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奇迹的恢弘写真
——宫柯报告文学集《东方奇迹》读后记感

2011-08-15 00:50杨铁钢
大庆社会科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大庆油田大庆奇迹

杨铁钢

(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1)

东方奇迹的恢弘写真
——宫柯报告文学集《东方奇迹》读后记感

杨铁钢

(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1)

宫柯的《东方奇迹》这部报告文学集确有不同一般的亮点在。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对科技和科技人员对大庆油田发现、发展所做贡献的一贯高度重视与倾心真挚的表现。也正是此点,才使我们更加承认和信服大庆油田的发现、发展是中国石油人创造的奇迹,是中国的奇迹,东方的奇迹,也是人类的奇迹。

宫柯;《东方奇迹》;读后

要坚信:人间确有奇迹!

在整个20世纪的世界范围内,新中国的建立、发展、崛起是最大的奇迹;在新中国60多年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大庆油田的发现、发展是最大的奇迹之一。

奇迹的意义在于不平凡。

不平凡的奇迹是平凡与不平凡的人创造的。

奇迹对人生具有不平凡的锻炼、引领、提升的价值和意义。

宫柯,以其不平凡的经历、作为,在参与创造大庆奇迹的同时,也创造出了自己有意义的不平凡的人生:他长期担任油田生产一线的领导;他在完成繁重的领导工作任务之余,坚持记写大庆奇迹创造的历史,从而使自己成为响当当的石油报告文学作家。新近出版的报告文学集《东方奇迹》,便是他贡献给读者的第五部作品。

《东方奇迹》由八个中、短篇报告文学组成。按表现的内容及写作的手法可分两类:一类以线性形式表现面上的内容,如把《神灵不庇护邪恶》、《奠基石》、《国家倚重》三篇连续起来阅读,我们就会获得中国百年石油工业勘探、开发、建设、发展——奇迹的历史全貌。其余五篇则另属一类,即以点性形式表现点、块的内容,这又可分两小种:《苏联专家与大庆》,表现的是一次创业中的一个点;《“铁人”之师》、《喷血的迪那》、《深层钻探先锋》、《海塔石油梦》表现的则是二次创业中的钻探职工闯市场、钻深井、探新区的新作为、新贡献,并以这一个点,呈现二次创业——创造新奇迹的全程、全貌的一个侧面。

作为成熟而知名的报告文学作家,宫柯历经近20年的笔耕和四部作品创作的积淀,已形成了鲜明的创作特色,其引人瞩目的一点就是在宏大社会背景烘托下的历史视角的关照与表现,从而使其作品呈现出恢弘的气度和历史的深度。这一特点在《东方奇迹》中又一次得到了印证和光大。

大庆油田的勘探、发现是个奇迹。奇迹的表现是它的勘探、发现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而要准确、深刻地解答这个问题,只有联系历史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才能说清楚,为此,宫柯写出了《神灵不庇护邪恶》。题目虽然带有伦理道德的色彩,但其行文却是从历史、科学的角度入手的。作品用详实的史料回述了美国、日本等近、现代列强,为了瓜分中国、掠夺资源,在中国大地上疯狂勘探石油资源的历史,及北洋政府、溥仪“满州国”傀儡政权依附洋人找油的经历,结果两者都美梦成空。因为迷信海相沉积生油理论的美国人在对中国大陆勘探后得出的是“从岩层类型和其年代来看,中国东北部的绝大部分地区(泛指中国东北、华北、内蒙古)是不可能有石油的”(234)结论;而“日本地质学家受了祖师爷的误导,凡是美国人去过的地方,他们就不再去了”(239)。可见,是科学跟并不科学的美、日列强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也是科学厚爱和赏赐了真正科学的新中国——奇迹由此诞生!

