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刚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部分。其中研究性学习在高中三年的周课时均为3课时,总288课时,是安排课时最多的课程之一。[1](P1)这一计划2000年9月起在10省市试行,2001年部分省市加入试验,2002年秋季在全国推广实施。2003年3月,教育部又颁布了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在这个方案中研究性学习占15个学分,是所有课程中占学分最多的课程。[2](P3)同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初中、小学也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为必修课程。确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是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2001年秋季,甘肃省第二批加入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试验。高一所有新生都开设了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部署,各校做了充分准备。主要做法:(1)编制各校 《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手册》,对课程实施具体问题作出规定。兰州二十七中、兰州二中、兰州一中、西北师大附中、兰化一中、兰铁一中、兰州三十三中等学校编写的指导手册比较规范。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研制的 《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手册》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目的和课程目标,规定了课程实施的类型、程序、组织形式,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步骤以及评价方式,列出了课程实施中需要使用的表格、文本格式规范及各科教学大纲中设置的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手册规定:本校高中生三年时间里必须参加一次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自由选题,课题小组成员6人左右,实施过程分三个阶段,活动时间1~2年。(2)培训教师,提供师资保证。兰州二十七中召开了研究性学习专题辅导报告会、课程实施动员大会和开题报告会。兰州二中在课程实施前夕组织相关教师前往上海市七宝中学观摩学习,聘请华东师范大学霍益萍教授等专家来校进行具体培训和指导。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大部分学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的还成立省市立项课题,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规律,总结经验,撰写报告,为下一轮课程实施提供借鉴。总体来看,兰州市首届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开端良好,扎实规范,营造了轰轰烈烈的课程实施氛围。
但是,甘肃省高中新课程改革2010年才正式实施,进入新课程以前,教育部2000年的新课程方案和2003年课程计划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分和课时的规定无法得到落实,在高考和其它各科教学的压力之下,大部分学校逐渐放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要求,有的甚至束之高阁,成为明日黄花。这种现象使高中新课程正式实施以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也遇到了一定的阻力。
笔者2010年10月参加兰州市教育局新课改实施调研活动,实地了解了全市各类型七个高中学校开展课改的情况,从中发现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部分学校领导不能正确理解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研究性学习”成了摆设,只印在课表上,不安排教师,学生自由活动,成了自习课。教师认为“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意义”。(2)部分学校虽然组织了活动,但不能把握课程实质,规定几个课题,全年级或全班共同研究,教师指派任务,学生分工完成,失去了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实践性、活动性”的特点。(3)更多学校采取等待观望的态度,没有作出合理的计划安排,使其成为“空无课程”。
2009年底,甘肃省和兰州市分别编选出版了几年来本省、本市的研究性学习案例集,笔者参与了这两项工作。从案例来看,作品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实践性。所有作品都体现了研究性学习实践性的特征,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应用问题为载体,解决生产、生活和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价值取向。二是探索性。案例选择的课题大都反映了同学们细致的观察和可贵的思考,也反映了指导教师对这一课程形态的把握和认识,体现了老师们对新课程的理解。三是多样性。这些成果涵盖了广泛的学科领域,几乎涉及了中学所有的学科;案例的研究方法丰富多彩,既有社会科学的文献、考证,也有自然科学的实验、观察,这对参加研究的同学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成果的表现形式不拘一格,有论文、调查报告,还有展板、制作、照片、音像等实物资料,不少作品还附上了学生自己的评价、体会和教师的评语。这些做法是有益的探索,是难能可贵的。
由于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处于研究探索阶段,课程实施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一是重视程度不够。课程方案颁布之初,各校都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实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学校逐渐放松了要求,有些甚至处于停滞状态。二是对课程形态理解不清。有些学校的师生不能准确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出现了诸多偏差。如有的案例大量下载网络素材,没有消化吸收,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有的案例缺乏实践过程,时间太短,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案例属于纯理论探索,实践意义不大;有的案例属于教师作品,不合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的要求;有的案例分工不够明确,部分课题成员对成果没有贡献等等。三是思想上存在一些疑虑。有些学校,有些教师担心活动的开展会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影响高考成绩,不敢放开手脚,人为设置种种限制等等。[3](P2)
兰州二十七中自2001年以来一直没有间断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兰州市极少数坚持至今并取得成绩的学校之一。多年的实践积累了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社会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
2001年首届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新生入学到2002年12月结题,历时一年半,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为后续的课程开设提供了经验。课程实施经历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2001.9-2002.4),学习文件,编制 《手册》,开设讲座,动员实施。在任课教师指导下,成立了123个课题组,内容涵盖9个学科。(2)实践体验阶段(2002.5-2002.10),从“五一”长假开始,同学们分工合作,团结互助,利用课余和周末、假期查阅文献,走访有关部门,开展丰富多彩的调查、研究、测量、制作。(3)表达交流阶段(2002.11-2002.12),经过一年多的探究,123项课题全部结题,成果有研究论文、调查报告、小制作、课本剧等。经辅导教师初评、学科复评、教研室总评等环节,评出特别奖2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26项,三等奖42项。评审中特别注意了探究性、过程性、发展性等原则。同学们的主要收获: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了热爱科学的情感。暴露出的不足之处:选题不够丰富,研究方法单一,有些课题教师指导作用发挥不够,组织管理工作有待改进等。管理层面的经验:要彻底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加强组织管理工作,加强教师培训,防止出现两种极端的倾向:流于形式和影响常规教育教学活动。
