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桂林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能力建设
童桂林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新农村;农民;能力建设;路径选择
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在于利用外部性资源促进村庄的内源性发展,村庄内源性发展的关键是促进农民能力建设。农民能力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是一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农民能力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另一方面,农民能力建设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价值旨归。因此,研究农民能力建设的内容、途径及其机制创新,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农民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将大批传统农民培育成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关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理论可以追溯到现代意义的经济学之初,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把工人技能的增强视为经济进步和经济福利增长的基本源泉,认为一国全体居民所有后天获得的能力是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人的能力问题越来越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焦点。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劳动力要素具有非同质性,素质低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素质高则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条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尤为重要。此外,彼得·德鲁克、麦格雷戈、勒温、波特、劳勒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能力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关于能力和能力建设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有以韩庆祥为代表的能力本位论和从经济学、战略管理学及人才学角度对能力建设进行研究的。综观国内外关于能力建设的研究,主要是从人力资源、心理学及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其研究视角虽已从单纯的理论研究拓展到了对不同领域和具体对象的研究上,但对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的能力建设研究仍较为鲜见。所谓农民能力,是指农民自身在经济资本、政治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积累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社会行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能力应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所有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措施,最后都要通过提高农民能力而起作用。建立农民能力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农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把握机会的能力,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离开农民,建设新农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民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加强农民能力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首先,加强农民能力建设能充分激活农村内源性增长因素,增加农村自主发展能力。对于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以及农村事业建设来说,内源性的因素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力量还是来自农业增长的内源性因素。所谓内源性增长是指主要依靠农村的自然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又称为内生性经济发展模式[1]。加强农民能力建设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增长因素。例如: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加速农村人力资本和知识积累;促进农业资本的自主积累和内部循环;加快农业劳动力的内部、外部转移,促成农业规模经营等等。其次,加强农民能力建设,可以形成农村内生能力和外部资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从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现实状况来看,单纯靠外源性因素的输入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发展,效果并不理想。内源性的发展是农业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和基础 ,为外源性因素的流入创造条件、产生吸引力。同时,内源性的发展要以外源性因素的流入、支持为外在推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事业、文化事业以及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实际上也就是注重农民的能力建设,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2]。农民能力的建设,将在农村内源性增长和外源性输入之间搭建良性互动的桥梁,给新农村建设产生双向推动力。
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不断提升农民能力,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完成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任务。全面提升新型农民的能力,使他们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化,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实现。
(一)农民生产能力建设与现代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情下,发展现代农业尤为重要,同时,发展现代农业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而要发展现代农业,就要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农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这些改变与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是分不开的。农民各个方面的素质深度影响着农民的生产能力,只要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3]。可以从使农民知识化和技术化方面进行攻关,比如培养农民农产品加工处理能力,规模化生产能力,特别是农产品生产、加工、运销一体化经营能力等等。
(二)农民创业能力建设与人口迁移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的流动性促进了人口流动,打破了户籍的终身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之前劳动力的流动日趋频繁,特别是农民外出打工。两者的相互流动给相互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农民创新能力的提高可谓是重大影响之一。在劳动力市场上,人员流动的不仅仅是劳动力,它还包括教育、在职培训等等。农民工进城务工,获得的不仅仅是有形的金钱收入,同时他们经过实践或是培训掌握了相关技术,并且吸纳了外部新思想、新知识,冲击了他们原有的传统思想。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的牢固,他们毅然返乡,自主创业。另外一个方面,城市人口向农村的流入,所带来的新的技术,慢慢渗透或传授于农村人民,冲击着原有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人口的迁移,促进了彼此的经济文化交流,提高了农民的知识水平和自主能力建设,进而提高了农民的创业能力建设。
(三)农民保障能力建设与农村公共服务
国家的发展必须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而对于提高农民的保障能力来说,农村公共服务可以说也是一个很强大的后盾。农村公共服务完善了,农民的保障能力也就相应的提高了。所以对于提高农民保障能力来说,农村公共服务就是一个着眼点。农村教育、卫生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服务,关系到农村、农业和农民全面发展的基础设施、农业技术支持、金融支持等基本公共服务,是当前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基本公共服务[4]。目前,我国在教育、卫生、住房、社会救济和社会养老等五个方面的财政支出比重,都低于同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所以加大对这些方面的投入建设不可不说是一个突破口。
(四)农民管理能力建设与乡村治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三农”问题的不断凸显和被重视,我国乡村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从善治理论的参与性可知公民社会是解决途径之一。治理它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这个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所以这种内外的互动性不可少。要提高这种互动性,就必须将权力还于公民,使更多公民有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一是要通过完善法制建设,进一步明确界定乡镇府与村民各自的治理权限,进一步规范乡镇指导村委会的内容、方式以及村委会协助乡镇的事项范围。二是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提高村委会自治能力。三是积极发展农村新型社会服务组织。农民可以通过各种社会组织来表达利益诉求,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实现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目标,使农民真正成为乡村自制主体。
