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藏汉双语教育现状及其发展研究

2011-08-15 00:52:22傅千吉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1年4期
关键词:双语汉语民族

傅千吉

(西北民族大学 藏语言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民族高等院校是我国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少数民族专业人才的地方,这里各民族交往频繁,各民族之间关系密切,文化交流十分活跃,为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所以,研究民族高校双语教育现状和双语教育发展,有利于认识民族高校双语教育的全貌,也有利于发展藏汉双语教育事业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

一、民族高校的民族和民族语言

民族高校除我国各个民族外,还居住着外籍学生等。民族高校语言使用情况比较复杂,各民族在使用自己的母语外,还能兼通其他民族语。如 :藏族兼通汉语,土族兼通汉语,蒙古族兼通汉语等各民族都具兼通汉语的现象。按语系划分,包括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等。

各少数民族中都以自己的母语为主要交际工具外,各民族之间交流大都以汉语交流。但不同语言的使用人口悬殊很大,其中汉语使用人数最多,其次是少数民族语。

在语言环境上,民族高校既处于发达的现代化大城市,也有各民族朝夕相处的校园环境。由于这样的语言环境,对各民族双语言的发展就有着一定的影响。民族地区的语言,历史上受别的民族语言影响较小,具有 “封闭式”的特点,如牧区和相当一部分半农半牧区以及山区,几乎与外界隔绝,社会发展相对较慢,语言上形成了较大的差异,特别双语能力较弱。

由于民族高校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民族高校的民族学生都拥有语言的双用现象。例如: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民族学生在本民族内部都用母语,而与其他民族交流时都用汉语。民族高校学生中语言转用现象也有,有些学生虽为少数民族,但不懂民族语。语言转用已有很长的历史,它的形成与发展是由该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存在的。语言转用和双语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母语到第二语言,以及目标语言,[1]往往先要经历双语的过程,而双语现象则向语言转用方向发展。

二、民族高校藏汉双语教育的现状

民族高校藏汉双语教育现状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藏语兼汉语”型

藏族学生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还兼用汉语的双语类型。这一双语类型在民族高校常见。因为每一个学生从小上学,他们都在中小学阶段,就打下了汉语基础。藏区中小学教育,除部分牧区小学低年级未开设汉语外,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汉语文课。因而大批的民族学生在学校经过长时间系统地学习汉语之后,逐渐成为 “民语兼汉语”型的双语者。民族高校 “民语兼汉语”型的双语者,来自不同的地方,在各地发展不平衡。能兼用汉语的主要集中在干部、教师、知识分子家庭中,这些人大多数集中在城镇、交通沿线和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在广大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学生相对精通汉语的人则较少。就城镇使用语言情况来说,大致有以下三种不同的情况。

1.以汉语为主。这一类一般在地区以上的城镇 (市)。这里的藏族干部、职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大都使用汉语,家庭用语则都是自己的母语。城镇的民族小学一般用汉藏双语教学;农牧区的基层学校以藏文为主的单课加授汉语文,或者少数地方以汉文为主的单课加授藏语文。也就是说第一类教学模式和第二类教学模式。

2.汉语和藏语并用。这一类主要出现在各地区以下的县城。这些城镇在职工上班开会,科技活动中大都使用汉语,同时也用藏语。但在日常交际、家庭用语则多是本民族语。

3.以藏语言为主。这一类主要出现在各乡一级聚居地方。由于那里交通闭塞,文化比较落后,与外界交往较少,人们相互交际一般都以藏语为主,对外地来的汉族干部、职工则用汉语交际。这三种不同情况说明城镇越发达,使用汉语的人就越多,城镇大小和发达程度同使用汉语人口的多少成正比,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人口的多少成反比。

(二)“民语兼民语”型

少数民族高校学生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还兼用另—种少数民族语言。如:从青海来的部分土族学生和蒙古族学生除会说自己的母语外,还懂藏语。由于长期的相互交往,存在多语兼用的现象,这种现象已有较长的历史。

