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启仪
(东莞图书馆,广东东莞 523071)
作为一座城市的内在品格和品位风尚的重要体现内容,城市阅读联结着全体市民对阅读的自觉参与度、阅读的兴趣倾向、阅读的习惯和阅读能力水平等。阅读是学习的根本手段之一,它直接决定着市民的学习能力与整体素质;阅读是人类文化与精神传递的基本途径,它引领着城市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阅读是借鉴先进以推陈出新的主要抓手,它推动着城市方方面面的发展。基于政府公共管理与城市文化建设规划的视角,如何科学、规范、有序地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阅读服务,对于一座城市科学规划、城市品位提升非常重要。
在我国城市公共阅读服务建构的实践中,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城市走出了先行先试的路子,它们立足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本地区文化传承发展的情况,大力推进城市公共阅读服务的各项规划、实践探索和总结提升工作,为我们探讨中国城市公共阅读服务建构提供了值得参考的鲜活标本。本文选取了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市为例,在建构城市公共阅读服务乃至体系化发展方面梳理思路,具体分析这个标本城市的实践与启发。
东莞在地理位置、人口结构、行政架构、产业结构、经济水平等方面有着与其他城市不同的特色,形成了对提升城市阅读,打造学习之城、阅读之城的迫切要求。
东莞人口构成由三个部分组成,除了本地户籍人口174.87万人,外来常住人口520.11万人之外,加上没有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加起来约1200万人[1]。也就是说,东莞居住的外来人口数量在1000万以上,占了全市人口的绝大部分,也构成了东莞社会阅读的主体人群。这些外来人口大部分来自农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素质参差不齐,要让他们融入现代城市社会,成为现代制造业名城的产业工人,必须通过阅读来引领,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提高个人素质和专业素养,学习现代产业专门知识[2]。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东莞社会已经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巨大跨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东莞已有的发展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正面临着如何从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巨大转型。要培养广大市民的现代观念、文明准则和城市意识,建立起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社区意识、公共意识、规则意识和文化消费意识,必须通过阅读学习来推进。
2006年,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经济社会双转型的战略部署,其中首要任务就是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下,转型的步伐更趋迫切。广大企业必须在充分发现、获取和利用前沿信息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来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坚实的知识支持和智力支撑。
东莞市1985年撤县建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现辖28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386个村委会、205个居委会,改革开放30年,东莞GDP的平均增速达到18%,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4246亿元,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全市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截至2008年底,常住人口694.98万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174.87万人,外来常住人口520.11万人[3]。改革开放30年,东莞创造了经济飞速发展的“东莞奇迹”,成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巨大跨越。进入新世纪,市委、市政府先后适时提出了打造文化新城、文化名城的战略部署,通过大兴“图书馆之城”建设,积极创建学习之城、阅读之城。市委、市政府领导也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城市阅读对于东莞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东莞这座城市在地理位置、人口结构、行政架构、产业结构、经济水平等方面有着城市发展的现实特殊性[1],城市公共阅读环境构建、城市阅读活动组织开展和市民阅读习惯的培养等亟待研究完善。
