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3日-17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民族教育高层论坛”在西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西南大学、香港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兰州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会议代表40余人以及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兼职研究人员20余人紧紧围绕“中国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走向与战略选择”、“大力促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民族‘双语’教学有效推进模式”及“民族宗教文化与民族教育关系”等民族教育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交流。研讨中,先后有来自民族教育研究领域的12位著名学者进行了大会主旨发言。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诗亚教授从西部地区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出发,对西部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独特贡献进行了分析,认为研究西部的教育、尤其是民族教育首先取决于我们对西部的认识。西部地区长期存在的资源富集和文化教育落后是一对不可回避的矛盾,是认识西部的关键所在。其次在民族教育研究中,要认识到民族教育的发展是和当地的文化密切相关的,解决的思路是化资源的优势为经济的增长,进而实现教育的发展。
香港大学华正中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白杰瑞(Gerard A.Postiglione)教授就多元文化存在的多种样态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并向与会研究人员澄清一个问题,即在西方的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多元文化教育并不仅仅指的是民族教育,而是涉及到多个领域。他在对西方有代表性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分析中,认为西方多元文化形成主要基于这样三个基本的原因,即族群的冲突和融合、文化多样性和全球范围的移民。最后,白杰瑞教授还对今后多元文化发展的范式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云南师范大学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王凌教授结合云南省多民族且与多国毗邻的现实,从教育安全的概念、开展边疆教育安全研究的意义、教育安全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的设计和思路等方面对自己承担的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作了介绍。他认为,教育安全是国家安全、文化安全中一个战略性、奠基性的组成部分,边境教育安全日益受到挑战,但也面临着极大的发展机会,边境教育安全与边境社会稳定、社区发展密切相关,需引起政府部门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孙杰远教授从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的意涵、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的宏观生态和微观生态以及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生态的层次分析,认为探索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的本质原理,需借鉴生态学的学科视角,察析教育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揭示西南民族地区共生教育与环境互动的生态机理。
西藏民族学院教育学院李波教授认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多元文化教育概念的引入为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提供了新的理念,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为民族地区开设适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课程提供了制度保证。但是,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开设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对地方课程开发缺乏足够的认识,基本上是以语言课程为主,缺少丰富性和适应性,课程开发力量不足,课程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为此,我们必须理清思路,选择有效策略。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王鉴教授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的大会发言中,从双语教学的概念理解、双语教学的政策变革、双语教学的科学依据以及双语教学的有效模式四个方面对民族双语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读。他认为我国双语教学的内涵实际上包括两层:第一层是民族地区两种语言课的开设,第二层是教学用语的选择与使用。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民加汉双语教学模式”和“汉加民双语教学模式”。两种双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策略都需要深入研究,以保障双语教学的科学有效性。
西南大学西南少数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廖伯琴教授从一个有趣的科学游戏开始,对云贵川渝民族中学“校校通”校园网内容建设建设的现状调查的结论进行了介绍。研究以云贵川渝民族中学为主要考察对象,应用在线访问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了解云贵川渝民族中学校园网的内容建设情况,并通过相关数据分析,进一步探析影响民族中学校园网建设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云贵川渝已建校园网的民族中学占总体的比例较小;内容建设呈两极分化趋势,已建校园网的功能实现不尽完善;校园网的民族特色还需进一步加强。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王莅副教授结合近两年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双语教学改革,从藏汉双语“分类并进”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和藏汉双语“分类并进”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对实施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藏汉双语“分类并进”教学新模式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全面实施,推进了学校藏汉双语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了专业建设,使学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也提升了学校为地方培养藏汉双语师资和各类人才的能力。
西南大学西南少数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孙振东教授认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除了一般地区存在的影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一般问题之外,还有诸多自己的特有问题或者矛盾。就西南民族地区来说,诸如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校文化的关系问题(或民族宗教信仰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多民族同校中的民族文化传承问题,多民族共校中不同民族学生群体之间发展的差异问题,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的文化适应问题等,都是独特而又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独特的问题和矛盾,大多都是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密切相关。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张学强教授从元代以前中国封建社会存在的两种少数民族学校教育政策体系、元代统治模式支配下的学校教育边缘化倾向、政治优势少数民族在元代学校教育政策中的地位分析、元代少数民族学校教育政策具体特征等方面对自己的研究进行了阐述,认为在中国封建王朝少数民族学校教育政策演变史中,元代少数民族学校教育政策极具特殊性,在学校教育于国家治理中整体地位边缘化的趋势下,政治优势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却从教育的边缘走向了中心。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郑名教授在“回、汉、藏幼儿性别化行为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的大会发言中,对“三个不同民族的幼儿性别化问题进行了调查”作了介绍,该研究主要采用学前儿童活动调查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表对476名回、汉、藏3~6岁幼儿的性别化行为及家庭教养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无论哪个民族,在幼儿阶段均表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2)不同民族幼儿在男性化分和总分上均无显著差异,在女性化得分上差异显著,回族幼儿女性化得分明显高于汉族和藏族幼儿。(3)回、汉、藏幼儿在喜欢的玩具因子上无显著差异,在日常活动和个性特征上差异显著,回族幼儿得分高于汉族和藏族幼儿。(4)不同年龄幼儿在各因子及项目上的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5)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对3~6岁幼儿性别化行为发展的特征与规律具有一定预测力。(6)不同的宗教文化及渗透着民族性别文化的教养方式是回、汉、藏幼儿性别化发展差异的主要文化动因。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金东海教授对自己近两年来在民族地区高中学校进行的调查研究作了介绍。研究以教育经济学的视角,通过对甘肃临夏三所普通高中453名学生的调查,就学生2009-2010学年个人直接教育成本以及所受到的资助和奖励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计算了样本学生家庭2009-2010学年的教育支出负担率,旨在了解和探讨现有的个人直接教育成本能否为大部分家庭所承受,现有的就学资助能否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需求。在分析和总结所得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相关结论,为甘肃少数民族普通高中的教育发展提供建议,从而促进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与完善。会议主办方还组织了参会代表赴民族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