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骊兰 秦华珍
(广西中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以功效为切入点开展中药学教学的体会
覃骊兰 秦华珍
(广西中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中药学知识零碎、涉及面广、不易学习和掌握。而中药功效在中药理论中居于关键地位, 它是联系药性与主治的桥梁与纽带。很多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临床应用等,几乎都可以从功效中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重点分析和教授中药功效,并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中药学学科的教学,以达到更快速、系统、牢固的学习记忆。
中药;中药功效;中药教学
祖国医药学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和治疗疾病,保障人类健康的科学。中药之功效则是中药的精华所在,是人类祖先在长期采集、应用和同疾病作斗争中的经验升华。药物的特征、性能、临床应用、适应证等,几乎都可以从功效中体现或推导出来。因此,本文就如何以中药功效为切入点,以达到更快速、系统、牢固地教授中药学课程知识做一论述。
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于药物治疗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是药物对于人体医疗作用在中医学范畴内的特殊表述形式。中药的功效,在中药学中居于举足轻重(核心)的地位,它是学好中药学课程的关键,也是联系中药主治与性味归经的枢纽。由于功效的纽带作用,中药的性能与主治、配伍应用等知识得以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很好地理解了中药的功效,才能更深刻、更透彻地理解其药性及主治证。不认识中药的功效,就不可能准确掌握中药的性能,也不能提示推导中药的临床应用及适应证。中药的功效在中药学中地位关键,意义重大。
中药性能与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性能是抽象的作用特性,并不代表具体作用;功效是药物具体的防病治病作用,离开了药物的具体功效,性能就很难有确定的意义。所以,性能是不能单独指导临床用药的。正如徐灵胎所言:“同一热药,而附子之热,与干姜之热,迥乎不同;同一寒药,而石膏之寒,与黄连之寒,迥乎不同,一或误用,祸害立至。”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贯彻以中药功效为核心,结合中药的性能来认识药物并指导其临床应用的中心思想。如麻黄,其功效为发汗解表,平喘止咳,利尿退肿。其性能为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据其功效,我们知道 “辛能行,能散”,与麻黄之发散解表吻合;而 “苦能降,能燥湿”,这也正好与麻黄能降逆平喘止咳及利水消肿的功效相吻合。麻黄归肺经与其发散解表、宣肺止咳功效有关;归膀胱经也与其发散解表(太阳膀胱经主表)、利尿退肿功效相关。麻黄性温,因此临床主要用于风寒表实证、肺寒喘咳证及风水水肿。此外,某一味药物具有什么样的功效,它在人体内基本上就具有何种作用趋向,也可以据此判断它的升降浮沉之性能。如: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作用的药物,基本都属于升浮药物;而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作用的药物,基本都属于沉降药。
综上所述,要全面而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药物,就必须以功效为核心,强调 “性效合参”。
从认识过程来看,主治是确定功效的依据;而从临床运用的角度来看,功效则提示中药的适应范围。中药功效的认识和概括,是根据机体的用药反应,即用药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通过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方法归纳出来的。因此,中药的功效是千百年来医疗实践的归纳与总结,具有很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对于中药的学习者,只需要很好地掌握中药的功效,就可以应用中医药理论推导其临床应用范围及适应证。这些都是前人总结好的知识经验,学生只需要很好地理解和发挥。因此可以说,只要掌握了某一药物的功效,就抓住了该药物的核心内容。对于学习中药者,功效是确定主治的理论依据,善于对比功效,找到药物之间的差异;或者善于总结归纳相同功效,找到药物的共同点,是对药物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有助于临床应用时能够正确选择药物。如石膏与知母,都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可推知两药相须为用治疗肺胃气分实热证。但石膏重在清解,泻火力较强,只治实热证。知母重在清润,还有滋阴润燥的作用,虚实两清,因此还可以用于阴虚燥咳、骨蒸潮热、消渴等证。
中药的功效是由动宾短语构成的,多为四字或两字结构,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其形成与约定都离不开中医药理论,言简意赅,表达精炼,便于理解记忆。相对而言,中药的临床适应证和主治病症则纷繁复杂,词句冗长,很难快速、牢固地记忆。熟记了中药的功效,就相应掌握了中药的药性与临床应用。对于学习中药者可达到执简驭繁,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淡竹叶的功效为“清热除烦,利尿”,仅有6字,很好记忆。而它的临床应用和主治证则为温病气分实热证,表热证烦渴,胃热津伤的口渴及心火旺盛之口舌生疮,心热下移小肠之热淋等证,有40字之多,很难记忆。因此,对于中药学习者,先熟记功效,然后用功效来提示推导其临床应用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记忆方法。中药功效的表达,简单而精炼,但必须从中找到关键字或关键词,才能准确把握功效的含义。这正是应了那句谚语“一字之差,谬以千里”。如“发散风寒”与“发散风热”虽只有一字之差,临床应用却迥然不同。两者都可以用于外感表证,但前者主要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后者主要用于外感风热表证。再如“清热燥湿”与“清热凉血”中两类药物均可以清解里热,但前者还可以燥湿化浊,主要用于湿热病证;后者还可以清解营分、血分热邪,适用于外感温热病热入营血证。
