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生,郝春新
(河北联合大学办公室,河北唐山063009)
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何新生,郝春新
(河北联合大学办公室,河北唐山063009)
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启示
首先对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典型模式进行梳理,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其共性,进而针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较低的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从推进农村教育、完善劳动力转移机制和加强农村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农村人力资源占全国人力资源的69.23%。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关键看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核心看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程度。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和培训,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技能培训、技术推广、进修深造等,都有一套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发达国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教育模式各不相同,根据各国农业资源条件、地理状况、人口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代表模式有三种。
(一)北美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农民教育
北美模式是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的农业生产,通过构建完善的农业科教体系,实现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有机结合的农民培训模式。
(1)组织技术培训。为提高农民教育水平,联邦政府建立了完备的成人教育和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内容各异的短期培训班、讲习班、函授教育及农村“流动图书馆”广泛存在。联邦政府设有农业合作推广局,州有推广服务中心,县有推广站和由农民组成的推广顾问委员会。
(2)开展中等农业教育。设置农业中学以及在普通中学实施中等农业教育。此外,各级政府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农业集会或农业博览会,同时安排各种农业讲座及农民所关心问题的讨论会,提高国民对保证农业资源环境的意识。
(3)建立农业科教体系。除各州农学院、实验站和推广站以外,美国农业部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机构。农业部下设农业生产局、处,建立起相当完整而庞大的农业教育、研究与推广体系。
(二)西欧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农民教育
西欧模式是以家庭农场为主要经营单位进行生产,以政府、学校、科研单位、农业培训网四者有机结合,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模式。
(1)农业职业学校。农业职业学校同其他行业职业学校学制一样,职业教育费用由州政府承担,学校建设费用、日常开支由地方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负担。
(2)农业专业学校。主要学习内容是经营管理,主要目的是由生产向经营转变,后期学习市场学、农村经济学、农业会计、企业管理、法律、税收等。
(3)高级农业专业学校。主要学习企业管理和营销,培养企业管理人才。
(4)高等农业大学。专科学制为四年,主要是应用技术的学习。农业本科大学学制六年,主要培养科学研究方面的人才。
(三)东亚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农民教育
东亚模式是指人均耕地面积低,很难形成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以政府为主导,以国家立法为保障,以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主体对农民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目标的培训模式。
(1)农民专业教育培训。开设农业高中培养农业劳动力,普及农业知识和技术教育,农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自营农民及从事有关农业产业的技术人员;同时,为农民提供继续教育和深造机会的机构主要有农业大学,民间团体设置的进修机构。
(2)国内外留学制度。国内外留学制度为务农青年学到广博的知识和科学的经营方法,开阔视野,经费由政府补助。具体形式包括国内留学制度和派往欧美等先进农业国家去学习、实习的国外留学制度两种。
(3)农业技术普及教育。专门成立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农协和农业青年俱乐部等几个农业组织和团体,全面开展对农民农业技术知识普及的教育培训。
以美国、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农民教育模式,从农民教育的组织形式和组织体系、动力和利益机制等方面各有侧重,但从本质上看,三种模式也呈现出一些基本的共同特征。
(一)农民培训管理法制化
立法贯穿于三种模式发展的全过程,内容涉及农民培训的各个要素和各个领域。例如,韩国政府先后制定了《农渔民后继者育成基金法》和《农渔民发展特别措施法》,为培养农业后继者和专业农户,从法律上提供保障,在制度和政策上把农民培训事业具体化。英国于1982年颁布了《农业培训局法》加强农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农民培训管理的法制化是这些国家农民培训事业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农民培训主体多元化
培训主体即培训机构和培训者。目前,各国培训主体主要包括: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高中等农业院校;民间各类培训服务机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农业远程教育网等等。
(三)农民培训体制科学化
一是国家统筹规划农民培训工作,如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都制定了农民培训规划或计划。二是由国家农业主管部门全面负责和统一协调农民培训工作。三是中高等农业院校是农民培训的主要阵地。四是广泛吸收社会培训机构参与。
(四)农民培训投入规范化
规范的财政投资体系和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是直接影响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因素。英国农民培训经费70%由政府财政提供,德国农民教育投资占国家教育投资的15.3%。从投资渠道来说,在注重发挥政府拨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十分注意多方面筹集经费。
(五)农民培训方式多样化
各国农民培训机构除开设与农业科学知识相关的专业课程外,更多的是根据本地区的农业特点以及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需要开设课程。这些课程范围广、门类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科学性和灵活性。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差的问题已经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我国农村从长期以开发自然资源为主正在逐步转向以开发人力资源为主。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人力资源基数大
据统计,2010年末全国城乡就业人员接近7.9亿人,其中农村就业人员4.7亿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60%。另据专家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劳动力供给新增量为零。即使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仍将占总劳动人口的50%左右,这样的劳动年龄人口基数相当于整个欧洲的劳动年龄人口总和,达5亿人。
(二)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绝对水平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其整体素质的绝对水平仍然很低,主要以小学文化、初中文化为主体,受过高中、中专及以上教育的很少,这将难以满足农业发展新阶段对高素质农业劳动力的迫切需要。此外,在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许多青壮年农业从业劳动力依然是文盲半文盲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低龄者进入从业状态。这些过早从业的未成年人是潜在的文盲半文盲,这就意味着新一代文盲半文盲的形成。
(三)农村人力资源相对水平不高
首先,与城镇从业人员相比,农村从业人员的受教育年限要低得多。据1995年涉及全国11个省市、11763名职工的抽样资料,城市职工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58年,而2000年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仅为7.70年。其次,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农村从业人员人力资本积累的不足更为显著。1975年日本农业劳动者平均受教育为11.7年,接近高中毕业程度;荷兰农民大部分是高级中等专业农校毕业水平且每年还有近1/5的从业农民进入各类职业教育学校,接受专业性的继续教育;而2000年我国农村住户从业人员中40%是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文盲半文盲,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不足12%,并且即使文化程度较高的农业从业劳动力也很少有机会获得专业技术培训,来提高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后,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比较,农村从业人员目前的人力资本水平不能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更不能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人力资源的需求。
(四)农村优秀劳动力流失严重
