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互动理论的高校发展路径研究

2011-08-15 00:50蔡芳萍王洪斌
大庆社会科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大学人才发展

蔡芳萍,王洪斌

(大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622)

基于社会互动理论的高校发展路径研究

蔡芳萍,王洪斌

(大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622)

基于社会互动理论谈高校发展路径,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社会,亦是立足社会分析教育,有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高校应选择以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引领发展、以吸引与稳定优秀人才促进发展、以产学研相结合赢得发展、以质量监管体系保证发展的发展路径,促进高校与社会的互动发展。

社会互动;高校发展;路径选择

如今高校面临着高速、高效、高水准发展的社会所提出的严峻挑战,高校怎样才能担负起自身的责任,如何与社会和谐互动以求探索出符合其自身发展的变革路径,值得深思,因此,基于社会互动理论对高校发展路径的研究也更有价值和意义。

一、社会互动理论的内涵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互动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理论视角,它研究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交往。人们总是处于创造、改变他们的生活世界的过程之中,具有一定的自由。在社会学理论中,“社会互动”这一概念是指行动者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行动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在教育社会学中,不同的社会互动理论家、教育学家对社会互动与高等教育之间的问题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是,不同的社会互动理论的研究与主张,从不同方面丰富了有关社会互动问题的知识。基于社会互动理论谈高校发展路径,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社会,亦是立足社会分析教育,有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二、高校与社会互动分析

“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这句出自《荀子·王霸篇》的话,意思是让农民质朴地尽力耕作,不要太疲于奔命,则不会错过农时,也不会失去肥沃的土壤。所有做事的人都这样专心的尽职尽责,那么所有的事情都不会荒废。我们想把教育办好,把高校办好,也将这“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用于高等教育管理,在与社会互动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高校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以求探索出更有利于高校发展的道路。

(一)高校发展要与社会需要互动。

1.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这些年,中国的高等教育确实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确实展示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最直接最紧迫的事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社会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有目的地培养能够胜任的人,这是其独特的使命与责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高校就要提高教育质量,让学生们真正学到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从而为就业做好准备。眭依凡教授认为,大学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和知识为目的,负有引导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之使命,对人的素质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进步和国家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影响力、推动力,大学有对国家对社会高度负责的使命。[1]高校与社会的互动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形势的需要,也是教育服务社会的需要。

2.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创新教育理论的核心、现代教育培育人才的指导思想、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根本目的,而且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民族振兴的需要。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这是一个伟大战略思想,是对世界关于国家民族存亡、兴衰、发展理论的重大贡献,是对我国几千年文明发展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对全世界各民族、国家存亡、兴衰发展历史的光辉总结。在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创新,一个民族就无法生存,就无法参与国际竞争,更谈不上发展与进步。国民素质的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开发主要依赖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这其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创新的前提,是创新的载体和潜在形式。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实现科技和经济增长的持续发展。

3.是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所谓实用型人才,是指具有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可被企业直接使用,体现实际使用价值的一种专门人才类型。实用型人才的内涵是有技能,贵在实用,符合企业要求。[3]任何企业对所招聘员工都有着非常确定的技能定位,一般来说,要具有熟练的技能、特定的能力范围和有限的要求等特点。但事实上,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甚乐观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具体要求,企业不满意未经培训人员直接上岗的工作成果。究其原因还是学校的培养方式。刚刚从高校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不专于某一个行业,岗位可适应或迁移范围较大,技能的通用性较广而特定性较差,且专门性不强,技能线过长而熟练程度远远不够。企业的要求和高等教育的现状两者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因此,应大力发展高职教育,走校企合作之路,将高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联系,使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担当起为社会负责的使命。

(二)高校发展要与区域经济互动。作为高校,在很大程度上是所在地方的自然、人文环境的产物,是这个区域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那么学校的办学特色就应该主要体现地方特色,即体现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体现区域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首先,高校的建设发展与城市的建设发展息息相关。高校要依据城市来建设和发展,城市很大程度上依据高校来提升档次和水平,并拓展新的人才空间和市场空间。从一定意义上讲,高等院校的多寡和规模档次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城市品位的高低和扩张的快慢。其次,高校与城市所具有的各自不同的发展优势,为双方的互动发展提供了现实性。高校与城市之间若能做到发挥优势、扬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就为高校与城市互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要高校和城市真诚寻求各方面的合作,双方互动发展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互动发展的前景就会越来越美好。

