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现状及对策

2011-08-15 00:50
大庆社会科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院校职业道德

李 昶

(1.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大庆 163312;2.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

浅析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现状及对策

李 昶

(1.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大庆 163312;2.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医学院校学生作为准医疗从业人员,这一群体的医德培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紧扣时代要求,把握医学院校医德培育的发展方向,充实和完善医德教育理论,是培养高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社会输送具有良好医德的医疗行业后备人才的必然要求。

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培育

医学院校学生的培养在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加强业务素质教育外,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育也极为重要。然而,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学生的道德行为、学习和工作态度令人担忧。少数医学院校学生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或者说思想上就没有“医德”这个概念,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培养和教育,探索一个全面的职业道德教育方式,为我国卫生事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医生是个高风险、高责任的直接关系到病人安危的职业,直接服务对象是人。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仅知识全面、技术精深,而且还要有崇高的医德。医学院校学生是未来的医务人员,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因此,加强医学院校学生医德培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医学院校学生医德培育的现状分析

笔者于2010年10月中旬对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的63名学生及2010级护理学专业的18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2份,回收有效答卷248份,有效回收率98.4%,答卷采取匿名的方式进行,所有资料均按百分比统计分析。同时,对该校10名这两个专业方面的教师进行了调查访谈。调查分析显示,医学院校医德培育工作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但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当前我国医学院校医德培育工作现状不容乐观,工作还“任重道远”。综合调查结果分析,医学院校学生医德培育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医学院校学生医德培育在内容上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缺乏时代性、先进性

调查问卷显示,您怎么样看待您的医德教育课程的内容?认为医德教育课程“内容丰富、资料新、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只有37人,占14.9%;认为“内容丰富、但资料陈旧”的有116人,占46.8%;还有38.3%的医学院校学生认为“医德教育课程的内容跟不上时代”。许多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等课程的兴趣不大,部分医学院校学生对医德教育课程比较反感。调查显示:医德教育内容比较单一,也缺乏一定的广度。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医学学科与多种学科相互影响和渗透,研究和探讨医德与相关学科如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美学、医学法学、医学行为学、医学史等学科的关系,对形成和履行高尚的医德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在目前的医德教学实践中只注重规范性内容的教学,而忽视了与这些相关学科内容的教学。医德培育内容未能全面正确地体现社会性和时代性,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稳定有余,更新不足,对医学院校学生关心而困惑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避而不谈,出现理论与社会实际相分离的现象;同时,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显得理论上、思想上准备不足。

(二)医学院校学生医德培育在方法上存在不足

调查问卷显示,您喜欢医德教育课程老师的教学方法吗?选择“不喜欢”的医学院校学生是158人,超过了选择“喜欢”的医学生。看来,当前医德教育课程的老师在教育方法上还有待于改进。也就是说,即使在教材本身缺乏趣味性、针对性和时代性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要太拘泥于教材的内容。教师应该根据时代的需要和医学生成长的需要来对症下药。有一些教师在教医学伦理学的时候,由于其本身缺乏医学知识,因此讲解的时候也往往不得要领。目前,医德相关课程教学中通行的是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方法。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向受教育者单向地传播先进的意识形态,特征就是单向传输,而强调受教育者一味地接受,能否消化吸收则不在这种理论考虑的范围之内。教学以说教为主,教育方法简单粗糙,集体教育多,个别指导少;理论教育多,实践活动少;单向灌输多,双向交流少;注入式多,启发式少。加之以班级为对象,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学生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三)医德培育更看重知识教学,而不是品德养成

当前普遍的做法是将医德培育智育化、教学化,以考试为手段,以高分为目标,医学生只知道大量背记概念、定义、常识等条条框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多的是在传递职业道德知识,而不是养成道德品行。充分提供信息以澄清事实,实质是在告知“实然”,展示对真的尊重,体现对智的追求;情感培育、信念形成,既是告知“实然”,更是强调“应然”,体现对善和美的信仰,是医德培养更应达到的目的,而这恰恰被目前的医学院校职业道德培育工作所忽视。