(三)“汉语兼民语”型

个别汉族同学除使用汉语外,还兼用藏语。藏区的汉族同志,由于长期同藏族群众生活在一起,加上多数当地人使用藏语,所以有许多人已学会了藏语,特别是居住在那里时间较长的最基层的汉族同志,他们不同程度地学习和掌握了当地的藏语。

(四)藏汉双语教育

民族高校藏语言文学专业是依据我国藏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培养具备扎实、系统的传统学科基础知识和比较宽厚的现代人文学科基础知识,有进一步发展潜能,能够在党政机关、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文秘、翻译和研究工作的藏语文复合型专门人才。根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分为通识平台、学科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等四个平台,每个平台下面有若干板块,各板块下面有若干模块。

1.通识平台课程。通识平台课程43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板块修满34学分,通识选修课板块9学分。必修课板块中包括政治教育和专项教育模块,通识选修课板块中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技能拓展、计算机应用教育、体育健康与兴趣娱乐等模块。

2.学科平台课程。学科平台课程38学分,其中必修29学分,任选课9学分。课程包括人文、经管两大板块。可分不同的方向作为学科必修或学科选修。

3.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76学分,其中专业必修课板块46学分,专业限定选修课板块21学分,专业任选课板块9学分。专业课板块包括专业基础必修课和专业方向必修课等模块,专业选修课板块包括专业限定选修课和专业任意选修课等模块。

4.实践平台课程。实践平台13学分,包括实践必修课板块和实践选修课板块。本实践平台课程指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学年论文、实践创新等。实验课程不包括在此平台内。

由于本专业学生大部分来自农牧区,学生基础知识功底较差,为了实现培养目标,体现专业特色,特制定了 《加强基础课程教学的管理办法》,加强双语教师培养和教材建设,加强通识课和学科课以及英语课的学习,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力度,即:藏语语法、藏族历代文学作品选、修辞学、藏族文学历史、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古藏文文献、大学语文、现代汉语、基础写作、中国文学简史等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英语、计算机等重点基础课程的教学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力度,确保教学质量和培养藏汉兼通的双语人才。

以上这四种不同的类型,基本构成了民族高校藏汉双语及双语教育的全貌。赖纳特认为,人的年龄不能作为衡量教师和学生的能力以及教育政策和实践的依据;应当在贴近 “现实生活”的各式各样的环境中形成教育过程,课堂教育不是唯一的教育模式;各种年龄的人有机会在一起相互影响往往是一种独特而有潜力的辅助学习形式;“学习”一词不仅要从认知和教学术语来解释,而且主要要作为表达感情的术语来解释。[2]民族高校藏汉双语类型上各有自己的特点,除双语教育外,平时的相互交流中,“民语兼汉语”型分布最广,普遍性最大;“民语兼民语”型,只出现在部分同学;“民语兼汉语”型的同学大部分来自城镇和广大的农区,而“民语兼民语”型和 “汉语兼民语”型主要来自牧区和山区。由于分布特点的不同,对不同类型双语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三、民族高校双语教育的发展

双语现象是语言使用的社会现象,它的发展与社会条件密切相关,人口的多少,分布情况,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以及民族关系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双语的发展。[3]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双语现象及其发展,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7年召开 “双语、多语种多种文化环境中的语言教学专家会议”,指出:“双语制是多民族组成的社会的语言背景与交际需要的必然结果。”因而正确认识双语发展的特点,是双语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双语发展的科学理论。

(一)“民语兼汉语”型是双语发展的主要类型,也是发展最快的一种双语类型

20世纪50年代初期,民族高校的双语类型主要是 “民语兼民语”型,或单语言,掌握 “民语兼汉语”型的人很少。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文作为族际语,主要承载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文字。因此,民族高校双语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过去处次要地位的 “民语兼汉语”型有了重大的发展,成为双语中的主要类型;而过去主要类型的 “民语兼民语”型则退居第二位。这种类型地位的转化是民族高校双语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

