。从这英译的片名中,我们能强烈感受到制片人对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热爱和敬仰之情。被誉为新香港影片代表的《无间道》讲述了两个分别潜入警方和黑帮的卧底命运迥异又相近,在无间道旅程接受严峻考验的故事。中文名《无间道》来源于佛曰:“受身无间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无间道(无间地狱)是佛经故事中八大地狱中最苦的一个,也是民间所谓十八层地狱中最抄底的那一层。其英文名Infernal Affairs很好烘托了两主角身处地狱般的黑暗,倍受煎熬的无奈境遇和痛苦心境。
3.美感功能(Aesthetic Function)
一个好的影片名能深深打动观众,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国产影片《霸王别姬》曾获第46届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金棕榈奖),成功的背后自然少不了译名Farewell to My Concubine这一点睛之笔。译名删减了霸王和虞姬这些国外观众所不熟悉的信息,而是巧妙地套用了海明威小说《永别了,武器》的书名Farewell to the Arms,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从审美功能来看,译名精练工整,既与原名形合,又符合目的语规范,深深地打动了浪漫的法国人,短短的四个单词将悲剧气氛演绎得淋漓尽致。2006年末,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犹如一阵飓风席卷中国大陆,并代表中国内地参展第79届奥斯卡。该片片名取自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诗作《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中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纵观多个译名,最成功的莫属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既反映了影片的主题,符合影片的悲剧基调,同时赋予了菊花(golden flower)象征意义。除了代表皇家气派,反叛的菊花还代表了周杰伦饰演的二王子率领的叛军的金盔金甲(曹佩升,2007)。此外,浓郁的黄色为影片的美感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意境,万物萧条的时候,惟有菊花昂然挺胸,但最后的盛开之后便是盛极转衰,最终难逃毁灭的命运。
4.祈使功能(Vocative Function)
祈使功能亦可称之为“感召功能”。它是一种企图影响接受者思想与行为的功能。作为影片名,它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激发人们去观看该影片,作为译名也应该具备这种功能。如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国产影片《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译成Chinese Odyssey 1:Pandora’s Box就令人拍案叫绝,译者入乡随俗,借用了西方神话中关于Odyssey漂泊欲返家的故事,将该片名译为Chinese Odyssey,意指唐僧师徒四人西游取经的故事就如Odyssey返家的旅程一样充满艰辛,帮助西方观众从自身的文化出发去理解,不因文化的缺失而产生误解。同时,月光宝盒和Pandora’s Box也都属于神奇、虚幻的东西,这样翻译,几乎可以说是天衣无缝,非常恰当,符合英美人的文化需求,从而激发他们观影的欲望。
以AIDA原则为取向的功能目的论使翻译的“忠实”标准有了弹性,也使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直译,而是要求充分把握译语观众的知识背景,心理需求,审美趣味,在遵循信息等值、文化浸润和艺术审美等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意义相符,功能相似”(陈国良,2010),总之,一切能达到电影片名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均可被采用。具体如下:
1.不拘泥于中文片名的直译,而根据原片的背景、来源、内容、主旨、形式、风格等来灵活翻译。譬如,《我的父亲母亲》根据鲍十的小说《回家的路》改编,比较来看,英译名The Road Home比My Parents更具象征意义,又呼应了影片的来源。《甲方乙方》译成Dream Factory,《无极》译成Promise体现的是影片的内容。《不见不散》译成Be There or Be Square是对原片名形式上的呼应。《花样年华》译成In the Mood for Love是对风格一致的追求。
2.正视中西文化的差异,运用对等替换、加注等翻译技巧再现影片的文化特色与含义,实现片名功能对等。譬如,周总理将《梁山伯与祝英台》巧妙地翻译成Chinese Romeo and Juliet。又如,《斩断第三只手的人》,在中文语境下,“第三只手”喻指小偷,但西方观众没有相应的文化隐喻概念,因此,可意译成The Thief Catcher。进行文化知识加注也是个好方法,如《刮痧》,这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未必被西方观众所知晓,故直译成Guasha,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考虑到这一点,可给英译名加注,翻译成The Guasha Treatment。《冼星海》译成Xian Xinghai the Musician。
3.正视中英语言的差异,具体到翻译方法上,就是把讲究四六骈体、工整对仗、音韵和谐的汉语表达习惯转变成句式构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用词简洁自然的英语表达习惯,即以影片内容为依据,灵活的意译。如《古今大战秦俑情》译为A Terracotta
Warrior。《春风得意梅龙镇》译为 Four chefs and A Feast。《离婚了,就别来找我》译成 After Divorce。《纵横四海》译为Once a Thief。《小城之春》译为Springtime in a Small Town。
综上所述,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一项兼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富有创造力的工作。新兴的功能目的论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和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补充,为电影片名翻译的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其突出特点是“目的决定方法(The ends justifies themeans.)”,这也就是要求译者以AIDA原则为取向,结合译文预期的接受者各自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心理需求,在译文中努力实现电影片名的四种基本功能,即信息功能、表情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功能目的论还赋予译者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自由,认为中文电影片名英译不是简单机械地照搬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而是在充分研究分析原片内容,背景来源,语言功能,风格特征的基础上,抓住中西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并在实践中采用行之有效的不同翻译策略,再现影片的文化特色与含义,实现片名功能对等,呈现脍炙人口的佳译,为中文电影更好地走向国际做出贡献。
[1] 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London:Prentice Hall,1988.
[2] Nord,C.Translating as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Reiss,K.Translation Criticism: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5.
[4] Vermeer,Hans J.Skopos and Commissions in TranslationalAction[A].Andrew Chesterman.Readings in Translation[C].Helsinki:Oy Finn Lectura Ab,1989b.
[5]曹佩升.中国电影片名的英译探讨[J].电影评价,2007(18).
[6] 陈国良.社会符号学理论指导下的影片名翻译[J].电影文学,2010(8).
[7] 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M].上海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3.
[8] 何宁.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纵横谈[J].上海科技翻译,1998(3).
[9] 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5.
[10] 张伟平.图解翻译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Chinese Film Title Translation Guided w ithSkopos Theory——Go at Shock
WANG Che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u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Suzhou Jiangsu 215000,China)
Skopos Theory;AIDA principle;Chinese film titles;Translation
Inspired by the English film title Shock of Feng Xiaogang’s《唐山大地震》,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ilm titles from the functional perspective in the hope of elaborating the application of Skopos Theory and finding a guiding theory oriented by AIDA principle.Its ultimate purpose is to challenge the translator to produce target titleswith four defined functions:informative,expressive,aesthetic and vocative function.Thus the translator is creatively free to choose an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o serve the particular functions and finally realize the Skopos of the translation.
H315.9
A
1673-2804(2011)06-0145-03
201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