大庆油田的开发、生产是个奇迹。奇迹的表现是它的开发、建设恰逢其时。《奠基石》的开篇很好地揭示了这一奥秘。“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是唯一没有完成产量计划的工业部门”,致使全国石油供给告急;美、台联手为反攻大陆频繁军演;人民解放军紧急集结东南沿海最紧缺的正是燃料油。石油,对新中国而言,真的成了斯大林所预言的“生命攸关的问题”。也正是在这样的危急关头,毛泽东,临危换将——独臂将军余秋里走马上任石油部长;科学家,依据独创的陆相沉积生油理论,“初步推断出在松辽盆地的中央,可能有相当厚度的沉寂岩层,具备生油和储油的基本条件”(8);邓小平,像当年率领十万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那样运筹帷幄,于1958年2月敲定了石油勘探的重点自西向东转移的战略决策;石油人,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大上松辽,三年打开局面,拿出成果,请党中央放心”(11)!仅仅过了一年零七个月,“松基三井”就喷出了强劲的工业油流——奇迹真的诞生了!从“松基一井”到“松基三井”,两年的勘探,就发现了特大油田,牢固地“奠定了我国石油工业起飞的基石”(45);又仅仅经历了1960年初至1963年底四年的开发建设,我国就做到了石油“基本自给”;大庆油田自1976年原油年产量首次跃上5000万吨后,不仅满足自给,而且还大量出口,到2002年年产原油5013.1033万吨。这是在克服了“多油层,非均质的特点,油藏深度浅,地层压力高,油品含蜡量高,凝固点高,含硫量低”(64)等诸多不利因素和矛盾的情况下,连续保持了27年年产5000万吨以上的高产稳产,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因此成为《国家倚重》。

大庆油田的建设、发展是个奇迹。奇迹的表现是它的建设、发展是科学的、可持续的。对人类而言,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对一个国家而言,石油的储量是固定的数值;对进入21世纪正在崛起的中国而言,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石油消费国,且石油进口量已占消费量的一半。国家崛起的势头必须保持强劲,石油短缺的压力日趋严重。一向为国分忧的中国石油工业和工业长子——大庆油田再一次陷入危机。而这也正是创造新奇迹的绝好时机。祖国的长子再次挺身而起,确定了“二次创业”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持续有效发展,创建百年油田”的战略;采取以自有技术优势换取国外资源、“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整体稳产”,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同时挺进的步骤,开始了“大庆外围找大庆、大庆底下找大庆”的高科技新会战。这就是《“铁人”之师》、《喷血的迪那》、《深层钻探先锋》、《海塔石油梦》四篇作品所表现出的进入21世纪的中国石油工业、大庆油田所面临的严峻的历史、社会的背景与处境。而四篇作品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社会背景的烘托映衬下,通过石油生产的龙头环节和先锋队伍——大庆油田海拉尔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在新世纪中的新作为的真实记写,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了大庆石油人将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理念和蓝图在短期内变为真实的存在——创造新奇迹的历程。

奇迹,是人们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的结果的描述。而要进行价值判断,必先把所判断的事物放置于特定的场域内进行关照,才能进行准确的判断。对人类社会中的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就必先将所判断事物放置于历史、社会的场域中来进行,而这样的态度与做法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因而,所作出的价值判断也是科学、准确的。这既是历史、社会的法则,也是文学创作所应遵循的原理。宫柯正是遵循如上的历史、社会、文学的法则、原理来认识、表现大庆油田的发现、发展对国家、民族的振兴、崛起的关系,才发现和揭示出了它所具有的《奠基石》、《国家倚重》的意义,并据此确认和作出了令人信服的《东方奇迹》的价值判断和表达。从认识论和反映论的角度看,此点对作家、读者极具借鉴和思考的价值与意义。

注重从历史、社会的角度来认识、表现事物,主要解决的是文学表现的视角问题。而当视角已定,能否通过特定的视角获取独到的发现,形成一己的识见,并最终将其艺术形象地表现出来,更见作家的功力与才情。大庆油田发现50多年来,表现它的作品真可谓汗牛充栋,就是以此写出的报告文学,也难以计数。仅笔者有限的见闻而言,不免生重复、老套之感。相比而言,宫柯的《东方奇迹》确有不同一般的亮点在,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对科技和科技人员对大庆油田发现、发展所做贡献的一贯高度重视与倾心真挚的表现。也正是此点,才使我们更加承认和信服大庆油田的发现、发展是中国石油人创造的奇迹,是中国的奇迹,东方的奇迹,也是人类的奇迹。