当前是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各民族之间交流往来的日益频繁,各民族都感到使用双语的重要性,特别是教师、科研人员。对于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来说,只学本民族语言就很不够了。现在招工、征兵,还有国家公务员的招聘以及经商,几乎各个岗位上招收对象都要求是双语人或多语人,不具备双语条件就没有或者很少有就业机会。因此说,民族高校的各少数民族学汉语兼用汉语已发展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完善双语教学师资建设

怎样搞好民族高校汉语文教育呢?过去的经验说明,必须要有兼通双语的教师和适合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的教材。民族高校藏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藏族,相互交流几乎都用本民族语言,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相对差,学生学好汉语文主要靠课堂来完成。对于汉语基础差些的藏族学生来说,学习汉语必须用本民族语为媒介,才有可能提高学习的质量。所以,必须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大力提高原有教师的素质,更要培养一大批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结构、年龄梯队的双语教师队伍,并形成梯队式师资储备。首先,要建立健全双语教师培训机制,加快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国际标准的专业师资培训和严格考核,培养既熟悉国内外文化,又具备双语教学能力、掌握世界前沿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双语教师。其次,民族高校要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工作环境方面,领导要在重视程度上、经费的投入上、对教师的管理上,为双语课教师提供有利于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氛围,营造一个让双语教师能够上、愿意上、能上好双语课的激励工作环境。特别是双语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办公条件、出国留学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真正做到政策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以确保双语师资队伍的稳定。要建立双语教师档案库,不断扩充双语教学师资储备,让双语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事业。[4]这样才能搞好民族高校的双语教学。教师只有通过语言翻译和语言对比,才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汉语的理解。

(三)藏汉双语教材建设

推进民族高校双语教学的持续健康的发展,就要重视双语教材的开发。根据授课对象与培养目标,以一套民族高校优秀教材为主线,融入国外优秀教材内容与特点,编写一套适合学生基础、在实践中互动性强的双语教材,并配置专业词汇表以及准确的译文。而搞好民族语文教材的建设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基础工程和前提条件。民族高校根据藏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组织人员编写民族语文教材,把握教材的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科学性以及遵循民族语言文字的自身规律,完善民族语文教材的体系。教材要能做到适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从而帮助学生克服说话与阅读的障碍,提高授课效率与教学质量。

(四)积极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有利于促进双语的发展

凡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本民族语言文字掌握得越好,越有利于学好另一种语言。因为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水平是构成综合文化水平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民族语言文字水平高的人,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能力就会强些。近60年来,藏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建设人才,他们中的大部分默默奋斗在广大藏族地区,为民族地区的建设与稳定,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他们已成为我国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条战线上的生力军,同时也是一支忠诚党的民族教育事业的创业者和开拓者。从一定意义讲,为今天藏语言文学专业的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奋斗在学校讲坛的一批学术造诣高深、享誉中外的学者、教授,他们积累的教学经验成为今天我们教学工作的宝贵财富,他们所取得的丰硕教学与科研成果已成为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遗产和进而研发的宝贵文化财富。这些都是在学习和掌握藏汉双语教育的基础上所取得的。因此,我们在积极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搞好双语教育、学好第二语言,有利于民族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为实现这一大目标,双语教育在民族教育中的地位将越来越突出,双语又成为接受高科技教育的媒介,成为民族振兴的必备因素。未来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双语教育又是未来国际社会多元文化的主流。[5]因此我们加强双语教育,有利于民族的发展,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有着深远和现实的意义。

[1]陈保亚.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 [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人的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3]戴庆厦.语言和民族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4]韩秋.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思考 [J].中国高等教育,2009,(19).

[5]董艳.浅析世界双语教育类型 [J].民族教育研究,1998,(2).

猜你喜欢
双语汉语民族
学汉语
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 01:36:16
我们的民族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6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2:08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快乐双语
新晨(2013年5期)2014-09-29 06:19:50
快乐双语
新晨(2013年7期)2014-09-29 06: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