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莹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期是人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的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良好幼儿教育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正如陈鹤琴所说,“幼稚时期(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将决定儿童的人格和性格;人一生的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和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这个时期是发展智能、学习语言最快的时期,是道德习惯养成最易的时期。”[1]因此,要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必须从幼儿开始。抓住了幼儿早期教育,也就抓住了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少数民族幼儿教育是民族教育基础,是民族教育事业的奠基工程,对提高少数民族整体文化素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少数民族幼儿双语教学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一方面为保护、传承和发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提高各民族语文水平提供了从内容到形式上的保证,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儿童在日后接受更高层次的民族教育时减轻或避免心理障碍和课业负担,从而有利于少数民族在成长中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有利于实现各民族之间教育权利的真正平等。[2]
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一项基本政策,1989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 《幼儿园管理条例》和1996年实行的 《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幼儿为主的幼儿园,可以使用当地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 《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少数民族地区还应帮助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2010年颁布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全面加强学前双语教育。”虽然我国很早就在一系列法规政策中指出,在少数民族幼儿教育中应使用两种语言文字,但实际上少数民族幼儿园双语教学起步晚,对其研究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朗文当代英语辞典》认为:双语人是一个能用两种语言的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将两种语言基本上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然其母语的语言知识和能力通常高于第二语言。[3]马学良、戴庆厦认为,双语是个人或集体使用两种以上的语言的现象。他们进一步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理解双语:(1)这种现象大多出现在多民族的国家里。(2)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所处的社会条件以及社会发展的情况不同,双语现象的发展也不平衡。(3)双语是就语言使用的结果表现出来的共同现象而言的,即指使用语言的状况,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民族接触和民族交流。(4)所谓“操双语者”是指已具有熟练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人。[4]盖兴之认为,双语是个人或一个语言社会使用两种语言的现象,尤指一个国家少数民族使用主体民族语言的现象。[5]
英国的 《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的定义是:双语教学是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双语教学的项目可有不同的形式,包括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浸入型双语教学。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用母语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保持型双语教学。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过渡型双语教学,[6]在国内戴庆厦认为“双语教学,是指在少数民族地区用两种语言文字进行教学。”[7]王均认为双语教学应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在教学活动中,以汉语作为一般的教学用语,在必要时使用民族语言讲解,这就算是以一种语言为主的双语教学了。”另一种理解认为:“真正称得上双语教学的,是从学生的母语入手,先把孩子的心智打开,诱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再在他们初步掌握母语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第二语言即汉语的教学。”[8]孙若穷认为双语教育是指“民族学生进行汉语、少数民族语双语文教育。”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有两种,一是学习第二语言本身,二是通过第二语言学习其他课程。[9]周庆生认为双语教学是指“少数民族语文和主体民族语文相结合的语文教学形式。”[10]谢宁认为“我国民族教育领域内涉及的‘双语教学’,专指民族语文和汉语文的教学。”[11]哈经雄等人认为“双语教育不仅包括是否开设两种语言的语文课,还包括其他科目教材的教学媒介的使用”[12]。王鉴认为“双语教学是指在民族学校中开设民族语文课和汉语文课,并采用其中一种作为主要教学用语,另一种作为辅助教学用语的特殊教学活动。”[13]
幼儿民汉双语教学是以少数民族学前儿童为主,以国家通用语言(汉语)和少数民族母语两种语言为教学媒介语言,通过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帮助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掌握双语的启蒙教育活动。[14]
少数民族幼儿双语教学是指在少数民族儿童学前阶段所实施的以民族语、汉语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主要是指少数民族学前儿童在幼儿园同时学习本民族与和汉语的教育行为。[15]