(五)农民合作能力建设与农村合作秩序
农民合作能力建设的关键是建立村庄内生秩序和国家外生秩序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这意味着,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庄内生秩序必须依靠国家外部秩序的支持,缺乏外部秩序支持的内生秩序极不稳定。同时,国家外生秩序必须以村庄内生秩序为基础,缺乏内生秩序支持的外生秩序难以持续[5]。由此,为了提供乡村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合作秩序,不仅要利用国家外生秩序促进村庄内生秩序的发展,而且要制止农民合作行动的“搭便车”行为和“双反”逻辑。只有这样,内生秩序和外生秩序之间才可能形成共生并存的互动关系,推动农民合作能力发展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六)农民社区参与能力建设与农村社区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步形成的参与式发展理论,是作为对以现代化理论为代表的传统发展理论的反思与批判的面目出现的。与现代化理论相比,参与式发展理论是一种微观发展理论,它强调尊重差异、平等协商,在“外来者”的协助下,通过社区成员的积极、主动的广泛参与,实现社区的可持续的、有效益的发展,使社区成员能够共享发展的成果。参与式发展的思想核心就在于:强调发展过程的主体是积极、主动的人,只有人的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强化,这种发展才是可持续的、有效益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从很大程度上说就是社区建设,农民社区参与能力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一环。
如果能将农村庞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本,培养出数以亿计的体魄健全、思想和文化素质高的新型农民,他们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民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农民自身努力和政府投入,提高农民能力的关键是建立农民能力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完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
通过对农民的知识、技能的培训,可以提高农民的知识能力、文化能力、科技获取和应用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就业能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因此,建立完善教育培训机制是当前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首先要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县乡政府要把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建立完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对农民进行免费培训。其次要加强农民文化站建设。农民文化站是深受农民欢迎的一种农民能力建设载体。农民文化站要寓教于乐,可以学文化、学法律、学科技,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把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和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把农村文化市场、网络信息服务、科技文化下乡相结合,注重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针对性,考虑学习方式的规范化和灵活性,保证学习效果的普遍性和实用性,以不断提高农民能力[6]。
(二)创新农民能力建设的融资机制
农民能力建设是以一定资金的投入为前提的,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提高农民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农民能力建设资金来源单纯依赖农民自身或政府都是不行的,必须创新农民能力建设资金的社会融资机制和多元化途径。首先,政府财政要发挥政策性农业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开展农村抵押担保融资试点。其次,要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农业农村融资方式,建立农业风险分担机制。再次,要鼓励和支持各类担保机构拓展农村担保业务,开发符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涉农担保新产品,初步建立起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业农村担保体系,不断完善农业农村风险防范体系。
(三)建设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机制
农民能力强弱与农民社会保障水平高低直接相关,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农民保障的制度供给,降低农民保障制度运行成本和社会风险,有助于农民能力水平的提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在不断完善现有制度的基础上,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这包括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等方面的工作。同时,还应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充分发挥保险机制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为农民提供必要的财产、人身保障,提高农民的保障能力,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加农民的生产投入,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建设农民信息服务多元化机制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之下,如何借助信息化培育信息型农民、增效农业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现状,已经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由于贫困导致的各种信息载体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的缺乏,同时由于农村信息流入很少,最后导致农民缺少外来的激励,甚至与外界隔绝。目前,落后的信息化现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回避的发展瓶颈,具体表现在农村基础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相对落后、缺乏有效的机制来保障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处理以及农业信息服务匮乏,无法满足农村信息需求。因此,加强农民信息服务机制建设,是农民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具体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宣传和培训。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刊物、网络、讲座、咨询等多种载体和形式,加强宣传,开拓农民的眼界,让所有农民都知道新农村建设做什么和怎么做;二是积极探索构建农村信息化需要的长效机制,利用多元的信息服务,培育“信息型”的农民,让农村信息化建设真正成为改变农村现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助推器。
[1] 张延生.充分利用“内源性”增长因素增强农业自主发展能力[J]1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10):102121
[2] 路艳娇.论农村现代化与现代农民素质能力建设[J]1中国农业教育,2005(1):212221
[3] 曾艳华.农民发展能力的问题与对策[J]1经济与战略.2006(6):30231.
[4] 冼青华.农村风险保障机制与三农难题破解[J]1浙江金融.2005(5):201
[5] 金太军.拓展农民合作能力与减轻农民负担[J]1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01
[6] 肖万春.建立农民能力建设的长效机制[N]1经济参考报,20052082131
Study on Farmer’s Ability Construction in the Respective of New Rural
TONG Gui2lin
(History and Social College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3,China)
new rural,farmer,ability construction,channe
The substance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to make use of exogenous resource to promote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The key to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of village is to improve farmer’s ability construction.Between farmer’s ability construc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it is a relationship of promoting each other.On one hand,farmer’s ability con2 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and foundation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On the other hand,farmer’s ability construction i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As a result,studying of the content,channel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of farmer’s ability construc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D42217
A
167322804(2011)052002320003
201021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