(四)医德培育形式比较简单,缺少持续性

从调查结果来看,《医学伦理学》课程作为医学伦理与道德理念教育的主要途径,其教育效果仅得到了35个(14.1%)同学的肯定,其现实影响力与实际主导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社会实践作为医德理论的实践课堂,其教育实效性得到145个(58.5%)同学认可,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德教育的绩效,成为医德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另外,开展医学院校学生誓言宣誓仪式等的医德专题教育活动,其教育效果得到了参与调查的68个(27.4%)同学的肯定,成为医德教育未来可以探索和发挥的新亮点。现在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育是一种短期的应急教育,教育的形式比较集中与单一,缺少教育的全面性和持续性。

总之,由于医德培育效果是隐性的、长期的,不能立竿见影,一些学校、领导对医德培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全社会关心支持医学院校医德培育的合力尚未形成。

二、增强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培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改进培育方法,提高医学院校学生参与道德培育的积极性

确立重视医疗实践体系的教学方法。医德教育教学方法应该顺应现代教育规律,站在理性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教育活动。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突出了知识性、系统性,但却存在方式单调死板、重说教轻实践、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学生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和理论,这种从书本到书本的模式很难使学生将医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自身的医德修养、行为。为了使医学院校学生真正提高医德素质,医德培育不能只限于简单道德叙述的课堂教学,而应重视实践教学,着重引导学生结合临床见习、实习,走向社会,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具体可以体现在:在临床见习、实习的学习操作中,教师在讲解疾病的名称、症状时,一定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个简单的医学名词,而是患者实实在在的痛苦;在讲解疾病的治疗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医术的重要、医患间交流的重要……通过这样的提醒,使医德培育内容由理性化、知识化向感性化、行为化延伸,将知、情、意、行结合起来。

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通过“义诊”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会人民的劳苦与艰辛;利用青年学生求知、好胜的心理特点,开展医德知识竞赛,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把医德教育内容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如组织学生观看医德系列电教片,举办医德医风演讲比赛等等,使学生受到熏陶感化。大多数经过临床实习、社会实践的医学生更加切实地增强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话语落实到了行动中去。笔者建议也可适当增加医学院校学生实习课时,请医院富有经验的临床医生或护士长多结合医疗护理实践进行医德专题讲座。

(二)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医德课程吸引力及艺术性

医学院校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医德建设的重要性,把医德建设列入重要的教育日程,要充分发挥职业道德课和医学伦理学课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可以通过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课在内的两课教学,讲授协调处理医患关系的医学伦理学,探讨生命意义的生命伦理学,关注医学与社会关系的社会医学等等,共同搭建职业道德教育的必修课课程平台,保证职业道德课程体系的课时数。医德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有力促使广大学生提高认识,自觉遵守医务人员的医德规范。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确立医德培育多层次教育目标的核心。传统医德教育课程设置单一,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实践性,使医学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到的医德教育效果不明显,不能够适应步入社会和工作岗位后的职业需要,因此,有必要进行改革和完善。目前,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课程的设置基本上还是以医学伦理学课程教育为主,辅之以“两课”、医学心理学等少数课程,而医学本科生多采取4年理论学习,1年临床实习,专科生多采取2年理论学习,1年临床实习。他们时间紧,任务重,仅专业课学习就难以应付,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是不现实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更无从谈起。为使课程设置更趋合理,更加符合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应当建立以《医学伦理学》中医德内容板块为中心的多层次教育的课程设置,把相关内容有机整合,使医德培育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多层次的课程设置可包含“两课”课程模块,它可以重点强化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另外,也可将生命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美学、医学职业生涯发展、医学语言艺术和医学礼仪学等加入其中,着重培养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的职业道德修养。如通过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礼仪教育,从外在形象培养良好的大学生医德。礼仪素质的培育侧重于实践训练,一方面,要加强形体、气质训练。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整体形象与气质是不可能的,形成优雅的整体形象和气质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训练的过程,故可专门开设训练选修课程使其贯穿整个教学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使学生的形象与气质从本质上得以改变。另一方面,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医学生礼仪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而且还可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总之,加强课程建设内容,全方位开展医学生医德培育,把大学生医德教育渗透到人文课程、专业课程教学中,全方位开展教育。

(三)创新培育形式,加大医学院校学生实践体验力度

1.运用多种教育载体,丰富大学生医德培育手段。采用电化教育法,主要是结合医德培育内容,有针对性地编制一些电视录像片,或有目的、有组织地观看相关影像资料,进行形象教育。同时,结合观后讨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深受医学生和医务人员的欢迎。