(三)高校发展要与教育国际化互动。从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派遣留学生至今,我国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指导方针,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计139万多人。近几年每年出国留学和回国服务人数基本持平,逐渐形成了以国家重点资助公派留学为主导、自费留学为主流的格局。与此同时,来自世界近200个国家(地区)的学生在中国高等学校学习。截至2010年10月,我国在世界96个国家和地区创设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注册学生25万人,全球学习汉语的超过4000万人。教育国际化互动不仅加快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也促进了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各类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为人类教育事业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高水平大学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中坚力量。高校发展与教育国际化的互动适应了国家发展需求,我国正在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步伐。

三、高校发展路径选择

(一)以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引领发展。高校的发展不仅靠一支高水准的教师队伍,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有代表性的硬件设施等,而且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文化的建设也被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他们不再是盲目地建设高校,而意识到好大学是要靠好的大学理念来引领的。不仅是高校,整个教育系统都在与时俱进的发展,追本求源,其以人为本的本质并没有变。良好的大学文化环境像一把大伞笼罩着整个大学,先进的大学文化精神让身处其中的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文化熏陶,陶冶每一个人的情怀,使身处其中的人自然地受其滋润,行为举止间显示其大学气质。优秀的大学文化引领师生们创造更好的校园文化生态,默默化育身处其中的学子。

(二)以吸引与稳定优秀人才促进发展。高校教育资源的核心是教师,高校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依靠师资队伍的建设来实现,只有激活师资队伍,调整高校内部供需,优胜劣汰,才能提高整体教育质量。人才的流动有利于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辅之以“引进、聘用、聘请”等形式,本着“有用便是才”的观念,在全社会形成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所之间、高校与大型企业事业单位之间互聘、互访、互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真正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但是要注意的是,要保证高校校际人才互动的有序和规范,在互信、互谅、互让和默契的前提下,既要考虑流动人才单位对其培养所付出的一系列成本和代价不受损失,又要考虑到个人志向和意愿,公正、平等、合理、妥善地解决这一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原教育部周济部长讲:“抓人才,要有全局观念,学校之间要以和为贵,和衷共济,共同发展,共同提高。”[4]高校与社会各阶层之间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双向选择运行机制,按照规范的流动程序办事,凡事讲求以和为贵,有利于高校教师队伍优化的实现,有效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

(三)以产学研相结合赢得发展。在当今世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高校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要,也是企业自主创新、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高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客观需要。利用学校企业合作的关系,在企业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的前提下,让学生所学的理论有效地转化为相应的操作技能,并具有相应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同时还要注意收集本行业各方面的情况,这样做到毕业后无需见习便能胜任工作,为企业培养了更为专业的工作人员,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容易争取到实习机会,在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中,高校、企业、学生能够各得其所,实现多利共赢。也为高校就业率提升、赢得更好的发展增加有力的砝码。

(四)以质量监管体系保证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任务列入发展战略决策和部署中,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的愿望。高等教育需要一个有力的质量监管机构。建立国家级高等教育质量监管部门,分设各省、市高校质量监管局,每所高校设立相应的高等教育质量监督管理处,直属于本省或市级监管部门管理,并建立详细的管理机制。建立并实施“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关于高校的发展,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高等教育的质量,实际上首先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历史积淀,其次才是适应,注重质量稳步提升,高校发展才能有更辉煌的前景。

[1]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7月1日.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施新生.朱忠浩.校企合作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思考与实践[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 ,2006(03):6-8.

[4]周济.以人为本人才兴校—教育部直属高校第十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高教领导参考,2004,(05).

〔责任编辑:李 霞〕

C962

A

1002-2341(2011)04-0131-03

2011-07-21

蔡芳萍(1985-),女,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大学人才发展
“留白”是个大学问
人才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