表1 2003-2010年兰州二十七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一览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具有20多年历史的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性科技竞赛,是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动,是我国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形式。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是科技创新大赛和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共同要求。不同的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开设,具有普及性的特点,强调实践性和参与性,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性不是唯一的或最重要的目标。科技创新大赛强调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不强求全体学生参加,具有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成果和作品,发现和推出科技创新人才的特征,强调成果的创造性和实用性。
兰州二十七中研究性学习与科技创新活动流程:主管副校长主持,教研室负责,教研室成员参加,教务处、政教处配合协调,年级组班主任负责学生安全组织。第一阶段:高一研究性学习活动动员、开题、实施、辅导、结题、评奖。重点是初步了解科学研究方法,注重实践过程,不贪大求全、求多。第二阶段:高二研究性学习活动开题、实施、结题、评奖。重点是提高课题研究质量,教研员进行咨询、指导、培训。第三阶段:科技创新大赛成果申报。按照科技创新大赛申报要求精心选择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召集课题成员熟悉大赛要求,完成作品查新报告,整合材料,修改、补充、完善,上报市科协。几年来先后有36个项目获省市级奖项。2007年获省级一等奖2项,2010年获首届兰州市科技创新市长奖。2011年获省级一等奖1项,并代表甘肃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赛。2005-2011年连续获市级优秀组织奖,2007年获省级优秀组织奖。
2010年甘肃省进入高中新课程。按照新课程管理模式,研究性学习正式纳入课程和学分管理。为此我们研制了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对教务处、教研室等部门的职能作了明确的界定,课程管理交由教务处统一组织,教研室负责教材开发、教师培训、研究方法指导等技术层面工作。按必修课要求,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必须完成总学分为15的2-5个课题研究:高一可参与1-2个课题;高二可参与1-2个课题;高三可参与1个课题。每个课题合格及以上,参与过程考核合格的个人,集体项目获6个学分,个人项目获3个学分。
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依据有杜威“新教育”思想,陶行知“知行合一”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研究性学习法”,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1.杜威“新教育”思想
研究性学习即project-based learning,直译即项目学习或主题研究、专题学习、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新教育”思想的体现,研究性学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学生终身的知识和能力,反映和回应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信息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杜威的教育思想建立在对现代社会、科学和教育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精髓是鼓励探究与创新,促进儿童发展。杜威认为人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how to do)的知识,教学过程应该是“做”的过程。儿童生来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有强烈的兴趣。“从做中学”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他主张以生活化和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传授。这里杜威主张的“从做中学”是一种经验课程,他强调直接经验在儿童学习中的作用,反对间接经验的生搬硬套和生硬灌输。杜威主张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设置综合课程,反对分科课程。这对新课程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具有指导意义。杜威被称为自柏拉图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博大精深,造就了一代美国精神,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无疑,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出发点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
2.陶行知“知行合一”教育思想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以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强调“教学做合一”,强调实践,强调动手,这是目前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特别需要强调的。陶行知把他的教育信念和教育理想付诸行动,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知行合一”思想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历史传统和实践来源。
3.苏霍姆林斯基“研究性学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既脚踏实地又开拓创新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在 《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一文中指出:“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是消极地掌握的,而是去获取的,即靠积极的努力去获得。因此,这种知识就能变成信念”。“学生独立阅读教科书或原著只是脑力劳动的一种形式和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真正的目的则在于让学生去研究和分析那些没有明确阐述的、似乎是隐藏着的因果联系和规律性”。“如果学生的抽象的概念、结论、判断是他们在研究和分析周围现实的过程中形成的,那么他们就能养成一种宝贵的脑力劳动的品质——不仅通过直接观察而且以间接方式去研究、认识和探索事实和现象的能力。”[4]
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性学习法”是既定课程教学和学习所采用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不是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教学法和学习者的角度提出的,他这里所强调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凯洛夫为代表的教育学传统模式对我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的上述思想构成了我国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另一教学传统和实践来源。
