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玲萍
(常州大学社会工作系,江苏 常州213164)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述评
汪玲萍
(常州大学社会工作系,江苏 常州213164)
鲍德里亚早期的消费社会理论从消费视角入手,分析了资本主义通过制造和控制需求来消解消费者的主体性,并以消费为特征构建起一个丰盛的符号体系,个体在符号体系中确定其在社会等级中的序列。鲍德里亚的这一理论对当代社会进行了有力的解释,丰富了社会分层理论,为后现代理论做出较大贡献,但是该理论的局限也较为突出。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贡献;局限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又译布希亚、波德里亚)是法国20世纪70年代之后思想界出现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1],他对被称为“后现代”的当今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鲍德里亚理论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他受法兰克福学派影响,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立场,发展出消费社会理论;后期他的研究出现了更大的符号学转向,建立了“仿真、拟像和象征社会”等理论。国内学者对鲍氏理论的关注与他的理论发展时序并不相同,是从晚期的“仿真与拟像”开始,再到早期的“消费社会”[2]。这种倒序式接受与国内最早关注鲍德里亚理论的是文化领域的学者有关,然而鲍氏早期消费社会理论在当代学界影响甚大,国内其他领域学者无法长期忽略,消费社会理论也开始越来越多的进入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理论研究的视阈。本文就将简述其早期消费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揭示其贡献和局限。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在其《物体系》、《消费社会》、《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等前期著作中进行了论述。它揭示和批判了资本主义晚期社会消费的异化,当今社会就是以这样的消费秩序运行着,而消费社会的消费更是一种作为生产延续的无主体的符号系统消费。
第一,鲍德里亚首先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中界定了消费社会的位置。他将资本主义社会划分为生产社会和消费社会两个阶段,生产和消费“出自同样一个对生产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并对其进行控制的巨大逻辑程式的”。生产社会处于资本主义积累时期,生产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重要逻辑,社会的主题也是“那些关于储蓄、劳动、遗产的‘清教徒’主题”。消费社会则是后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表征,消费取代了生产的角色,在促进社会生产力、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日常意识形态和伦理中表现出“对需求、个体、享乐、丰盛等进行解放”,社会的主题也变成“关于开支、享乐、非计算的主题”。由此看来,鲍德里亚分析视野中消费可以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种延伸,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以生产的逻辑为主,而到了20世纪,尤其是二战后的经济繁荣阶段,消费已经成为资本主义晚期景象的主题,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种对等延伸。
第二,鲍德里亚受到索绪尔语言学的影响,将符号概念引入到他的消费社会理论中。鲍氏认为消费社会中,商品形式普遍地转变成为符号形式,物的交换与消费更多的是在符号的意义上进行的。这种符号的垄断所导致的结果就是交换仅仅变成了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运作,人们的交换可以在脱离真实存在基础上进行一种生产、交换与消费,也就是说人们消费的不是物的使用价值,而是消费品的意义。如果当消费的对象脱离了实体性的物质形态,而完全要在意义层面上获得一种消费性,那么任何东西都有可能进入消费的领域。我们生活中原本不具有商品性的东西都可能因为具有某种意义性价值而成为需求和交换的对象,如新鲜的空气、身体、尊严等。
第三,鲍德里亚还认为消费社会是个丰盛的社会,这个丰盛不是物的绝对丰盛,而是符号的丰盛。物以全套或整套的形式组成,几乎所有的物品都有一系列能够相互称呼、相互对应和相互否定的不同商品。某一商品代表的不再是本身,而是背后一套一系列的符号体系。这些符号体系也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并且不仅作为对不同意义的区分,还作为法定的价值排列于社会等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消费就具有了区分群体和标志社会等级的功能了[3]。
第四,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中,消费成了一个无主体的活动。鲍德里亚反对传统政治经济学“需求先验论”,他认为作为个体的消费者在消费中不再像传统政治经济学所认为的那样是“自为的、自主的和终极性的”,而是被动和受控制的。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通过符号化的商品逻辑统治着一切,它不仅支配着劳动进程和物质产品,而且支配着整个文化、性欲、人际关系,以至个体的幻象和冲动。以至于一切功能、一切需求都被具体化、被操纵为利益的话语。消费社会中真实的个人存在被内在于符号化的消费者替代,“个体的存在在符号的这种组合和设计中被取消了……消费者从未面对过他自己的需要,就像从未面对过他自己一样,他也从未遭遇过自己的影像:他是内在于他所安排的那些符号的。[4]”。鲍德里亚认为资本主义正是通过新闻、广告和广播等对符号的煽情作用,控制着消费大众的需求和制造着这些需求,大众的反抗被无声无息的消解了,这就是消费的意识形态作用。