2.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把大学生医德教育与校内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医德培育大环境的营造。医学院校一般都会大量投资进行校园德育教育环境、场所的建设,以营造一个庞大的宏观道德教育情境,使置身其间的人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观念的影响。例如在校园里,不仅有典雅的布置,而且四周的墙壁上都刻有中国传统医学家、哲学家的画像,栩栩如生,让人肃然起敬。如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训为厚德强技,医德与医技同样重要;为营造人文氛围,将教学楼改名为启智楼,男寝改为雅贤阁、雅士阁,女寝改为雅秀阁、雅淑阁等,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接受并感知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提高医德修养。在大学校园中,“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成了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近几年来为各医学高校所效仿。这类活动主要有:一是重大纪念活动。以节假日为契机,如每年5月12日学生会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护士节”纪念活动,以表达对护理工作者的敬意,表达自愿献身医疗卫生事业的强烈愿望。二是参观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增强学生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从而牢固树立起国家意识。三是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目前大学学生社团组织非常多,非常活跃,活动也相当频繁,是医学生初步投身社会、为人民服务的有力实践。通过开展以医德教育为主题的融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各类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使学生培养了特长、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能力,医德修养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四是医学院校所特有的校园活动。如医学生宣誓仪式。

3.鼓励医学院校学生积极走出校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这样既能服务社会、学以致用,更是对大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重要方法。通过让学生们去福利院、敬老院,为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打扫卫生、修剪指甲、无偿体检等活动,培养学生们对老弱病残的同情心、仁爱心,从而养成其对待病人满腔热情、一视同仁的服务态度。

4.重视学生心理咨询,把大学生医德培育渗透到学生心理咨询活动中。一般情况下,课堂上专业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学术问题,而不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特开设心理咨询室,不仅能够积极开展日常的心理咨询活动,而且还能够结合学生学习、实习中出现的学习问题、人际关系紧张问题、恋爱问题、医患关系问题等开展心理教育和思想引导,增强学生的自尊自重、自强自信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大学生医德培育。

(四)探究新的评价方式,调动医学院校学生主观能动性

医学院校学生医德的考核和成绩的评定,应该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评定考核。

1.把医德培育纳入到制度化轨道。制度是行为的外在保证,有些医学院校和医院管理者对此认识不足,医德培育缺乏制度化,缺少相应的考核标准、考核制度,其结果必然导致医德培育质量滑坡。要搞好医德培育,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医德培育的顺利进行,保证医德培育真正内化为医学院校学生的思想信念,形成高尚的医德品质。

2.设立医德培育个人档案并纳入学生学籍档案管理。一是设立医德培育个人档案,对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进行记录。医学院校可以为学生设立医德培育档案,对医学院校学生的自我品德评定、医德教育学习感受、参与医德实践、是否违反医德规范等方面进行记录,并将考核情况体现在学生的综合测评和学籍档案管理中,为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医德相关知识、参与医德实践提供依据。二是设立实习阶段医德规范体系,增强医德培育的实效。医德培育最终目标是提高医学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医学技能,使医学院校学生转变为具有高尚医德的医学人才,医德教育可以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考核和测评,检验、评价教学和教育成果。可制定切实可行、具体形象的医学院校学生医德行为规范,使临床实习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制定《实习生守则》、《实习承诺书》等,在医学院校学生中认真组织学习和贯彻执行。三是设立医德培育实践考核机制。临床带教教师结合具体病例对学生进行临床知识和医德规范的考核,促使实习学生养成严谨治学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促进其临床技能和医德水平的提高。可定期组织到各科室进行实习检查,听取科室负责人、带教教师和病人的意见,制定履行医德规范个人阶段小结表,采用个人自评和组织鉴定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医德评价,评价结果计入医学院校学生实习年度的综合素质测评。同时,强化各项考核惩处制度,对少部分拒不接受医德培育规范和纪律的学生,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停止实习、退回学校,直至纪律处分。通过这一系列的医德培育考核制度,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辨是非,规范行为,使其养成的良好医德得到肯定,使不良的医德认识和行为得到纠正,从而全面提高医德培育成效。

〔责任编辑:李 霞〕

R052

A

1002-2341(2011)01-0142-04

2010-10-27

李昶(1973-),女,黑龙江大庆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在读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院校职业道德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司法职业道德》课的教学探讨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
中职护生医德认知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