4.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及其课程开发的理念,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有着重要的启示。(1)“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多元智力。传统的学校教育课程以学科课程为主,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开发,直接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间接经验,展示与本学科相关的某几个方面的智力,很难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展示。(2)“探究性学习”课程内容——为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而选择。学生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者,学生应成为课程的主人。他不仅重视在多彩多姿的学校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各类学科丰富的材料,引导学生自由探索,以激发每个学生的独特智能,而且也重视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出发,设计各种专题作业,促进他们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科教学成为理想的活动。“研究性学习”应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与科学世界,“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应以创新为目标、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为基调进行选择。(3)“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通过多元智力来指导。“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在指导协助的过程中,要注意不同智力活动的各自作用,使用多样的指导手段,提高“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
综上,笔者认为,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及其“新教育”思想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哲学基础;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心理学依据;陶行知“知行合一”与苏霍姆林斯基“研究性学习法”是我国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历史传统和教学论背景。
如前所述,在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存在着许多不一致的认识,流传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观点,[5](P4)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正常开展和实施,必须从理论的高度厘清和界定。这不仅是理论思辨的需要,也是教育实践的要求。
1.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
在我国传统的学科课程的教学体系架构中,研究性学习被理解为一种学习方式,即苏霍姆林斯基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各门课程学习中虽然知识内容不同,能力要求各异,但学习课程的方法总可以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展开。研究方法强调积极、主动、探索、分析,运用假设、推理和归纳,注意联系实际,努力做到融会贯通。
然而,如果仅此为止,“研究性学习”就仍然停留在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的层次,不能上升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态。10年的课程实验表明,在我国现有教育教学体制前提下,作为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来倡导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转变的,因而课程改革所预期的目标就根本不可能达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规定,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必修课,严格规定了学分和课时,是普通高中所占学时和学分最多的课程之一。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体现了国际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对传统课程观念的颠覆。
作为必修课程,学校要严格按照学分和课时的要求安排修习计划,不能敷衍了事。具体安排时,可以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高一阶段主要进行选题辅导、研究方法指导等,可以用讲座等形式,课时相对集中一些。高二以后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确保课题研究质量的关键是文本的收集,如研究记录、读书报告、开题报告、结题鉴定、教师评语等。同时要引入激励机制,如兰州二十七中将研究性学习课程延伸到科技创新大赛,与高考加分和保送政策直接挂钩,并取得了成绩,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2.研究性学习是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它是在批判传统的学科课程缺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课程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直接经验;传统的学科课程则主要学习间接经验,亦即书本知识。
事实上,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作为活动课程的形态进入课程体系的。“学科课程旨在发挥学科知识(学科逻辑)对人的发展价值,它所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每一个人的心理经验与学科逻辑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发挥生活世界对人的发展价值,它所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每一个人的心理经验与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生活世界)的关系。”“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学科与生活互相促进,历史地统一。”[6](P1)
新课改条件下,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一同构成了我国现行课程体系的构架,如下所示。
现行高中新课程体系中,学科课程既包括语文、数学等单学科课程,也包括科学、艺术等综合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则既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指定领域,也包括班级和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非指定性领域。
3.研究性学习是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的概念,两者的区分主要以是否按学科领域划分教学内容为标志。研究性学习是以综合课程的形态进入高中现行课程体系的。在这个意义下,特定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不能被视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7](P4)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交流的过程。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综合课程、分科课程、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分属不同的逻辑体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可如下图所示[8](P6)。
4.研究性学习是必修课程
按照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研究性学习是必修课,三年总课时数为288,占15学分。课程计划设置的必修课共116学分,占总学分80.6%;学生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选修课分选修Ⅰ和选修Ⅱ,选修Ⅰ至少修22学分;选修Ⅱ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至少修6学分。