梅耶在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一书的前言中指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贡献在于:“是对当代社会学的一大贡献。在诸如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瓦布兰的《休闲阶级理论》以及D·里曼斯的《孤独的人群》书系中,他理所当然地取得了他应有的位置”[5]。鲍德里亚的理论贡献如下:
传统的社会分层理论以马克思和韦伯为代表。马克思认为划分社会阶级的核心标准是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也就是经济标准。韦伯将社会分层的准则扩大到三个:财产、权利与地位。后来消费、文化资本、性别等因素相继引入社会分层视域,极大的丰富了这一理论。最早将消费与社会分层联系起来的并不是鲍德里亚,早在1899年制度经济学的重要任务凡勃伦就指出了消费在有闲阶层的身份指认上的作用。凡勃伦在《有闲阶层论》一书中论述富有阶层一开始依靠繁杂的礼仪显示其与劳动大众的区别,到了现代,人口流动性大为加强,富人要想给陌生人留下富有的印象,最好的办法就是大量消费,所以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他们一掷千金,买东西从不讲价,过着佳肴美酒、肥马轻裘、歌舞升平的奢侈生活。不过凡勃伦并没有把消费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不同阶级的产生仍然和私有制相联系,炫富性消费只是有闲阶级展示其富有程度的方式之一[6]。鲍德里亚并不把消费只看作富人炫富的手段,而是以消费作为人与人的交流体系,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更是作为社会分类和区分过程。“物和符号在这里不仅作为对不同意义的区分,按顺序排列于密码之中,而且作为法定的价值排列于社会等级”。在鲍德里亚这里,消费是包括富人在内的所有消费大众用以进行区分的方法和过程,它不仅限于富有阶层。另外,由于消费是对符号的消费,而现代社会是个物和符号都以一套或全套体系呈现,符号的丰盛性使得以消费区分的社会等级不单纯只是有闲阶级和劳动大众,而是一个分类更细的社会等级结构。这一点上,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较之凡勃伦的观点更为深刻,为社会分层理论的丰富做出了重要贡献。
鲍德里亚消费以一个新视角——消费来分析当代社会的异化,开创了新的批判风格,并对当代社会的部分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颇具洞察力的反思。首先,鲍德里亚认为当今的消费是对符号意义的消费,消费可以和真实的存在脱离,物品的使用价值不具有太多的作用。以古奇(Gucci)购物袋为例,这个价值近4000元人民币,被设计用来买菜、去超市购物,没有任何内袋和封口拉链的包曾经有一大批拥趸。但是购买者意在这个包可以买菜的功能还是这背后象征着某种生活方式的符号意义呢?答案不言自明。其次,鲍德里亚指出大型技术组织通过大众媒介——广告、知识制造着需求,以此来控制着消费大众。这一论述的现象在消费的场域中经常可见。比如,前几年流行至今仍有影响力的医学、营养学观点(该观点认为人的身体要保持总体碱性的状态才是健康的、不容易生癌症的,要想保持身体的碱性状态,需要常吃碱性的食物和饮用碱性的水),开始这些观点在媒体中迅速流传,其后各类广告(如矿物水杯、碱性瓶装水的广告)利用这一论点推广产品,大众在观看中逐步认同了这一观点,对碱性水的需求激发出来了,继而相关的消费发生并扩展,大众不仅购买碱性瓶装水(不同度数的碱性水产品也出现了)和水杯,对家庭集成净化水产品的消费也日益扩大。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适用方面很多,在此不能一一列举,仅略举几例以作说明。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对当代社会做出了一些有预见的解释,然而它在理论的适用范围、对消费大众主体性的认识和理论体现的价值倾向、对未来的预测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
首先,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在说明消费逻辑的适用领域方面较为模糊。消费的逻辑是仅在政治经济领域占主导作用,还是在文化、社会构成等方面也起中轴原则的作用?或者,消费的原则在各领域都起一定的作用,只是地位并不相同?对于这些问题,鲍德里亚并没有做出回答。鲍德里亚的老师列斐伏尔认为消费社会和工业社会、技术社会、丰盛社会、休闲社会等称谓一样,反映的都是当下社会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也不可能是其全部[7]。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在对社会未来的预测时指出:在后工业社会中,社会可分为:政体、社会结构(经济)和文化三个部分,每一方面都有一个不同的中轴原理起支配作用[8]。以上两位学者的观点颇有启发性:消费社会是否只是对当下社会的一方面(经济生活)的描述而已,消费的逻辑虽然有可能渗透至很多领域,但只是某一领域起着主导作用,它并不成为当下社会整体的至上原则。