东莞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要创建学习型城市,提出要“通过完善知识传播网络、拓展知识传播活动、健全知识传播机制,构筑完善的城市读书学习空间,创造良好的知识信息获取条件,营造崇尚学习、尊重知识的浓郁氛围,让处处成为学习之所,人人成为学习之人,使读书学习成为每个东莞人的生命形态”[4]。
1.大力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为了实施“图书馆之城”的城市文化品牌打造工程,东莞市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图书馆事业建设的相关文件,从政策扶持上不断推进东莞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2001年以来东莞市委市政府印制了《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建设文化新城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东委发〔2003〕14号),《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围绕创新发展能力组织实施五大工程的意见》(东委发〔2004〕20号)、《关于印发〈东莞地区图书馆总分馆制实施方案〉的通知》 (东府办〔2004〕56号)、 《关于印发〈东莞市建设图书馆之城实施方案〉的通知》 (东府办〔2005〕46号)、《关于印发〈东莞市建设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实施意见 (2011—2020年)〉等四份文件的通知》(东委办发〔2011〕5号)等。2005年9月,建筑面积为4.5万平方米的东莞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总投资1.73亿元。该馆作为东莞地区城市中心图书馆,是目前全国地级市建筑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并创造了众多全国之最——国内第一家漫画图书馆、全国第一家无人值守24小时开放自助图书馆、全国首个图书馆ATM自助服务站、全国首家粤剧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首个分馆、全国首个获文化部创新奖的地级市公共图书馆、全国第一个荣获美国图书馆协会颁发的“国际创新奖”、全国第一个获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的地级市图书馆。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莞地区图书馆网络通过创新总分馆发展机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止至2010年底,东莞地区总分馆体系发展至具有中心馆1个,分馆48个,102个基层服务点,实现了“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的资源共享、联合服务格局,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基本服务的全部免费,并完善了数字图书馆、图书馆ATM和自助图书馆的阅读延伸服务。遍布全市的区域新型集群图书馆网络,为市民日常读书学习提供了便捷平台[5]。
2.广泛开展市民读书活动。自2005年开始,东莞市委、市政府每年以市委办、市府办名义下发东莞读书节工作方案,由图书馆、学校、妇联、工会、文联、报社、广电台、书店以及各镇政府联合举办系列大型综合性群众读书文化活动。每一届读书节都注重推陈出新,都在不断地积累经验、丰富活动内涵、擦亮这一知识传播品牌,真正把阅读求知、和谐文明的理念普及到每个机关单位、厂区、社区、企业、学校、家庭[6]。同时,在活动策划上体现了关怀理念,针对东莞的外来人口较多的特点,每届读书节都策划了适合外来打工群体的活动。截至2010年底,东莞读书节累计举办各类活动近2500项,参与群众近1900万人次。期间,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全国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年会、2008全民阅读论坛暨阅读促进发展研讨会等以东莞读书节为载体,先后在东莞举行。广东省文化厅曾以东莞市开办读书节的做法为典型范例,向全省地级以上城市进行了推广。
3.繁荣全市出版物发行市场。东莞市文化部门领导认为,“要把书报刊经营作为构筑图书信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全面放开,希望书店办的像米铺那样多,希望人民群众买书、看书像买米、煮饭一样方便。”[4]思路决定行动的效力,随着书报刊经营的放开,东莞市的发行领域吸引了雄厚的民间资本,发行业不断稳步发展和提升壮大。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出版物发行单位1092家,书报刊发行单位658家、邮政书报亭354家,电子出版物发行单位80家,总投资额38941万元,从业人员总数为6400人;音像制品经营单位356家,总投资额10680万元,从业人员总数为1200人。其中,本土民营企业广东省永正图书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民营图书零售企业,经营规模在全国大型书城中名列第七。