值得指出的是,研究性学习虽然是必修课,但由于其课程形态的特殊性,学分与课时往往不容易落实;又由于高考难以考察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在全民关注高考的特殊国情下,实际操作中往往被极度淡化,甚至有成为空无课程的危险。选修Ⅰ的设置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机构应该共同努力,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规定,努力防止出现类似以上的偏差。
5.研究性学习是国家课程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打破了课程管理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和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现行高中新课程设置的必修和选修Ⅰ(限定选修)为国家规定必须开设的课程,是国家课程;选修Ⅱ(任意选修)为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开设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是国家课程,但没有教材,没有课程标准,没有专门教师,只有一本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需要在校本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实施。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校长和学校领导要认真学习课程理论和课改文献,准确理解把握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性质、地位、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实施策略;(2)根据学校自身的历史、环境和文化特征,把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用系统论和信息论的方法综合考虑实施;(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培养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骨干,确保课程实施顺利进行。
6.研究性学习是校本课程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一个特点,是这种课程由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实施。在保证国家课程的课时、学分、课程目标等统一要求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具体法规的前提下,要充分挖掘学校的课程资源,包括环境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分析学校的校情学情,制定校本实施的具体策略,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给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校课程,在开发实施过程中,学校只能在国家课程的规定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法规的前提下行动,不能超越学校课程管理的权限,国家关于课时、学分、课程目标等的管理规定和不同省市关于学分管理和学业水平测试等规章制度必须遵守。这要求学校正确理解把握政策界限,准确定位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发挥自己的优势、特色和传统,使这场“带着镣铐的舞蹈”跳得尽兴,惬意!
基于以上认识,在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实施的探索和实践中,笔者有如下的建议。
1.制度建设
目前,国家关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规章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但是甘肃省的地方法规还明显不足。当然,由于课程实施才进入一年,适合省情的研究性学习地方法规还需在调研的基础上逐步研制,外地的经验还需要一个吸收消化的过程;但是,地方法规的出台对学校层面的引领指导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们期望着一系列的省级地方法规,包括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学业水平测试及高考中的考查方式,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省级管理办法等文件早日出台。
同时,学校层面也不能无所作为。(1)要认真学习课改文献,努力把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质,学校上下达成共识;(2)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发挥后发制人的优势,走出去、请进来、长出来,研发适合本校的课程实施方案;(3)发挥全省50所省级样本校和其它地市级样本校的作用,强化课题研究的管理,力争早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全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提供示范引领。
2.常态管理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常态管理即学校的实施细则。兰州二十七中在过去的10年里积累了经验,以后改进的方向主要是:(1)继续发挥研究性学习与科技创新大赛结合方面取得的成绩,彰显特色,发扬光大。(2)寻求研究性学习与通用技术课程之间的切合点,创出自己新的特色。虽然通用技术课程尚未实施,但我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要借鉴外地处理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科技创新三者之间关系的经验,分析校情,制定规划,早作安排。(3)理顺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到责权分明、和谐高效。教研室把精力放在课程实施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支持方面,包括校本实施策略、教师培训、学生指导等;教务处负责具体操作,包括开题、选题、结题的布置安排、学分考核认定、管理和研究人员配置等;政教处、总务处、团委、学生会等主要负责安全保障、活动组织等。(4)加强领导管理强度。借鉴外地和本市其他学校经验,设立专人管理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副校长挂帅,教务处一名副主任具体负责,干事处理日常事务,为课程实施保驾护航。(5)及时修订本校 《研究性学习实施手册》,为课程实践服务。由笔者起草编写的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手册初稿完成于2001年,在连续使用的基础上修订四次,经受了实践检验,要根据课程实施的情况继续修订、充实和完善。
3.师资培训
充分重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师资培训,将其作为教师发展和专业成长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要借鉴外地经验,把理论学习与实地考察结合起来,与省内外几所友好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和交流。校本培训的重点是青年教师,要根据我校青年教师数量多、上进心强、学历水平高、头脑灵活等特点组织和设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专业引领,锻造名师。
4.校本特色
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初步特色是与科技创新大赛的有机结合。今后,首先要借鉴外地经验,设想通用技术课程开设之后,将三者联系起来,努力形成自己的另一特色。其次,我校新建成的心理辅导中心设备齐、条件好,有较好的人力资源背景,可以考虑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创建特色。再次,我校处于城市中心地带,还有许多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要不断探索、开发、实践。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普通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优秀案例选编[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0.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5]萧菲,修义.研究性学习百例 数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
[7]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有宝华.综合实践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