其次,鲍德里亚完全否认了作为消费者的个体的主体性,消费异化更消解了个体的反抗性。如上文介绍,鲍德里亚认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在消费社会中真的完全丧失了,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控制下的一个没有主体意识的消费者。然而现实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个体对消费文化的某种创造和某种反抗,如:去购物中心只看、只试却不买;一些年轻人制造的花费甚小的怀旧潮流。鲍德里亚的完全忽视了消费者主体性的论断无疑带上了结构主义的色彩。此外,对于鲍德里亚来说,由于没有了异化的主体,也就没有了革命的对象,因此后来他对消费社会异化的克服只能通过一些含混、不确定、甚至非现实的方式(象征性交换)来实现。
再次,鲍德里亚以彻底否定的态度对消费社会进行批判,忽视了消费社会发展中带来的有利因素。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态度是悲观的,他认为这是一个异化的社会,需要通过努力去打破这种消费对人的控制。然而女性主义学者认为,大型购物中心的出现解放了女性,使她们可以在不需要他人陪伴的情况下出现在公共场合,此后女性在公共领域的作为消费者的社会和经济活多日益增多,并且日益成功,消费成为女性参与现代性过程的重要方式[9]。鲍德里亚等一些男性知识分子对消费社会和消费者的拒斥,是他们对女性参与构建现代性并取得一定成功的一种恐慌。
最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虽然对当代社会有一定的说明性,但是其前瞻性有限。鲍德里亚自1968年始陆续发表《物体系》、《消费社会》等论述消费社会理论的著作,石破惊天的揭示和预测了当下社会的景象,今天看来仍有相当大的解释力度。但是即将开始的社会日益变动不居,且异常迅速,大众媒介尤其是网络等技术手段的发展突飞猛进而且极大的影响了人与人的交往模式和社会结构,这一特点在鲍德里亚提出消费社会理论的时候还没有那么明显的显现出来,鲍德里亚的理论也因此无法对反映人与人关系的消费在当下及未来的社会中的作用进一步预测。另一方面,鲍德里亚后来专注于研究“仿真”、“拟像”,想通过“象征性交换”来克服消费社会的异化,没有进一步丰富消费社会理论的解释性。
鲍德里亚是个特立独行的学者,他生性不羁,跳跃性的思维和行事风格使得许多人理解不了他的思想,甚至鲍德里亚的夫人也声称自己一直没搞懂鲍德里亚。此外,鲍德里亚独特而晦涩的写作风格,也给人们理清其思想脉络设置了障碍。基于以上两点原因,鲍氏的作品像个斯芬克斯之谜一样,一方面使得大多数学者从各自角度出发只得其部分精髓,而不及其余;另一方面更激发了人们探索研究的欲望。鲍德里亚兴趣广泛,其理论涉及哲学、社会学诸领域,对其理论的研究需要从其生平中发掘其价值取向,更需要从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发展脉络中理解。如果仍是继续各学科各自为政的研究路径,学界对鲍氏理论清晰、全貌的解读恐难实现。
[1]朱其.鲍德里亚的理论对于消费文化研究的意义[OL].2006 -10 -18,http://www.xici.net/#d44121214.htm.
[2]王兰兰.鲍德里亚国内研究综述[OL].http://www.zclw.net/article/sort024/sort029/info -111424_2.html.
[3]夏莹.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基于早期鲍德里亚的一种批判理论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87.
[5]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体制的经济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8.
[7]夏莹.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基于早期鲍德里亚的一种批判理论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61.
[8]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9]米卡·娜娃.现代性所拒不承认的:女性、城市和百货公司[C].消费文化读本.罗钢、王中忱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68-209.
A review on baudrillard’s theory of consumer society
WANG Ling-ping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umption,Baudrillard’s early Theory of Consumer Society demonstrates that capitalism resolves the subjectivity of consumers by creating and controlling demands and establishes a complicated symbol system characterized by consumption.In the symbol system,individuals’social identity is determined by the goods they consume.Baudrillard’s Theory of Consumer Society explicates powerfully the current society,enriches social stratification theory,makes great contributions to postmodern theory,but can not escape from obvious limitations.
Baudrillard;theory of consumer society;contribution;limitation
C913.3
A
1673-9477(2011)02-0043-03
2011-03-19
汪玲萍(1978-),女,江苏淮安人,讲师,上海大学社会学博士生,研究方向:消费社会学、社会性别理论。
[责任编辑:陶爱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