人力资源是发展农业的主体要素。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一个总量概念,然而从农村劳动力结构上看,有知识、有文化、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市场流程的新型农民数量有限,极为稀缺。而且这种状况不断朝着更加恶化的方向加速发展,导致农村优秀劳动力大量流失:一方面是通过考学、参军等途径一去不复返,另一方面是进城打工,宁做“流浪汉”也不愿再种田。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主要是妇女和老弱病残,给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结合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借鉴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种典型模式,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大力推进农村各项教育事业,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布局、专业设置、师资培训,必须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国内国际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农民就业意愿等因素加以综合权衡,使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人才,能留得住、用得着。
职业技术教育要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相结合,职业技术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条件,积极开展成人教育,为普通农民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使农民能根据自己生产和就业的实际需要,选择自己想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培养。只要培训合格并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条件,就应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凭资格证书或培训证明,进入全国乃至国际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
(二)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实现合理有序向城市转移
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劳务性收入在农民收入结构中占有更大份额。而非农业收入与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农民的人力资源特征有关。要保证农民在工业化、城市化中分享到社会福利增加的好处,保证农民有能力参与市场化的竞争而不被“边缘化”,并让没有转移的农民从农业中受益,就要注重农民参与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工作机会和竞争能力体系建设。
政府要逐步打破“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界限,在户籍制度以及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向农民提供优惠政策;逐步消除包括农村土地制度、户口迁移制度在内的各种限制、阻碍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制度,创建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的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通过组建规范的、功能齐全的市场中介组织,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就业信息、咨询、职业培训、法律及保险等服务,减少进城务工人员因盲目流动而增加就业的成本,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合理有序地进行。
(三)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强农村人才培养
目前农村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匮乏的是人才。由于我国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别,农村经济发展滞后,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在农村得不到合理的报酬。一方面,为了追求较高的人力资本收益,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自然会流向人力资本收益率高的经济发达地区和城镇。另一方面,农村家庭省吃俭用,投资于子女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子女离开农村,去城市工作,而不是学成后回到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随着大量青壮年和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离开土地,农业的“空洞化”现象日渐显现,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措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才能吸引农村大学生学成返乡,吸引城市过剩而又是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到农村创业。
具体而言,可依靠制度创新,激励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到农村去,向农村输入知识、技术、先进文化,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水平;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完善农业科技入户机制,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大乡村社会资源整合力度,从分发挥农村本土人才的作用,结合政策、教育、资本、财政等外部力量,不断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结构。
(四)实施内引外联、产学联手开发,输送高质量的劳动力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要拓宽思路、广开渠道,可以内引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企业工程师、科 技人员共同参与办学和培训,可以知识入股分红方式,充分调动各方人才参与开发的积极性;外联国外大 学、培训机构、联合国下属组织以及国际志愿者等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化运作,少花钱或不花钱,推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还必须产学联手共同开发,一方面城市企业可以采取委托培养工人的办法,按企业的规格和要求,进行定向开发;另一方面一些龙头企业在农村投资发展产业,就地开发转移农村人力资源 ,使之成为自己的新员工。对于非定向开发的人力资源,在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后可以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同时也可以有组织地向国内、外相关组织输送高质量的劳动力,不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由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以及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考虑,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发掘和利用农村人群的生产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发挥广大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作用,才能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高效和优化发展,才能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1] 惠宁,霍丽.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21
[2] 张晓梅.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
[3] 胡锦涛.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人民日报,20062 022151
[4] 王晓冬.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J].商业研究,20071
[5] 王万洪.农村人力资葱开发的路径选择[J].重庆行政,2007(4)1
[6] 李静.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开发[J]农业经济,2006(9)1
[7] 魏敏.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5(9)1
[8] 张玉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探索[J].福州党校学报,2005(6)1
[9] 刘进才.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3(12)1
[10] 陈庆生.中国农民与新农村[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8.31
Experience and Revelation of Rural Labor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Foreign Countries
HE Xin2sheng,HAO Chun2xin
(President Office of Hebei United University,Tangshan Hebei 063009,China)
foreign countries,rural labor resources,revelation
This essay analyzes the typical pattern of rural labor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foreign countries by means of comparing and summarizing its common characteristics,lays great emphasis on importing foreign experience to the question of low quality of rural labor resources and then makes reasonable suggestions in terms of promoting rural education,advancing labor transfer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rural labor training.
F30416
A
167322804(2011)052005820003
2011204202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HB10ISH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