此外,对于中药功效术语的应用,教师在教授其术语时,必须准确与规范,才能避免使用的随意性,也有利于学习者更准确地掌握中药的主治证。由于功效术语都是动宾结构,动词使用很灵活,变化较多,其含义可完全不相同。如化瘀、逐瘀及破瘀,动词不同,含义也迥异。而有些完全相同的功效术语,但根据其治疗特点,功效也迥然不同。如:利水消肿中的“消肿”指的是治疗水肿、小便不利;消肿定痛中的“消肿”指的是治疗跌打损伤、瘀肿疼痛;解毒消肿和消肿排脓中的“消肿”指的是治疗疮痈肿毒。其针对的治疗范围和适应证完全不同。又如:同样是“止痛”功效,却是治疗不同的痛证。散寒止痛针对的是寒凝疼痛证;行气止痛针对的是气滞疼痛证;活血止痛针对的是血瘀疼痛证;胜湿止痛针对的是风湿痹痛证;安蛔止痛针对的是蛔厥腹痛证;制酸止痛针对的是胃酸过多所致的胃痛病证。
中药的功效主要是针对病因、病机、症状的直接作用,其间接功效不能单独成为功效。但是可以将其直接功效与间接功效合并在一起。如莱菔子的功效是消食除胀,消食是它的直接功效,除胀是它的间接功效,两者可以合并在一起使用。有前者才有后者,后者不能独立存在。我们不能说莱菔子的功效是除胀。这是不成立的,消食是前提,只有消食后,才能达到除胀的效果。
“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中药的功效必须是单味药物的作用,不能将它与复方的作用相混淆。如桂枝的功效是发汗解表,但桂枝汤有发汗解肌的作用。此时,“解肌”不是桂枝单味药的功效,而是桂枝汤这首复方的功效。又如小柴胡汤有“和解少阳”的功效,而柴胡则没有这个功效,它是通过与其它药物配伍后才产生此功效。在教授学生学习药物功效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区别药物的本身功效与其配伍后的功效有所不同。
我们在认识现有中药功效的同时,也要明白,中药的功效是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中的,不是一层不变的。一种中药的功效是多样的,是可以逐步被认识的。中药的记述往往是不完整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要让学生明白,我们是可以根据认识的进步予以补充或者减少药物的功效的。如:威灵仙的消骨哽、麝香的催产下胎等功效由于对于现代临床无实用价值,现已属被淘汰的功效;黄芪目前认为其有“补血、活血”的新功效,它不仅仅局限于“补气生血”、“气行血行”的传统理论,它可以直接作用于造血、微循环等多个系统,有独立的补血和活血之功;乌梅则有润燥止痒的新功效,可应用于血虚风燥所致的皮肤瘙痒、瘾疹、顽癣等。对于医学生来说,可以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对中药功效的认识。
综上所述,认识和掌握中药的功效,对于整个中药学科的教学是非常重要而关键的。功效言简意赅,容易记忆,抓住了功效,就抓住了学习、理解中药学的肯綮。掌握中药功效及其特点,对于学习和快速牢固地记忆中药知识,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和极大的帮助。抓住这一核心内容,可执简驭繁,事半功倍。中药的教学,还应注意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复习本草文献,了解现代中药的研究结果,全面地、客观地、动态地、正确地认识和学习中药的功效,以中药的功效为核心与纽带,带动整个中药学科的教学。
Talking about the Experience of how to Carry out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eaching through Efficacy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s not an easy subject to learn and master, with fragmentary knowledge, involving a wide range of aspect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Efficacy plays a key rol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 theory,which is a link between the nature and indications. Four natures and five flavors, ascending, descending, sinking,floating, as well as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many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 could be virtually reflected from the efficacy. Therefore, teachers can focus on 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as an entry point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 teaching, in order to let students to achieve a more rapid, systematic, and unforgettable memory.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 teaching
G642.41
A
1008-1151(2011)11-0161-02
2011-09-16
覃骊兰(1980-),女,广西中医学院讲师,从事中医药基础理论与药效筛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