科技和科技人员在大庆油田的勘探、发现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神灵不庇护邪恶》告诉我们:美、日列强之所以未能发现大庆油田,是因为他们迷信于海相沉积生油的理论。《奠基石》让世人信服:中国“老一辈地质专家黄汲清、谢家荣、翁文波等人,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陆相沉积地层可以生成石油的理论”(7);新中国第一任地质部长李四光据此“明确指出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内,天然石油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最有可能找到大的石油富集区”(7),由此,才确定了勘探“自西向东大转移,重点在松辽盆地”的找油战略。科学,是规律;规律,就必须遵循;遵循,不是因循,而是在客观规律导引下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充分发挥,这是创造奇迹的核心奥秘之所在。“松基三井”“见油沙啦!”康世恩顶住苏联专家的反对,“当机立断,停钻试油”,因为“打井的目的就是为了找油,一旦见到油气显示,就要马上把它弄明白,不要延误时机”(35),结果是从“自西向东战略转移”到发现世界级的大庆油田,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世界叹为奇迹!继之,余秋里、康世恩两位主帅决定抛开围绕中心点,采取十字剖面法布井依次打钻摸清油田边界的传统常规做法,大踏步甩开勘探,通过“杏 66 井”、“萨 66 井”、“喇 72 井”的“三点定乾坤”的勘探,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探明了相当于克拉玛依油田的储量,创造了世界石油勘探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科技和科技人员在大庆油田的生产、建设中发挥了保障、引领性的作用。《“铁人”之师》的《提速篇》,仅从钻探队伍在大庆油田50多年发展历程中的三次大提速一个侧面,就生动、直观地描述了科技和科技人员在大庆油田的生产、建设中所发挥出的巨大可靠保障、引领性的作用。第一次是石油大会战时期,以“高度机械化、高度自动化为先导发展新技术、新工艺”的科技竞赛与“大干快上,人拉肩扛,你争我赶”的劳动会战完美有机结合,“极大地推进了石油大会战各项部署的加速落实,到1966年撕下最后一张日历的时候已经打成油水井2000多口,年产原油3000多万吨”(123)。第二次大提速在总结“文革”教训的解放思想中萌动,主要的作为是以高科技的研发实现钻探方式从单一直井到丛式井、斜直井、水平井、分支井的大跨越、大提速,“从1978年到21世纪初的20多年间,厉兵秣马未歇鞍的大庆钻探为年产原油5000万吨稳产长达27年,新增地质储量30多亿吨,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128)。第三次大提速始于新世纪初,措施是以高科技手段钻探深井,目标是成就几代大庆人“大庆底下找大庆”的梦想,成果是为实现大庆油田“二次创业”——“以气补油”、“创建百年油田”的更大奇迹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早在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并领导科技工作整顿的时候,就肯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观点。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总结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观点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科学论断。尽管如此,人们对这一论断的认识与实践还是不尽相同,并需要一个曲折长期的过程。就以对大庆油田勘探、开发,建设、发展的认识、宣传而言,由于受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打倒“四人帮”以前,对大庆的宣传集中于一线生产和工人的作为上。进入新时期以来,在反映大庆题材上,无论是舆论宣传还是文学创作,如上的状态仍无明显改观。1998年,宫柯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奠基石》,由此开始,相继创作出了《东方奇迹》中的其他七篇作品,更具标志意义的是,为纪念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他于2008年写作出版了长篇人物传记《油气地质专家杨继良》。上述作品,无论写人还是记事,都贯穿一个主线,即真实记述科技在创造大庆奇迹中的巨大作用,热情讴歌科技工作者在创造大庆奇迹中的突出贡献。从中,发掘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真实感人的史实,同时,也开辟出了一个认识、表现大庆光荣历史,展望、创造大庆更美好未来的不可或缺的视角。我以为:这就是宫柯报告文学最突出的特色,也是他对表现大庆题材的文学创作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人间的奇迹是人的创造。这是客观的事实,也是宫柯从事文学创作所坚信的又一重要原理。为此,在《东方奇迹》中,在对每一个奇迹产生的历史、社会背景的精要准确的交代后,及对奇迹自身过程的详略得当的描述中,他都倾心注力于人物的选择与刻画,由此形成表达手法上的两类作品:一是以人带事,以点带面,如《苏联专家与大庆油田》、《深层钻探先锋》;一是以事带人,以面衬点,如《奠基石》、《国家倚重》等其他六篇作品即是。但无论何者,都跃动着活生生的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物,都呈现着他们普通又不普通的作为。正是这些看似平凡、普通的人和事参与到了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生产、建设、发展的伟大事件中,发挥出了他们各自的人生极致,所以才创造出了大庆——《东方奇迹》;也正是因为他们每个人的合力创造了大庆——《东方奇迹》,所以,才使他们每个人、每个作为都不再平凡和普通。由此,在新中国的建设、发展上,在《东方奇迹》中,挺立起一群高大的形象:王进喜、杨继良、包世忠、王启民、王德民、钟启刚、林海宽、张书瑞、佟德安、董奇……与其说宫柯是在记述着《东方奇迹》的事实存在,不如说他是为了借此挖掘奇迹产生的根源;与其说宫柯是在挖掘奇迹产生的根源,更不如说他是在以此诠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正因为如此,对每个读者而言,《东方奇迹》所给予的就绝不是单纯的客观史实的认知,它更能激发人们崇敬奇迹,景仰、追寻、赞美创造奇迹的人们,这也就是对有意义的人生的向往与创造。