4.定政策、斥巨资投入城市阅读推广工程。2010年,东莞提出实施文化名城的战略决策,正式出台了《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并分别形成了把东莞打造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和岭南文化精品名城的实施意见,其中公共文化建设名城列为“四大名城”的首位。按照规划,从2011年开始,东莞市财政连续5年共投入50亿元用于文化建设,并设立“文化东莞”专项资金,大力推动包括阅读推广工程在内的文化建设。在阅读推广工程的具体投入为:2011年,东莞将斥资1800多万元用于在全市32个卫星镇和街道办事处建立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设施,实现全城覆盖服务;将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单独列为市政府2011年十件实事之一,明确要求全市村 (社区)100%实现至少有一个图书室 (图书馆服务点)、有一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或公共电子阅览室;此外,东莞市又提出要在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上再加力,2015年实现全市人均拥有1.2册以上公共藏书,建设一批现代化阅报栏,进一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倡导全市“每天学习一小时”,探索建立“市民购书,政府补贴”的文化惠民购书补贴政策,鼓励市民多读书、读好书[7]。
城市公共阅读服务的建构在我国已经起步,以东莞市为代表的一些城市也进行了不懈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如何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建立适合国情、市情,适应城市发展远景规划的公共阅读服务策略和思路,在参照东莞市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几个方面的思路以供参考。
为使城市公共阅读服务的建设更加规范有序,避免走弯路,应该进一步从加强政府公共管理的高度上对公共阅读服务进行宏观管理与领导。
1.建立健全城市公共阅读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科学开展城市公共阅读服务,应当从法律法规的高度上对公共阅读服务进行规范和完善,将积极构建公共阅读设施网络,统筹各种阅读服务,推广城市阅读作为各级政府的职责。各级党政部门要把城市公共阅读作为发展文化事业,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的重大工程来看待,将系统的城市公共阅读服务纳入年度工作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一起部署、落实。同时抓紧制定行业性管理规章,为公共阅读服务的发展提供相关的法律依据与相应的制度保障。如东莞市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研究制定《东莞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东莞地区的图书馆管理规范及各项管理办法,拟把图书馆文化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就为东莞市公共阅读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树立了一个范例。
2.在文化政策上加强对公共阅读服务的扶持力度。一是以市委宣传部和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为主导,对城市的公共阅读服务资源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和缺位管理现象。二是在展开充分调查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文化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分类规划中涉及公共阅读服务部分制定长期实施方案和阶段性实施方案,明确公共阅读服务的多元投入、多元参与机制以及监督评估机制。三是通过充分利用多种宣传途径加强舆论宣传,号召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公共阅读服务,广泛宣传城市阅读,表彰先进典型,激发市民自觉阅读的热情。
3.建立专业化的行业协会 (学会),加强行业管理。作为民间性组织,行业协会 (学会)不属于政府的管理机构系列,它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加强政府对城市公共阅读服务宏观管理和领导力度的重要手段就是创建专业化的城市阅读指导委员会或者阅读联盟学会等行业协会以及分支委员会 (如图书馆学会、出版印刷协会)等。如目前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的分支机构——图书馆与社会阅读专委会就设在东莞图书馆。因此,在城市公共阅读服务建构中,借鉴先进国家与地区的发展经验,把城市阅读的相关工作交给行业协会 (学会)实施,完善行业自觉管理机制,并在行业协会 (学会)的协助下制定和调整相关的公共阅读服务政策。
1.组织全市性大型阅读调研工作。成立城市阅读调研的专项课题组,组织开展全市性的大型阅读状况和阅读需求,以及公共阅读服务的普及调研工作。前者调查不同的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阅读习惯、阅读倾向以及对公共阅读服务的意见和建议,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网络投票、邮箱投递等多种方式,广泛了解城市公众的最新阅读状况和需求情况;后者对目前公共阅读服务的建设进行综合摸底,重点了解公共阅读服务有否缺位之处,并确定服务延伸的重点和方向。最后,综合各方的意见,为政策的出台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