幼儿“双语”教学是指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在儿童首先习得母语的基础上,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通过创设适宜环境,培养学前儿童对汉语的兴趣和敏感性以及初步的双语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过程。[16]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双语教学的理解大致相同。认为少数民族幼儿园双语教学是指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在儿童熟练掌握运用母语的基础上,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培养他们对第二语言的兴趣和敏感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能初步运用第二语言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是教师针对幼儿开展各个环节的教育活动,在发展好幼儿的母语基础上对汉语的启蒙教育,使其对汉语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听说兴趣,促使起认知和素质的发展,为今后的双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17]
家庭环境作为幼儿习得语言的第一个环境,直接影响幼儿的双语习得。有学者对新疆乌鲁木齐红旗幼儿园的调查研究发现,家庭语言环境不仅对子女掌握母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影响着子女的第二语言的学习。家庭中的客观因素(父母的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及汉语水平)在幼儿接受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有深刻影响,良好的客观环境势必为幼儿接受双语教学提供保障。家庭环境中的主观因素(父母的支持力度、期望值、对双语教学的理性认识),为幼儿习得双语提供了精神动力与支持。[18]
有学者认为学习兴趣是影响学前儿童学习汉语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学前儿童汉语学习兴趣的现状调查发现,学前儿童对汉语学习兴趣大多处于中低水平。通过分析发现,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幼儿汉语学习兴趣的影响最大,幼儿个人语言能力的影响最小,其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教学方法>教师态度>家长鼓励>学校氛围>家庭客观支持>幼儿性格>幼儿语言能力。[19]为了提高学前幼儿学习汉语的兴趣,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应更新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学习汉语的家庭氛围;政府应该规范学前教育制度,稳定学前教育政策,为幼儿汉语学习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和师资队伍。
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教学技能直接关系到学前幼儿语言的获得与双语教学的成败。教学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的总和。具体包括语言技能和专业技能。[20]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影响民族地区幼儿园双语教学的因素进行了归纳。有的学者从影响双语教学的外部因素来考虑,有的学者从影响幼儿园双语教学的内部因素进行考察。这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影响幼儿园双语教学的因素。但影响幼儿双语教学的因素是复杂的,除了以上提出的,还有对双语教学的投资,各地区的实际的语言环境和经济情况,国家语言文字的政策法规,可利用的资源,个体差异以及双语教学的教材和参考资料等等。在考察影响双语教学的因素时,不能单一地说是哪个因素影响幼儿园双语教学,要进行综合考察。以便正确提出相关的对策和解决方法。
有学者从教育人类学角度出发,对新疆少数民族幼儿园双语教学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语言文字生态环境进行分析,提出了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建构。在民汉杂居且汉族人口占绝对优势的民汉双语兼用区,可选择完全浸入式双语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选择基于这类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汉语环境。大多数少数民族儿童由于受环境及家庭教育的影响,在入园前已经会使用简单的汉语,儿童的母语则主要在家庭教育继续发展。在民汉杂居区但汉语不占优势的民汉双语发展区,采用部分浸入式双语教学模式。教学初始阶段汉语的使用比例保持在50%以上,让学生部分沉浸在汉语环境之中。在民族聚居区的民语单语使用区,几乎没有任何可利用的汉语环境,因此采用民主汉辅型双语教学模式,旨在帮助没有语言环境的民族幼儿建立初步的汉语感知,为进入小学的汉语学习,双语教育打下基础。在汉语单语使用区,儿童需要着重发展的是母语能力,主要通过家庭教育学习母语。[15]
还有学者将少数民族幼儿园民汉双语教学模式分为三类:学科汉语教学模式,即以母语为教学语言进行汉语教学;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汉语词汇或句式,有固定的时间学习汉语,在课堂之外教师不说汉语。全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即在专门的汉语课堂教学时间内组织幼儿语言活动,主要以汉语为教学组织用语。浸入式教学模式,即汉语渗透在幼儿园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这种模式中,幼儿既学习汉语又用汉语学习。[16]
综上所述,学者们虽然对双语教学模式类型的表达不同,但一般都认为民族地区幼儿园在选择双语教学模式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语言环境及幼儿园的师资和幼儿已有的汉语水平等,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切勿搞一刀切,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双语教师数量少,质量低。双语教师是实现双语教学的中介,高质量的双语教师是保证双语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双语师资出现“一缺二短”的现象。“一缺”是少数民族教师的数量不足。“二短”是指少数民族幼儿园双语教师的汉语水平和双语教学能力明显不足。有学者通过新疆 《双语教学情况统计通报》提供的数据发现,虽然幼儿园双语教师的人数不断增加,但是仍然难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幼儿园双语教学对双语师资的要求。并且幼儿园双语教师的专业能力有限,幼教毕业的“懂行”的专业教师少且学历低。[21]
对幼儿园双语教学认识偏差。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幼儿园双语教学成了幼儿园汉语教学。双语幼儿园的标志是学汉语,教学活动以汉语为主。并且以幼儿园双语教育取代幼儿园教育,使得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无法实现。[16]
双语教学内容定位不准。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师较注重儿童的口语表达训练,但忽视了汉语发音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中注重幼儿对儿歌故事的掌握而轻视了拼音、句型和词语的学习。[22]
教学方法机械呆板,呈现小学化倾向。有学者指出在幼儿园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幼儿机械地认读汉字,教师讲故事时,幼儿也主要以听为主,教学过程严重地违背了幼儿学习的特点,呈现出小学化的倾向教学方法机械、呆板。[16]