《东方奇迹》是真实的,真实的来源在于它以详实的史实做依托,以真实的人物来呈现。除此之外,还得益于作家宫柯深知大庆,深爱大庆,对所表现对象的了解达到的专业化水准,及所投入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宫柯于1972年秋天,即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被推荐到大庆石油学校学习。从此,便扎根大庆,建设大庆,深爱大庆。他以勤奋好学与本职工作的完美有机结合,实现了对石油专业知识的系统认知,对大庆历史的深透了解。由此形成了从事文学创作的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深厚的情感积淀,从而也就保证了他在进行石油、大庆题材的文学创作时,从容而洒脱地做到了知识的准确、系统,评断的科学、准确,识见的高远、超拔。所有这些,再经过他发自内心深处的激情的浸染与化合,就使其作品具有了不容质疑的真实品格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此点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作家、尤其是报告文学作家,必须对其所要表达的对象在知识层面上有系统、深透的认知;作家、尤其是报告文学作家,必须将其知识层面上对所要表达的对象所形成的系统、深透的认知超越于单一的理性范围,提升到情感的领域,并最终形成情理兼备的创作欲求与形象,才能创作出既真实又感人的好作品。

《东方奇迹》的出版,再一次证明了:宫柯是一位成熟而有个性的报告文学家。对这样的作家,我们当然有理由怀有更多更大的期许。首先,期望他继续为我们写出更多更好的报告文学作品来。而为了“更好”,期望他在今后的创作中,在保证现已取得的“报告”的真实硬度的基础上,再加强些“文学”的柔性。而此中的关键在增强情节呈现的形象和提高语言表达的张力。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出强劲的工业油流,宣告了大庆油田的诞生。因此,表现大庆油田题材的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地对这一情节都作了浓墨重彩的表现,但各有不同。仅以何建明的《部长与国家》(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4月第2版第7次印刷)第101页对此的表达,与宫柯《东方奇迹》(石油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39-40页对同一情节的描述进行比较,我们就不难见出两者间所存在的“报告”上的一致性与“文学”上的差异性。具体而言,《部长与国家》所具有的“文学”性比《东方奇迹》更浓郁。而造成这一差异的关键在于:前者情节呈现的形象和语言表达的张力强于后者。因此,解决问题之策也就不言自明了。

〔责任编辑:王乐群〕

I207.5

A

1002-2341(2011)04-0155-04

2011-04-05

杨铁钢(1958-),男,黑龙江宾县人,党委书记,教授,从事文艺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大庆油田大庆奇迹
李大庆
诗的惊讶、神秘或奇迹
大庆油田设计院有限公司
大庆油田设计院有限公司
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国之大庆,成就报道如何“融”新出彩
什么构成了奇迹
《物外真游》
——高大庆作品欣赏
奇迹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