2.建立社区、企业、学校、家庭阅读学习机制。在社区方面,以社区图书馆、阅览室为基础平台,采用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阅读活动和培训活动,如各种技能学习、趣味学习班、读书沙龙、读书交流组,针对不同的社区居民组织各类阅读学习小组,如网页设计共享组、新生儿父母交流组、中老年养生保健互助组等等,调动社区居民的阅读热情。
在企业方面,为企业员工提供阅读的设施和交流的平台,开展各类型的技能培训和知识普及讲座,举办多种知识竞赛、技能竞赛、读书会、演讲比赛和书画摄影展览等丰富多彩的知识传播活动,表彰学习标兵,使学习知识、追求发展成为企业员工内在的自觉要求。
在学校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读书看报、上网查询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开阔视野,通过经典朗诵、读书会等形式培养学生树立经典阅读的理念,使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充分领略阅读的乐趣,从小培养终身阅读学习的习惯。
在家庭方面,鼓励家庭从建立家庭藏书开始,将购书经费列入家庭开支,鼓励家长关心、指导、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通过举办亲子读书会、开展“书香之家”评选等活动鼓励营造亲子阅读、家庭阅读的氛围。东莞图书馆就曾推出“亲子书香卡”,引导家长与孩子一同借阅图书,分享阅读乐趣,收到良好成效。
3.推广流动阅读服务和自助阅读设施。外来打工人员往往局限于厂区的活动范围,能看书读报的机会非常有限,同时相对高昂的购书费用也使他们却步,所以公共图书馆等公益性阅读服务的覆盖有着巨大的需求延伸空间。在经费投入允许的条件下,每年有计划地投放更多资源在流动阅读设备和自助图书借阅服务上,使城市的每个角落都能便捷地利用图书馆的服务。
开拓创新公共阅读服务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投入模式,倡导多渠道、多元化投入,在以政府对公益性公共设施与服务进行主导性投入的基础上,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形成多样化的资源投入模式,形成多赢的局面。
1.吸纳捐赠。建立不以盈利为目的,不以投资回报为目的的完善的赞助制度和基金制度,研究制定企业赞助公益阅读服务事业应享受的税费等优惠政策,此外,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信贷措施,使出版发行企业等经营性机构得到更多融资支持和赞助。另一方面,鼓励企业、个人、民间团体以冠名、互助的方式对公共图书馆等公益性机构开展更多的捐赠活动[8]。
2.举办公益项目招商。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吸纳市场力量来推动城市阅读的发展。可以把一些公益性的阅读推广活动和阅读工程变成市场化运作,吸纳中介公司来整合,吸引企业来投资,利用他们来搭建生产产品、创造服务,通过市场专业化的运作来提升活动 (项目)的质量,同时也解决了公益性项目资金投入的瓶颈问题。
3.鼓励兴办民办机构。鼓励和支持民办公益性阅读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图书馆、阅览室、休闲书吧,并对此进行必要的业务指导和政策倾斜。如,借鉴东莞市理想0769社区图书馆和大朗碧水天源社区图书馆的成功经验,大力鼓励地产开发商等企业投资兴办社区阅读中心,由市内文化部门和图书馆给予指导帮助,并按照其办馆条件纳入全市总分馆体系建设范畴。
4.倡导志愿服务。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文化志愿者 (文化义工)队伍起步较早,在队伍建设、管理机制等方面有着相对成功的实践经验。可以对本地阅读迷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并建立档案库,鼓励他们成为新书推荐员、书评员和图书馆等公益服务机构的义务馆员,开展阅读导读、文献整理、阅读宣传等志愿工作,并培养阅读各类协会、社团、兴趣小组的志愿领导者,发挥阅读群体的核心作用。此外,还可以鼓励企业举办公益讲座课程,如邀请幼儿园教师教授子女教育知识,邀请执业营养师讲授养生知识等。
[1]中国网.东莞:五大特色凸现文明城市 四个方面贡献国家[EB/OL].(2007-09-07).http://www.china.com.cn/city/zhuanti/07dwx/2007 -09/07/content_8837514.htm.
[2]江凌.提升城市阅读推动东莞转型[J].全国新书目,2006(11):16-17.
[3]东莞市统计局.2008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9-03-17) [2009-03-20].http://tjj.dg.gov.cn/website/web2/showArticle.jsp?ArticleId=2463&columnId=112&parentcolumnId=114.
[4]吴维保.文化零距离[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
[5]东莞倾力建设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N].中国文化报,2011-02-21(05).
[6]宾阳,冯玲,谢小冰.打造学习型城市:广东东莞第四届读书节回眸[N].中国文化报,2008-10-24(12).
[7]董学峰.主城建十分钟文化圈 镇村建十里文化圈[N].东莞日报,2011-03-01(04).
[8]彭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路径[N].湖北日报,2008-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