正确处理母语和汉语的关系。双语教育不同于单纯的汉语教学,对任何一个学习双语的幼儿来说,母语是首位的。应坚持双语并重的原则,不能为习得母语而拒绝汉语的学习,也不能只为接受汉语学习而舍弃母语的学习。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园双语教学观,积极接受幼儿园双语教学。[22]
准确把握双语教学的目标。幼儿园双语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幼儿学习汉语的兴趣,初步感受祖国文化,是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启蒙教育,在知识层面上并没有太多的要求。幼儿园教师要创设丰富适宜的语言环境、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应用多种方式培养幼儿学习汉语的兴趣,帮助幼儿建立汉语语感,培养幼儿对汉语的敏感性,使幼儿具有初步的运用汉语口语交际的能力。[17]
正确选择幼儿园双语教学内容。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语音、语调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幼儿园双语教学的重点应当主要集中在发展幼儿正宗的语音和语调方面。双语教学的内容应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幼儿常见的汉语词汇开始。[22]
幼儿园双语教学要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学者提出了幼儿园双语教学中应遵守的原则:快乐性原则,即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幼儿第二语言发展。需求性原则,要创设多样化的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汉语交往情景,激发幼儿学习汉语的愿望,鼓励幼儿用汉语与老师和同伴交流。刺激性原则,语言的习得需要无处不在的语言信息刺激。在幼儿园创设语言环境,不断地强化幼儿对汉语的应用。听说为主原则,幼儿期是口语学习的关键期,要强调以听说为先,以听促说,听说结合的原则。[23]
综上所述,我国少数民族幼儿园双语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突出的问题,教师数量少、质量低,对幼儿园双语教学认识不足,教学内容定位不准,教学方法机械呆板等问题成为严重制约少数民族幼儿园双语教学的瓶颈。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的相应对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问题的症结,但未免显得空泛,可能导致幼儿园双语教师“知道”和“做到”的相互脱节。最后还应看到,这些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民族地区的幼儿园中,还普遍存在于汉族地区的幼儿园当中。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可以看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双语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双语教学的内涵、影响因素、模式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这些研究大力推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但是还应看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对一些问题例如如何评价民族地区的幼儿园双语教学,是否存在统一的评价标准,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幼儿园如何开展园本教研来促进幼儿园双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等问题研究较少。
[1]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2]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Jack Richard,John Platt and Heidi Weber.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M].英国朗曼出版社,1985.
[4]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论文集[C].北京:民族教育教育出版,1990.
[5]盖兴之.双语教育原理[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3).
[6]转引自潘家祯.“双语教学”的内涵及其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3,(3).
[7]戴庆厦.我国双语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民族教育,1989,(3).
[8]王均.双语教学是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J].民族教育,1989,(3).
[9]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
[10]周庆生.中国双语教育的类型[J].民族语文,1991,(3).
[11]谢宁.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和民族教育[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12]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3]王鉴.民族教育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14]孙钰华,冯江英.新疆学前民汉双语教育的推进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8,(10).
[15]张梅,王阿舒.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多样化构建[J].民族教育研究,2008,(1).
[16]冯江英.全语言教育理念对我国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10,(6).
[17]热扎玛.新疆学前双语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1).
[18]王阿舒.孙明霞.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影响[J].语言与翻译,2009,(4).
[19]王阿舒.汤允凤.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学前儿童汉语学习兴趣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9,(12).
[20]孙明霞.新疆学前双语教师教学技能现状分析与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0,(3).
[21]张燚.2005-2009新疆少数民族幼儿学前“双语”教育基本状况的分析讨论[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2]孙明霞.新疆学前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3]蔡红.新疆少数民族幼儿学前“双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